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笔记||评判道德,效果比目的更重要


导语

《吕氏春秋》上有这样一则: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我们也许会觉得很奇怪,孔子评判道德的标准好像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刚好是倒过来的。我们今天都提倡舍己为人,学雷锋做好事不图回报。子贡为国家做了好事,不去找官府报销,这很高尚,孔子反而批评他。子路救了落水者,收了别人一头牛,孔子反而表扬他。

其实,这正是孔子伟大的地方。孔子看问题很长远,不是看事情本身,而是要看它产生的影响。你的想法很好,但这么做了能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呢?子贡赎回了同胞,不找官府报销,这件事情本身做得很好,但这里面有个矛盾。子贡是大商人,不缺钱,他不找官府报销当然可以。那些普通老百姓呢?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要生活。普通老百姓的想法和子贡是不一样的。我去赎人,我找不找官府报销呢?我找官府报销,别人说:“你这个人觉悟太低,你看看人家子贡,人家做好事不拿钱,你凭什么拿?”我不找官府报销,我花了这么多钱,今后一家人的生活谁来负责?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做了好事不仅得不到奖赏,反而还要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艰难,他们还会做好事吗?子路救人,收了别人一头牛,这就不一样了。老百姓看到,做好事是有回报的,当然会抢着做好事。在那样一个全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时代,讲大道理是没用的,只有让老百姓看到利害关系,才能起到引导作用。

可惜的是,后人很多时候忘了孔子的教导。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打着道德的旗号,却起到了不道德的作用。我们很多时候本意是好的,想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客观上不仅没有促进道德,反而在“促退”道德。我列举下面几种情况,大家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01


用自己的高尚反衬别人的不高尚







孔子的想法是很明智的,君子不能只想着自己做好事,还要想到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带大家都来做好事。有的人却不这么想,反正我自己的道德形象树立好了,我高高在上,我管其他人的感受干什么?

前面说的孔子批评子贡就是这个道理,子贡做好事不图回报,你自己是高尚了,但这个标准普通老百姓达不到。他们没有那样的经济承受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也不可能达到知识分子那样的高度。他们达不到你那个标准,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觉得自己低人一头,心理很压抑;还有一种就是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能做好事,干脆不做了。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热心快肠,表面上看乐于助人,但他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做了好事,别人就尴尬了。例如,有个打工青年,看到邻居老大爷有一点小病。他打工的地方有这种好药,他带了一盒让老人家吃了。我们觉得他做得很对,其实不然。这种药他打工的地方有,但是本地买不到,网上也不好买,需要处方。这个老人又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老人觉得药好,就会找自己的子女买。他的子女都在本地工作,没有办法买到。老人没有口德,就去骂自己的子女不好,还不如外人关心自己。不明真相的左邻右舍再一传话,老人的子女不就臭名远扬吗?你是做了好事,但是老人的子女有罪吗?你凭什么要让他们面临道德的谴责呢?老人得的是小病,不会危及到生命,本地的其他药也能治,只是疗效慢一些。你不去送这个药,老人也不会损失什么;相反,你的好心帮了倒忙,破坏了别人家庭的和谐稳定。

彰显别人的不高尚,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不道德的,是不利于一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的。大家应该怀着轻松的心情做好事,而不是怀着负罪感和恐惧感做好事。






02

慷他人之慨






《论语》中还有这样一则: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大家都认为微生高这个人是好人,孔子却说他不正直。别人向他借醋,家里没有醋了,他去向邻居借了,再借给那个人。一方面,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另一方面,这也是典型的慷他人之慨。你家里没有,你就说没有,你的邻居有,让别人找你邻居借,这不就行了吗?这个人偏要充好人,先向邻居借,再借给别人。他借助邻居的帮助做了好事,好名声全是自己得了,他的邻居谁会记得?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表面上看是好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靠别人来成全自己的美名。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同乡两个小伙子一起去当兵。有个小伙子在部队表现出色,经常做舍己为人的事情。部队官兵和周围的老百姓都说他是好人。小伙子还是个孝子,有一次,他身上没钱了,找这个同乡战友借钱,寄给老父亲。结果战友埋怨他,原来战友的父亲写信骂自己的孩子不孝,人家小伙子都知道给父亲寄钱,他却不寄。这个小伙子做事就很不厚道,他借战友的钱寄给自己的父亲,自己落个孝子的名声,却让战友落不孝的名声。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和周围的人是有联系的,很多时候自己的成名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一个人依靠别人的力量,博得大家的赞扬,好名声全部是自己得了,别人成全了你反而落不到好,这像话吗?那些成全你的人能没有想法吗?像这样的沽名钓誉,就是虚伪的表现。这样的道德是伪道德,也是不能提倡的。我们身边,慷他人之慨的人多了,社会的怨气就多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加深了,这对一个社会同样是不利的。






03

以德报怨







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他的主张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为什么不能以德报怨呢?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还去对他好,这不是鼓励大家做坏事吗?这样一来,社会风气会好吗?

例如,我们的传统文化讲尊老爱幼,对尊老讲得多,对爱幼却讲得少。《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中都讲过王祥。王祥的生父和继母对他很坏,但他依然很孝敬他们。他继母晚上用斧头杀他,他刚好出去上厕所躲过一劫。他不仅不埋怨后母,反而跪在继母面前,求继母杀了自己。继母冬天要吃鲤鱼,河面结冰了,他趴在冰面上求鱼。我们的古书上这样的故事多了,就起了反作用。这些作者不去谴责长者的不贤惠,子女这样孝敬你们,你们怎么还这么冷酷无情,这不是反人类吗?相反,他们还去表扬这样的愚孝。有了这样的传统,很多长者在年轻人跟前就变得嚣张跋扈、为所欲为。

直到今天,很多老人,他们也有“我老我有理”的不健康的心理。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诉苦,家里有了不贤惠的老人,那就是一种煎熬。老年人和小孩不一样,不能打,不能骂。更可恨的是,舆论上还得不到支持。遇到孔子说的“德之贼也”的乡愿,他们反而说:“老人怎么会错呢?他们把你们养这么大,你们还说他们不好,那一定是你们不孝顺。老人就是错了,你们忍忍不就行了吗?”相反,对老人,他们不会劝说老人要理解后人之类的话。就是这些人教大家以德报怨,所以很多家庭关系紧张,代沟越来越深,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

再说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扶不扶”的问题。我们这几年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有的老人摔倒了,别人扶他起来,他反而讹诈别人,说别人撞了他。我们的法官也不伸张正义,让救人的人赔钱。更可恨的是,我们的媒体不去考虑怎么解决问题,反而盲目鼓励大家继续做好事,看到老人摔倒就要扶。那些小品也是这么演的,他们教育人们,看到老人摔倒就要扶。试问,你不去惩罚忘恩负义的行为,不保障好人的合法权益,再遇到老人摔倒,傻子才会毫不犹豫地去扶呢!我做了好事,不仅没有人感恩,反而还有人陷害我,凭什么?

社会风气堕落到这种程度,如果我们还继续提倡以德报怨,那只会加剧道德的滑坡,对促进到的进步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总结


总之,我们评判道德,不能只看目的,更要看效果。我们绝不能打着道德的旗号,去做“促退”道德的事情,那样就南辕北辙了。

作者简介

李灿,生于1987年8月。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演讲与口才》《堵河》《交通文化》等。

match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如何做好事,是门大学问
孔子的学生为同胞赎身却不要国家补偿,遭老师猛批,原因发人深省
子贡为当奴隶的同胞赎身,却不要国家奖励,孔子却说:你做了蠢事
上海88岁独居老人把300万房产送给“陌生人”有感
公益人士为老人筹款购买取暖器取暖,因电费太贵,遭老人痛骂数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