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修炼成为一头“痛苦的猪”
最近一直在焦头烂额地赶作业,今天在ddl前猛肝四千字,完成了两门课的作业(还有四门没写
),这篇是其中一门。自我感觉写得挺好的,借做作业的机会梳理我的人生观,分享出来。



我想选择存在主义理论来谈谈它对我的启发。
我对存在主义的了解,始于十年前读到的欧文·亚隆的一系列心理治疗小说,那时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也是一位作家,我看到的只是他书中不同来访者的故事,但是对于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不太了解。又过了两年,我读到了维克多·弗莱克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对于“自由”的看法深受这本书的影响: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应对一切。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我被封控在家半个月,又找出《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重读,我发现很多年前读书这本书时,我的心中播下一些种子,这些年来这颗种子发的芽一直在指导着我,比如“我们目前的心理—卫生哲学强调的是,人应当幸福,而不幸福是调适不当的结果。这样一种价值体系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不可避免的不幸之重负由于对不幸感到不幸而变得更加严重了。”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年我对于痛苦和幸福的看法发生的变化:
22岁,我大学刚毕业,像是所有人一样,觉得未来是光明的,觉得自己在追求幸福,并且终将获得幸福。但是个人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外界阅读、新闻的影响,我发现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大概25、6岁的时候,我深刻地意识到人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幸福,人生的本色是灰色的,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往这个灰色的画布上描绘而已,再多的色彩都改变不了灰色的背景色。这样的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给我带来了无力感,我觉得很多努力都是徒劳的——我无法找到人生的意义,即使找到了也未必就能改变什么。在30岁这一年,对意义感的追寻,再加上对年龄的焦虑(中国人一直觉得三十岁是个重要的节点,虽然我一直在努力摆脱社会的准则,但是30岁到来时,依旧会慌张,而且在慌张的过程中很清晰地知道那是存在主义焦虑),让我陷入了低谷,这时候我对于痛苦和幸福有了新的感悟: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不快乐也没什么大不了。痛苦能孕育出好的作品,遇到痛苦了不要白白浪费,拿它当作创作的素材。当我允许自己不快乐,允许自己直面痛苦后,我发现我就不再纠结于快乐与否,而是专注于眼下在做的事。

最近刚过完31岁生日,31岁,对我来说是很棒一年,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不再去纠结意义,只去听从内心的想法:我很在乎这个世界和我身边的人有没有因为我的存在变得美好一点。化为行动的话:尽可能不给自己设限,想做什么便去做,喜欢写,那就去写,不要在乎写得好不好;希望自己能从社会的规训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在尽可能地解放她人;我希望用多元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无限接近自由的状态;我在利用自己“敏感”的天赋,去感知世界,再把这些感知化为能被她人理解的内容。
以上是我的生活历程,再回到存在主义的人性观。存在主义将治疗建立在理解人类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成为存在主义流派的咨询师要关注人类的基本命题,以下结合自身实践和思考的过程,谈谈我对于这些存在主义关注的人生命题的理解。

1.自我觉知能力。发展自我觉知能力是成长的本源所在,但是我曾一度厌恶自己对自我觉知的敏锐,因为那些“不觉知”的人,看起来那么快乐,我无法活成“痛苦的哲学家”,我是一头“痛苦的猪”。后来我发现,不觉知可能是麻木,觉知后再也难以回到原来的状态,我宁愿痛苦也不愿意麻木。现在我认为,觉知是通往自由的,我愿意走上这条路。但如果是一位来访者走进我的咨询室,即使我知道持续地自我觉知是好的,我也不会把ta拽到这条路上,我相信ta会走上属于自己的那条路的,或者说ta愿意走进咨询室,就是走在了觉知的路上。
2.自由与责任。萨特说,只要我们存在着,我们就要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要随时做好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自由意味着对自己负责。我总听到“真实地活着”这句话,到底什么是真实呢,书上说,真实性意味着我们能够判断对自己有价值的存在是什么,并按照忠于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们需要勇气去成为那个我们本该成为的人。对于走进咨询室的人来说,比起真实地面对自我,逃避自由也就是逃避责任是更轻松的事,但是要想改变真正发生,就要先去承担责任。当一位来访者来到我的咨询室时,我要看到要去改变确实是很难的事,要去理解ta,下一步,我会和她一起探索ta恐惧的责任背后是在什么,如何直面它。
3.建立自我认同感和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这里我想起自己的体验,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当我不被爱时,当我没有在做有意义的工作时,我便没有了价值,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我的存在本身,是有价值的,我不必通过被爱或是消耗性地使用自我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活在他人的期待中,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是很多人的常态。在之前的热线助人实习过程中,我看到很多人来倾诉的问题,都是关于“我如何满足他人的期待”,“我的选择要为谁负责”,我想这和东亚文化中,子女和父母之间“拎不清”的关系有关,子女要承载父母的期待,父母无法过独立的自己的人生,所以两代人的人生搅在一起会带来很多困扰。
4.对意义的追求。我很喜欢存在主义疗法的一点在于,它处理的问题是普适性的,尽管阅历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每个人的解决方法也不同,但是人人都会思考“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人生终极拷问,它可能发生在任一年龄段,有的人会因此走进咨询室,有的人会用出轨、钓鱼、游戏、健身等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来找寻它的意义。它是人作为所谓的“高等生物”不可绕过的事情。我寻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答案,是靠数十年的时间持续地自我觉察加上行动。当我作为咨询师时,我相信走进咨询室的那个人,ta可以向内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ta可以活在在他人或社会对ta的期待之外。
5.焦虑是生活的常态。区分正常的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是很重要的事,区分后,我们便无需花费力气去对抗正常的焦虑,正常的焦虑是可以促进改变和成长的。在我生活中,当我焦虑时,我会觉察它,然后想象焦虑像是潮水,我躺在水中,静静地等待着它淹没我,等待它褪去,我知道它终将褪去。如果是一位来访者来到我的咨询室,我会请ta给自己的焦虑打分,然后判断它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即它是否属于神经症性焦虑,如果是则会采用一些放松技术。德意珍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她认为存在主义焦虑是有觉知地、充分地生活的一部分。有勇气去充分生活,势必需要接受死亡以及与不确定相关的焦虑,正视存在主义焦虑就是要将生活视为一段冒险,而不是让自己隐藏在虚幻的保护中这意味着要对不确定性有很高的耐受性,正是我缺乏的,我所受到的教育中,会追求“正确答案”,所以不确定性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东西,最近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在不确定性面前耐受性很高的人,我向她取经时,发现她很坚信她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为此她可以付出很多,因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只是她所承担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当你非常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时,就能承受焦虑了。
6.对死亡和虚无的觉知。对这一点,我没有太多的感悟,因为在这方面我是个很幸运的人,没有直面过死亡,多年前读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当时觉得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我想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我没有像书中的人一样去经历那个过程,只有经历过的人才可以得出“死亡不可怕”的结论,我当时得出那样的结论,是一种傲慢。我想,我总会遇到死亡这一人生命题的,虽然我永远都准备不好。

我很喜欢存在主义疗法,但我认为,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不是问题解决取向,它关注个人忽略社会因素。所以从实践上看,当我成为执业咨询师时,我会把存在主义疗法当做我与来访者探索人生哲学中的指南,在工具上,我会选择与女性主义疗法和后现代主义疗法结合。
也许你会感兴趣:
当一个人陷入困境
快乐是件很难的事,要允许自己不快乐地活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存在焦虑与存在喜悦-今日头条
存在主义心理疗法
露丝的自传:我的12种疗法之存在主义和来访者中心疗法
情绪、体验与具身化
人到最后都要死去,那为何还要活着?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建议收藏
接纳承诺疗法:改变情绪,还是推进行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