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节 认清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过相关书籍对人生七年为一个阶段的论述,可能是它给我带着影响力最为深远吧,所以我一开篇就先讲这个。当我看到李笑来“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观点后,我恨不得扇自己一个耳光。我的人生好像错过了七年,相当于少活了一辈子。

    生命意味着成长,而成长就意味着改变。人在每一个成长期都具有阶段性特点,我们把七年定为一个循环,每一个七年对我们而言都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

    人生的第一个七年是懵懂无知的幼年期(7岁前),在这个时期,成长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依赖于生我养我的父母。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在这七年中,父母所处的环境以及父母的认知能力直接决定着孩子的起点。但是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自己的父母没有让你出生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因为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是亿万分之一的机会。你始终应该感恩于你的父母,他们没有一时冲动去做人流,从而让你得以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你更不应该轻易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死去,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事情,所以我们经常会心理暗示自己不要怕死,那么既然死都不怕,还怕生吗?始终要牢记一句话:既然有死的勇气,那就更应该有生的渴望。然后,再想想这亿万分之一生的机会没有落地在战乱的时代,也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了。所以,知足方能明事理。

    人生的第二个七年是儿童期(14岁前),儿童期意味着个体责任感的开端。这个阶段开启了大脑的心智,尽可能地吸纳着所见、所闻,逐步有了识别正确与错误的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认知能力仍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受父母和老师的影响较大。

    人生的第三个七年是青春期(21岁前)。开始接受、阅读社会信息,并对这信息形成自己的反馈。

    人生的第四个七年是成熟期(28岁前),生命将达到完全的成熟,形成独立意识。

    人生的第五个七年是建设期(35岁前),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开始获取财富、成就和家庭。

    人生的第六、七个七年是反应和行动的阶段(35-49岁前),这个阶段后是一个重组、调整和恢复的阶段。

    然后,从50岁起,就开始了人生下一个七年循环。

    进行这样划分有什么意义呢?

    人的一生很长,又很短。如果在35岁以前,你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你会觉得一生很漫长,所过的每一天都显得多余、无奈、甚至彷徨。35岁以后,无论你活得是否有意义,你都会感受到时间飞逝如电,时间不会在原地等你。

    如果我们确定在50岁时实现人生的目标,到达人生的巅峰。这样会显得十分空洞,看不见、摸不着,人生没有动力。

    但如果我们把七年当成一辈子来过。每一个七年确定一个小目标,几个轮回下来,你将会取得十分重要的成就。其实,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从儿童期至青春期,我们要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业,要为实现短期目标而努力。到了成熟期,我们要成家立业。如果你是一个懂时珍惜时间和机会的人,到35岁前,已经初步完成人生最重要的几个目标,包括学有建树、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生活无忧。

    其实,人与人真正的差距,还不是学业阶段,虽然起点可能不一样,但是不同的起点,有不同的成功哲学。我们不向外比,而是向自己的过去比,你是否正在一步步改变你的环境。

    人与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入社会的第一个七年。在这个阶段,人是最容易放飞自我的。此时,我们还处于环境中的最低层,或者只是一个小职员,收入足够养活自己,成本支出也最小。按部就班的工作,已经学了十几年了,也不想再摸书本了,工作之余就只想那好玩那呆着去。而此时,另外一个群体,他们依然保持着大学时期的斗志,迫不及待地学习社会经验、工作知识,并与大学知识相结合,快速融入环境。这样的差距只需要3年左右就会立竿见影,7年左右就已经大幅度落后了,有的当上了高管,有的当上主管,有的还只是个职员。

    第二个阶段是35岁以后,即人生的第六和第七个七年,这个阶段是重组、调整和恢复的阶段。什么意思呢?35岁或42岁一般会达到一生的第一个高峰。这个时候,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当然我也没能避开这个坑。这个思想逻辑是怎么形成的呢?一方面事业达到高峰,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无所不能,开始盲目自信,盲目自信的背后就是决策冲动。这个时候所做出的决定往往是不理性的,也是最不容易接受别人意见的;或者就是自己认为已经熟透了这个行业,想去迎接更大的挑战;或者在面对更多诱惑时,无法把握自己的方向。总而言之,就是膨胀了。事实上,除了身边的人,还可以看到很多取得巨大成功的名人,也同样没能避开这个坑。这些都是认知偏差所导致的后果。

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七年就是一辈子的逻辑,我们就知道,人生到了重组、调整和恢复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对自己有理性的认知。即便我们不去接受更大的挑战,我们仍然可以在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内,再用七年的时间,去做得更好,去实现自我突破,去达到人生的巅峰。即便是在你当时的认知所不敢去想象的事情,只要你领悟到了这个的道理,并一步步去践行,终将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不是去选择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重新开始,即便是再大的诱惑,也要三思而行。那些真正有所建树,并获得影响力的人,始终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持续耕耘的人,如:袁隆平、屠坳坳等等,不胜枚举。

    当你清楚的认识到了人生需要通过阶段性发展时,你的头脑会变得更加的清晰。你会认识到眼前所做的每一件正向的、有意义的事情,它在七年后都会带给你更大的回报。这就让我们避免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有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进而也让我们避免形成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的茫然不知所措的思维模型。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这本书会始终结合这个理念,将人生最重要的几个阶段划分为三个部分带你提前认知人生和未来。

    我有一个感受,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看再多的书,也很难去理解书中的意义;但是如果有了真实的体验,再去理解和反思,有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所以在本书中我会将我真实的经历展示给你,告诉你一个普通人是怎样经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的。

    我的人生也正是在38岁时,达到了第一个顶峰。没有人教你路该怎么走,是环境所逼让自己必须成为始终保持斗志的那一类人,因此,这个阶段如果与自己的过去比,可谓是跨越式的成长;如果与身边人比,我已经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由于前面走得太顺利,当人生处于重组、调整和恢复的阶段时,自己对未来的认知产生了认知偏差。那个时候怎么会知道这些呢?心里只想的是,在这个体系里,我已经看到了天花板,这么年轻就看到了天花板,心必有不甘呀。于是,总想着要自己去创造一新天地。说来也巧,此时的民营金融正风生水生,我自然也没能抵挡住百万年薪+股权的诱惑,毅然投身于商海。那时的自己只相信凭自己的真本事,足以应付民营金融体系内的简单业务体系,根本没有考虑环境、趋势和未来,更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只相信自己视角能看到的东西,就是形势一片大好,甚至于做了这么多年金融,连经济的周期性都完全抛在脑后。经历过2008至2018这十年金融危机、强势反转、再次危机的人都知道,曾经有多么辉煌,就会有多么悲惨,只是风险全部转移到了民营资本。我只能说在这个过程中,庆幸自己还不算过度膨胀的人,懂得及时止损,没有一飞冲天,也没有跌入深渊。

    讲这一段的目的十分明确,人在爬坡的时候,不需要借助外力多大的鞭策,就能够砥砺前行,而在到达第一个顶峰的时候,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古人说过的:“三穷三富不到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人真正到了那个阶段,又还能听得进谁的意见呢?所以,最重要的提示就是:当我们听不进别人意见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多想一想究竟怎样才能避免这个坑,那就是先不要急于下结论,重新拿起书本,通过书本重新建立自己新的认知体系,这一点十分重要。

    当我们知道人生的这个阶段是处于重组、调整和恢复的阶段时,这个时候就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我真的是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吗?难道就真的再没有可能提升自己了吗?就算在岗位上没有可能提升自己,难道不可以从专业和学术上再更上一层楼吗?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在最好的年龄阶段放弃了大好地提升自己的机会,从而选择了追求物欲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等真正到了开悟时才知道 ,物欲所带给自己的快乐,并没有精神带给自己的快乐更充实。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摒弃浮躁的心态,在专业能力上或者甚至于去打造另外一个技能,比如写作,我相信十年时间已然可以上一个更大的台阶,所以,我错过了十年的成长机会。

    当然这并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内心虽然会有过挣扎,但依然十分坚定的前行、风雨无阻,这才应该是人生正确的态度。

    把七年划分为一个阶段,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会十分清楚的知道,如果我们专注于某一个领域,那么七年后,我们在这个领域一定会取得不小的成就,所以我们也清楚了,前面几年的努力不会白白的浪费,这样刚开始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同时,当七年过去以后,我们无论是否达到或者超越之前确定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都能够理性地对待,并从当下开始重新确定一个新的七年计划,继续成长。

    在任何时候,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件事情,那就是只专注于自我的成长,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会与众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放手让孩子在大学进行“人生实习”
抑郁症的根源,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有效进行康复,重启人生
9.20群市日 | 艾米: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逆袭人生3个阶段的3种阅读法
对孩子们的期望
40岁后,人会变得越来越沉默,为什么?既不该说,也不想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