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侬家自有麒麟阁(二十)

文/沉吟先生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若徒知悲慨,专向题外生情,则有神无貌,不免肯启未经,庐山面目,毕意何处捉摸也。故进之以形容。”(杨振纲《诗品解》)
这个形容什么意思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汉语博大精深,一个简单的词语往往蕴含多重含义,且古今含义也不尽相同,二十四诗品中的各品尤其如此。形容,大概有以下这么几个含义:外貌、模样;表情、神态;形状;盛德;描摹、描述;装饰、描画以及比照等等。在这里,形容一词,应该专指描摹、描述而言。上一品“悲慨”主体意识强烈,用杨振纲的话讲,就是“题外生情,有神无貌,庐山面目,毕意何处捉摸”,因此,这个“貌”需要具体的描摹、描述,“故进之以形容”。
但是,具体怎么描摹,怎么描述,这是个技术活。
“形以体言,容以用言。形容,虚实死活不同。按形容本是静字,而此则动字也。”(杨延芝《诗品浅解》)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灵,指的是人之神气,素,指的是人之本质。江淹《伤友人赋》:“倜偿远度,寂寞灵素。”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伫,是待、望的意思,大概相当于“凝”。绝,极、尽之意。绝伫灵素,讲的就是凝神壹志,专注于此。少回清真。少,言少停。清真,即清真自然,物之清真,即物之神理。极力留心物之神理,方得少回清真。正如《诗品浅解》所言:“言人能存心摹想得见本来面目,而清真之气不逾时来矣。”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水影为水波之影,不着迹象,本就难觅芳踪。阳春为载阳之春,神妙无方,亦难泥迹墓写。正如孙连奎所言,觅影已难,况觅水中之影?阳春难写,而以春时之物写之,则春见矣。此即“绝伫灵素,少回清真”之说明。正因水影难觅,阳春难写,方需凝神专注,积蓄感情,才可“少回清真”,清新逼真描摹刻画水中倒影、艳阳芳春之景象。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风云之变态苍茫,花草之精神焕发,海之波澜无定,山之嶙峋不齐,此其千状万态之难以拟议者。非善于形容者能形容之尽致。孙联奎《诗品臆说》讲:“风云”二句,言体物至工,写难穷之状……波澜,动也。嶙峋,静也。大道尽于动静。随物取象,摹神绘影,细入毫芒。

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特别讲究“象”这一概念,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常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了“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这个与西方文学理论不同,不重条分缕析的逻辑判断,而是强调描述对象在描述者心理上形成的主观印象,对这种印象的描摹常“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生动鲜活的物象暗示阅读感受,通过立象以尽意,属于“托物取象”的创作方式。现在文学界有一种现象,很多常用的语言,看起来很美,但都不是诗的语言,缺少诗意,缺少美感。在这些文字里,随处都能看见作者自己,不超过几个字,自己就跳上来了。这样一不容易唯美,二不容易普世,三不容易客观,作为物我的整体,这样写相当于一面之辞,不太容易引起共鸣,你在那喋喋不休描摹自己的内心,也许读者根本就没有同感。因为“象”才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共同作用点,是连接诗人与读者的桥梁。通过“象”,滤掉自我,滤掉属于个体的功利性的东西,这样才更容易接近生命的本真,而这种本真才是人性中共同的东西,才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擅于用“象”者,在他笔端流淌的,往往没有赞美,没有贬抑,没有喜悦,也没有哀愁,因为“象”都会替你说:梅花会呈现高洁,牡丹会展示富贵,青山会演绎妩媚,春风会鼓动希望……这都不需要诗人你自己冲出去解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够了,再多一个字都是多余。

举个例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如果换现在一些所谓的诗人来写,可能是下面这样的:啊,我眼中看见一片雪白,鼻端嗅到的却是梅花的香气。也有可能是这样的:你白成了一片雪,我香成了一朵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品,你细品。
司空诗品中的“风云、花草、海、山”,即为“象”,写“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就是在写“象”,就是天花板级别的“形容”。因此读到这几句,会感到一种实质化了,或者说物化了、凝固了的美感。例如钟嵘在《诗品》中盛赞谢灵运的诗:“犹譬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诗品·上品·谢灵运》),品评范云、丘迟曰:“范诗清便婉转,如流风迴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诗品·中品·范云、丘迟》)。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讲这一切都要真实自然,不可以形迹而求,不可以强力而致,妙合“同尘”之旨,才可符合“大道(自然规律)”,着力描摹,反而落了下乘。《老子》讲:“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调和其光辉,混同于尘埃,世间一切事物都要符合“道”的精神,写诗要也要符合这个规律,才能脱略形迹,臻达诗中之妙境。所谓“妙契同尘,则化工,非画工矣。”(《诗品臆说》)因此,总结“形容”之妙,贵在离形得似。离形为不求貌同,得似为正由神合。能如是,则为形容高手。
“形容”一品重在说明诗境之描写应以传神为高,而不以形似为妙。传神之关键则在自然而有生气,故与“自然”“精神”二品相近,而强调之重点略有所不同。“形容”推崇保存创作对象的神气质素,使之呈现出清真自然之面貌。因此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这种种自然之态,以“象”的形式将美呈现在读者眼前。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摩诘兼擅,故尔著名。若李杜之诗,不但画家圣手,而且几于化工之肖物矣。后来白香山亦得写生之意。要之,岂独诗为然,千古妙文未有不入画者,左史二公其尤也。此章直推道妙,上疑神工,是乃形容最高处。”(《皋兰课业本原解》)
大家知道我是个金粉,写这个系列的时候就讲过,每一品,都会用一种金庸笔下的武功来形容,或者说对应,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
前面说过,“形容”的最高境界,是“托物取象”,因此有“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这是“远取诸物”,而与此相对的是“近取诸身”。“身”与“物”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最常见的两类比附物象,如以人体部位中的主脑、血肉、眉目、风骨比喻文章内容、结构和风格,因此有“建安风骨”。有时甚至将人体与诗体一一对应:“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骼,有精神。无肌肤则不全,无血脉则不能,无骨骼则不健,无精神则不美。四者备,然后成诗”(宋吴沆《环溪诗话》)。
金庸笔下有一套拳法,则以人体动作来体现武功,叫做美女拳法。拳法每一招都是模拟一位古代美女,将千百年来美女变幻莫测的神韵仪态化入其中,招数名称极有诗意,像红玉击鼓、红拂夜奔、绿珠坠楼、文姬归汉、红线盗盒、木兰弯弓、班姬赋诗、嫦娥窃药、蛮腰纤纤、丽华梳妆、萍姬针神、西子捧心、洛神微步、曹令割鼻……每一招都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施展出来或步步生莲,或依依如柳,于婀娜妩媚中击敌制胜。

要知女子的姿态心神本就变化既多且速,而历代有名女子性格各有不凡之处,颦笑之际、愁喜之分,自更难知难度。将千百年来美女变幻莫测的心情神态化入武术之中,再加上女神端丽之姿,女仙缥缈之形,凡夫俗子,如何能解?杨过使一招“红玉击鼓”,双臂交互快击,达尔巴举杵横架。杨过变为“红拂夜奔”,出其不意的叩关直入,达尔巴竖杵直挡。杨过突使“绿珠坠楼”,扑地攻敌下盘。达尔巴吃了一惊,心想:“大师兄的招法怎地如此难测?”急跃而起,闪开他左掌的劈削。杨过双掌连拍数下,接著连绵不断的拍出,原来这是 “文姬归汉”,共有胡笳十八拍。他每一招均有来历,达尔巴是个藏僧,又怎懂得这些中原典故?霎时之间给他忽高忽低、或东或西的攻了个手忙脚乱。杨过手上戴了金丝手套,时时乘机使出“红线盗盒”、“木兰弯弓”、“班姬赋诗”、“嫦娥窃药”等招数来夺他金杵,逼得他吼叫连连,大是狼狈。群雄大喜,齐声喝采助威。(《神雕侠侣》第十三回 武林盟主)
以美女历史典故为武术招数命名,可能也就金庸想得出来,但恰恰正合“近取诸身”的取象手法,为不着形迹之“形容”。
至于诗文,以类似的手法,臻至“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境界者,则可谓得自然之真谛。刘勰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文心雕龙·原道》)
像我们称之为“秋思之祖”的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就将这种“随物取象,摹神绘影”的“形容”手法运用到了极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首小令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历代传诵的散曲名篇。抒写的是作者秋日黄昏旅途孤寂悲凉的情思。为此,作者精心选取九种极富特征的景物,以夕阳西下为背景,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成一幅绝妙的秋思图。他并没有大肆描摹自己内心是如何的孤寂,而是简单罗列景象,用各种并列的物象构成情景交融一体的密集意象群,甚至略去了一切表示相互关系的连缀词,全赖其内在的逻辑情感联系,构成浑然统一的艺术意境,因此具备了独特的艺术创造性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这首小令仗之赢得“秋思之祖”美誉的资本。
此为“形容”,下期谈“超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联奎《诗品臆说》【19-21】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形容】艺术中如何具体地做到神形兼备
思入风云变态中
○20-1.《形容赋1》(7言) 李再纯
二十四诗品(2O)
《二十四诗品》散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