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扎扎实实办好中国教育——30位校长的实践与思考(上)

全文长 10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0分钟

2021年,适逢。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环球人物》杂志谨选取来自全国各地基础教育领域的30位校长,通过他们常年奋战于教育一线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展现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透视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实践,并致敬广大教育工作者。

这些校长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和人生经历,所在的学校也情况各异,其中有百年名校,有从零起步的新学校,也有曾经基础薄弱的学校。每位校长都秉持着立德树人的初心,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主动寻找发展契机,勇于大力推动教学改革,推行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梯队人才培养机制,将学校的各项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创造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在这些校长当中,有人善于挖掘学校的红色传统,将爱党爱国教育融入校园的日常中;有人敢为人先,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有人多年致力于打造全面发展的成长体系,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人不畏挑战,一手将原本基础薄弱的学校带成了名校;也有人来自城市,却数十年扎根于贫困山村,照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人生之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改革重大突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在全国教育战线上,还有许许多多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优秀校长。

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党的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优良传统,也看到了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他们的经历与成就、理想与理念,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蓬勃势头,也凝聚着由实践淬炼出的智慧,能够给人以启迪。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以下是《环球人物》杂志采访30位校长(其中15位)办学实践和思想的部分摘录。

作为双十中学的校长,欧阳玲积极地推进德育探索与实践,以立德树人、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将德育内容落实到位,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欧阳玲深深认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从普通教师到名师,从教学带头人到一校之长,她一直奉行“温度教育”的理念,即:温文尔雅,思想有高度;温暖有责,教学有精度;温和平实,言行有尺度。

掌舵双十中学这样一所百年名校,欧阳玲深感责任重大。在她看来,做一名新时代的好校长,要具备超强的判断力和对教育教学的掌控力,还要有洞悉生活和人性的能力、发现美的能力、不竭的自我发展动力和成就他人的美好愿望,才能唤醒和感召师生,进行创新性的管理。

欧阳玲赞成梁晓声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她认为,是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们既阳光自信,又规矩守礼,懂得敬畏。在欧阳玲看来,成绩固然重要,成长的经历更为无价。“我希望未来的双十中学,在我的带领下,学生能自由呼吸,能舒展心灵,能幸福成长;教师的情 感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额头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

每个孩子对于未知世界都有求知的欲望、探索的 精神。王平认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天性。作为教育者,不应该去修剪它们,而应该用心保护它们。对于学生,他始终怀着一份尊重。在他看来,老师未必在所有方面都比学生懂得多,尤其是在获取知识渠道越来越多的当下。在教育过程中,不要给孩子太多束缚,要给他们鼓励和信心,让他们自由地成长。

但与此同时,鼓励不是盲目接受,“自由成长” 也不是放任自流。王平认为,孩子就像一棵棵幼苗,不是完美的。而正是因为他们不完美,才更需要阳光和水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去帮助孩子们提高,但是不要急于求成,要包容他们的短板。” “不要总想着孩子的短板,他们每个人都有长处。”这是王平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他希望自己做一名“富有儿童心”的校长,要放下大人的思维方式,倾听孩子的声音,设计真正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

对学生不能“一刀切”,对老师也不能“一刀切”。在王平眼中,对于老师来说,校长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要帮助他们把长处延长,短板补足:“只有你尊重老师的时候,老师才会为学校着想,才会为校长着想,才会自发地进步。”

王平推崇“知行合一”的理念。他认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把理念实践于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学校的发展,他的愿景美丽而真挚:“在这里童言可以无忌,在这里童心可以飞扬,在这里童年可以难忘。”

2009年担任郑州七中校长以来,王保军已经在这里做了12年掌舵人。这12年来,他坚守着自己的教育梦想,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将博雅教育的理念深深根植在郑州七中的土壤。

“'博’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雅’则要求我们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能改变社会的人。”王保军说。在他看来,博雅教育是一种回归教育本源的积极探索,是教育“初心的回归”。

2019年6月,在全国名校长教育思想郑州论坛上,王保军作了题为《我的教育梦——博雅教育》的报告,对博雅教育进行全面的阐释。他说:“博在学识渊博,雅在素养高雅,博雅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搭建平台、鼓励创新、独立思考、关注能力、注重人格、强化养成。”

王保军倡导的博雅教育,既要“博”,又要“雅”。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四种素养,即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尽可能供给学生滋养,树苗的根基才会牢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王保军说。

为了让博雅教育不只停留在口头上,王保军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校长讲的,要和老师讲的、学生做的呈现高度的'教、学、评’一致性,不然就是'两张皮’。”他秉持“一流学校要有一流的教师,一流水准的教师要具备一流的思想素质”的观念,始终把教师的价值观和思想素养放在第一位。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天赋、兴趣、特长是多元的。王保军也十分赞成这个论点。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学生多样化发展。“我们的教育要把人当成人来教育,提高人的幸福度。”他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秉承博雅教育理念,郑州七中推出博雅教师、博雅讲堂、博雅学生、博雅课程等,以“真”为办学灵魂,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相结合”的育人目标。

“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这是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的校训。这座始建于1896年的学校,其前身保定蒙养学堂,是中国创立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百余年间,它既积淀了悠久的历史,也铸造了光荣的红色传统。

在这所学校,王淑英已经做了20多年校长。多年的奋斗中,这条校训已经深深镌刻在她的脑海中,激励她带领一批批师生不断迎接挑战,砥砺前行。面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始终践行“高洁挺立社会,服务国家民族”的价值理念,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每一位教师首先是思政教师,其次才是学科教师。”在王淑英的带领下,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不仅对思政课高度重视,而且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当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对“大思政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她还主导构建了“123456党建+大思政”新格局,以“一体两翼三联动,四史五式六故事”大思政模式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让信仰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当前,教育的目标日趋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对教育评价标准和体系提出更高要求。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则为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充分考虑到现实可行性的前提下,王淑英提出“赋能评价”的尝试。在智慧课堂上,每个学生都配有平板电脑,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伴随式的教育诊断和改进式的赋能评价。对于乡村地区的学校来说,“京保智慧校园工作室”像是一粒种子,在它的带动下,参与其中的学校协同创新、理念互联、管理互动,让教育资源惠及更广泛的地区,引领乡村地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跨越式提升。

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奚家鑫尤其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他认为,家国之间的关系,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担当,进而延伸到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要让学生理解自己和家庭的关系,进而理解自己和国家的关系。而这一切与国际化的视野并不矛盾。一系列国际交流和外研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为培养更多走向世界的多元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起家长和社会在当下对学校的评价,他更看重学生在毕业20年、30年后对学校的印象。而若想让学生毕业多年后仍对学校有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在校期间给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奚家鑫认为,“适合的教育”包括三方面内涵,一是要适合学生的人性,适应他们天性的要求,发掘他们的潜能;二是要适合学生的群体性,以国家的公民教育为要求,满足相应学段群体学生发展水平;三是要适合学生的独特性,要适合不同个体的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的差异。

“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不能只是讲理念,而是要落实到操作层面。”奚家鑫强调。不喜言说、勤于实干的他,多年来秉承着“凭心而作,尽力而为”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凭心而作”中的“心”,过去讲的是良心,现在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二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后者的层次更高。这朴实的8个字,伴随他走过半生,也将陪伴他继续走下去。

“学校要以德治校,教师要以德施教,学生要以德为学。”对于学校教育与“德”的关系,杨勇军有着充分的思考。他十分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担任校长后,进一步丰富了“以德为先,通材树人”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品行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他们培养成“通材”。

在杨勇军看来,“人以德立”,学校的德育,就是要培养生命完整的人。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学生的精神和信念得以淬炼,良好的品德将真正成为支撑他们奋进的基石。

在传承“以德为先,通材树人”办学理念的同时,杨勇军致力于建构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编制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以“打造品牌课程体系,凝聚学校课程精神”为宗旨,逐步建构一套“通材”课程体系,包括“通识”、“通慧”、“通雅”和“通实”四类课程,形成了互建、互联、互享的生态系统。

在简阳中学,杨勇军有个外号,叫做“听课校长”。他每个学期都会听100多节课,而且离高考越近,听课频率越高。

2013年,高考前的市模拟考试,简阳中学总体成绩位列全市第一,但这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通过听课和调研,杨勇军发现了根本问题: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自主学习少;课堂检测多,学生反思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因此学习效率低。

一番研究讨论后,杨勇军大胆地提出“自主复习” 法,即三天自主复习,两天模拟高考,一天讲评反思。课堂上,老师讲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25分钟,师生互动研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复习课上,老师不准进教室,不准发试卷,不准讲课,只准在教室外“专家门诊式”答疑。

此时,离高考只剩一个月的时间了。老师们着急了:“照这样的课改模式,这课没法讲了,学生也没法学了!”杨勇军依然坚持:“学生考不好,我负全责!” 一个月后,高考揭榜,简阳中学不仅总成绩位列全市第一,而且一本上线率超出预期200多人。

坚守着“教育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信念,她对教育的热爱之火从未熄灭,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永不停步。她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寻找到打开宝藏的“钥匙”,“绝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她就是青岛三十一中的校长原红。她说:“我为教育而生。”

“作为校长,判断、发现、决策是核心,要基于校情、围绕校情,确定学校工作的切入点。”这是原红对校长这个角色的认识。

在教师的成长上,原红认为,“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解惑”。“传道”在前,因此教师要做的是育人,不是“育分”,眼睛里要有学生、有生命。她特别强调,“师魂”的要点在于真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

“滴灌式”的教育主张,重点在于“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原红提出,要综合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力量,结合校外资源,形成家校社联动机制,让每件事、每项活动、每个人都承载教育的职责,滴灌每一个个体。

做了这么多年校长,原红还坚持在教学一线,谈起课堂时也是如数家珍。从教师到校长,她始终拥有一份自信,这源于对教育由衷的热爱,源于她“要做一名好老师”的不变初心。“一个孩子初中这三年不仅仅为了中考,要帮他奠基一生。我们用活动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活力,我们称之为'为每一个孩子安装生命永动机’。”她说。

作为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董彬对未来的国际化教育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说:“不管一所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如何,都应该牢记一个使命,就是要唤醒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对国家责任的担当。”

在他的引领下,苏州外国语学校以建设一所最具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为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通晓中华文化又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国公民。

在办学过程中,苏州外国语学校坚持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国际与本土融合、传承与创新融合,做整合中国元素的国际教育,强调中华美德和中国智慧,逐步走出了一条双轨并行、双通道发展的教育模式。

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人才?董彬认为,未来的国际化人才,需要一种新型的能力——全球竞争力。

未来的时代是跨行业合作共赢的时代,未来的人才应该更注重专业性,属于创新型的“U盘式”人才,即插即用,走到哪里都可以快速对接、产生价值。

金字塔的根基,是“通晓、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作为国际化人才,首先要扎根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金字塔的第二层,要培养掌握不同语言、精通不同领域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第三层是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理解、遵循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从中国角度看世界,从世界角度看中国。最后是要具有国际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新方案。

董彬认为,教育并不复杂,“要把学生当成一个还不成熟的人,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当成一个能够自己学习的人”。

“一个还不成熟的人”,意味着要把握教育的深度、掌握火候,不能急功近利。教育者要分析学生的现状和优缺点,更有耐心地教育。

“一个活生生的人”,意味着要把握教育的温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静下心来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一个能够自己学习的人”,意味着把握教育的宽度,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发掘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师生共研共成长。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这是苏州外国语学校的教育观,也是董彬的教育情怀。他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有每一个时代的责任。苏州外国语学校着眼于时代的变革,创造国际教育的新未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学生的新未来;着眼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创造国家的新未来。”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育人是一个灵魂工程。在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申屠永庆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启梦”和“筑梦”。“启梦”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再一步步帮他们“筑梦”“圆梦”。

新高考政策出台后,申屠永庆带领浙大附中开启了全面课改之路。2015年,他提出“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育人理念,根据学校文化进行课程顶层设计,设置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创新研究性课程,推行选择性、个性化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申屠永庆眼中,会选择,才有发展,而正确选择的前提,是能发现自身的优势。

“分数和升学率只是教育的副产品。”这是申屠永庆一直强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分数之外,人生还有其他价值要实现,包括做事、做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教育要尊重差异,把原本不同的人培养成更有特点、更加不同的人。我们希望让孩子们不仅仅提高学科考试的分数,更重要的是在分数之外有更丰富的学科体验、学习兴趣、专业志趣和人生志向。” 申屠永庆说。

“教育不仅仅是校长在办、老师在办。如果没有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参与,一切教育都将是空的。”申屠永庆说。采访中,他常常提到一句话:“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切教育问题。”多年来,他也在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这个理念。

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在浙大附中当校长的这些年,他和学生们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密友善的关系,如父子、朋友一般相处。除了外出工作,他每天早上都要在学校各处走一圈,中午还常常和学生共进午餐,聊聊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从食堂饭菜口味到学校社团拉赞助,学生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直接交流。“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和我交流一些比较隐私的话题,比如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中学生早恋等。” 他笑道。

在申屠永庆看来,这样的交流方式既便于倾听学生们的诉求,也有利于拉近彼此的感情。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被称为“校长爸爸”,这个称号也让他深感欣慰:“这一方面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在这里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孙先亮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认为,让孩子们课余时间多参加文体活动,固然是好事,但这还只是浅层次的素质教育,他称之为“技能型素质”。更深层次素质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智慧型素质”上,培养孩子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在青岛二中,学生的生活异常丰富。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比赛……这难免让人好奇:他们是如何保证考试成绩的呢?

秘密在于课堂。在孙先亮看来,课堂教学的质量是研究的重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他提出,要尽一切力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尽可能用最少的课时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孙先亮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禀赋,作为教育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潜质和尊严,尊重他们的发展需要。“尊严是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他还风趣地说:“我们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是要'哪壶开了提哪壶’。”

在青岛二中,成绩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开放的评价体系下,即使是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也不会被歧视,更不会被漠视,他们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展现自己闪光的一面,获得成就感、赢得认可。“我们不以成绩评价学生,而是看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对学校的贡献。”孙先亮说,“要让孩子看到,没有人是不优秀的。”

在孙先亮看来,无论是课堂改革还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关乎终身成长,孩子可以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从中汲取力量。“也许无法用一个很客观的标准去评价素质教育,但有一点很重要:只要让孩子去做,让他们去经历,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孙先亮总结道。

接手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这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名校后,訾艳阳始终不忘“兴学、储才、强国”的办学初心,恪守“欲成第一等学问,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的教育理念,提出“规范办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以强烈的使命感推进改革创新。“我们必须在规范、高质量办学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创新,引领学校的健康发展。教育是一个重在实践的行业,实践出真知,方可得真谛。”他说。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广泛调研,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形态引入校园。“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初由东京大学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佐藤学提出,其主旨就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态,让教师成为课堂上的激励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为迎接未来知识型社会做好准备。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坚持“适度宽松,严格到位,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办学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的变革,倡导师生一起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推动深度的课堂教学革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要我学”变成 “我要学”。他们还与国内的学习共同体研究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截至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已全面开启了“学习共同体”模式。

1993年10月7日,钱学森在给堂妹钱学敏的一封信中,谈到要培养18岁的硕士,即“大成智慧教育的硕士”。“大成智慧教育”这一概念就此提出。

钱学森是西安交通大学校友,他的这一思想,对同样出身于西安交大的訾艳阳影响很深。当被问及对未来教育的定义时,訾艳阳说:“关键就是'得智慧’。”

“未来教育要教会学生使用知识、创造知识。”他从经济学角度对此进行了阐释:在工业社会,教授知识时更强调“性能”,以学习成熟型和经验型的知识为主。而到了后工业时代,教育则要以知识的创造、传递和使用为主。“工业农业解决今天的问题,科技创新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解决后天、未来的问题。”

正因为教育关乎长远未来,教育改革才如此重要。訾艳阳认为,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单纯地比学习成绩,而是比学习能力;不再是直线式培养路径,而是多样化特色育人。“面向未来的教育,关键在于'得智慧’——教给学生解决没有确定性、没有标准答案 问题的智慧。”他说。

身处西安沣西新城,龚健辉带领团队充分利用自然和科技资源,结合区位定位,着力打造生态校园,形成了“有故事、有温情、有美感”的“绿色教育”样态。

“以润达美,以美育人。”这是龚健辉和团队对绿色生态教育的具体诠释。润,是途径和方法;美,是目标和效果。这套“润美课程”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级,以及“智、行、趣、德”四个维度。

首先,“润智”是“绿色润美”课程的核心。在龚健辉带领的两所学校中,通过建立学科群,国家基础性课程与学科创生性课程有益互补,相得益彰。比如语文学科群,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开设5分钟的微演讲、统整零星时间完成的晨诵午写课程、指向写作的阅读悦写课程,等等。

其次,是强调“真实的学”的“润行”课程,主要由师生共同开发,着眼身边事物。沣西新城古时是西周国都所在地,如今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学校巧妙地将社会资源变成课程资源,实现了知行合一。

第三,是根据学科拓展需要和教师自身特长设计的“润趣”课程,旨在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自选走班、混龄编班……每个孩子都有一份个性化的课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

最后,是围绕德育开发的“润德”课程,倡导以德向美,用课程连接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

龚健辉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希望'润美课程’能够温润孩子生命,帮助他们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她说。

好学校就是一方池塘,老师、学生和管理者都是其中的成员,他们各取所需又相互支撑,各得其所又相互依存,实现自己又彼此成全,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生机勃勃的共生系统。谁都不能脱离系统而独立生存,也不能为一己之需破坏平衡。“当风雨、泥沙和污染来临,大家携手应对,迎难而上,促进池塘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共同维护健康、可持续的生态平衡,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大同’境界。”

这段话,是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校长吕军在题为《好学校就是一方池塘》的报告中所写的。自2018年担任校长以来,他着力引领一方教育生态,开设特色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管理教育理念,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方美丽的池塘”,开启了一所老牌学校的创业新篇章。

吕军说:“敬畏课堂就是尊重生命。”为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深入,坐在教室后排听课,已经成了吕军工作的常态。他不仅自己带头听课、评课并参加集体教研,还给学校的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规定了每周听课的节数。在他的引领下,老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全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如今,驻马店高中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与3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室里不再只是老师 “侃侃而谈”、学生“洗耳恭听”,师生交流互动越来越深入,小组讨论蔚然成风,课堂上的书声、笑声、争论声时时可闻。

在《种子的信仰》一书中,美国思想家梭罗把好学校比喻为“一方池塘”,每一个孩子在其中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吕军对此非常认同。他认为,好学校的价值就在于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幸福地成长。“教育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他说。

“好学校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校长决不能一味迎合社会世俗的评价标准随大流,而要有自己的定位和坚守。一所好的学校是有更多责任承担的学校。这所学校要为从这里走出的每名学生打上明亮的精神标签;要为所在社区、所在地区的风气贡献精神力量、提供人格底色;要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品格韧性,着眼20年后的他们,让他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想起母校,都温暖有力。” 吕军说。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是新航实验的办学理念,也是林宝磊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他推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观念,“教育就像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生产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精耕细作、耐心等待,不能拔苗助长。因此,他倡导一种平和而坚定的教育:“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绽放时间有早有晚、有长有短。有的花可能会持续绽放,有的则需要长久的等待,但是总会有绽放的过程,可能发生在学校,也可能是踏入社会之后。”

“作为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必须要怀着一颗平和而坚定的心,去静待花开,因为平和而冷静,因为冷静而清醒,知道如何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办教育。” 林宝磊说,在新航实验,各项活动、课程的开展,都是在做好浇水、施肥、培基的过程,要辛勤地耕作、细心地呵护。过程可能是苦的,但结果一定是甜的。

林宝磊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学校的发展正是以优秀的教师为中心。在选拔教师时,除了教学经验,林宝磊还非常关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活力:“有热情、有活力的教师可以带来新的理念,推动学校不断创新和自我更新。这样才能紧随时代潮流,保持领先。”

林宝磊倡导“教师合伙人”理念,“学校与老师有共同的服务对象——家长和学生,所以学校和老师就是最亲密的合伙人关系。”他解释说,学校为老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老师则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最大的双赢。此外,林宝磊还大力推动“领导型教师”的培养。这里的“领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担任领导干部,更多指的是引领。在教学方面,他们从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在工作方面,则通过提升目标设计、任务设计、激励方式设计等能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争做优秀教师的“引领者”。

如何让课堂变得高效、真正地“活”起来?在张炳峰看来,关键之一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张炳峰曾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刚刚走上教育岗位时,他就曾大胆改革,主动减轻作业量,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他的做法曾经引起老教师的质疑,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张炳峰认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与实践;不仅要关注一个人的成绩,更要关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他始终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因此,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总能得到他的关注与理解。早在担任高中班主任时,他就曾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行字:“合格+特长=优秀”,即合格的学习成绩加上某一方面的特长,就是优秀的学生。

在那个“唯分数论”的年代,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超前的。但也就是在张炳峰对“综合素质”的认可与鼓励下,许多在体育、音乐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感受到了尊重,获得了动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一路坚持下去。

成为校长后,张炳峰依旧关注综合素质的发展,不把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同时提倡开启“泛课堂”,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关注其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更广泛课堂的开启,在张炳峰看来,每一次改革、进步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课堂'活’起来,让教育'活’起来,最终都是要让学生'活’起来。”张炳峰说,“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掌控学习与生活的能力。”

需要看完整版杂志的校长

请添加智库君微信

xiaozhangpai2016

编辑丨校长派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长的办学理念
先进理念向具体实践的转化之路
聚焦有效课堂,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现代学校及其发展设计
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