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编推荐!星石投资万凯航:大道至简 周期的力量!国泰基金郑有为:坚持均衡配置 提高组合向上弹性

  本期作者

  开年以来,屡屡发生的黑天鹅事件让投资者的信心跌入谷底,本文希望从百年美股中寻找出一些朴素的规律,更好地运用于A股的投资实践。在疯狂的牛市,以及绝望的熊市中,能从容的做决策;在大幅波动的市场中,让躁动的内心更加平静。

一、美股周期大约4年一次

  Wind导出的全部标普500月度收盘数据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美股波动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穿越了大萧条、二战、重建、人口出生潮、大滞胀、计算机繁荣、网络泡沫、次债危机、移动互联网、以及现在的虚拟经济繁荣。大概按照1920~1970年,1970~2022年(美元体系)划分两个阶段。

  01

  1929年至1969年

  第一段缺失20年代的数据,大体上20年代美股处于大繁荣(受益于一战),紧接着30年代初经历了大衰退(耳熟能详的倒牛奶事件)。这个年代的指数波动巨大,跌幅达70%,涨幅也是翻倍之上。

  除了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标普500月度波动还是相对理性的。整个31年底到70年中,大概经历了11个周期,平均3.6年为一次。涨幅基本在30~40%,跌幅基本都在20%以内,非常有规律。

标普500指数月同比(1929年-1969年)

31年底至70年中(约39年),大概11个周期,平均3.6年

  数据来源:Wind,星石投资

  02

  1970年至2022年

  再看1970年至今的标普500,大概经历了13个周期,平均4年一次,涨幅依旧在40%左右,跌幅大多数在20%以内,除了滞胀期的70年代,2000年网络泡沫,以及08年次债危机。此外,09年开启QE后的美股,尽管有周期波动,但是跌幅基本都在个位数,呈现了极为罕见的超长期低回撤牛市。

标普500指数月同比(1970年-2022年)

70年中至22年中(约52年),13个周期,平均4年

  数据来源:Wind,星石投资

  03

  大致结论

  1)不同时代的经济增长驱动力不一样,周期也不一样,但总是往均值(4年)回归,猜测可能背后的政治周期有比较大的影响。

  2)一个波动周期低点大概是-20%以内,高点一般对应30~40%。

  3)大的历史级事件对应着波动幅度的放大,以及波动周期的拉长。

二、美股周期的摆动与经济预期(PMI)完全正相关

  以PMI和10年期国债两个维度去拟合与标普500的关系,前者反应EPS趋势,后者反应估值趋势。

  01

  PMI与标普500同比的关系

  1)大部分情况下,方向上基本拟合,并且标普500和PMI大致同步。

  2)70年代大滞胀期间,标普500明显领先于PMI,股票估值首先受压制,经济在高通胀的冲击下最终也快速下行。

  数据来源:Wind,星石投资

  02

  10年期国债(同比)与标普500同比的关系

  1)标普500同比走势与10年期美债利率的绝对值有一定相关性但不高。80年至今,长端利率持续下行,美股依旧保持自身周期运行。但是2017年至今,负相关性有一定提高。

  2)2000年之前与10年期美债利率同比负相关(背后逻辑是利率同比上行多了,估值同比就要下行)。但是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后,这种负相关显著消失,反倒很多时候呈现的是正相关(换句话,就是与经济的增长预期更相关了,回到了PMI的逻辑)。

  为什么10年期美债利率同比与标普500月涨幅的同比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个视角是:70~90年代美国完成了全球化的扩张,不管是美元还是美股,随着美苏竞争的结束,单极世界下美债和美股成为全球经济的表征,从而日趋同向运行;打破这个规律是否需要打破单极世界?),在这里就不展开。

  数据来源:Wind,星石投资

  数据来源:Wind,星石投资

  03

  结论

  1)不论宏观世界的指标有多么复杂(增长、通胀、利率、货币、政策、国际政治等等),最终都会反应到企业盈利,而PMI指标又很好的把这个预期给表征起来了。

  2)周期周而复始,100年不动摇,均值收敛周期为4年左右,如此中周期的波动刚好与企业库存周期(企业端)、选举周期(政府端)匹配。

  3)现阶段标普500月同比刚回到0%,PMI还处在高位。结合各种宏观分析,下半年美国经济加速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与之伴随的是标普500月同比转负(往往标普500月同比转负,也都伴随着PMI的快速下行)。

三、A股市场的实证

  01

  A股与PMI也是正相关

  整体而言,国证A指月度同比与国内制造业PMI还是正相关的,除了14~15年的水牛行情。但是国证A指的时间较短,不容易得出周期长度的判断。

  数据来源:Wind,星石投资

  02

  A股领先美股3~6个月,背后是中国经济领先全球经济

  将国证A指与标普500月涨幅去拟合(毕竟中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的30%),实际上方向也是很拟合的,但是A股波动显著加大(06~07年、09年、14~15年),这种波动在去杠杆和资管新规后收敛(21年的指数并没有出现过往的尖顶)。

  如果再仔细去分析,09年之后A股一直是领先美股的,领先周期3~6个月,往往美股最后回调的时候,A股构成了底部抬升的双底,并开启新的一轮经济周期(股市周期)。

  数据来源:Wind,星石投资

  03

  A股目前的投资价值

  1)政策是显著的并且可持续;疫情防控是阶段的并且可优化;当前就是内需盈利底。

  本轮政策底始于21年底开启的稳增长,并且持续至今。可以看到,自上而下对经济、就业的关怀是越来越大的,其刺激力度也是持续累积的。本轮疫情防控的升级主要源于Omicron的高传播性,在加紧老年人疫苗普及,以及持续优化管控措施后,逻辑上冲击不可能更大了。

  前期积累的政策,随着经济活动的恢复,最终会显现其效果,从而形成新的一轮周期,而这一轮周期将延续19年以来的路线,即产业升级。其他行业更多的是恢复到准常态。

  2)海外的冲击已经完成了很大部分,余波是可控的

  年初以来的美债利率快速上行、俄乌冲突等外部冲击对A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两个都制约了国内利率空间。客观而言,本轮海外经济周期面临的约束比正常周期要大,包括连续2年的国家加杠杆、通胀中枢显著抬升、股市泡沫累积较久、国际形势大不相同。

  面对这些因素,市场利率已经走了一轮较为完整周期(10年期美债回到18年的高点),那么接下来就是市场经济去完成这个周期。前者表征的是市场,后者表征的是经济,相对要滞后,对A股影响最大的主要还是前者。

  如果美联储如期完成年内加息,则政策利率刚好也走过一轮完整周期。既然海外已经常态化生活了,那么供给端的约束只会越来越弱,商品的供给会慢慢出来。

  另外,只要利率上行到一定程度,经济需求肯定下行,企业盈利下行,就业岗位将不再紧缺,而被疫情纵容惯的欧美人也将更多回到岗位,从而工资通胀的螺旋曲线能暂告一段落(这也是美联储今年不得不做的,牺牲经济打击通胀的原因)。

  至此,余波是可控的,无非是等待美股的回调幅度或者时间。而在回调之后,由于联储政策利率回到高位,在其保护经济或者维护股市的动机下,逐步再开启新一轮的逆向操作也是可以预期的。

  3)3000点的A股,有很多个股值得挖掘。

  积极挖掘,耐心持股,未来半年是非常好的播种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时间窗口是非常宝贵的。

  04

  题外话

  我们总觉得美股涨得多,A股涨得少,当然实际也是这个结果。如果把两个国家的制造业PMI做个差值,把国证A指和标普500的月涨幅做个差值,可以发现两者也是非常相关的。为什么从绝对值的角度看,中国制造业PMI不如美国制造业PMI高呢?这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这里不展开。

  一个视角,两国产业链的地位不一样,抗周期的能力也不一样。美国制造业比如半导体,那是绝对的霸主存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地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假以时日,我们的先进制造更发达了,或许我们的制造业PMI绝对值将高于美国,同样国证A指的涨幅也将高于美股。

  数据来源:Wind,星石投资

  国泰基金郑有为:坚持均衡配置提高组合向上弹性

来源:国泰基金微幸福微信公众号

  2022年的市场是大家公认的艰难,投资的困难程度也达到历史罕见的级别。近期,国泰基金的基金经理郑有为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抽丝破茧地分析了今年以来市场尤为艰难的原因。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期待哪些因素来推动市场环境的改善?这些因素逐步出现后,又有哪些板块比较可能迎来投资机会呢?这些问题,郑有为一一谈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2022年的市场:

为什么比预期还要艰难?

  美债利率上行对beta的压制,但受影响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

  第一个方面是分母端贴现率的影响,就是利率上行对于估值与风险偏好的压制。去年12月初开始,自从大家预期美联储加息落地的概率很高以后,美债利率就开始上行了。这个过程当中,一些估值敏感型的板块,军工、半导体,率先开始下跌。大家去看美股,纳指当中的权重股,跌幅很多也在30%以上。

  总体来说这些公司的下跌都可以归咎于利率的影响,但我认为这个影响是可预期的,也是可以被应对的。到现在为止,美债利率上行对于整个权益市场的影响,应该已经到了中后段了。虽然6月、7月美联储很可能会再继续加息50个bp,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高频数据,包括新屋销售、耐用消费品销售的边际数据,已经开始拐头往下了。越往三季度,美联储加息的难度越大。一方面想要治理通胀,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开始凸显。三季度以后,大家开始预期到美国在明年有经济下行的风险,从而整个加息周期逆转成一个宽松周期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随着5、6月份过去,之后大家可能不会把这个因素当做一个明显利空。

  A股市场资金面的反身性与负循环导致第二波下跌,目前已逐步趋于平稳

  第二方面,A股受美债利率上行影响,去年12月上旬开始,利率敏感型板块开始第一波回调,一直跌到了今年春节前后,产生第一波反身性。近几年财富管理行业大发展,市场当中出现了一大批以绝对收益为投资目标的资金。这类资金特点是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开年没有赚到钱,大部分人想要降仓控制风险,第二波的下跌就开始出现了,从春节前开始,一直到2月中下旬。如果说这时候没有额外的利空因素出现,2月中下旬以后股票市场就应该恢复正常,开始跟着基本面去演绎,比较阴差阳错的就是我们这个负循环结束以后,紧接着就是俄乌战争开始打响。它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对通胀预期的推进——俄乌战争以后各国制裁俄罗斯,导致在能源、食品价格方面的上涨预期越发增强,推动了全球通胀预期的上行,加速了各国央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紧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对粮食的影响,大家知道这两个国家有很多的粮食,包括化肥占全球出口比例很高,这也是一个大的通胀预期的影响

  战争引发避险情绪,加剧通胀预期,国内叠加疫情影响,导致第三波下跌

  第三部分就是避险的影响,这也是直接打压风险偏好的。俄乌战争开始以后的两个星期,全球股市一起跌。两周以后大家慢慢开始消化利空了,海外的股票市场开始反弹,但国内开始面临另外一波困难——疫情开始往严重的方向发展,导致我们的整个预期开始急转直下,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对于供应链的影响,大家知道上海是金融中心、经济中心,也是供应链或者说制造业的中心,采取防控措施以后,供应链中断对于整个生产有很大影响。另外一方面,预期的不确定性在上升,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够将疫情控制下来,所以导致业绩和估值的双杀。

  今年4个月的时间,沪深300最大跌幅达到22%左右,这个斜率和幅度在历史上来说都是罕见的,单一因素都不至于让股市跌这么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内可预期的利率上行,包括筹码的负循环,加上经济模型以外的两个变量,战争和疫情,导致了大家对基本面和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一个跌幅。

中观视角:

市场需要哪些因素摆脱当前困境?

  目前到了5月,还依然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弱的市场当中。如果从中观的视角去理解市场,两个变量值得我们讨论,一个是利率,一个是流动性。

  基本面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我们目前对市场的信心不足,主要是两个链条——投资端和制造端的供给与需求导致了信心不足。投资端一个是地产,一个是基建。去年年末开始,导向上、监管上,对地产是边际放松的,但是目前种种原因大家消费的欲望、能力以及预期,是不足的。投资端的另一部分是基建,但是也或多或少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开工无法进行下去。这部分我们希望它能够尽快好起来,但目前来看也不够热,所以整个投资的链条总结来看就是偏冷的。另外是制造端。防疫政策对于供应链的阶段性影响不可回避是存在的。制造端预期不大好,对需求也有压制。

  所以目前大家要关注市场是否有逆转的可能性,或者说重新向好的可能性,关键点就是投资端的这两个链条,地产和基建,以及制造端的两个链条,在供需两侧是否能够修复。如果可以的话,我相信5、6、7、8月份,特别是到二十大之前的市场,还是有一波反弹上涨的行情的。上海恢复正常以后,汽车相关、半导体相关的产业链,相信都会有预期的恢复。三四季度如果上海的疫情控制好,全国没有大面积的疫情爆发,应该会有一波稳增长的高峰。不管是制造业快速的复工复产,还是投资端基建的发力,都是可以预期的。

  对现在的市场不应该太悲观,虽然乐观的因素并没有特别多涌现出来,但是熊市的后端往往都是这个样子的,像2018年下跌的后期,确实也找不到太多乐观的因素,但是我们要相信常识。情绪在不断地波动,事物在动态地发展,但是指标是稳定的。比如说我们看股债比这个指标,基本上回到了正1倍标准差的位置,从历史上来看,这个位置去买股票,胜率是比较高的。21年20年初,当时市场很热,股债比走到负1倍标准差,显然熊市的概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当时很多人还是很乐观,因为经过了2019、年2020连续两年的大牛市以后,大家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指标告诉你,要进入熊市了。而到目前为止,大家都很悲观的时候,指标告诉我们现在去买股票,胜率是比较高的。我觉得就是要相信常识,要回到均值回归的概念当中去。市场的回报率,是在正态分布当中来回摇摆的。如果说某一个时间段超额收益率太高,必然会往时钟的另外一侧回归。所以我们可以认为2021、2022年就是回吐2019、年2020的超额收益率的。经历了相对比较残酷的下跌以后,我认为我们的超额收益率已经回归到历史中轴以下了,可能已经开始往扩张的方向回归。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不应该掉入情绪的陷阱,应该稍微积极乐观一些。

坚持“底仓+弹性”管理方式:

把握稳健与弹性机会

  看组合管理:今年对我来说,到现在为止还是在考虑怎么能够在把握反弹的情况之下,更好的控制回撤,可能还是只能依靠组合的管理体系,而不应该依靠判断极端事件。押注极端事件,也会有踏空上行的风险。所以我还是坚持组合的均衡配置,防御方面,我们组合的底仓主要是大市值消费白马股,加上偏公用事业里面的一些稳定型、分红型标的。进攻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两个链条,一个是制造端,一个是投资端。如果相信中国的经济没有问题,还是能够在一个稳定的区间里面运行,5月以后整个工作重心会从防疫转入常态化的防控, GDP增速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涨幅,上市公司业绩预期也有前低后高的表现,加上整个市场情绪恢复以后,我认为下一个阶段制造端和投资端更加有机会。

  看制造端:我们关注先进制造,包括军工、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这些是前期调整的“重灾区”,但是长期投资逻辑没有变化,未来有可能成为下一波反弹的主力。后续随着上海复工复产推进,整个长三角相关的制造业,不管是半导体也好,还是汽车相关的制造这些产业链也好,开始复工复产,然后把整个需求跟供应的这个预期扭转过来,行业整体股价有望反弹上涨。

  看投资端:我们关注的是周期板块,其中一些偏材料的领域;此外我们也关注基建相关,因为资金面相对宽裕,一旦疫情得到控制,项目开始推进,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兑现会比较快。

  看金融和消费:我个人认为更多是稳定型的配置。今年不管是券商也好,银行也好,如果市场一旦走出反弹行情,它们很难走出明显的超额收益。消费也类似,哪怕后面疫情得到控制,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今年的消费场景依然是不好的。我相信我们今年出差的次数会明显的少于年2020,今年聚会的次数会明显的少于年2020,很多的消费场景都会少于年2020,所以缺失的消费场景的情况之下,消费板块很难有明显的业绩弹性,而今年也很难是一个单拔估值的年份,也意味着消费板块很难有持续的超额收益

对于一些具体行业的看法

  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链的话,主要还是看好新技术这个领域。大家知道我过去一直都是以配置组件的龙头为主的,因为一体化的龙头,能够沉淀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利润,盈利的确定性会更高一些。到目前我会更重视技术进步,特别是电池片的技术进步,所以现在配置的光伏龙头,全是以技术进步为引领的标的。而辅材相关的标的,我认为估值偏贵,相对于其他的成长板块,估值的相对吸引力并不是很足够,所以目前不是首选。

  稀土:为什么配置稀土?主要是我认为稀土下游的磁材,永磁的应用场景会非常大,这是一个长周期的逻辑。稀土下游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包括新能源的电机、风电的直驱的电机、家电的永磁电机、工业里面的永磁电机。我认为这个行业的量会持续高增长,而目前的估值跟随着整个新能源板块跌到很低的位置了,所以我会坚定看好它。

  消费:今年疫情的反复,比我想象的要严峻一些。今年酒店的复苏,比想象的要慢一些,所以可能它的配置时点要更往后。买入大白酒和人造钻石更多是可选消费的思路——买入大白酒更多是偏稳健的思维去做配置,人造钻石因为需求在海外,而且培育钻石的渗透率在这几年快速上行,不会受国内疫情的影响,需求是高增长的,而且它的业绩兑现度比较高,估值也在比较低的位置,相信它会在消费板块当中有比较好的相对收益的表现。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今年很可能会不达预期。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终端的价格在上涨,汽车的价格在上涨,以及疫情对于消费场景的影响,实现500到550万辆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景气可能没有想象中高,但是依然是不错的景气。在整个大消费的构成里面,汽车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万亿级别的产业链。拉动汽车的终端消费,对于稳定就业以及稳定GDP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旦疫情控制以后,我相信相关的刺激政策还是有可能出现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新能源汽车这个大的板块,跌到这个位置以后,下跌风险在很大程度已经得到释放了,更多应该关注什么时候上涨。二季度再观察一下整个销售的情况,如果说有了扶持的政策,或者说终端的销售没有想象中差,我觉得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在今年三季度以后,还是表现可期的。

  半导体:半导体我主要是配置在以需求为导向,以功率相关的为主,特别是下游以光伏和新能源应用为主的这些方向,主要是功率半导体。大家知道今年半导体下游有一些应用场景,包括消费相关、工业相关的,需求是走弱的。但是新能源相关的,需求是走强的。年初至今半导体板块表现相对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功率半导体这个领域,我现在的配置主要以功率半导体为主,往后来看依然是这样的一个配置思路,主要是选取下游需求比较景气的一些东西去买。所以我现在选半导体,主要是选择与新能源相关的特别是光伏相关的,下游需求比较好的这些半导体去做投资。其他的方向我就不会买太多了,因为要买我就买整个板块当中逻辑最好的方向,没有必要撒胡椒面式地买,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我自己的组合的配置也是一样的,坚持均衡配置,一方面要防风险,配置一些偏公用事业、偏消费的大白马做组合的底仓的稳定剂,同时在投资端和制造端去寻找个股行情,来提高组合向上的弹性。

风险提示

  嘉宾观点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下半年全球股市、债市、经济、全产业投资策略锦囊来了!
接下来的半年,究竟是投股还是投债?
2015,股债双牛
美债之谜、抱团博弈及核心资产的价值真谛
价值已死?——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框架
A股短期底部是否探明?李大霄李迅雷等专家展望二季度行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