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资需要培养“钝感”,伟大的投资人也是熬出来的|通货膨胀率
userphoto

2022.06.13 湖北

关注

摘要

在200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如何防止通货膨胀,他的回答是,最佳方法是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及投资那些品质不会受到货币变动影响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因为无论货币的价值如何变化,产品与服务仍会有需求。

正文

日前,世界银行再度下调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四月的3.2%下调至2.9%,并警示“滞胀”风险。

实际上,为了应对这波通胀,2021年12月英国央行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加息,带动了全球加息潮。然而,此后英国央行连续加息,却仍然无法阻止通胀飙升。事实上,不止英国,全球都处在通胀阴霾之中。

这不禁让我们回想起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大滞胀”,通胀的威胁有多大?我们又能做什么?

01

美国“大滞胀”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基本注意不到通货膨胀的存在,通货膨胀率只比1%高一点。不过,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在越南战争中的越陷越深,即遭遇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也就是过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通货膨胀率上升至4%-4.5%。

然而,随着经济受到石油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冲击,通货膨胀率上升至6.5%。进入1978年和1979年,在各种政策错误的综合作用下,导致部分经济部门出现了很大的超额需求,叠加石油价格上涨125%,通货膨胀率再度蹿升,工资成本亦随之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初时,通货膨胀率突破10%

在这一阶段,不少资产都遭受了严重影响。例如债券资产,1968年期限为30年的长期债券提供的到期收益率约6%,这一收益率一定程度可以抵御3%的通货膨胀率,但1969年-1981年,实际通货膨胀率完全抹去了任何正数的实际收益率。这不是最惨的,更惨的是债券投资者遭到了资本损失。

02

市盈率腰斩

债券未能保护投资者,这似乎没什么奇怪,但股市的不容乐观让人颇为吃惊。

1970年初,道琼斯指数位于810点,随后开启震荡下行,最低触及627.50点,后半年道琼斯指数开启震荡上行,一直攀升至1971年4月。1971年8月,“新经济政策”实施,指数于1972年11月突破1000点,并在1973年1月达到阶段性高点的1051点,此后股市开启下跌。

随后,经济陷入衰退,1974年股市在上半年维持震荡,下半年再次大跌,至1974年12月,道琼斯指数跌至570点。从1973年高点到1974年低点,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跌幅近50%,以小盘成长为代表的纳斯达克指数跌幅近60%

这一年,也是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哈撒韦为投资主体后唯一一次股价腰斩的年份,全年下跌48.7%,在次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写到:“这一年(公司盈利能力)的加速下降程度令人惊讶。” 

直至1982年,道琼斯指数最高升至1070点。可以说,在1973-1982年滞涨期间中,股市指数变化不大,整体表现不佳,期间还伴随着较大的波动。在此期间,标普指数市盈率被砍掉2/3华泰证券(14.110, 0.30, 2.17%)数据显示,整个1970年代,标普500指数仅实现了4.0%的年化回报, 远不及二战后7.6%的平均水平,扣除7.7%左右的平均通胀更是直接为负。

正如伯顿·马尔基尔在《漫步华尔街》中形象地描述道,市场并非总是正确,甚至通常都不正确。但是,没有任何个人或机构能始终如一地比市场整体知道得更多。有金融学家认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市场根本就不理性。的确,随着股市的大跌,投资者很可能已变得毫无理性般的盲目乐观,正如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的盲目乐观一般

03

培养投资“钝感”

 “大滞胀”后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美联储主席沃克尔腰斩货币供给,通过建立美联储信誉控制通胀预期;将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唯一货币,打造石油美元体系;同时,里根政府采取减税和扩张支出的财政政策,以及缩减政府规模、放松行业管制、弱化美国工会力量的结构改革等;叠加信息产业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等条件,最终带领美国走出大滞胀的阴影。

此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半导体、页岩油气等新技术步入商业化应用,美股三大指数在80年代再创新高。

净值几乎腰斩的巴菲特的后续是什么?与大部分人急于抛售手中的股票不同,巴菲特在1975年致股东信后并未质疑自身投资方法,而是坚定持有手中的股票,并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投资——买入华盛顿邮报。终于,他熬过了这段艰难时期,1976年实现了129%的投资收益,到1980年基金净值相比1972年增长了4倍。这也正如格雷厄姆《证券分析》中的名句,归根结底,股票市场不是投票机,而是称重机。真实价值终会胜出

伟大的投资人是熬出来的,诸多经过时间考验的投资人,都承受过很多的市场重压。查理·芒格曾说,“我们这代人,这批做价值投资的人,哪一个不是熬出来的。坚持下去,甚至用不着脑子多聪明。”

当然,熬过“大滞胀”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投资中则需磨练心性,避免非理性焦虑,培养投资的钝感。正如“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写到:“那些情绪适合于投资活动的'普通人’,比那些缺乏恰当情绪的人,更能够赚取钱财,也更能够留住钱财,尽管后者拥有更多的金融、会计和股票市场知识。”

物长宜放眼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持下去,投资的旅程才能走得更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美岑: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如何赢在1970s?
通货膨胀
投资噪音害死人 2011年最误导你的投资建议 ( 4 )
A Visual Guide To Stagflation, Inflation, & Deflation
巴菲特的信:1957年,迎开门红,投资人对其首年投资成绩很满意!
史上最全巴菲特语录:市场就像上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