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抟情化升,艺以成人
userphoto

2022.08.21 湖北

关注

  摘要: 人生论美学紧贴中国传统美学“主情论”的思想文脉,同时又坚守“载道论”美学理想,知、情、意合一,真、善、美同构,超越“唯美”“粹美”,试图打通主体与客体、超越与当下的美学鸿沟。人生论美学既坐而论道,也起而践行,与对话、体验、互动等话语相与颉颃,人生论美学走向对人的教育,也是对于人的美的教育和情的教育,以艺术之心和情韵之美教育人们,陶养人之情感。人们以情度理,以理约守,和平相处,美善共容,合力创造美境未来。

  关键词:人生论美学;美学实践;美情论

  作者简介:黄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研究生,深圳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诗学理论及美学理论研究。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项目编号:19BZW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抟情化升—人生论美学的创新维度

  作为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人生论美学融通今古,和合中西,其美情范畴的创设,起因于当下社会需求和国家需求,回溯历史的河床,有返本开新的朴茂气象。美情立足于人生日常生活,同时,美情又从“常情”中炼情提升,在“善情”与“粹情”之间,创化思维理路,从而促成了西方认识论美学与我国道德论美学的双道并轨和化合创生,在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智慧观照之下,将西方始自柏拉图的所谓“绝对美”“理念美”,转述为趣味、情趣、哲理诗,内化为人生美情的本质要素。

  要之,美情论发端于人生日常,升华为“真、善、美”三原质的和合圆相,美情论的起点是流转迁移的“常情”“不定情”,[1]而美情论的鹄的在于情的美感传达——通过炼情圆情沉淀艺术内容,而出之于妙合无间、美轮美奂的艺术形式,美情论以情会通人生,以美攀升“真善”之境。同时,在文化创新层面,采西入中,立足本土,试图别开坦途,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当代人生论美学的主要研究者金雅教授的专著《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将人生论美学上升至中华美学的高度。

  二、《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的学术建树

  该书分上编、中编和下编,上编主要从中华美学的整体论视野来进行不同层面的论述。第一篇《中国美学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从中华美学的整体格局立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要建构中国美学自己的范畴体系、命题学说、思维方法;在《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意义》和《推进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理论自觉》两篇文章中,作者集中阐述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操作意义。

  金雅通过中西哲学、美学和古今本土艺术精神的对比研究,得出了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六字金言”:大美、美情、美境。所谓“大美”,就是将审美、艺术和人生统一进行宏观考量,三者统摄为一,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宏阔的人生审美视野,抟情化升,艺以成人。所谓“美情”,即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常情、不定情的提炼升华,以及通过对康德的“粹美”的实践性转化,实现炼情、提情、达情,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所谓“美境”,是指物我有无出入的诗性交融,从中国古典的意境论和王国维的境界说中,提炼出当代人生论美学的新趣味、新追求。金雅的学术成果本身就是“美情”用之于学术研究一个成功案例。金雅在写作时特别强调语言的美感,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辩诘点到为止,并不采取正面攻诘或辩论,其良言雅训,犹似春风拂面,醒人脑目。

  该书中编实际上是从梁启超研究的角度来回应上篇中提出的核心观点,集中呈现了作者这些年来对梁启超的“趣味”美学、“情感”说等美学范畴的深度阐释。下编通过比较研究,通过梁启超与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的对比论释,提炼出与人生论美学密切关联的系列范畴。通过一系列的个案研究、对比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的有关中华美学整体研究的结论,正是她多年来理论研究的升华,同时也是多年探索的心得所在。所以,把整体研究以及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成果放在了上编,而把梁启超研究和梁启超比较研究放在中编和下编,这是合理的。

  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关于学术坚守的问题。金雅遭遇盲审专家激烈反对,课题难以结项,经过据理力争,挽狂澜于既倒。这份坚守的勇气来自何处?笔者认为,一是来自学术自信——对研究对象的深度理解,二是作为一个学者的人格操守——对的就是对的,错的绝不苟同。个别专家认为,梁启超不能和朱光潜相提并论,因为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不是超功利主义的而是极为功利主义的,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么金雅的人生论美学观点都会变成“空中楼阁”。到了这个关口,该如何坚守学术立场和学问自信?经过重新答辩,金雅的基本观点为国家社科规划办和浙江省社科规划办所认可,深层原因在于梁启超的美学思想确实是超功利主义的。笔者认为,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始,以学术人终,其学问意旨、政治诉求以及学问探索前后一贯,看似入世功利,实则超逸脱凡。因为在梁启超看来,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的完美实现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做到立德立功,通过立言——建立超越时代的学术思想影响后来者,将个人思想观点作为一种能量(正念),汇入人类社会并发挥正向引领作用,这个立言者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

  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理论和西方文化的笼罩,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学学理被遮蔽。理论迷失必然出现批评迷失,所以金雅在书中重点强调要用中华美学精神来提升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实践操作。作者提出,文艺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中华文化与民族哲学的了解,一个当代文艺批评者,如果唯西方的文艺理论马首是瞻,丝毫不关注也不去了解民族的哲学传统和艺术精神,那么他就会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肢解中国的文艺现实。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文艺创作者,如果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及哲学要义视若无物,那么他就很可能会用西方的文艺思想和文艺理论来主导自己的创作。创作者一旦以西方“神性的维度和视角”来进行创作,批评者以“神性的维度和视角”来进行评论和阐释,那么就形成了“神性的创作”和“神性的批评”的话语场,中国当代美学、艺术学就有坍塌为西方“学术殖民地”的可能。中华文化和哲学应是“诗性的维度”,而不是“神性的维度和视角”,所谓“神性的维度和视角”是西方文化从地理大发现之后,一直在向非西方进行文化延伸的维度。而所谓“诗性的维度”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和审美维度,即前文提到的“大美”“美情”和“美境”的有机统一。

  金雅认为,康德的“粹情论”美学观为西方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源头,今天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潮流、后现代艺术都可以看作是艺术的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当代变种。而美情与人生与艺术最终的统合,是艺术的美的形式,美情如果不能用美的形式加以凝定,它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确认和传播,同时,美情诉诸“乖相陋形”也会在表达和传播中遭遇审美的阻力和误读。可见,美情论并不排斥形式论,美情需要美形来加以凝定和传达。

  如何将“常情”转化为“美情”是人生论美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中华先贤早已觉察,人之“常情”实内藏天理。在先哲看来,七情六欲貌似伧俗低下,共实不然,七情六欲后天地生,而先天性地与天地同构,因此,“常情”才有可能通过主体的审美努力,转化为“美情”。“常情”的深层结构是美妙的,“常情”的浅层结构可能昏暗无明,而通过主体的努力,“常情”可穿透浅层结构而化为既“情”且“美”的表象结构——“美情”,具备形式(形象)的理式。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实际是人伦道德文化,礼约束欲望情感,乐激活、平和欲望情感。乐不只有音乐,还包含了文学、舞蹈、戏剧等一切艺术形式,诗歌为其中荦荦大者。《诗经》来自民间,风雅颂中“雅”“颂”为庙堂艺术,已从日常日伦中抽离而出,而其中的“风”为十五国风,旨在抒发性情。若以美情论加以打量,则“挚、慧、大、趣”四情尽在其中,真挚、理性、大关怀和趣味化,此乃《诗经》化情为美,贴近人生而又升华人生的美学秘诀。要而言之,西方美学和诗学有从“为美而美”的思辨传统,发展至瓦雷里等人的“纯诗”,而中国“为人生”的哲学和艺术始终从人生和生活出发,扣击生死两端,过去是现在的合目的性结构映照,未来是现实的同构。所以,“美”这个字不离现实欲求而又超越现实,“美情”出自“常情”,又从七情六欲中观审了自我,情趣化了自我,意象化了自我,使之趋向“真我”意境,常情变为涵情、正情。

  美情之美外显于美形,内发于美情结构,古希腊客观论美学,以“数理结构”“圆”“椭圆”等为终级形式因,后来又有所谓“比例、平衡、色彩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说”等。而中国古代文论诗论所谓“起承转合”“平仄协调”“抑阳顿挫”“对仗工整”等,也是外在上对诗文的美学规定。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主观与客观天人同构,宇宙间的合目的性结构与人类的情感结构一而二,二而一。诗如画,除了意境追求二者不分彼此之外,今天已经分行书写并诉诸视知觉的汉语(汉字)诗歌,必须有形,自由诗分行书写,形式上自然与散文划清了界限。古代汉诗主要以“句数”(一句诗的字数)与总段数确立文类准则,如七律,以七言八句确立外在形体。西方标点及分行引进之后,七言八句加分行又成为今天的视知觉习惯。今天的自由分行新诗与散文的唯一区别只剩下分行,所以写出来的文句只要加上“分行”这个外形,就成了诗,并沿着西方的文化输入路线演化成为“口水诗”,如近年出现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咆哮体”等等。

  三、艺以成人—人生论美学的实践品质

  人生论美学尚真而不唯真唯美,以情统知意,突出了人类情感的建构性及与其他心理机能的有机联系,昭示了人类情感的理想方向,既是扬弃种种贬斥感情的虚伪的封建伦理,又是抗拒种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工具理性、实用理性、反理性、非理性的有力武器。[2]人生论美学的“人生”二字既指向生命和宇宙,同时指向人类的现实生存境域,指向日常生活的当下,指向的既是审美的标准和艺术的尺度,也是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信仰。由此,它不仅对我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趣有着积极影响,也将领引我们的生活实践和生命境界。因此,人生论美学既坐而论道,也起而践行,相互促成而密实无间。

  人生论美学倡导美学的人生践行和生命体验,与对话、体验、互动等话语相与颉颃,而人生论美学的实践品性贯彻到底,不止乎个人的独善其身,更延伸至“兼济天下”。由人生践行和生命体验进一步延伸,人生论美学走向对人的教育,即蔡元培坚持的对于美的教育和情的教育,以艺术之心和情韵之美教育国民,陶养情感。按照梁启超的说法,人人成为“艺术家”必无可能,但是通过“趣味教育”,人人可成为生活向上并能够享用艺术的“艺术人”,在一个艺术的国度,人们以情度理,以理约守,和平相处,美善共容,共守道德底线。

  通读该书不无惊喜,很多材料、引证对本人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其中提及中国传统美情论最早的文献——《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文字,对我们建构本土艺术本体论范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在相关的研究中提出的当代中国艺术本体论范畴——情意合一实相,在某种程度上,其根本意旨与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因此阅读此书时有一种特别的欣慰。

  注释

  [1]此处参照婆罗多牟尼《舞论》及印度美学中有关“味”“常情”“不定情”的说法。

  [2](1)参见金雅:《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赣雩文艺】作者:黄永健《情感与美形建构:十三行汉诗的人生求索》总第664期⑥2020年第234期⑥
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人生论美学与中华美学传统
实践美、实践当下:看近代中国领军人物梁启超的美学智慧
朱自清、李泽厚、冯友兰等人推崇备至的美学大师,带你认知美,学会欣赏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