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归国人员 隔离不会阻挡“阳光”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14病区 王聪

  今年4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和谐心态快乐生活”是今年的重点主题之一。

  “和谐心态快乐生活”是今年爱国卫生月的重要主题之一。如今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更需要我们有积极的心态,团结一致,共抗疫情。

  疫情持续,很多同胞选择回国,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对于健康的焦虑,回国后还要进行医学隔离,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以及心理冲突。当身处其中,归国人员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呢?

  普通隔离人员

  主动熟悉环境建立“同盟”

  回国大多要经历长途旅行,旅途中难免接触很多人,飞行期间又都是在密闭的空间里,回国人员难免出现对于疾病的恐慌。此外,还有对于回国后隔离状态的担心,对于新环境的紧张,对自身健康的焦虑或者盲目乐观,对于增加相关服务人员负担的歉疚,长时间隔离的烦闷以及对家人的思念等复杂情绪。

  在此期间建议大家,首先要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反应,当我们面临这一切前所未有的经历时,我们一定是陌生的,很可能产生负性的情绪,正视这些情绪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走出漩涡。其次,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疾病,客观认识疾病的表现,分析自己是否存在症状,避免消极、片面认知。然后积极乐观地投入到隔离环境中,主动熟悉环境,主动与工作人员、同样的隔离人员恰当地沟通,增加情感的建立和社会的支持,多与家人朋友联系,增进感情交流,合理宣泄情绪,相互鼓励,形成抗疫的同盟。

  另外,隔离期间要合理地安排生活,使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作用,识别消极的联想模式,结合隔离条件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以及放松训练。在适当的自我调整下,很快便能适应新的生活状态。大家还可以利用自己的长处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与工作人员沟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使隔离的时光变得有意义,另外一方面也可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归属感,让自己的心理防线更加坚固!

  密切接触者

  别被焦虑拖进“疑病”陷阱

  密切接触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对于疾病的恐惧,以及对自身健康的担忧,表现为过度清洁、消毒。可能会反复回忆与确诊者接触的细节,专注和自己疾病相关的信息,不关心其他事情,日常生活受到抑制等。或对自己身体状况变化过分关注,有人会出现“疑病”,极为焦虑,甚至引发惊恐发作,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大汗、头晕、乏力等伴有濒死感,末日感。面对这种情况,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的,是人类面对危险一种应激反应,正常范围内的焦虑是可以保护我们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并且转化这种焦虑,使之变成积极的、利他的应对模式。

  首先我们要客观判断自己的状态,是否存在过激或过度。如果出现自己不能控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一定要主动寻求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疏导。例如在北京小汤山医院隔离治疗中心,北京安定医院的精神科、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专家和相关的护理人员早已临阵以待、日夜奋战,持续给大家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指导。

  同时,我们也要做好自我调整,合理安排时间,规律作息,让自己生活乐观、积极、丰富起来,适当开展娱乐文化活动,活跃自己的生活氛围,进行可以调节自己情绪的运动、兴趣爱好等。均衡营养,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膳食,调高机体抵抗力。多方面思考问题,切记片面主观,要知道密切接触不一定得病,学会分散注意力。正确看待患病,信任医务人员,相信科学。

  有疑似症状者

  穿上心理免疫的“铠甲”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不典型,确诊需要时间,处于这个状态的人群常会出现明显的不确定性,以及灾难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状态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焦虑、恐惧,变得多疑敏感,反复寻找自己身体可以确诊的症状,过分地思虑担心,甚至想到“后事”。有些人频繁出现惊恐发作,加之伴随焦虑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后产生的躯体症状,加重原有表现,使得焦虑情绪加重,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如果不能很好调整,严重者可进一步产生愤怒、狂躁以及悲观厌世、自责自罪、轻生的观念和行为等。

  这类人群要客观识别自己情绪状态,除了科学膳食,合理作息,维持情感沟通外,还要善于调节情绪,进行自我的音乐理疗,舒缓的音乐可缓解紧张的神经,进行肌肉的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等。关注当下的自己,减少负性的思维联想,减少负性的情绪积累,善于分散注意力。享受当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否确诊,生活都要继续,就目前的状态,给自己一扇享受阳光的窗户。关注门前待放的花苞,欣赏那株柳树由浅绿变为翠绿的过程,用心记录下他们,用手记录下此刻的生活,日后看来也将会是一个难忘的经历。

  除此最重要的是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不要隐瞒自己的躯体症状以及心理症状,只要相信科学,科学就不会辜负你。及时干预治疗,有效对症,为自己机体免疫力穿上心理免疫力这一强大的铠甲,坚信一定能战胜疾病!

  确诊人群

  情感也是与病毒抗争的武器

  在回国隔离的同胞中有极少部分人最终的结果是确诊。这期间患者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差异很大。有人会出现焦虑导致的躁动不安、失眠担心,会出现对于疾病的恐惧惊慌、行为紊乱,会出现悲观抑郁导致的消极治疗,自伤自杀,会出现伴有攻击性行为的愤怒和抱怨,再加之隔离期间远离家人朋友会出现孤独自闭、歉疚自责等。

  身处疾病的笼罩下,认知决定情绪,我们应接纳疾病的存在,接纳恐惧,接纳躯体不适,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和压抑,只有无条件接纳了自己身体、情感的感受,才能与自己的内心和解,才能与自己的躯体建立很好的连接,产生真正有效地改善和适应的动力。这是治愈的基础,无论对于躯体还是心理症状。

  一路经历了回国、隔离、医学检测观察、疑似、确诊等环节,如果如同以上所述那样能够很好地应对,那么即使是我们不幸被确诊,我想状态也不会太糟。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及时确诊这也并非末日,反而是自我反省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来时路,是什么样的疏漏让自己感染病毒?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造成自己抵抗力低?什么样的应对模式造成自己目前的情绪异常?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应该如何调整,未来的生活又该如何变得更加坚强?

  毕竟相较于病毒,我们并非赤手空拳,我们有顽强的斗志、科学的治疗手段和最有力量的情感,疫情面前,战必胜!

  编后

  病毒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疫情期间对于回国华人、旅居人员、留学生等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两个月前,国内疫情严重之时,身在海外的华夏子孙心系祖国,四处搜集各种防疫物资,不远万里,不惧波折送回祖国。如今他们遭受恐慌与危险,也正应是国内同胞伸出援手,互相扶持的时候。在如今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世界大家庭更需要一起努力面对。

  虽然其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人和事,但那毕竟都是少数。在回国群体中,我们应该看到:因为担心机舱里相互传染,不进食、不喝水、不摘口罩而虚脱的十几岁孩子;为了帮助大家在疫情期间更加顺利入境,而手写两三千字入境指南的旅居华人;因为自己的同学出现恶心、胸闷症状,立即取消了自己回国计划的英国留学生;以及更多的依法依规、耐心等待入关,坦然接受医学隔离的人们……其中“自命不凡”、“蛮横不识大体”、“恶意瞒报”只是沧海一粟!

  请收起不合适的言语,改变片面的看法,用心底的善意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孤苦伶仃在异国,如果我们年迈的父母依然还在他乡,那么我们不担心吗?这个时间走入祖国大门的同胞,是最需要我们的关心、帮助和鼓励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同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心理防护手册(中学生版)
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怎样在家庭聊天中提高心理免疫力:上篇
面对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护?这份“心理处方”请转需
出现焦虑感就是患上焦虑症了么?
面对疫情,如何保持情绪稳定,请收好这份“秘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