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时空医学探析“六经欲解时”
userphoto

2024.03.15 浙江

关注





编辑推荐语


“六经欲解时”理论一直是历代医家议论的主题,众说纷纭。通过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的时空医学去研究“六经欲解时”条文,从回归年的年周期节律、月周期节律、日周期节律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坚守“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基本准则,探析“六经欲解时”的多维度含义,可为临床提供借鉴
【摘要】梳理历代医家对“六经欲解时”的认识及现代临床研究,对其进行论述。提出以光变时空理论为基础,从时空医学角度剖析“六经欲解时”相关条文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总结了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的应用,强调了多维度考虑问题,同时注重天人相应,才能更好地理解张仲景确定六经欲解时辰的独特见解,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关于《伤寒论》中的“欲解时”问题,研究学习《伤寒论》者多置而不论,或有阐发者,但论述的立足点大多围绕日周期的“欲解”,阐述所主时辰,单独从时间医学考虑“欲解时”问题,鲜见从更大的空间位置概念分析“欲解时”。《伤寒论》中与时空相关的条文约占全文的7/8,且《伤寒论》六经本身就具备时空特质,同时六经在人体内又分别有着自己的空间领域,其传变的定律同样也就有着对应的时空法则,因此“六经欲解时”亦有着中医辨证的时空性。基于光变时空理论,试探析“六经欲解时”的多维度含义,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1 “六经欲解时”概念及历代医家认识


1.1 解析“六经欲解时”

《伤寒论》在关于六经病的篇幅中指明了各自的“欲解时”,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等等。“欲解时”采用的是十二地支记时法,十二地支依次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天人相应理论,一日之中天之阳气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刻在巳时(上午911时)和未时(下午1315时)之间,亦为太阳经主气的时辰,在这段时间内,因“同气相求”理论,太阳经气受到自然界阳气滋养相助,故有利于驱邪外出;申、酉、戌三个时辰即15时至21时之间的6个小时,是太阳渐渐西落的阶段,此时自然界的阳气由午时的旺盛状态逐渐削减,阴气开始慢慢升发,人体阴气借助自然界的阴气开始恢复,故有利于泄阳明病实热证,故为阳明病“欲解时”;少阳经自得其位的时间是寅、卯、辰三个时辰,即3时至9时,此时阳气萌发,万物生长,少阳经气此时也最充沛,有利于少阳病的缓解;亥、子、丑三个时辰即21时至次日3时之间的6个小时,该段时间乃太阴经当旺之时,又正值子夜,即嫩阳初生的时候,则阴寒之邪易退,阳气易复,太阴病可以适时缓解;阳生于子时,阳进则阴退,阳长则阴消,故少阴病将愈时间是从23时至翌日5时;厥阴经适逢本脏脏气当旺之时位,从1时至7时,此时大自然阳气升发,阳复阴退,厥阴病可适时缓解。

根据三阴三阳的“欲解时”时间段,发现三阴经“欲解时”前后衔接出现重复现象,以至于总时间仅有五个时辰。太阴、少阴经“欲解时”重复在子丑时,少阴、厥阴经“欲解时”重复在丑寅时,且三阴经“欲解时”共同重复在丑时,临床治疗三阴病时,常难以确定应该从哪一经的“欲解时”开始施治。根据长期临证经验,认为三阴经“欲解时”各自的第一个时辰临床治疗意义更大,即太阴病“欲解时”把握亥时为关键;少阴病“欲解时”把握子时为关键;厥阴病“欲解时”把握丑时为关键,临证时当牢记并会意。但是“欲解时”并非“必解时”,而是“相关时”,所以提醒医者在临床诊疗的时候应该把握治病时机,绝对不能拘泥于“欲解时”的时辰而放松治疗,消极等待。

1.2 刍议历代医家认识

“六经欲解时”理论一直是历代医家议论的主题,众说纷纭。陈修园认为“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并且推崇“值旺时而解矣”。徐旭升则认为“三阳解时,在三阳旺时而解;三阴解时,亦从三阳旺时而解,伤寒以生阳为主也”。尤在泾言:“少阳,胆木也。从寅至辰,为木旺之时,故其病欲解,必于是三时,亦犹太阳之解于巳、午、未,阳明之解于申、酉、戌也。”然而历代医家大多是停留在日周期十二个时辰来论述该问题,由于范围的狭小,仅以时间为单位,以至于临床诊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使得很多人对张仲景“六经欲解时”产生了怀疑。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中写到:“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现代医家对“六经欲解时”的研究仍然持续着,其中龙砂医学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提出了新的见解。顾植山教授认为该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阴阳有序的开阖枢动态变化。顾植山教授将“欲解时”理解并解释成“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效如桴鼓。《四圣心源》中说:“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然而六气并非单纯一维概念,尚须从时间和空间等双重维度理解。综上所述,“六经欲解时”并非《医宗金鉴》所载“凡病欲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那么简单。

受到隋以后星占命理学家著作中多见的“地支三会”概念的影响,使“六经欲解时”不仅要在时间上考虑“旺时”,更要在空间上考虑“旺处”。因相关文献大量丢失,“地支三会”概念的明确提出时间无法考证,但这一理论的起源和应用很早就开始盛行了。萧吉《五行大义》载:“东方,甲乙寅卯辰……南方,丙丁巳午未……西方,庚辛申酉戌……北方,壬癸亥子丑。”即寅卯辰会东方木,巳午未会南方火,申酉戌会西方金,亥子丑会北方水。可见“地支三会”所形成的五行力量要大于与其同五行属性的单一地支所蕴含的力量。无论是天干地支的产生和发展,还是“地支三会”的起源和应用,都来自于古人对大自然规律运转的探索和总结,“六经欲解时”则是张仲景留给后人的诸多思考之一。依据阴阳五行基本原理及顾植山教授“开阖枢”理论的深入研究,选择不同的维度以“解”其病,才是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

1.3 新角度剖析“六经欲解时”

在我国历史发展历程中,通过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顺序的法则有数十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人们运用不同的光变规律作为借鉴依据,研究生物活动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发展特征,内容主要涉及生物生命的年周期节律、月周期节律、日周期节律等等。在这些生命周期节律同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理论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并通过漫长的诊治探索,我国逐步形成并发展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中存在着以日月光等为参照物的多维时空结构,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等历法,为后世医家通过生命周节律思考医学问题做了铺垫。被称为“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伤寒论》同样也是一门时空医学。通过光变时空结构去研究“六经欲解时”条文,从回归年的年周期节律、月周期节律、日周期节律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始终坚守“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基本准则,这样就不会受限于时间医学的阳气变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因“欲解时”而出现疾病自解的情况并不多见,一些医家也因为过度依赖“欲解时”理论,被其束缚,导致疾病不解反而更加严重的情况,种种情况都归结于未能深入思考“欲解时”背后更加深层的含义。应该更加注重基于时空医学下的时令变化,以及日月星辰给人体带来的影响,因势利导去诊治疾病,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六经欲解时”的内涵。据此“六经欲解时”理论及其背后的思想必然会引起更多现代人的关注,也会在中医学理论研究中占据更加关键的地位。


2 光变时空概念的阐述


《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之。”王冰注:“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而立,待气至而调之也。”说明通过日月之光的变化与移动,就可以判断一年中的各个时间点位置以及东西南北的空间节点位置,据时间和空间来描述气候变化的规律。古时候的人们利用太阳回归年和月亮盈亏月计算出太阳历及太阴历,采用置润的方法消除相差的天数,最后就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阴阳合历。因此在历法制定的过程中,日月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是我们主要的凭借,历法制定中体现出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时间以及空间结构关系,它们是相统一的。像这种通过天体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同在特定时空下对天体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认知所形成的科学,被称之为光变时空智慧。


3 光变时空理论渗透下的时空医学——“六经欲解时”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联系紧密,不仅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能伤人致病,而且每年、每月、每日的阴阳盛衰次第变化,也能对人体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人们从自然界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中总结出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预后及治疗行之有效的时空医学理论,《灵枢·邪客》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科学探讨了由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相互运动规律所产生的逻辑关系,其实质就是一种建立在光变时空法则基础上的时空医学,也对后续历代医学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们理解“六经欲解时”提供了新的方向。

3.1 太阳周日视运动

由于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造成了日月星辰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又从西方落下,出现一日中阴阳的消长变化,从而形成了“黄道”空间医学。人体在一天当中,寅卯辰三时“平旦阳气始生”,此时太阳东升即为少阳欲解时;申酉戌三时“合夜阳气已虚,阴气渐盛”,此时太阳西落即为阳明欲解时;巳午未三时“日中阳气正隆”,此时正值晌午,阳气最充沛即为太阳欲解时;亥子丑三时“鸡鸣阴气正隆”,此时为子夜,阴气最充沛即为太阴欲解时;子丑寅三时被称为少阴欲解时,丑寅卯三时则被称为厥阴欲解时,二者都是从阴转阳的时辰,阴气开始逐渐减少。所以日周期下的六经欲解时变化可以理解成阴阳二气增减盛衰的显露,同时又如环无端,永不停歇,本质上反映出六经气血一日之内随时间变动的流注规律。日周期下的“六经欲解时”也是众多医家所能理解到的层面,同时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层面。但是《伤寒论》中的辨证思维都是多维度的,《伤寒论》各论中的章题目就可以印证这个观点,都是“病脉证并治”,内容上即辨病、辨脉、辨证相结合,没有从单个方面去考虑某经的疾病,“六经欲解时”同样出自张仲景观点,所以从更大的时空角度去分析此理论尤为重要。

3.2 月亮周月视运动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每月公转一周,造成了自西向东在星座之间移动,导致一月中气血的消长变化,从而形成了“螺旋”空间医学。《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月亮的盈亏代表着天地间阴阳的消长,人的气血盛衰也随之受到一定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古人根据月亮变化情况来记月,称为朔、弦、望、晦。朔月之时阴极阳生,虽然此时看不到月亮,但是阳气已经开始升发,尽管温和,但是生机浩大;而望月之时即月满时,阳气旺盛,血气实,肌肉强,人体卫气充沛,邪气不能轻易侵犯人体,因此人会感到精神舒适,精气神特别充足;月盈则缺,当月亮圆的时候就开始向缺损转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随之变化,比如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位于相对低谷的时期;到了月晦之时,阳气最虚,阴气最盛,同时也是月亮开始慢慢“阴极阳生”的那一刻,说明人体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密切相关。《素问·八正神明论》谓“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可见月节律和日节律对于治疗同等重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由于白天与黑夜的自然界阳气不同,引起了人体内的阳气发生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适应性变化,因而会使病情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循环性起伏改变,各经气得自己所属时辰阳气相助就利于驱邪外出。《灵枢·九针论》载“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月缺则人体气血亦衰,月满则人体气血亦旺。明代张景岳对此现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他说:“月属阴,水之精也,故潮汐之消长应月,人之形体属阴,血脉属水,故其虚实浮沉亦应于阴。”因此六经对应的气血虚实盈亏与月周期运转密不可分。

人体生理活动随着月亮的盈亏虚实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女性月经周期。如在阳气收敛的时刻,女性经前期综合征(PMS)频繁发生、加重,此时黄体正处于形成和萎缩阶段,属于“六经欲解时”中的太阴病、阳明病欲解时。因为PMS病位在太阴、阳明,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治疗时,阳明实证宜选用攻下实热的药物,太阴虚证宜选用温中补虚的药物,在行医开方时要善于主用或兼用该经方药,可明显提高疗效。

3.3 太阳周年视运动

由于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圈,造成时令节气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致一年中阴阳的消长变化,从而形成了“赤道”空间医学。《素问·天元纪大论》载“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古人选择一定的参照物,以其为标准,观察天体的变化规律,通过“光变”和“测影”,得出时空变化规律,确立二十四节气,同时也为“六经欲解时”在空间上的理解提供帮助。每年的二十四个节气都对应着太阳在黄道上每移动约15°所到达的相应方位,因此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回归年。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短的时候,仅有巳、午、未三个时辰;夏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最短的时候,仅有亥、子、丑三个时辰。冬至时太阳距离我们最远,天气寒冷,此时自然界获得的热量亦最少,因此昼最短夜最长。《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由于冬至日出辰时而入申时,日光所能普照的时辰只有巳、午、未这三个时辰。在这三个时辰,太阳经气得自然界阳气相助利于驱邪外出,太阳病也就有欲解的可能。夏至时太阳距离我们最近,天气炎热,此时自然界获得的热量亦最多,因此昼最长夜最短。《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云:“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由于夏至日入戌时而出寅时,日光不能普照的时辰只有亥、子,丑这三个时辰。方有执云:“亥子丑太阴所旺之三时也,欲解者,正旺则邪不胜也。”脾为阴中之至阴,主旺于亥子丑三时,所以太阴病不论自愈或服药而解,也多在其本经当旺的时间。

顾植山教授认为,阳之“开”即太阳为阳气渐开之时,阳之“阖”即阳明为阳气渐收之时,阳之“枢”即少阳为阴阳二气转枢之处;阴之“开”即太阴为阴气渐生之时,阴之“阖”即厥阴为阴气渐消之时,阴之“枢”即少阴为阴阳二气转枢之处。根据“开阖枢”理论,从年周期来看,冬至属于一阳生,白昼时间最短,萌发“太阳”,整个阶段属于阳气渐长、上升,属于“开阖枢”的“开”,从年周期的时令角度看,太阳病处于冬至更有利于治疗缓解。夏至时,白昼时间最长,降藏“阳明”,整个阶段属于阳气渐退、下降,属于“开阖枢”的“阖”,与此同时开阖枢过程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阳明“阖”又与太阴“开”协同,防止阳明“阖”太过,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所以从年周期的时令角度看,太阴病处于夏至更有利于治疗缓解。从二至的举例中不难发现,如果抛开日周期“六经欲解时”的固定思维,扩大其空间范围,在临床治疗中会有更多的选择。二十四节气日出日入时辰将“六经欲解时”时辰还原为真太阳,当人体得天时之助的时候,六经在其所主的时段就会与邪气相抗争,其时正邪交争最为激烈,若正邪同盛,症状也最明显。此时只要正气胜邪,病情则更易缓解减轻;相反,如果正气亏虚,六经阳气不足,邪气盛则会发病甚至症状加重,严重者亦会导致死亡。

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子时、午时、卯时和酉时,以及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为一天及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阴阳二气交感互藏的关键。因为子时、午时和二至(夏至、冬至)是阴阳交替变化之候,卯时酉时和二分(春分、秋分)是阴阳平衡制约之际,医者在临床当中如果能够观察到这些时令的发展变化,就能测量揆度出阴阳的消长常变趋势,不管遇到什么疾病,都可以把握它的发展动向,更好地分析出疾病康复或者加剧的趋向。


4 结束语


中医学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同病魔做抗争的极为宝贵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时空医学。《史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浩瀚宇宙的奥秘,《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名之曰人”,这就告诫后辈探寻前人医法时,要时刻以光变时空思维为出发点,谨遵天人一气、天人同构的哲学思想。根据《伤寒论》中关于“欲解时”的条文,若发现疾病的萌生或加剧出现在“六经欲解时”所对应的时间段,六经之气均有旺时,且与自然界六气旺时相应,然后基于时空医学,综合分析周年、周月以及周日等多个维度下的时辰阴阳之气盛衰,抓住病机,综合分析判断,则效果更佳。时空医学指导我们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和节律,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遵循了现代人类生命科学原理,对现代医学发展也有着关键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经病欲解时内涵与临床价值 单志华
伤寒论》时相医学的研究
脐针基础知识
解决失眠密码|“首先抓住每经欲解时第一个时辰!'疗效确切!(附验案)
时间医学,六经辩证与脐针疗法 (三)
中医时空理论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