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冬》评课稿

《初冬》评课稿

《初冬》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初冬雾中和雾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课的设计,老师用了美文美读的方法,通过以读促悟的手法,使初冬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听了王老师的课感受也是颇深的,下面谈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    以读为本。

《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它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直到悟出只凭语言分析难以理解的思想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但今天我欣喜地看到:

在这堂课上,王老师以"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自由轻声地读,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读文的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雾中的景色,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美吗这是边感悟边朗读;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开火车读,接读,男女比赛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地把握到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

从以上这些做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体会雾散后的美景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通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这句,老师采用了集体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初冬的这场雾有多大。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淡淡、一点儿也不耀眼”体会出了雾大;从“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中体验到了松树柏树的勇敢及不畏严寒。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巧妙地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说到这,我还要说一点,就是本课最后老师对于背诵课文这一环节的处理,更是“读”中的高潮。学生伴着优美的乐曲,把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背诵了出来,同时所有同学的接背,又为同学们呈现了一篇完整的《初冬》,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帮助学生进行了优美语句的积累。可谓是一举两得。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    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识字的那部分的处理,像“模模糊糊”这个词,老师不但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同时还通过找反义词,引导学生明白了词义。还有像“耀眼、浓雾、初冬、白茫茫”这几个词的处理,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是同够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就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使得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二年级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较为关键的时期,课上王老师也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如,仿照“白茫茫”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又如,引导学生仿照“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写比喻句。以上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新知识。

然而课堂是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课堂,我个人有几点小小的建议,有待商榷。

课堂上,学生需要老师具体、准确、激励性的、引导性评价,老师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获取自信,还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有效的教师评价语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评价语要求教师评价时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面去点拨和启发。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会听到“你真聪明”“你读得真好”等等之类的评价,这样泛泛而又单一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对如此的评价会麻木不仁,心理效应为零,评价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你真聪明”,聪明在哪里?“你真棒”,棒在何处?都应大声给出具体参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我想,作为老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评价语富有激励性、引导性,应该是我们共同面对课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到语文教育的原点 苏丽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专家点评(余家友、成尚荣、孙景华、王荣生、 陈国安、 祝禧)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次文学畅游
语文课,随心上出真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