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阳方志》刊发拙文:《民谣背后的历史真相》
此文由县委党史研究室张主任推荐后,发表于《平阳方志》2022年第3期。王友明老师也有文章同期发表,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图片。对两位先生表示感谢。此文去年岁末曾以副标题《“金襄陵,银太平”一解》投稿于省报副刊,编辑回复说拟用,后来就无下文了。这次发表前,又有若干修改。

扫描上图左下角二维码可阅看电子版

王友明老师发来的图片

民谣背后的历史真相

——“金襄陵,银太平”一解

尚会强

襄汾素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称,关于这句民谣,一般的解释是说襄汾土地肥沃,盛产粮棉,玉米为金黄,棉花为银白,是从物产角度来解读的。最近搜寻资料时,发现清代进士董恂所著《度陇记》中有一种基于两县盐商富庶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似乎更加合理。

董恂 (1807-1892),又名醇,字忱甫,号醖卿,清代江苏甘泉(今扬州市)进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官至户部尚书。道光二十九年(1849),时任户部主事的董恂随协办大学士祁寯藻从京赴甘肃查办案件,经过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四省,到兰州查办案件完毕后,原路返回京城。《度陇记》可说是董氏沿途所写的日记,除记载他们一行往返情形外,还对四省的自然、山川、道里等方面有详实的记载。

董氏一行赴甘肃时路过襄陵太平两县的时间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农历十一月初一、初二两日,返程途中路过两县则是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八、十九两日,关于“金襄陵,银太平”的解说见于卷四返程途中的记载:

襄太富庶,旧有“金襄陵,银太平”之谣。自两淮根窝废,而襄太寖(同浸,逐渐)衰矣。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文中的词语。两淮指两淮盐场,它主要分布在江苏省长江以北的黄海沿岸。由于在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故名两淮盐场。在淮河以北的叫淮北盐场,在淮河以南的称淮南盐场。根窝亦称窝根,是清代食盐运商的专利凭证,源于明代的窝本。明行纲法后,商人依据纲册运销食盐的专利权证称窝本。清初沿用明制,两淮盐课招商认窝缴纳。有根窝的可世袭其业,称为窝商。盐商取得根窝,初需纳费银一二千两,以后就可凭根窝垄断一定地区的食盐运销。道光十一年 (1831),两江总督陶澍改行票法,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运盐,根窝随即废止。

两淮根窝废,何以襄太渐衰?隐含的历史事实是襄太两县有许多业盐两淮的大盐商。在董恂看来,自从盐法革新实行票盐制后,当时两县有根窝的盐商渐渐衰落,两县的经济也随之衰败,不复从前。可见,“金襄陵,银太平”是说两县的富庶,商人多金多银,这个角度更符合历史实际。董恂在户部任官,又是扬州人,户部相当于今之财政部,扬州又是两淮盐运司所在地,他的看法一定是有据可循的,值得我们重视。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资料,民国时襄陵县一位前贤的见解。1933年《监政周刊》(阎锡山批准成立的山西民众监政运动会的会刊)有署名“泪”的一篇文章《谈谈襄陵农村状况》,一开头便这样写:

金襄陵,银太平”,这句话在我们幼小的时候,父老们常常的这样告诉我们,它的意思,是形容襄陵与太平(即今之汾城)相邻两县的富有,金与银在乡人的心理上,是很宝贵很值钱的两样东西,所以他们便借它(金与银)来形容了。究竟这两县在过去的历史中,有没有经过这样金银的时代,在别人一定是一个大大的疑惑,即是生长其地的我们,对于这句话,没有确实的证据,也不敢信以为实的。

参见1933年襄陵农村状况

今天我们掌握了一些资料,算是有了“确实的证据”,可以来回答前人的疑惑了。

襄太两县的两淮大盐商,襄陵县有乔家、高家(温泉村),明代即开始在两淮业盐。康熙年间,襄陵盐商乔豫父子在扬州甪里兴建了东园别墅,还请画家袁江据实景绘了图,东园图今存于上海博物馆。太平县则有北柴村的王家和赵康镇的尉家,商名王履泰、尉济美,鼎盛于乾隆嘉庆年间,参与过乾隆皇帝南巡接驾事宜。王尉两家在扬州也建有园林,王勖、王协兄弟建有邗上农桑、杏花村社,尉涵除建竹西芳径外,还接收了原属盐商周柟的两处别墅,即临水红霞和平冈艳雪,扬州博物馆所藏《江南园林胜景》图册中就有这五处景观的实景图。园子虽已不存,仍可据图遥想当年繁华。

而据光绪八年《增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嘉庆年间的河东盐商中,除了太平王恒泰(北柴村人,本名王冲翰,王勖之子,为山西总商)、尉世隆是为首的两大运商外,太平县还有贾恒顺(北柴村人,本名贾立德)、张大成(南王村,本名张峰)、张晋丰(本名张体贵)、沈祥泰(解村人,本名沈兆晏),襄陵县的则有李崇德(本名李耀科此外,据一些零散的资料,我们知道业盐杭州的有赵曲沈士宁(进士沈光祚父),业盐长芦的有赵曲张长庚(“游津门,总理长芦纲事”,三次接驾乾隆皇帝),业盐两淮的还有襄陵的李开先(进士李时谦父)、高第(进士高士望父),赵康牛席的王重(山西博物院藏傅山草书《寿王锡予四十二韵》十二条屏源出王家),南贾西尉的史在策(孙子史庆义、史申义先后为进士),他们有的因业盐而移居当地,后人则因盐事不顺而改从儒业,成为有名的科举人物。资料虽然远远不够,但亦可说是文献足征。

(参见#襄汾盐商

可见,“金襄陵,银太平”之说是就两县富有而言,是基于两县的盐商而言。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两淮,是当地人对于襄太两县盐商大贾的一种概貌性的描述,因为既符合实际又押韵,遂流传到本地,一直流传至今。

小时候,伙伴们喜欢看手指头上的纹路,圆圆的叫斗,童谣里唱道: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盐店……原来这渊源有自,和金襄陵,银太平一样,传唱的是淹没的盐商辉煌。

此为电子版截图

又见“金襄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汇报
万历年间,持有“窝本”的都是大盐商|一点历史
安邑
明清扬州盐商代表人物及简介 黄至筠
廿三、大清盐商
给个一品部长都不换的从三品,堪称清朝最肥的官职,没有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