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满族风俗考
 

满族的禁忌

    满族的祖宗匣供在正屋西墙之上。因此,满族以西为贵。所以,满族居室的西炕不能随意坐人,不能堆放杂物。外来客人、妇女不能坐西炕。在祖先面前,不许任何人搓绳子,因为祖宗板下悬挂装“子孙绳”口袋,否则即被视为不尊敬祖先。今已多不忌讳了。

满族忌食狗肉、戴狗皮帽子和狗皮套袖。今仅在老年人中禁忌,青年人已不在意。

满族居室院中的索罗杆子,不能让牲畜碰撞,不能拴挂什物。立杆座石,不能随意挪动。因为这是祭天之处。但今天已不祭天,此禁忌亦不忌。

满族人由于早期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落后,对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解释,于是,就在多发生怪异现象的地方取个名字作为信仰禁区的标志。如“卧鬼岭”、“半道坡”(满语意谓妖怪)等等。凡有这种地名的地方,人们都要绕道走。今天,已无人禁忌了。

满族人还视艾蒿为吉祥草,不任意践踏。今天,仍习用此草治病怯邪。

还有其他一些禁忌,但早已在满族人们的头脑中淡薄了,仅在口语中还时有提及。如,在年、节、喜庆日子里说吉祥话,平时亦忌讳说丧气话、倒霉话。结婚、生孩子要请“全科人”(即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女人)照料。最忌讳寡妇和孕妇“四眼人”。人死了,讳言“死”,而说“老了”、“走了”,或“仙逝”。死人穿的衣服称“寿衣”,等等。

满族的萨满信仰

    满族早期皆信仰萨满教。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城渐宾旧老城)和赫图阿拉城(新宾老城)皆建有“堂子”,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此即崇信萨满教的活动。萨满教是一种万物有灵说的原始宗教,谓之三界,上为天,诸神所居;中为地,人类所居;下为地狱,鬼魔所居。

萨满祭神活动的主持者是萨满,萨满有男有女。每个氏族都有萨满,无俸禄,尽义务,其活动以家庭(家族)为单位进行。各姓氏大抵以天、地、山、河、虎、蟒、蛇、树、狐、熊、黄鼠狼等自然物为其崇信对象。家祭的萨满活动最隆重,合族人几乎全部参加。家祭一般举行3天。大多以猪为牲品,根据富贫,定猪多少,有的富庶之家祭祀一次需猪5口,其他物品所需数量可想而知。牲猪祭后,煮熟而食,除本家族外,邻里皆来贺,宴食后,不谢,客人走,主人亦不送。室内牲猪不出室夕飧,室外牲猪亦不入室内食。

满族民间萨满,有家萨满和跳神萨满两种。家萨满满语称为“孛龙子萨满”,跳神萨满满语称为“屋洼特萨满”。家萨满主持宗族或家族中的各种祭祀,有时也给人治病。跳神萨满主要是召神、驱邪治病,地位低于家萨满。

萨满多为女性,男性者亦须着女装,扮女性。萨满年老后要找接替人,新萨满经过严格训练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后,方可被承认。

萨满从事祭祀跳神活动要穿戴特有的服饰,还要有各种法具,这些服饰和法器均被冠以“神”字:神衣)神帽、神腰铃、神刀、神鼓(抓鼓)、神板(扎板)、神三弦、神琵琶、神裙、神鞋等等。

萨满祭祀神灵,请神驱邪的仪式俗称“跳神”。“满人有病必跳神,亦有无病而跳神者”。祭祀性的跳神称为“跳家神”。跳神之家,事先通知族人及友邻。及至,向主家神座前叩首。主家设供,祭献黑猪毕,萨满开始穿戴神服。之后,手击抓鼓,摇首摆腰,击鼓舞蹈,铃声、鼓声响成一片。萨满诵祝至紧处,若狂若颠。诵愈疾,跳愈甚,鼓铃愈急。待祝诵完毕,萨满似醉似昏,若神已附其体。这时萨满作后仆状。主家预设椅,扶萨满坐,作闭气状。这时,主人向神叩头,持酒灌猪耳,猪耳动,谓神已领牲,阖家喜欢。萨满去神服饰,良久乃醒,急叩谢神,贺主家。礼毕,跳神结束。清代后期,这种祭祀跳神活动,已经成为娱神娱人的庆贺活动了。

清亡后,满族的这种萨满活动逐渐衰微,这与政治影响尤其经济生活贫困有关。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已经较少有了。

满族的祭祀

    满族古老的祭祀风俗,以崇拜天神为最尊。

祭天是满族最隆重的祭祀,多在春、秋两季的大祭中举行。祭祀虽因地域不同、贵贱不同、家族传承不同而有差异,但其备祀、祈福、献牲立杆、享鸦鹊、享祚等主要仪式基本相同。

满族大祭包括祭祖、背灯祭、祭神杆、星祭等。全部祭祀过程由萨满司祭。民间祭祀祖先一般3天时间,多在三九天举行。目的是为还愿或有什么事情。春天即做好准备,祭祀的第一天是祭祖。满族先世不重祭祖,入关后受汉族宗法思想的影响,才有祖宗之祭,通过祭祖的形式,增强族人的血亲感情,维系大家族的团结。

祭祖前,先请下祖宗板上的祖宗匣。满族正屋西墙皆置有宽60厘米、长50厘米的木板,满语称为“倭库”,即祖宗板。板上供祖宗匣,匣内珍藏先祖、家谱或祖先遗物及祭祀时用的檬子。祖宗板北斜柱子上挂“妈妈口袋”,即黄布袋,内藏长四五丈的丝线绳,即“子孙绳”,或称索线或索绳。

第一天早晨,祭主率同族人,免冠沐手,在西炕适中安设供果、木架。先请下祖宗像(或木偶),悬于架上,罩上“挖单”,即蠓子,“挖单”宽1米、长’13米,以三幅布缀成,供桌左侧铺干净褥子一床,后边用两个枕头分立两旁,用男性开衩棉袍或夹袍将外边的马神匣请进;请出神像,搭在担于两枕间的箭杆上,再将棉袍搭在枕后,成帐篷状。祭主安设神位过程中,由洁净妇女陈设供品,索绰罗氏是“桌上放六双筷子,六个大酒盅,斟元米酒。香碟子全放桌上,上达子香。春用豆面馍馍,夏用苏子叶馍馍,秋冬用粘糕。饽饽蒸好后装入碟,皂神一碟,索头妈妈一碟,祭桌上放六碟”。设供完毕,将牲猪抬至祖宗神位前,不许绑嘴,祭主率族人长辈在前,少辈在后,向祖宗行三拜九叩礼,萨满击鼓唱乐词三章,族人和唱。之后,祭主以酒浇猪耳,祝曰:“或为某有病或为某远行,敬许太平猪一口。”猪耳动,为祖宗已领牲,大家欢喜,叩首而起,将此猪抬于堂屋,用左手持竹签子将猪刺死,煺毛,解为八大件入锅煮熟,将各样切一点装盆献祖宗前。此祭肉只许本家人吃,名之曰“祭讳肉”。外设一桌,将八大件肉合成整猪形,头朝祖宗。主人拈香,合家叩首如前。萨满歌乐词三章。礼毕,将其余肉入锅温热。此时,南北炕铺上油单或方盘,摆上筷子、盐水等。油单上设一空盘子,客人按次上坐。这时,厨师从锅中捞出各样肉,切成薄片,续添盘中,主客就食。无论何人,皆不许食酱。客人吃完就走,不谢。客来时应给主人和祖宗叩喜。客走,全族人按序食肉。不剩则已,若剩,则送至外房收存,不许外姓人吃。食剩的猪骨头和猪毛等同烫猪水立时送于牲口圈内或沟壕里。

第一天晚上举行背灯祭,即祭“佛托妈妈”。先将牲猪一只后腿绑上,萨满用神鼓从猪圈里领出乌毛“神猪”,慢慢引进屋内。祭家男女坐于南北大炕上。领猪沿南炕沿走到西炕前,头朝祖先板,开始领牲。之后将猪刺死,外面不许出血。这时绝对不许穿狗皮衣物的人进屋。此刻,主持人将供祭佛托妈妈的香碟请下来,燃素香(即达子香),全部熄灭灯火,族人按长幼次序自里屋跪到外屋。萨满用神刀、腰铃、卡拉器合奏出沉重和谐的声响,并吟唱祀神歌。祭毕,重新点燃灯火,人皆起立。领牲猪扦死后,抬到外边煮熟先供祖先,然后合族人将猪肉吃光。

第二天在天地上还愿,也叫吃达子饭。在天地前放高桌一张,桌上放小米一碟、水一碗,尿脬(suipao)苦胆一碟,上线香(即达子香),在院西安锅,用猪一口,刺死后剥皮,不灌血肠。按件各割一小份,左边长肋两根,右边短肋3根,“连头整派”。按骨3刀,将先割下的小份肉下锅煮熟,切成肉丝两碗。小米饭两碗,筷子4双,索子骨套在天地杆(即索罗杆)上。小肉丝、长短肋两碗供在天地桌上,行礼1次,撒小米。礼毕,大家吃小肉饭,即达子饭,不喝酒。然后,燎猪皮,大肉抬进屋煮熟,不上供。来人同吃,吃完不谢即走。将猪骨送天地前,用毛头纸叠3个三角,用火燎杆子将纸三角挟上,全家人燎猪皮。猪皮熏焦后刮净剁碎,成骰子块大小,拌小黄米里煮熟,即成达子粥,所有人全站着吃,过路人赶上亦可进食,只是不准穿狗皮物者进屋,吃完就走,亦不言谢。

第三天换锁。在西炕北角放桌,上放小香碟1个,上达子香。净水碗1个,内装猪蹄爪尖、苦胆。碟1个,箭1枝,小酒盅1个,盅内斟烧酒。房内外东边立柳枝1枝,毛纸l张裁成条,挂在柳枝上,请出索线,一头拴在祖宗板下的斜柱子上,一头扯出屋外拴在柳枝上。用猪1口,,在桌前领牲。宰猪割成八大件子,灌血肠。猪肉煮熟后,每件割3刀,装两碗,盛两碗小米饭,筷子4双,供在祭桌上。肉按件摆上。行礼1次,将箭转三转;肉、饭4碗各拨出一点,装一碗里备用,并将部份猪肠等剁碎,拌上五谷杂粮,装入索罗杆上的锡斗里,供“神鹊”食用。这时祭主率全家人再行三拜九叩礼,唱诵词。晚上,将八大件子肉煮熟,全族人吃光。祭祀过程中,有萨满击鼓唱颂词。吃完收索线绳。将洗碗水、扫地土、柳枝一并送出。至此,还愿求福换锁仪式全部结束。

换锁是为求福,各民族的换锁仪式大体相同,只是具体细节各不一致。换锁时,司香人举神箭、线锁授司祝。这时将西炕高案()移至室外柳枝前。司祝左手执神刀、右手执神箭立案前,令带锁者齐跪一处。司祝拿箭,将麻缕、新锁在香烟上绕一绕,而后拂拭柳枝,再祷祝一次。之后取一细麻缕分别拂于带锁者之怀。这时,带锁者向柳枝叩头,再向柳枝敬酒、夹糕。如是者三,然后将每人的旧锁取下,换上新锁。旧锁系结在“子孙绳”上。男子带锁一直到结婚,女子至出嫁。所谓锁,即代表自己的那条布带。祭毕,将祭品置于换锁者围坐处,大伙争食,即为受福。

民国以后,由于满族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这种祭祖祭天仪式活动已经逐渐衰微,直至新中国成立初,只在满族聚居地区有人举行。而今已经绝迹。

满族还有野祭、墓祭等。野祭由穆昆达主持,在村外垫起一个高土台,竖一根“神杆”,杆上插柳,下拴三块猪脊骨,再下有一锡斗,内放五谷杂粮。土台四周钉木桩,留一门。台前放供桌供神像,将活猪或活鹿捆放桌前。穆昆达燃祭香,全族人跪拜。穆昆达念祭词,求平安顺利、农猎丰收。之后,萨满主持祭祀,祭猪神巴塔思维、山路神窝瓜妈妈。萨满开始跳神。跳完神后杀猪,全族人吃肉喝酒,热闹娱乐一天。这种野祭至民国时已绝迹。

满族墓祭主要是清明上坟,插佛托,不烧纸。七月十五祭墓供饭食,刈杂草。腊月三十烧包袱,以缅怀死者。

常祭,主要指二月的撒粘糕祭神仪式,三月的打糕祭神仪式,五月的供苏子叶饽饽仪式,九月的供饺子仪式,十月的祭大神炸穆单打糕仪式等等。这类祭祀清代晚期已不举行了。

满族家家祭祀佛祖、菩萨与关圣帝君。祭祀佛祖与关圣帝君是在大祭的第一天昧爽之时,其祭仪分为佛、圣同祭与关圣独祭。

此外,满族还有杂祭,这主要是对自然神崇拜的星祭、神树祭等。这种祭祀早在清亡前即已灭迹。

满族鹰崇拜

今天,在松花江上游吉林乌拉一带的满族聚居地,仍流传着一句古谚——“鹰狗无价”。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绘有振翅起飞的鹰图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鹰的形象。在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的口碑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在保留有野神祭的满族宗族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之首神,在其神帽上,也有鹰的金属模型,这一切都是往昔崇鹰习俗的遗风。

满族先民的崇鹰习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这可以从某些考古文物中得到印证。1972年夏天,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大小兴凯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其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原始宗教的艺术品有三件:一为用兽骨雕成的鹰头;二为骨角雕成的游鱼;三为陶塑的人首像。骨雕鹰头,是一件七厘米长的圆雕,系用坚硬的石器在兽骨上精心雕磨而成。整个体势呈弯月形,鹰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简洁古拙,构成一种寻觅和猎取食物的神态。经测定,这个造型生动的骨雕鹰首至少有56千年的历史。如从艺术角度观察,现代人仍被原始初民善于观察、捕捉动物形象的绝好技艺而折服、倾倒。但是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在人类的文化意识中,艺术——审美观念还未独立出来,也就是说它还没有脱离宗教意识的襁褓。在这个时代,初民群团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斗争,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在我们今人眼光中,主要反映的是蒙上宗教与神话色彩的生存意识。新开流文化遗址的所在地,正是满族先民肃慎人的故土。因此,我们将其中的骨雕鹰首作为满族先民崇鹰习俗的最早的例证,大致是不错的。

满族及其先民在其漫长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如道教、佛教(或喇嘛教),但是,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一萨满教。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满族姓氏,如尼玛察氏、石克特立氏、奚赫特里氏、库雅喇氏等,被称为“没扣香的姓氏”,他们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形态的萨满教,其主要特征是保留了野神祭礼。野神即动物神,包括水鸟、乌鸦、虎、熊、蟒、野猪、刺猬等几十种灵禽神兽,而以鹰神作为首神。可见,满族历史悠久的崇鹰习俗,已使鹰升华为宗教崇拜的主神之一。六千年前的骨雕鹰首的文化生命一直延续到近世。

让我们来剖析一个典型。

在目前我们仍能目睹的满族萨满教野神祭中,松花江上游的满族尼玛察哈拉的野神祭比较完整,有一定代表性。该姓先人世居珲春托克索,是东海女真人的后裔。他们的野神祭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的首神,满语称“达拉加浑”,“达拉代敏”,即“首鹰”、“首雕”之意,在整个祭礼中,祭鹰()神是其核心和高潮。下面简介笔者所见的尼玛察氏鹰神祭礼:

萨满戴上熠熠闪光的神帽一一帽顶上是一只振翅起飞的神鸟(铁片模型),代表着鹰神,到香烟缭绕的“七星斗”前,恭请鹰神降临。萨满向东方的故乡叩拜,然后击鼓吟唱:

七星斗立在高空,七星闪光请我(鹰神)临降,我是受天之托,带着阳光的神主,展开神翅蔽日月,()神风呼啸而来,山谷村寨都在抖动,我旋了九个云圈,又长鸣了九声,神鬼皆惊遁,众神退后,神武的披金光的神鹰,我来了! (富育光译,下同)

在萨满教里,太阳是最重要的自然崇拜物,太阳的神火是人类和生灵的生命之源,而神鹰是“带阳光”、“披金光”的神灵,即司光与光明之神。

萨满吟唱完,便舞动神帽上长长的彩色飘带,转起了“弥罗”(快速旋转),神裙飘飞,神帽闪光,象征着神鹰在云海中翱翔,来到了尼玛察哈拉的神堂。

萨满转起了一个又一个“弥罗”,展现其追星月乘神风的雄姿,栽里(萨满助手)代表族人吟颂道:

你能在陡峭壁上飞旋,神风荡野,你神明的火眼能在密林中,看穿千里,防备着歹徒的陷坑,你向着我们部落的房子,展翅飞来,你是阖族永世的神主,所向无敌。

族人的情绪随着萨满热烈欢快的神鹰舞蹈高涨起来,因为所向无敌的神鹰是他们阖族“永世的神主”,有了它的庇佑,氏族定能驱厄平安,兴旺壮大。很明显,神鹰在这里是氏族强大的守护神,它的神功伟力和族人息息相关。

请完鹰神,萨满来到神堂外面的屋檐下,敬迎另一位重要神灵“爱新代敏”一一金鹰神,其礼仪、神谕和鹰神大致相仿。尼玛察野神祭中还有另一位鹰雕类的神灵——首雕神,其礼仪和神谕也和鹰神大致相似,在该姓整个野神祭中,所敬奉的动物神有十来位,鹰雕类的神灵就占三位,可见其在祭礼中的重要地位。

世居长白山地区的满族石克特立氏,在其阖族祭礼中,也有隆重的鹰神祭礼。是时,萨满在屋外开斗桌前恭请鹰神后,带上顶端有神鸟(模型)的神帽,一手持鼓,一手拽神帽上的飘带,上下起落,旋转起舞,以示鹰神凌空飞翔的英姿,在该姓的祭礼中,升斗桌的两厢插入八面神旗,上面绘有鹰、蟒、蛇、雕、狼、虫、虎、豺八种动物神灵。在萨满请其英雄神巴图鲁瞒尼时众栽里就手持八面神旗再现其英雄祖先出征、争战的壮烈场面。显然,鹰神和雕神在这象征着勇猛和敏捷,神旗可能是其远古时代的族旗或图腾旗的演化。

在往昔满族的星祭中,鹰神也是主祭星神之一,满语称为“嘎思哈”或“达拉代敏”,其形象是一只展翅的巨鹰,由双子、御夫、猎户、金牛、小犬、天狼、参宿、觜宿、毕宿、昂宿等千余颗星辰组成。猎户与金牛星座成为它的两只金爪,波江星座象条绳拴其左腿,每当初秋至冬季,夜晚丑时、寅时,便可见它高踞西天的雄姿。星祭是决断本氏族停止或休咎祸福的重要的宗教仪式,其中鹰神也充当了重要角色,实际上,它也是先民用以判定节令、方向、时间、寒暖、温度、风力以及相关的动植物的生态动息。

有趣的是,在吉林乌拉一带的汉军八旗的旗香中,也供奉鹰神,祭祀鹰神时,萨满摹拟鹰的动作,飞翔腾跃、呼唤,以表现鹰的神威,和满族八旗的鹰神祭礼十分相似。

从以上简介中可以看到:鹰神在满族各种萨满祭礼中曾普遍受到敬崇,甚至在满族已经没有野神祭而只有家祭的一些姓氏的萨满神本中,仍有鹰神的神谕,说明鹰神无疑是古老萨满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神祗。世代相继的萨满祭礼,强化并传承着满族的崇鹰习俗。

在某些满族创世神话中,鹰曾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在一则萨满神话中讲道:

天刚初开的时候,大地象一包冰块,阿布卡赫赫让一只母鹰从太阳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头,然后飞到世上。从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时候,人和生灵才有吃饭、安歇和生儿育女的时候,可是母鹰飞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神鹰忙用巨膀搬土盖火,烈火烧毁翅膀,神鹰死于海里,鹰魂化成了女萨满。

在这个悲壮动人的神话故事里,鹰带来了光热,融化了冰雪,从而使大地变成了一个人类和生灵可以生存的世界。最后,她为扑灭烈火捐躯,成了善良无私的的人类守护神,她的灵魂化为女萨满,是对萨满起源的一种神圣解说。这里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萨满教萌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萨满为女性;二是萨满的起源和鹰紧密相连,鹰魂是萨满之魂,鹰崇拜成为萨满教萌生时期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初民对萨满教的母切情感。确实,在洪荒初开的氏族部落时代,原始宗教不是人类的异己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初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主要的文化形态。

在东海女真后裔库伦七姓的萨满神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

洪水时代,地上是水,天上也是水,水浪一个推一个,如飞闪的铜镜,一切生灵都难以存活,这时,从远方来了一只小海豹,救起了一男一女,把他俩驮在自己的背上,带到了被猛犸、水鸭神推划出来的山包上,这一对男女生了一个女儿,被阿布卡赫赫(满语,天母、天神)派来的代敏格格(鹰神)叼走了。代敏格格将其养大,她成了世上第一个萨满和人类的始母神。这里的鹰神是人类始母神(同时也是萨满女神)的恩主养母,鹰对人类的关系是何等重要亲密。

在萨满史诗《尼山萨满》(有的异本称《音姜萨满》)中,女萨满尼山凭借鹰神和其他动物神灵的力量,闯进了地府与依可猛罕(阎王)周旋,将少年瑟日古黛、费扬古的魂灵带到人间,使其起死回生。尼山萨满屈死后,鹰神用巨翅遮住了日月,在这里鹰神是萨满的守护神,也是萨满的力量与智慧的化身。

在这些神话中,我们看到弥漫着萨满神灵世界中的英雄崇拜观念,实际上前几则神话也表现了这种为人类(部落、氏族)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这是古老的鹰神为何延续到近代,仍普遍受族人崇仰的原因之一。同时,崇鹰习俗也铸造了满族的民族性格,满族崇武尚勇成为其民族掘起的的内在推动力。

从当代满族的放鹰习俗来看,鹰是猎人可靠的狩猎工具,所以受到猎人的珍爱。这可以说是萨满教中鹰崇拜的古俗基础,也是民间崇鹰习俗的生活基础。崇鹰习俗的成因,主要是鹰在满族渔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可能有某些奇特有趣的自然现象促进了这种习俗的形成。猎手也有鹰一样的目光,他们对鹰的观察很细微,听他们说,一般的飞禽都是见鹰就害怕惊逃,甚至于恐惧得痴呆酥骨。有趣的是,唯有善良美丽的喜鹊不怕鹰,而且,往往会有一群喜鹊追着鹰围飞,如果在鹰尾上挂一根颜色鲜艳的羽翎,那么很快就会围聚一大群喜鹊,上下飞舞,真可谓“百鹊朝鹰”。也许这种自然奇景引起了满族先人的神思遐想,成为其鹰崇拜、鹊崇拜的缘由之一。

鹰在狩猎中,不仅能捕捉天鹅、野鸡,还能搏斗狐狸、狍子,往往以少击多,以小胜大,从某种意义上说,鹰是满族刚强果敢的民族性格的象征。

生活中的鹰能凌空展翅,日行千里,而满族的先人们的思维比现实中的鹰飞翔得更加高远。因为在它身上,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折射出人类早期人本主义的晨光,所以鹰就升华为神鹰。鹰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升华与高扬,这种精神是满族能迅速掘起,并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内在的文化原因之一。

满洲神杆祀神考源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8-11-07           ★★★ 

清代满洲的堂子、宫廷和民居,都竖有神杆。这是满洲敬神观念物化的表征。它的象征性之朴素内涵,被裹饰以模糊性之神秘外衣。致其缘起难辩,祀神不明,诸说纷呈,為疑传信。鉴此,兹对满洲神杆,略作稽考探源。

满洲神杆之缘起与神杆所祀之主神,乾隆十二年(1747)满文《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和乾隆四十五年《钦定满州祭神祭天典礼》俱未载明。大学土阿桂、于敏中关于《满洲祭神经天典礼》之《跋语》, 虽称本书“详溯缘起”、“稽考旧章”,但于满洲神杆,亦无溯考片 语。然而,满洲神杆之缘起与神杆所祀之主神,史册诸说,概言有四:

其一,祭长矛。清福格《听雨丛谈》第一卷载:“神草式如长矛,又有刻木为马,联贯而悬于祭所者,应是陈其宗器以亦武功。”满洲的先民,长弓马,善骑射,福格推论论释其为骑射观念物化之表征。但是,满洲部民驰骋骑射之时,弯弓发矢而不挥舞长矛;长矛不是满洲之主要兵器。仅此一点,可证神杆所祭并非长矛,可见福格系为附会之言。

其二,祭参捶。清黄维翰《呼兰府志》第十卷载:“满洲初以采参为业。杆,采参之器也。”满洲先民虽有采集经济,但不以采参为业。建州女真以人参入贡并同中原贸易时在明朝,但神杆起源更早。且'呼兰府志》成书于宣统年间,由近人黄维翰纂修,于满洲神杆,末溯源详考。而从语音学上说,参棰与神杆相差甚远。人参的满文体为orho da,神杆的满文体则为somo i moo,二者满语文音义不相联系。虽然参须的满文体为solo,与somo语音相近;但是参须同挖参的棒棰、祭神的杆子,并无必然的联系。况且神杆的形状,亦不相似于采参之器(后文另述)。仅上所列诸点,可证黄氏为附会之言。

其三,祭社稷。清震钧《天咫偶闻》第二卷裁:“堂子在东长安门外、翰林院之东,即古之国社也。所以祀土谷,而诸神附焉。中植神杆,以为社主。谙王亦皆有陪祭之位。神杆即'大社惟松、东社惟’之制”。祀土神和谷神,汉俗历史久远。《白虎通·社稷》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明京师有社稷坛,清都北京,沿袭明制,敬祀土谷之神,何必另建堂子。且堂子东南隅有上神殿,祭招尚锡神——田苗之神,即“为田苗而祀”①。仅上所述诸点,可见震钧为臆断之言。

其四,祭天弯。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第三卷载:“主屋院中左方,立一神杆,杆长丈许,上有锡斗,形如浅椀。祭之次日献牲,祭于杆前,谓之祭天”。它书亦载;“或云立杆祀天地,以高为贵,取其上与天通”。②所谓神杆高贵,上与天通,以其祀天,似为合理;但缘起未察,祀神闋考,立论无据。

上列四说,概未缕述满洲神杆之缘起,亦未阐明神抒所祀之主神。下面依据历史典籍、祭杆仪注、神杆图形、满文原意、神话传说、实录记载、享神祭品、文献载记、祭祀季节和祭招神辞,对满洲神杆之缘起和神杆所祭之主神,分作十点,进行考源。

第一,历史典籍。祭祀神杆,起源甚早。 《后汉书·东夷列传》初载神杆:

“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十月

农功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

县铃鼓,事鬼神。”③

上文所述,祭祀之主神,号为“天君”;祭祀之时间,五、十两月;祭祀之器用,“立苏涂、建大木”。《三国志·魏书》释云:“苏涂之义,有似浮屠。”④西晋陈寿撰《三国志》时,佛教在中原始盛。但东汉时佛教初传中国,主要在中州洛阳一带,末及徼北之地。“苏涂”与“浮屠”音训,实屑附会,未可征信。但金粱释为:“满语称神杆为索摩,与苏涂音亦相近。”⑥似属穿凿附会。然而,所立大木即神杆,非祭土谷。同书《挹娄传》载记可为佐证:

“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会其肉,衣其皮。……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能发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局,长一只八寸,青石为,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甲畏患,而卒不能服。”⑥

上文满洲先民处山林、好养猪、又善射、便乘船的记载,可见其以渔猎畜养为衣食之源,而未见其敬招土谷之神。挹娄等敬祀所立之大木,虽其时史籍载述疏略,但后来仪注记载较详。

第二,祭杆仪注。堂子立杆大祭,仪注规定详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记载:

“每岁春秋二季,堂子立杆大祭所用之松木神杆,前期一月派副管领一员,带领领催三人、披甲二十人,前住直隶延庆州会同地方宫,于洁净山内砍取松树一株,长二丈,围 径五寸,树梢留枝叶九节,余俱削去,制为神杆。”⑦

上述满洲祭杆仪注可见,满洲神杆为采置大树所制,树梢留九节枝叶,涂上神秘之色彩。萨满教后受佛教影响,认为世界分作三界:“上界为诸神所居;下界为恶魔所居;中界尝为净地,今则人类聚殖于此”。⑧上界有九层天,留枝叶为九节,取数为九,以示象征。但是,练去神抒上九节枝叶的神秘色彩,神杆原形,昭然若揭。

第三,神杆图形。清代满洲神杆原形,钦定典籍裁结详明。经过溯缘起、考典籍、询故老、访土人,精核而成书的《钦定满洲祭神经天典礼,,其第六卷《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图》所绘,堂子亭式殿前中间石上竖立之神杆为一株神树;“次稍后两翼分设,各六行,行各六重”。⑨石座上竖立之神杆,亦俱为一株株神树。上引神杆图形为神抒原系神树,提供了确凿的形象史证。满洲神杆的满文原意,则提供语言学的例证。

第四,满文原意。满洲神杆的满文体作somosomo i moomoo一词,《清文鉴》释之为树、杆。somo一词,《增订清文鉴》、《五体清文鉴》、《清文补汇》等均释其为“还愿神杆”’《清文总汇》则释之为“满洲家还原文的杆子”。在这里,so贝。一词原含有祭祀之意其词根当为so。例如:满语将还愿撒的米称之为soca ;《五体清文鉴》将求福设祭的果饼载之为sori(efen)sahambi;《清文总汇》则将还原时先细切取对汤供的肉即“小肉”⑩,写作soro yali。以上socasorisoro,都合有共同的词根so,可见so含有祭招之意。然而,so逐渐演化作somo,使somo成为复合词。somo或为soro moo演化而成之复合词。其中,moo一词,前面已释,意为树、杆;而soro一词,或为动词sombi之形动态。sombi.一词,原意为祭祀。如《五体清文鉴·祭祀类》有falan sombi,汉意译为“祭场院”。《清文总汇》则释之为“秋成粮食收完后,用饽饽麦食去打粮食场院子里祭祀”。(11)其复合之过程,或缘于sororo,与moo,二词之词尾元音雷同,在语言流变中,ro弱化为r,后来元音。逐渐消失;而贝oo在口语中简读为贝o——soro moo便逐渐复合成为s。贝o。由上可见,somosomo i moo,虽其后来称之为神杆、祭杆,但其初始之意为神树、祭树。神杆满文的原意,神杆仪注的图形,二者吻合,相互印证。

以上资料,可以充分证明,满洲神杆缘起神树。然而,满洲祭把神树,因其栖息神鸟——乌鹊。满洲视乌鹊为神鸟,为图腾,为保护神。这在满洲的神话中,能够找到它的影子。

第五,神话的传说。满洲流传的乌鹊神话传说,兹摘选神鹊淘朱果、神鹊救凡察和神鸽

敌罕王三则,引录如下。

一则,神雀御朱果:

“有布库里山,山下有池日布尔湖里。相传有天女三:日恩古伦、次正古伦、次佛 库伦,浴于池。浴毕,有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爱之,不忍置诸地,含口中。 甫,被衣,忽已入腹,遂有身……佛库伦寻产一男,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母告以吞朱果有身之故。因命之日: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布库里雍顺。”(12)布库里雍顺遂成为传说的满洲始祖。

二则,神鹊救凡察:

“布库里雍纯之族,有幼子名范察者,遁于荒野,国人追之。全有神鹊止其首,迫 者遥见,意人首无鹊栖之理,疑为枯木,遂中道而返。范察获兔,隐其身,以终焉。 自此后世子孙俱德鹊,诫勿加害云。”(13)布库里雍顺后世之族,在乱中被杀,唯幼子凡察赖神鹊庇佑,使满洲世系绵延不断,故敬鹊以德、以祖、以神。

三则,神鹊救罕王:

“罕王的战马已死,只好徒步逃奔,眼看追兵要赶上。左在危难之时,忽然发现路 旁言一棵空心树。罕王急中生智,便钻到树洞里,恰巧飞来许多乌鸦,群集其上。追兵到此,见群鸦落在树上,就继续往前赶去。罕王安全脱险。”(14

上述三则满洲神话传说,表明乌鹊对满洲史上三位英雄——布库里雍顺、凡察、努尔哈赤,都有神佑之功。由此可见,满洲先民崇敬乌鹊,而奉之为图腾、为神鹊。

第六,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等九部联军进攻建州。此役,实为建州决

定死生之战。战前,《满洲实录,第二卷载:

“太祖闻之,遣兀里堪东探。约行百里,至一山岭,乌鸦群噪,不容前往。回时,

则散;再往,群鸦扑面。兀里堪遂回,备述前事”。

实录记载与神话传说都表明,满洲的英雄与部民,遇到危难之时,总有神鹊救驾。因

此,乌鹊成为满洲的保护神,并受到满洲的岁时祭品供献。

第七,享神祭品。神杆大祭时的祭品,供经祀之主神所享用。《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坤宁宫仪注载述祭品:“以颈骨穿于神杆之端,精肉及胆并所洒米,俱贮于神斗内,立起神

杆。”(15)堂子立杆大祭仪注也载述同上的祭品:“以颈骨穿于神杆之端,精肉及胆并所洒米,俱贮于神斗内,立起神杆。”(16)祭品中的猪肉、猪胆、米谷等,正是乌鸦所食之物。乌鸦之栖食,《动物学大辞典》载:

“栖于近村之树林,多群居,能杂食而甚贪,常在垃圾间觅食谷物、果实、昆虫、

厨屑等。”(17

上文中的“厨屑”,包括谷物、肉骨。明徐守铭著《乌赋》,有“饲其丹肉群飞”(18)之句。仪注享神之祭品,恰为乌鸦所喜食。从仪注所载祭品来看,神杆敬祀之神为乌鹊。

清人杨宾的《柳边纪略》,目睹满洲民间神杆祭祀之祭品载:“祭时,著肉斗中,必有鸦

来啄食之,谓之神享。”(19

由上可见,神杆祭品所享,实为神鸟乌鹊。清代历史文献,俱作相同记载。

第八,文献载记。清人笔记掌故之书,神杆所招之载,为乌鹊。举一例,姚元之《竹叶

亭杂记》第三卷记载立杆大祭的祭品及其享神:

“其锡斗中切猪肠及肺、肚,生置其中,用以饲鸟。盖我祖为明兵追至,匿于野,

群鸟覆之。追者以为乌止处必无人,用是得脱,故祭神时必饲之。每一置合,乌及鹊必

即来共食,鹰鹤从未改下,是一奇也。锡斗之上、杆梢之下,以猪之喉骨横衔之”。

神杆祭祀之主神为乌鹊已明,但乌鹊啄食祭品猪胆及肺、肚、肉时”,喜食腐肉又比乌鸦凶狠之鹰鹊“未敢下,是一奇”。其实并不奇,招鸟的季节是一个原因。

第九,祭祀季节。满洲堂子立杆大祭,每年春秋举行。祭祀时间,不缘农事。《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春以农田竞祭鬼神,秋以农功毕复如之。其时满洲先民,不以农作为本,而以渔猎为生。汉人为中原农耕文化,故以春作秋获比附满洲先民祭祀之期。前已考释,春秋二季,神杆所招,实为乌鹊。乌鸦每年春秋群飞噪鸥,觅食甚急。此缘于乌鸦之习性:

“常在垃圾间觅食谷物、果实、昆虫、厨屑等,饱后则以余食藏于屋瓦及草际,以

土草等蔽之。冬季将雪,觅食尤急,此时性颇勇敢,不畏人而群噪;初夏以枝叶营巢,于树上产卵。”(20

每年春秋二季,乌鸦觅食尤急——十月贮食过冬,五月则寻食词雏。《大戴礼记·夏小正,的“十月黑乌”和《本草纲目·慈乌释名》的“冬月尤甚”(21),都同乌鸦上述习性攸关。乌鸦每年春秋群噪觅食,故于春秋立杆以饷祭之。祭时,群乌蔽天,争啄祭品。至于鹰鹤,亦远翔之。所以,从神杆立祭季节来看,神杆所祀之神为乌鹊。乌鸽被满洲尊奉为保护神,祈求其神佑部民嘉祥而康寿。祭祀神辞,提供证据。

第十,祭祀神辞。满洲堂子立杆大祭时,萨满敬颂《祝辞》曰:

“今敬祝者:贯九以盈,具八以呈。九期届涝,立杆礼行。爰系绳索,爰备桨盛,

以条于神灵。丰于首而仔于肩,卫于后而护于前,界以嘉详兮。齿其儿而发其黄兮,年

其增而岁其长兮,根其因而身其康兮。神兮祝我,神兮佑我,永我年而寿我兮!”(22

上述神辞,祈旨在于:年增岁长,人丁兴旺,根深叶茂,儿孙满堂,康健长寿,合族嘉祥。

可见满洲视乌鹊为保护神。与此不同的是,祭马神《祝辞》反映满洲另一种心态:

“今为所乘马敬祝者:抚脊以起兮,引鬣以兴兮,嘶风以奋兮,嘘雾以行兮;食草

以壮兮,啮艾以腾兮,沟穴其弗蹈兮,盗贱其无攖兮!神其祝我,神其估我!”(23

祭马神的《祝辞》,则道出祭者与马攸关之青草、畜疾、沟壑、盗贼的关切之情和祈佑心态。 上引祭神杆与祭马神的《祝辞》,两相比较,探微祈旨,可证满洲藉堂子立杆大祭,祭祀栖息于神树上之乌鹊,以祈求其对满洲部民之神佑。

综上,从历史典籍、祭杆仪注、神杆图形、满文原意、神话传说、实录记载、享神祭品、文献载记、祭招季节和祭祀神辞十个方面的资料分析考释,似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满洲神杆之缘起,神杆象征神树,锡斗供乌栖食,祭品则祀享神鹊。它缘起于满洲先民,居处山林之间,以乌鹊为图腾,为神乌,为保护神。

第二,满洲神杆祭祀之主神,是栖食于神树上的神鸟——乌鹊。杆上悬斗,以盛肉米,祭享神鹊。 ·

第三,神树、神鸟均为天授,树梢通向天,乌鹊翔于天,所以立杆大祭也是条天。后定制神杆上留九技,象征九天,以附会萨满教天穹观之宗教哲学理念。

第四,神杆象征兵器之长矛、采参之棒捶、土谷之社程和玄理之苍天等说,均无历史学与文献学、语言学与民俗学、人类学与宗教学之资料相征,实非满洲原意,而届后人附会。

总之,满洲的神杆,缘起于满洲先民祭祀神鸟乌鸦,每年春秋,乌鸦群噪,设肉、米于斗中以享之。尔后缘习成礼,岁时招享乌鸦。这就是本文满洲神杆祀神考源之结论。

满族的岁时节庆习俗

作者: 文章来源:满族文化史 点击数:1028 更新时间:2008-11-07           ★★★ 

    满族的岁时节庆基本与汉族无异,只是在欢庆形式上能反映出其民族特色。

春节,是满族人家最重视的盛大节日。普天同庆,举家欢乐。杀年猪、贴春联福字、清除灰尘等等。满族旧俗贱红贵白,春联用白,丧事用红。至清晚期至今,已习汉俗。满族独特的春节习俗,是窗花和挂旗(即挂笺),按各自的旗属分别贴所属旗色的窗花、挂旗。除夕之夜,于门柱上悬挂弓矢,意谓居安思危,提高警惕。

除夕,家家挑水满缸,谓过日子不缺东西。在礼佛祭祖之后,幼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受拜之后要给幼辈“压岁”钱。接完财神之后,要在院内撒满芝麻秸,人们在上来回走踩,谓之“踩岁”,寓步步登高之意。除夕夜的饺子中要暗放硬币(旧时为铜币),谁吃到了谁就发财吉利。还有抱柴习俗,从屋外往屋内抱柴,谓之“添财”。家家在除夕夜院内竖灯笼杆,上扎松枝,高悬灯笼。这些习俗至今仍然。

正月初一,少辈要起早给长辈,亲友拜年,旧时叩头、互道吉祥,今则仅施礼问好,称为“贺岁”。

满族与汉族一样,视元宵节为“灯节”,人人以观灯为乐。少儿幼女到河里“滚冰”,青年妇女“走百病”。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旧时晨起以灶灰在院中左右作大圆圈,复由堂门撒到大门,再延至井边,灰道弯曲如龙,俗称“引龙”。仓子门前撒成梯子形,谓五谷丰登。本日食饼称为“龙麟饼”、面条称为“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男女每在此日理发,称为“剃龙头”。农户每在此日吃猪头,吃煎饼,烙恰子,农业丰收。

清明节,满族家家祭扫坟墓,插佛托。“佛托”为满语,即“柳”或“柳枝”,插“佛托”即插柳枝。佛托是用一根1米多长拇指粗细的柳树棍,其上穿一截玉米骨(),周围扎上五色纸条。佛托插于坟头。

端午节,满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祭鬼神。

中秋节。满族同汉族一样,也是极重视这个节日。八月十五日,秋月圆满,人们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满族人户要吃“团圆饭”。晚上在月亮初升时要供月,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供桌,桌上供鲜果、月饼,屏风上挂供月兔的毛豆枝、鸡冠花、鲜藕等。祭时,焚香、叩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祭毕,全家人吃月饼,称为“团圆饼”。

腊八节,满族习汉俗。

小年,满族亦习汉俗。

今天,满族的岁时节庆之俗,同汉族一样,主要重视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他各节,均已淡漠了。

礼仪习俗

作者: 文章来源:满族文化史 点击数:1398 更新时间:2008-11-07           ★★★ 

    满族的人际礼仪风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礼节,也有汉族儒教“三纲五常”封建道德,当然还保留着某些氏族制度的残余。

()尊老敬上。“满族礼大”而尤以尊老敬上为重,这是有传统的。“晚辈敬谨之礼,对要尊敬的长辈,在途中忽然相遇时,如果骑马,要下马跪下叩头,让路通过。如果在坐着时,跪下……[原文残缺]如果在设宴时,跪下叩头”。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人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准,不能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之后才可回自己房里。

行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路给长辈人先走,然后自己才走。吃饭时,要长者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离席。过去“父子不同席”(幼儿除外),但近世以来,已淘汰。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媳妇对公、婆的礼节最多,也最恭谨。首先,每天都要早、午、晚三次装烟,还要双手奉送。早晨起床、晚睡之前,要送洗脸水、洗脚水。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碗筷要摆正,饭不要盛满碗,饭后要端水嗽口。新媳妇不能在炕上吃饭,,平日不能与公婆同席;不能在公婆面前穿短衣,更不能大声责斥孩子。来了客人,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婆的吩咐,准备饭菜等。

()重客守信。满族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主客按序位盘膝而坐,置酒热情招待。而宴客之菜肴均以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

满族家庭有喜庆之事,待客皆设宴席。席必炕桌,每桌4人,菜肴则88碗。酒以足量为好。酒多是自酿的黄米酒(俗称黄酒;糖黄酒),今则白酒。饭则以小豆大黄米、大苞米糙子云豆粒饭为主,今则以大米为主食。宴后敬客大碗茶。婚娶宴席,新郎新娘要在席间为每一位客人敬酒敬烟。而今,婚庆宴席多在饭店举行,礼节则大为减略。

()施礼。满族施礼自有其民族特点,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施以不同的礼仪。这种礼仪大体分为相见礼与辞别礼两类。

鞠躬礼与执手礼是满族平日相见之礼。“满人相见,以曲躬为礼,久别相见则抱腰”。满洲“无作揖打恭之礼,相见惟执手”。

施鞠躬礼时,身体要直立,脚跟要靠拢,两臂自然下垂,五指合掌,目视受礼者,上身向前曲躬,一次为一礼,通常行一鞠躬礼,三鞠躬为重礼。这种礼仪在五六十年代时,青年人向长辈拜年问安等施之,学生则向老师施此礼。而今天,仅有部分青年人结婚互拜时行此礼,一般时候,无施此礼者,皆以握手礼代之。执手礼,施礼方各用右手互执,拢而不握。施礼时,长者垂手引之,少者仰而迎之,平辈或年纪仿佛者则立掌平执。

请安礼,是男性之礼,俗称“打干儿”。最敬之礼为三拜九叩礼。满族幼者、卑者见长者、尊者行三拜九叩头礼,即一足跪,一足著地,“以手动为节,数止于三”。今天只在春节期间,幼少者向祖宗叩头时施之,而平常只以问安礼代之。

满族妇女平时行蹲安礼,俗称“抹鬓角”。即双手按腿下蹲,叩首后以右手于额前(手心朝外)抹三下鬓角。今已不施行。

抱见礼,是小辈见长辈叩头抱脚,长辈抱小辈的背。而平辈相见,则彼此抱腰,同时互碰肩头。这种礼今已极少施之,只有极亲密的人久别相逢互相拥抱,一手臂搭过肩,一手臂自腋下穿过,双手握在一起。这种礼今以握手礼代之。旧时,满族人还习汉俗,施抱拳礼,即左手握住右手,成拳,在面前向上一举,即为施礼,这种礼只在男子间施之。而今亦已淘汰,代之以握手礼。

满族的送别礼主要是鞠躬、执手和相抱亲面等。入关后,满族吸收了汉族的礼仪,逐渐以抱拳礼等代之。

宴宾礼,主要包括送烟、献茶、敬酒、进食等。客人坐定后,主人首先向客人敬烟,次献茶,再次则敬酒,由长及幼。如客人辈分高或年长者,主人须格外恭恭敬敬。而妇女向客人敬酒,客人不沾唇则已,沾唇必一饮而尽。为了向主人表示敬重,由主人亲自待客。

满族各家族都有族规家法,有的有成文规定,有的是口传耳命,对族中的各项事务、礼仪均有严格规定。这些家法族规多载录在家谱中,成为各氏族谱牒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四节满族的信仰习俗。

满族的神话传说与鸦鹊崇拜

满族的神话传说与鸦鹊崇拜

作者: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2000级民俗学专业研究生 点击数:8058 更新时间:2004-11-05           ★★★ 

满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对鸟的喜爱和崇拜是满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在满族的鸟崇拜中,对乌鸦和喜鹊的崇拜尤为突出。满族民间的神话传说中存在着丰富的鸦鹊形象。国内外有很多学者都对满族的鸦鹊崇拜进行过探究。本文力图从满族神话传说中的鸦鹊形象入手,结合鸦鹊的生物习性分析这些形象产生的根源,阐述满族的神话传说和鸦鹊崇拜的密切关系,并对满族鸦鹊崇拜的原因进行探讨。

 

满族神话传说中的乌鸦和喜鹊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指引者的形象  这一类形象的鸦鹊总是在关键时刻指引主人公找到要寻找的人或事物。在《多龙格格》中,多龙格格要找能够制服妖鹏的人,这时候一只雪白的喜鹊口吐人言为多龙格格指点了迷津。在《女镇定水》中,完达、女真夫妇历尽千难万险夺回被孽龙盗去的定水珠以消除水患。完达在战斗中死去,变成了一座山。他的两只眼珠化作两只喜鹊,带领女真娘儿仨找到了完达的宝斧并叼来碎珠片告诉女真宝珠已碎。在《快活林》中,哑巴姑娘珠申的好朋友——一只小喜鹊带领珠申的丈夫找到了离家出走的珠申,使两人再也不分离。

使者的形象  满族有一则《打画墨儿》的故事,说一次树林失火了,满族的猎神班达玛发派乌鸦去叫醒人们来救火,救完火,树木已烧去一半。为此班达玛发决定惩罚那些不去救火的人,又派乌鸦,叼着珠串,给救火的人作为标志,没有标志的人将遭到惩罚。 满族著名的三仙女神话中,佛库伦吞下了神鹊衔来的红果,生下了爱新觉罗氏的祖先布库里雍顺。神鹊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

保护神的形象  这一类形象中的鸦鹊能够保佑平安,让人们免受灾难。呼什哈哩氏的萨满祭祀中讲,乌鸦是看林子的格格,即林海女神,有了她猎人进山就能平安。所以,往昔猎人祭山林时先要给乌鸦扬酒撒肉。《乌布西奔妈妈》中说乌鸦从前是天神阿布凯恩都力的亲随,在争战中误食黑草死去,变成号啼的黑乌,在人马屯寨边飞旋,为人巡狩。有的萨满神谕中载:乌鸦的羽毛“像没有太阳时候的颜色”,即黑夜。乌鸦是黑色报警鸟,有了她就宵夜平安。在宁古塔流传着关于沙克沙恩都里的神话:天神看见人间对天灾病患,一点也不懂得预防,就派沙克沙下界预报一些吉凶祸福。他通过感孕投生在一个老猎户家中,是一个半人半鹊的形象,并在喜鹊窝里长大,终日和喜鹊为伴。他预报了洪水、瘟疫,使部落幸免于难。他识破了耶鲁里的迷魂阵,救出了族人,被满族奉为喜神。每逢添人进口、修建新房、久病得愈、出兵打仗平安回来,满族都要祭喜神。

拯救者的形象  这一类鸦鹊形象大致又可以细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以人为主人公的传说中,鸦鹊落在满族的皇帝或英雄人物的身上,从而使他们躲过敌人的耳目获救。鸦鹊也因此受到皇帝的宠爱,也受到满族人民的爱戴。这一类形象中的鸦鹊并没有被拟人化,其救助行动是直接的。这一形象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乌鸦搭救小罕(努尔哈赤)逃生的传说。小罕被明兵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一群乌鸦盖在他的身上。明兵远远看见一群乌鸦,就断定这地方没人,朝前追去了。乌鸦救了小罕的命。在《昭陵的由来》中,也是一群乌鸦将皇太极团团围住解救了处在极度危险中的皇太极。皇太极从此将乌鸦看作神物,不但不让人伤害,还专门在盛京的东北角圈地伺鸦。清文献《满洲实录》卷一则记载了一篇爱新觉罗氏家族崇鹊神话:布库里雍顺数世后,“其子孙暴虐,部署遂叛,于六月间将鄂多理攻破,尽杀其阖族子孙,内有一幼儿名樊察,脱身走至旷野,后兵追之,会有一神鹊棲儿头上,追兵谓人首无鹊棲之理,疑为枯木遂回,于是樊察得出,遂隐其身以终焉。满洲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神,故不加害。”[i]

另一类是在神话中,鸦鹊具有人性,或神性,帮助人类或神灵达到间接拯救的目的。在《白云格格》中,群鹊求告天神的三女儿白云格格,投下青枝,拯救了洪水中的人类和生灵万物。

造福者的形象  在金源地区(今黑龙江省阿什河一带)的满族神话中,喜鹊、乌鸦是九天女的孩子,被洪水淹死后,化为鸦鹊,给女真人衔来了谷种,送来了谷神,女真人的农业生产日益发达,完颜部日益强大起来。

 

满族的神话传说中的鸦鹊形象都是善良美好的,从中可以看出满族人民对鸦鹊的喜爱和崇敬,甚至化鸦鹊为神。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大概可以从满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鸦鹊的生物特性以及萨满教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满族先民居住的自然环境来看。满族的历史很悠久,其主体的直系祖先为明代女真,而其先世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肃慎。考古资料证明,肃慎人是在以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生活的。这里森林茂密、四季分明,东临大海,河川若网。在黑龙江入海口多岛屿、湖泊,气候适宜,沼泽湖泊里生殖着大量的鱼虾,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好地方,同时也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满族先民们与各种鸟类朝夕相处,鸟类警觉的特性能为他们预报吉凶祸福,鸟类还能为迷失在密林中的猎人引路。在鸟类中,乌鸦和喜鹊是分布范围较广、比较常见的。乌鸦和喜鹊同属于鸦科,分布在满族居住地区的乌鸦主要是大嘴乌鸦。这种乌鸦“栖息于山区、田野、村郊大树上,……性机警,只要一只惊鸣,就一哄而散远走高飞。”[ii]喜鹊分布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是一种喜欢和人类为邻的鸟类。……性机警,觅食时常有一鸟负责守卫,即使成对觅食时,亦多时轮流分工守候和觅食。……如发现危险,守望的鸟发出惊叫声,同觅食鸟一同飞走。”[iii]可见,在鸟类中,乌鸦和喜鹊是属于很警觉的一类的。鸦鹊遇险发出的惊叫,成为一种报警信号,为过着渔猎生活的满族先民传递着信息。由于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和生物认识的不足,以及受到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满族的先民们便因为鸦鹊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赋予它们种种神性。这些神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            先知先觉的能力。鸦鹊的警觉性使之具有某种预测功能,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它们似乎比人类更清楚人类要找的东西在哪里。因此,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便出现了很多鸦鹊的指引者形象。如在《女镇定水》的传说中,英雄完达的双眼变成了两只喜鹊告诉女真完达的遭遇并指引女真找到宝珠。眼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获得信息的器官。在这则传说中,眼睛变成了喜鹊,一方面是因为喜鹊羽毛的黑白相间与人眼珠的黑白相间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则是喜鹊的警觉、善于获得、传递信息的生物特性使然。同时也说明了喜鹊在满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            护佑的能力。满族先民是渔猎民族,到森林里狩猎是族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森林里的野兽很多,打猎是一项颇危险的事情。而鸦鹊因为机警,遇到危险时高声惊叫,成群飞离。这样,就为打猎者报了警。打猎者也分外小心,或者远离危险的地方。于是,鸦鹊便被赋予守卫地域的神圣职能,成为萨满教地域的保护神,成为“林海女神”保佑进山打猎的猎人平安,成为喜神保佑人们免受灾祸。

3            沟通人神的能力。满族信奉萨满教,认为神灵住在天上。鸦鹊可以自由遨游于天界与人界之间,于是它们便成为萨满的助手,为人神之间传递信息。与满族相邻又共同信奉萨满教的达斡尔族的萨满服肩上的鸟系用红松木刻成,上涂黑、白色;脖子为白色。将木鸟用螺丝钉固定在一个剪成“十”字形的薄铁片上,将铁片缝于肩布之中;鸟的双头向着萨满耳朵,以向萨满传报信息。当神附萨满体,神鸟即旋转转动。[iv]这一黑白相间的鸟类形象非常像喜鹊。鸦鹊能够沟通人神的能力表现在满族的神话传说中,就是鸦鹊的使者形象。

以上,是从鸦鹊的警觉性来分析满族鸦鹊崇拜和神话传说中鸦鹊形象产生的原因的。此外,满族对于乌鸦的崇拜,还跟乌鸦的食腐性有关。满族的先民们采取渔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当时生产力低下,不可能经常打到猎物。而乌鸦喜欢吃野兽的尸体。人们在乌鸦聚集的地方获得意外的食物,久而久之,便逐渐崇乌鸦为神灵了。在亚洲东北部以及与之隔海相望的北美西北部沿海的原始渔猎民族中,乌鸦被视为圣物受到崇拜,证明了乌鸦崇拜与渔猎民族关系密切。

在满族民间传说中,乌鸦的拯救者形象跟乌鸦的食腐性有关。乌鸦落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身上,将其包围,给敌人造成他们已经死了的假象,从而搭救了他们。努尔哈赤下令要在索伦杆上敬饲乌鸦。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就立着一根索伦杆,有丈余高,顶部有一碗型之物,木杆置于汉白玉基座上。萨满在祭祀仪式中,将五谷和猪杂碎放在神杆的顶端,敬饲鸦鹊;皇太极则不准任何人伤害乌鸦,且专门伺鸦。《东三省古迹遗闻》载:“必于盛京宫殿之西偏隙地上撒粮以饲鸦,是时乌鸦群集,翔者,栖者,啄食者,梳羽者,振翼肃肃,飞鸣哑哑,数千百万,宫殿之屋顶楼头,几为之满。”这里,乌鸦的灵性是因为乌鸦“偶然”救主而被赋予的。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动物崇拜了。对于被救助的皇帝来说,是因为被意外搭救,而采取行动感激乌鸦,对于满族后世来说,是由于乌鸦救了满族的皇帝(也是祖先),所以对乌鸦心存感激。二者都是一种报恩的行为。对于乌鸦是这样,对于喜鹊也是一样。关于努尔哈赤的传说有很多异文,其中,有的就说是喜鹊立在了小罕(努尔哈赤)的头上,被明军当成木桩得以逃生。这跟清文献记载的喜鹊救樊察的传说有相似之处。然而,为什么救人的是鸦鹊而不是别的鸟类呢?究其原因,还是跟原始的满族对于鸦鹊的动物崇拜有关。鸦鹊在满族先民的心目中是具有神性的,这种观念世代传承,深深积淀在满族人的集体无意识当中。满族神话传说中鸦鹊拯救祖先的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满族神话传说中还有造福者形象,如上所述,鸦鹊为女真人衔来了谷种,使女真开始农业生产,日益强大。女真人的农业自然不可能是因为鸦鹊衔来了谷种才发展起来的。从渔猎走向农耕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满族人将农业的产生归功于鸦鹊,是出于对鸦鹊的喜爱和崇拜。

 

鸦鹊分布的范围很广,但是为什么满族的鸦鹊崇拜尤其突出呢?北方鸟的种类比较少,鸦鹊是留鸟,又是喜欢在人类居住地活动的鸟类。它们主要栖息在树林里,而东北的森林很多,到林子里打猎又是满族先民的主要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因此,跟鸦鹊接触的比较多。北方还有其他渔猎民族也喜爱鸦鹊,也与此有关。只是满族势力较强,且把鸦鹊的神话传说记载到典籍里而对其倍加崇爱,因此较之其他北方民族,满族的鸦鹊崇拜影响力更大,地位更突出。南方鸟的种类比较多,他们主要以农耕的生产方式为主,鸦鹊,尤其是乌鸦在它们的生活中不起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南方民族对鸦鹊的喜爱和崇拜并不突出。

满族的鸦鹊崇拜地位很突出,但是满族对于乌鸦和喜鹊的崇拜却是有区别的。

满族对于喜鹊的崇拜,除了上面提到的因喜鹊的警觉性而使满族赋予它的神性外,无外乎还有喜鹊外形美观、体态轻捷、声音响亮、于人于畜无害等方面的原因,并融合了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对喜鹊喜爱的民俗心理。在汉族看来,喜鹊不但有报喜的功能,还有促使两性结合的民俗功能。这方面最主要体现在喜鹊为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搭桥的传说中。而在黑龙江流域则流传着一个《喜鹊窝里找媳妇》的故事,老丈人出了种种难题考验女婿,最后一道题是让小伙子在三个大喜鹊窝中找媳妇。由此可见,在满族传统观念中,喜鹊在生殖与两性结合方面有特殊作用。喜鹊除了人与神相通的媒介,还是两性结合的媒介。

满族对于乌鸦的崇拜的比喜鹊要早。对于乌鸦的崇拜是一种古老的信仰,中国的许多民族在古代的时候都曾经崇拜过乌鸦。上古神话有三足神乌为王母取食的神话,已将乌鸦称为“神乌”。而用乌鸦占卜是古人对乌鸦崇拜的一种体现,早在西汉时期,就盛行鸦卜习俗。后来甚至还有专门讲用乌鸦占卜的著作《阴阳局鸦经》。在黎族的《举木惹牛》故事中,乌鸦能够救人,在普米族神话《洪水滔天》中,乌鸦能够预料灾难的发生。对于乌鸦的崇拜,跟生产方式有关,最早的乌鸦崇拜应当产生于狩猎时期,乌鸦能够帮助狩猎者找到动物的尸体,获得食物,同时有些民族还有崇黑的习俗,乌鸦因其黑色羽毛而受到喜爱,后来,乌鸦的形象走向了其对立面,主要是因为生产方式的转变,大部分的民族由狩猎转为农耕,乌鸦的杂食性和爱偷东西的习性就使其遭到了厌恶。尤其当人们远离丛林,并有了更先进的手段来获取食物的时候,便不再需要借助乌鸦来寻找食物。此时乌鸦的食腐性便使其成为报丧的信号。满族现在也不再采用渔猎的生产方式,然而在其他民族对乌鸦的审美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的时候,满族至今还存在着对乌鸦的敬仰和崇拜。这里,乌鸦曾经救过本民族祖先的传说在保留满族对乌鸦的祭祀与崇拜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满族的鸦鹊崇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神话传说和满族鸦鹊崇拜的密切关系。第一阶段是原始的动物崇拜。它的形成与鸦鹊的生物习性以及萨满教观念有关。当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后,原始动物崇拜在满族的信仰体系中淡化了,积淀在满族人的集体无意识中。而神话传说中鸦鹊的指引者形象、使者形象和保护神形象保留了这种崇拜。第二阶段是因为传说中鸦鹊救助过满族的祖先,因对祖先的崇拜而产生的对鸦鹊神性的崇拜和感恩心理。表现在神话传说中则是鸦鹊的拯救者形象和造福者形象。这一阶段的崇拜,蕴含着满族集体无意识里的对鸦鹊的原始的动物崇拜。鸦鹊搭救满族祖先是形成当今满族鸦鹊崇拜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鸦鹊独特的生物习性是满族先民可望而不可及的,它们对满族的助益,使其敬仰、感激不已,进而崇爱它们,保护它们,敬伺它们。对于鸦鹊的这种崇爱和感恩心理,客观上保护了鸦鹊的生物种群。其实,保护对满族人有益的鸦鹊也就是保护了自己。然而现在很多人却只会向自然界索取,不懂得报恩,不保护带给我们益处的自然界的动植物。我们实在可以从满族对于鸦鹊的保护上学习点儿什么。

满族的婚礼

作者: 文章来源:《满族与萨满教》 点击数:2468 更新时间:2004-09-18           ★★★ 

    满族的婚礼也颇受萨满教观念影响,最典型的是满族恰喀喇人婚俗,他们的婚事可分三个阶段。

    (1)说亲。男女一方看中了某一方的男或女即由父母请媒人(扎拉)上门求婚,如说允,赠头饰以为信物。如遭拒绝,可将头饰带回。

    (2)订亲礼。在男方家中举行。由村里头人主持,双方族长和父母及媒人参加,由双方父母向人馈赠实物,一般男的送靰鞡(),女的送阿库密(鹿皮长袍)。在喜筵上主持人祝愿后,请萨满择定吉日成婚,此刻起,直到举行婚礼,男女双方互相回避。

    (3)婚礼,由新郎的族长主持,请各搭拉必干(部落)和山里山外的族人都来参加,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礼物:熊、鹿、狍、猪、鱼、山果、蜂蜜等食物和鹿皮、鱼衣等衣料。婚礼格外隆重,要进行三天。头一天为婚祭。当晨光初露的时候,萨满引新郎跪在祖先神位前,萨满击鼓祝词,意为美满夫妻,鹊神安排。路神保佑,娶到家来,万事如意,相恩相爱。

    太阳出来后,人们到院子里祭天地诸神,主祭萨满焚香祝祷,众萨满打鼓甩铃,边舞边唱,一直跳到太阳很高的时候,宾客、族人和新人一起跪拜天地诸神,礼毕就有宴会。

    晚上掌灯时分开始野祭,村外的野祭场所北高南低,噼啪燃烧的松明子火堆,照亮了神杆下的祭台,附近村落的居民都会赶来,观看萨满精彩的歌舞。萨满对猎神、山路神、水神、火神、风神五位神祗的偶像礼拜并颂赞。高潮时,萨满在祭台上歌舞,群众在台下和唱伴舞,歌词可以临时抓词,但主题都是祝福新人。欢庆一直到半夜。

    第二天是喜宴,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会尽情痛饮欢餐。宾客带来的食物吃不光,就要埋在野祭圣坛后的南侧。有时候、族人派人去请人来吃。有时,第二天的喜宴和第三天的聚亲就合成一大了。

    第三天正式娶亲。黎明前,族长领着一伙英俊青年,带弓箭和刀枪,护卫着新郎和他的父母等组成的迎亲队伍,向新娘家奔去,冬季用狗爬犁和鹿爬犁,夏季是用船和马。到了新娘家,岳父对新郎行抢贝礼,婆母对儿媳行摸顶礼,然后新郎新娘交拜。礼拜后,岳父用盛宴招待新郎和迎亲的人们。宴会,新娘的族长和父母率领一群披弓箭带刀枪的送亲队伍去郎家,这时要把姑娘平时用的东西和赠送给新郎的皮衣皮褥皮裤等东西带走。

    送亲队伍到了新郎家,双方族长交拜后就举行成婚仪式:由萨满念祝词,然后新婚夫妇到院子的神杆下叩拜天地诸神,拜完后,婆母和生身母一起给新娘子重梳辫子,母亲和婆母分别坐在新娘两旁,各梳一个发髫,就梳成了两把头。梳妆后,新夫妇由两位母亲引导到神杆下,拜见宾客和族人。这时欢天喜地的男女青年在新人面前唱起了古老的结婚喜歌。夜幕降临,人们都离开了圣洁的洞房,唯有一对年轻的伴侣,留在洞房。几盏长夜灯,象征着新人光明的前程。

    水上婚,住乌苏里、黑龙江江滨的某些满族则保留了可以称为水上婚的古俗。他们的求偶方式仍相当自由,野遇歌唱,或有一场小小的搏斗,只要情投意合,便可定情。其标志是男的给女的头上插洁白的天鹅翎和雪亮的野鸡翎,或是插五彩野花,中间那朵必须是白的,因为在萨满教观念中,唯有白色是日、月、星辰的本色,这是最富有生命的年轻颜色。两人自主定情,便可发生男女那种最亲密的关系。如怀孕,则被族人认为是喜事,可以带着孩子来参加正式婚礼。婚礼在江畔举行,族人们欢娱水滨后,一对新人便会驾着小船,到一个僻静的水湾,过他们幸福的洞房,,之夜。在船上一连几天,才回家。他们进行水上婚的水湾岸边的树上常挂一个美丽的花圈。那么,无论是远客,还是近邻,只要看见这花圈就会绕道而行。

    满族的婚礼也颇受萨满教观念影响,最典型的是满族恰喀喇人婚俗,他们的婚事可分三个阶段。

    (1)说亲。男女一方看中了某一方的男或女即由父母请媒人(扎拉)上门求婚,如说允,赠头饰以为信物。如遭拒绝,可将头饰带回。

    (2)订亲礼。在男方家中举行。由村里头人主持,双方族长和父母及媒人参加,由双方父母向人馈赠实物,一般男的送靰鞡(),女的送阿库密(鹿皮长袍)。在喜筵上主持人祝愿后,请萨满择定吉日成婚,此刻起,直到举行婚礼,男女双方互相回避。

    (3)婚礼,由新郎的族长主持,请各搭拉必干(部落)和山里山外的族人都来参加,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礼物:熊、鹿、狍、猪、鱼、山果、蜂蜜等食物和鹿皮、鱼衣等衣料。婚礼格外隆重,要进行三天。头一天为婚祭。当晨光初露的时候,萨满引新郎跪在祖先神位前,萨满击鼓祝词,意为美满夫妻,鹊神安排。路神保佑,娶到家来,万事如意,相恩相爱。

    太阳出来后,人们到院子里祭天地诸神,主祭萨满焚香祝祷,众萨满打鼓甩铃,边舞边唱,一直跳到太阳很高的时候,宾客、族人和新人一起跪拜天地诸神,礼毕就有宴会。

    晚上掌灯时分开始野祭,村外的野祭场所北高南低,噼啪燃烧的松明子火堆,照亮了神杆下的祭台,附近村落的居民都会赶来,观看萨满精彩的歌舞。萨满对猎神、山路神、水神、火神、风神五位神祗的偶像礼拜并颂赞。高潮时,萨满在祭台上歌舞,群众在台下和唱伴舞,歌词可以临时抓词,但主题都是祝福新人。欢庆一直到半夜。

    第二天是喜宴,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会尽情痛饮欢餐。宾客带来的食物吃不光,就要埋在野祭圣坛后的南侧。有时候、族人派人去请人来吃。有时,第二天的喜宴和第三天的聚亲就合成一大了。

    第三天正式娶亲。黎明前,族长领着一伙英俊青年,带弓箭和刀枪,护卫着新郎和他的父母等组成的迎亲队伍,向新娘家奔去,冬季用狗爬犁和鹿爬犁,夏季是用船和马。到了新娘家,岳父对新郎行抢贝礼,婆母对儿媳行摸顶礼,然后新郎新娘交拜。礼拜后,岳父用盛宴招待新郎和迎亲的人们。宴会,新娘的族长和父母率领一群披弓箭带刀枪的送亲队伍去郎家,这时要把姑娘平时用的东西和赠送给新郎的皮衣皮褥皮裤等东西带走。

    送亲队伍到了新郎家,双方族长交拜后就举行成婚仪式:由萨满念祝词,然后新婚夫妇到院子的神杆下叩拜天地诸神,拜完后,婆母和生身母一起给新娘子重梳辫子,母亲和婆母分别坐在新娘两旁,各梳一个发髫,就梳成了两把头。梳妆后,新夫妇由两位母亲引导到神杆下,拜见宾客和族人。这时欢天喜地的男女青年在新人面前唱起了古老的结婚喜歌。夜幕降临,人们都离开了圣洁的洞房,唯有一对年轻的伴侣,留在洞房。几盏长夜灯,象征着新人光明的前程。

    水上婚,住乌苏里、黑龙江江滨的某些满族则保留了可以称为水上婚的古俗。他们的求偶方式仍相当自由,野遇歌唱,或有一场小小的搏斗,只要情投意合,便可定情。其标志是男的给女的头上插洁白的天鹅翎和雪亮的野鸡翎,或是插五彩野花,中间那朵必须是白的,因为在萨满教观念中,唯有白色是日、月、星辰的本色,这是最富有生命的年轻颜色。两人自主定情,便可发生男女那种最亲密的关系。如怀孕,则被族人认为是喜事,可以带着孩子来参加正式婚礼。婚礼在江畔举行,族人们欢娱水滨后,一对新人便会驾着小船,到一个僻静的水湾,过他们幸福的洞房,,之夜。在船上一连几天,才回家。他们进行水上婚的水湾岸边的树上常挂一个美丽的花圈。那么,无论是远客,还是近邻,只要看见这花圈就会绕道而行。

满族人的称谓

满族人的称谓

作者: 文章来源:满族风俗考 点击数:2272 更新时间:2004-07-02           ★★★ 

        满族人用来表述亲属之间关系的称谓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对男性成员长辈的称谓:爷爷称萨格答玛法,大爷爷称阿姆巴爷爷,小爷爷称费安古爷爷,大姑奶奶称阿姆巴姑奶奶,小姑奶奶称费安古姑奶奶,父亲称阿玛,伯父称塔答,叔叔称额齐克,堂叔称扎勒黑额齐克,堂伯称扎勒黑塔答,堂姑称扎勒黑姑姑,大堂伯称扎勒黑阿姆子是大姑姑称阿姆巴姑姑。对平辈的称谓:哥哥称阿哥,姐姐称格格,妹妹称奴恩,堂弟称扎勒黑突,堂兄称扎勒黑阿哥,堂妹称扎勒黑奴恩,堂姊称扎勒黑格格。对下一辈的称谓:儿子称哈哈子,女儿称萨尔干子,侄子称扎勒黑珠伊,侄女称扎勒黑萨尔干子。对下两辈的称谓:孙子称奥莫洛珠伊,孙女称奥莫洛萨尔干子,堂孙称扎勒黑奥莫洛珠伊,堂孙女称扎勒黑奥莫洛萨尔干子。

    对女性成员长辈的称谓:祖母称奶奶(与汉语相同),伯祖母称阿姆巴奶奶,叔祖母称费安古奶奶,母亲称额娘,伯母称阿姆巴娘,叔母称乌合莫。对平辈的称谓:嫂子称阿嫂,弟妹称乌合合,堂嫂称扎勒黑阿嫂,堂弟妹称扎勒黑乌合合。对下一辈的称谓:女儿称萨尔干子,儿媳妇称乌伦,侄子媳妇称扎勒黑乌伦。对下两辈的称谓:孙子媳妇称奥莫洛乌伦,侄孙子媳妇称扎勒黑奥莫洛乌伦。

    对外亲氏族(生在本氏族的女子嫁出去的氏族)的男性成员长辈的称谓:外祖父称爷爷(与汉语相同),大姑爷爷称阿姆巴姑玛法,岳父称阿玛,大姑父称阿姆巴姑爷。对平辈的称谓:姐夫称额附,姊夫称莫押,表姐夫称额思昆子额附,表妹夫称额思昆子莫押。对下一辈的称谓:女婿称霍作宏,侄女婿称扎勒黑霍作宏,堂侄女婿称扎勒黑额思昆子霍作宏。对下两辈的称谓:孙子女婿称科罗奥莫洛霍作宏,侄孙子女婿称扎勒黑科罗奥莫洛霍作宏。

    女性对丈夫的氏族长辈的称谓:爷爷称爷爷·玛法阿姆哈,奶奶称奶奶·玛玛阿姆合,公公称玛法阿姆哈,婆婆称玛玛阿姆合,伯父称塔答玛法阿姆哈,伯母称阿姆巴娘玛玛额姆合,叔叔称额齐客玛法阿姆哈,叔母称乌合莫玛玛额姆合。对平辈的称谓:丈夫称额依根,大伯子称扎勒黑阿哥阿姆哈,大伯嫂称扎勒黑阿嫂,大姑子称扎勒黑阿姆巴普尔呼,小叔子称扎勒黑额舍,弟妹称扎勒黑乌浑,小姑子称扎勒黑普尔呼。对下一辈的称谓:儿子称哈哈子,儿媳妇称乌伦,侄子称扎勒黑珠伊,侄子媳妇称扎勒黑乌乳恩。对下两辈的称谓:孙子称奥莫洛珠伊,孙子媳妇称奥莫洛乌伦,侄孙子称奥莫洛扎勒黑珠伊。

    对母亲的氏族长辈的称谓:外公称科罗玛法,外婆称科罗玛玛,大外公称阿姆巴科罗玛法,大外婆称阿姆巴科罗玛玛,小外公称科罗玛法费安古,小外婆称科罗玛玛费安古,母亲称额娘,大姨称阿姆巴特合莫,大姨父称阿姆巴特合阿玛,姨称特合莫,姨夫称特合阿玛,舅舅称纳克楚,大舅称阿姆巴纳克楚。对平辈的称谓:表姐称纳混子格格,表妹称纳混子奴恩,表哥称纳混子阿浑,表弟称纳混子突。对下一辈的称:表侄子称纳混子珠伊,表侄女称纳混子萨尔干子。对下两辈的称谓:表侄孙子称纳混子奥莫洛珠伊,表侄孙女称纳混子奥莫洛萨尔干子。

    对母亲的母亲(姥姥家)氏族长辈的称谓:舅祖父称纳克楚玛法,舅祖母称纳克楚玛玛,姨祖父称特合玛法,姨祖母称特合玛玛,大舅称阿姆巴纳克楚,大舅母称阿姆巴纳克齐合,小舅称费安古纳克楚,小舅母称费安古纳克齐合,大姨称阿姆巴特合莫,大姨夫称阿姆巴特合阿玛,小姨称费安古特合莫,小姨夫称费安古特合阿玛。对平辈的称谓:表兄称阿浑纳混子,表嫂称阿嫂纳混子,表弟称突纳混子,表弟妹称乌合合纳混子,表姐称格格纳混子,表姐夫称莫押纳混子,表妹称奴恩纳混子,表妹夫称额附纳混子。对下一辈的称谓:表侄子称伊纳珠伊,表侄子媳妇称伊纳乌伦,表侄女称伊纳萨尔干子,表侄女婿称伊纳霍作宏。对下两辈的称谓:表孙子称伊纳奥莫洛珠伊,表孙子媳妇称伊纳奥莫洛乌伦,表孙女称伊纳奥莫洛萨尔干子,表孙女婿称伊纳奥莫洛霍宏安。

    对父亲的母亲那一氏族妇女们的后代的称谓:与母亲同一辈的称谓:表叔称纳混子阿姆子额齐克,表叔母称纳混子乌合莫,表姑称纳混子,表姑父称纳混子阿玛,姨舅父称特享子纳克楚,姨舅母称特享子纲克齐哈,姨姑母称特享子特莫合,姨姑父称特享子特合阿玛。与本人同辈的称谓:表姐、表妹统称纳混子额思昆子额云,表姐夫、表妹夫统称纳混子额思昆子莫押额附,表兄称纳混子阿浑,表嫂称纳混子阿嫂,表弟称纳混子突,表弟妹称纳混子乌合莫,姨表兄称特享子阿浑,姨表嫂称特享子阿嫂,姨表弟称特享子突,姨表弟妹称特享子乌特莫,姨表姐称特享子格格,姨表姐夫称特享子莫押,姨表妹称特享子奴恩,姨表妹夫称特享子额附。对下一辈的称谓:表侄称纳混子额思昆子扎勒黑子,表侄子媳妇称纳混子额思昆子扎勒黑子乌伦,姨表侄称特享子伊纳珠伊,姨表侄子媳妇称特享子伊纳乌伦,姨表侄女称特享子伊纳萨乌伦,姨表孙女称特享子伊纳奥莫洛萨尔干子,姨表侄女婿称特享子伊纳霍作宏。对下两辈的称谓:表侄孙称纳混子扎勒黑奥漠洛,表侄孙子媳妇称纳混子扎勒黑奥乌伦,姨表孙称特享子伊纳奥莫洛,姨表孙子媳妇称特享子伊纳奥莫洛乌伦,姨表孙女称特享子伊纳奥莫洛萨尔干子,姨表孙女婿称特享子伊纳奥莫洛霍作宏。

    母亲的氏族娶的女子对长辈的称谓:外公称科罗玛法,外婆称科罗玛玛,大舅母称阿姆巴纳库齐哈,舅母称纳库齐哈。对平辈的称谓:表嫂称纳昆子阿嫂,表弟妹称纳昆子乌合合。对下一辈的称谓:表侄媳妇称纳昆子乌伦。对下两辈的称谓:表孙子媳妇称纳昆子奥莫洛乌伦。

    本氏族妇女的后代的称谓:表叔称纳克楚,表婶称纳姑齐哈,表姑称特合莫,表姑父称特合阿玛。对下一辈的称谓:外甥称伊纳珠伊,外甥媳妇称伊纳乌伦,外甥女称伊纳萨尔干子,外甥女婿称伊纳霍作宏。对下两辈的称谓:外孙称科罗奥莫洛,外孙子媳妇称科罗奥莫洛乌伦,外孙女称科罗奥莫洛萨尔干子,外孙子女婿称科罗奥莫洛霍作宏,表孙称伊纳奥莫洛珠伊,表孙子媳妇称伊纳奥莫洛乌伦,表孙女称伊纳奥洛萨尔干子,表孙子女婿称伊纳奥莫洛霍作宏。

    妻子的氏族以及该氏族妇女的后代的称谓:对长辈的称谓:妻祖父称爷爷阿姆嘎玛法,妻祖母称奶奶额姆格玛玛,妻姑祖父称爷爷阿姆嘎玛法,妻姑祖母称奶奶额姆格玛玛,妻堂祖父称爷爷阿姆嘎,妻堂祖母称奶奶额姆格。岳父称阿姆嘎,阿姆嘎玛法,岳母称额姆格·客姆格玛玛,妻姑母称姑姑额姆格,妻姑父称姑爷阿姆嘎,妻伯称阿姆子·阿姆嘎玛法,妻叔称额齐克·阿姆嘎玛法,妻伯母称阿姆巴纳,妻叔母称乌合合玛玛。对同辈的称谓:大姨子称帕子阿姆巴,小姨子称帕子阿直格,大姨子姐夫称额附,小姨子妹夫称莫押,姑表兄称姑子莫押,姑表嫂称姑子阿嫂,姑表弟称姑子额附,姑表弟妹称姑子乌姑姑,姑表姐称姑子帕子,姑表姐夫称姑子额附,姑表妹也称姑子帕子,姑表妹夫称姑子莫押,内兄称额附,内兄嫂称阿嫂,内弟称莫押,内弟妹称乌合合,妻堂姐妹称扎勒黑帕子,妻堂姐夫称扎勒黑额附,妻堂妹夫称扎勒黑莫押。对下一辈的称谓:姨侄称特合阿姆子珠伊,姨侄子媳妇称特合阿姆子乌伦,姨侄女称特享子萨尔干子,姨侄女婿称特享子霍作宏,姑表侄称姑子扎勒黑珠伊,姑表侄媳妇称姑子扎勒黑乌伦,姨侄称特享子珠伊,姨侄子媳妇称特享子乌伦,姨侄女称特享子萨尔干,姨侄女婿称特享子霍作宏,内侄称姑子扎勒黑珠伊,内侄子媳妇称姑子扎勒黑乌伦,内侄女称姑子扎勒黑萨尔干子,内侄子女婿称姑子扎勒黑霍作宏,堂内侄称姑子扎勒黑珠伊,堂内侄子媳妇称姑子扎勒黑珠伊,堂内侄媳妇称姑子扎勒黑乌伦,堂内侄女称姑子扎勒黑萨尔干子,堂内侄子女婿称姑子扎勒黑霍作宏。

    对满族亲属的称谓体系进行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其有3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每一辈的成员的称谓是相似的,特殊的是对平辈的称谓是按照比“我”年龄的大小的标准来区分的。

    第二个特征是直系后代与那些依靠婚姻和生育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人区别开来。

    第三个特征是来自汉族的称谓引人满族称谓体系。

    按照上面所论述的满族称谓体系,满族氏族中每个氏族成员的位置及其对其他氏族成员的关系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满族的称谓把多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称谓,并不使精通满语的满族人运用起来感到困难。但在实际生活中满族人并不是常用全称来称呼自己的亲属,而是用简称,例如:他们分别用“扎勒黑”、“额思昆子”等简称,来称呼“扎勒黑·奥莫洛·乌伦”、“额思昆子·莫押”等全称。但是在氏族生活的重大活动中,还是要称呼全称。如:在婚嫁中,在各种禁忌中,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就不能用简称。在上述活动中完整的称呼至关重要,因为这时要用它确定它所指的人的权利以及在氏族组织中的地位。因此,准确的称谓是重要的氏族事物之一,通常要受到氏族首领的监督。在满族文字创造出来之后,氏族首领要负责在氏族的谱牒中记下所有的亲属及完整的称谓,这既有利于亲属之间的互相准确的称谓,也便于称谓的准确和运用。

满族葬俗

作者: 文章来源:《满族与萨满教》 点击数:2383 更新时间:2004-09-18           ★★★ 

    满族葬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满族先民先后经过了土葬、兽葬、树葬、火葬等各种葬俗,其中寓含着萨满教的灵魂观。

    在肃慎、挹娄、勿吉时代,据古籍记载,一般为春夏土葬,秋冬兽葬。如父母春夏死,当日就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有椁无棺,并在冢上作屋,以免受雨水淋浇。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猪是主要祭品。当时的吊唁活动也很简单,以土覆之,以绳系干椁,头出土口,以酒灌酹,才绝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见《肃慎国记》)。如父母死于秋冬即以其尸喂貂,貂食其肉,往往能多捕获。这种兽葬颇似西藏的天葬,但没有天葬那样具有浓烈的宗教意味,因为当时的满族先民以无忧哀相尚,性格豪放,通达,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被认为是不壮。

    渤海人的葬俗要复杂得多,现在可以看到渤海墓葬就有五种形制:土炕封土墓、石护封土墓、石棺封土墓,石室封土墓、砖室石顶封土墓。其中有的墓顶有塔式建筑,如贞孝公主墓就相当有气派。葬俗上的木棺葬、火葬,二次葬除了有靺鞨族的特点外,又受到汉族、高句丽文化的深刻影响。当时的火葬颇有特色,.是人死后先埋葬起来,待皮肉腐败后,再收骨骸火化,收骨灰盛入一个较大的陶瓮,埋在石椁内。

    《李朝实录》载,忽剌温女真一般也行树葬,置其尸于大树。治丧之礼也比较繁杂。父母死,编其发,其末系二铃以为孝服;置其尸号大树,就其马上宰马而食其肉,张皮鼠尾脚拄之,兼置生时所佩弓箭,不忌食肉,但百日之内不食禽兽。这种树葬即架尸于枝干上。还有一种树葬是将尸体置于大树洞穴内,选大树之枝叶繁茂者,伐其枝,穿穴于树干,以可以纳尸为率。这种葬俗近世用于萨满之死,随葬的常有手鼓、神刀等萨满法器和铁罐、木匙等日常用品。有一些著名的老萨满或氏族长,死后裸体埋于深坑,头东脚西,牲血散土,意在散其魂气,早成族神。

    火葬,初为女真酋长的厚葬礼俗,头目女真则火葬,因为当时萨满教崇火观念很强,经过圣火燎烧的东西是最圣洁的,所以是一种厚葬。其葬礼也比较隆重,死者皮冠上缀百鹿()布,前蔽面目,后垂于肩,仍穿直身衣。(见《李朝世宗实录》)火葬后,每遇七七日,杀牛或马,煮肉以祭,彻面食之。努尔哈赤时期仍有此俗,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其时,子孙族类咸聚全,宰牛马,或食。这是将尸体直接火化的火葬,当时服丧日期很短蒙二、一日除之。(见《建州闻见录》)清初康熙朝,东北满族仍有火葬之俗七、七内必殡,火化而葬,葬礼已相当隆重,人已入殓前的晚上有守灵之俗:将入殓,其夕,亲友俱集,名日守夜,终夜不睡。丧家盛相待,候殓后方散。(见《宁古塔纪略》)这种入殓之棺颇不一般,棺盖尖而无底,内垫麻骨芦柴之类,仍用被褥,以便下火。出殡后,将棺置于柴垛上,点火焚之。服丧期也延长许多,父母之丧,只一年而除。并以不剃头为重。

    居住在江河水滨的满族先人也有实行水葬的,将死者的尸体近水置之,随江涨而没。

    明代建州女真也兼有土葬,亲民则殡于家,亦杀牛以祭,三日后择向阳处葬之。其杀其所乘之马,去其肉而葬其皮。(见《李朝实录》)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受汉族土葬风俗影响,形成了以土葬为主的新葬俗,历经数百年。

    满族的土葬可分两类,一类是先火葬,将骨殖装进瓦罐再土葬,多用于远征在外的阵亡将士。有时,将辫发割下,和骨灰放在一起,因辫发是灵魂寄栖的地方。一类是入殓棺材的土葬。这是最通行的葬俗,其葬礼仍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一般情况下,老人在临终以前,子女要守在身边,尤其是长子,时刻不离,一直到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送终或接。在临咽气前,将寿衣给老人穿好,一旦咽气,马上用红布将祖宗板和镜子蒙上。据说死者的灵魂看见镜子以为是河,不敢离家,所以要蒙上镜子。

    人死后停放在西间,顺炕沿在地上做三块板子,板子的高度以死者年龄而定。老年人与炕沿平,中年人次之,小孩最低。有的满族人家只有长辈可放在西屋,其他人只停放在外屋或东屋。死者放板子后,头西脚东,因满族以西为上。要在死者口里放一枚铜钱,俗称含口钱。让其双手握两枚铜钱或饽饽,并用棉线将双脚绊住,用红布将脸蒙上,在其脚下点一盏油灯,长燃不熄,直至出灵。一切安排好后,才全家穿孝举哀,并通知族亲。长于日夜守灵。满族孝服前后开襟,马蹄袖,白粗布长衫,腰扎白布孝带,帽子围一圈白布。女孝服是没开襟的白布衫,头围宽幅布折叠的孝包头,发髻要放下,编成发辫。

    家人穿好孝服后,在大门前要挂红幡,即丹旋,设木座高杆悬挂,每天日出悬出,日落取下,放在棺材旁侧。近世满族民间多用红布制成,全长一丈二尺许。红幡形状是将整幅红布分为四条,头和尾用黑布装饰。满俗贵白贱红,认为红色是送终时用的。

    死后三天,要在十字路口或土地庙举行拉搭链仪式,意思给死者送一些路费。七天是出魂日,有的地方分男九天,女七天,家人在死者生前睡觉的地方,铺上他原来用的裤褥,摆上小桌,供四个小菜一壶酒及酒蛊匙箸等物。屋里要安静,以免惊动死者的灵魂。家人早睡,到头遍鸡叫,便起来到西烟突后,烧把纸举哀。

    入殓时,长子抱着死者的头,从窗户抬出,不许见日、月、星辰,用毡子遮起来。满族棺材起脊,是从火葬上尖下方的棺材演变过来的,汉族棺材则为平顶。棺材头钉一块象征火焰的风火翅,棺材里放谷草、树枝,为火葬的遗迹。尸体放进棺材前要解开绊脚绦,取出含口钱,棺材底用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然后,尸体连同褥子一起安放在棺材里,长子蘸水在死者眼、鼻、口处擦洗,俗称开光,一老人在旁叨念开光歌。开光完了,家人族亲瞻仰遗容,然后合棺、举哀、烧纸。

    开吊,有一天、三天不等,丧家搭灵棚。因贫富不等其灵棚大小繁简不一,吊唁的人拿纸箱、香烛、幛联等祭礼,并在灵前叩拜。

    出殡前一天晚上有辞灵仪式,主要亲友跪在灵前向焚纸盆中奠三蛊酒,司仪人念词、插香。

    出殡,一般选单日出殡,由丧主执幡前行,后面是鼓乐、纸彩、灵柩、亲友。灵柩外面要罩上长方形尖顶棺罩,在灵柩前用长白布做成牵绳由死者子孙拉着。

    烧饭,即将祭祀之物焚烧,是女真旧俗。清太宗曾规定: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卒,只许烧夏衣、春秋衣、冬衣各三件;平民只许烧各一件。所以满族的烧饭比较简单,一般平民仅焚枕头内的荞麦皮、谷物和纸制的祭奠品,如车马人。焚烧时面北。

    死人埋葬后,如夫妻先死一人,在坟地将红幡去掉黑头、黑裱,拿回来收藏,待后者出殡时再用。当后死者埋葬后,在坟地上将幡抢回给小孩子做兜肚,以求孩子平安长大。

    死者入土后三天,家人还要到坟地来祭奠一次,称圆坟。有的地方有烧七七之俗,有的地方则烧周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堂子,萨满在北京跳大神的地方
通古斯满洲渔猎民族的原始萨满教变迁
萨满教史话
释 | 释解四九城——消失了的“堂子”(上)
张亚辉 | 清宫萨满祭祀的仪式与神话研究
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