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个帮29个孩子找到妈妈的“打拐妈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李静芝的儿子佳佳(毛寅)找到了。

为了庆祝这位著名“打拐妈妈”找到失散了32年的儿子,公安机关特地联合媒体举行了一个直播认亲仪式。

看到儿子的那一刹那,李静芝就已经哭到几乎晕厥。



1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李静芝是谁,我起初也不知道。

但随着对她的故事的了解,就越觉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妈妈。

李静芝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起拐卖儿童案件。

但她的故事又不简单,为了母子相认这一刻,她足足等了32年。

32年前,也就是1988年10月17日,两岁的佳佳被爸爸从幼儿园接出来,带到跟人合伙经营的小酒店。

当时佳佳说口渴,爸爸去给他接水,就这会儿功夫,孩子被人抱走了。

得知这个消息时,李静芝正在出差,当即就昏了过去。

她说她到现在还很清晰地记得出差那天的画面:


“下着雨,早上他爸爸要送他去幼儿园,佳佳一直抱着我脖子不愿意离开,我说'佳佳要勇敢,像解放军一样勇敢,不哭。’
我还把孩子从车上抱回到我们房间给他戴了一顶解放军的大檐帽,戴上后他就不哭了。我一直目送着孩子的背影。”

谁也没想到那竟然是最后一次见到儿子。
这些年来,寻子无望的李静芝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讲着这个故事,聊以慰藉。
好像只有这么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她才会觉得儿子并没有离开。


佳佳丢失后的前半年,夫妻俩几乎疯了一样到处寻找孩子的下落:
求助电视台广播站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和远郊区县张贴寻人启事,后来更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夫妻俩几乎是能想到的办法都试了,可还是没有儿子的消息。


再到后来,陆续有人打电话说线索,可不是谣传就是骗钱。
李静芝说那个时候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究竟还能不能等来重见佳佳的那一天。
丈夫也曾提议过再要一个孩子,去稍稍弥补这份伤痛,可她坚决不同意。
对于曾经丢失过孩子的母亲来说,即便是有再多的孩子,也弥补不了心中的那个缺口。
原本深厚的夫妻感情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寻子无果后走到了尽头。
李静芝说,他们谁都不想再回到那个没有儿子的家。
佳佳丢失后的第五年,夫妻俩办理了离婚。
从此之后,李静芝开始了一个人的寻子路。




2



再到后来,李静芝慢慢注意到了“寻亲”这个大群体,一路上看到的所有寻亲启事她都会认真看完,亦因此结识了几十个跟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父母。
相似的遭遇使他们能够更能体会彼此的心情,在寻子的道路上他们相互安慰、互相扶持,共享线索,还在QQ上建立了一个寻子群。
2007年,李静芝成为公益组织“宝贝回家”里的一名志愿者,她的努力使得29个家庭得以团圆。


对人口拐卖这个“产业链”的了解越深,李静芝心中的那个缺口就越大。
距离儿子丢失的时间越来越远,找到佳佳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但同时,随着找到的孩子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坚信自己是能找到儿子的。
在她做志愿者的这些年,她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这里面有丢失孩子的父母,也有寻找亲生父母的孩子。
我看过李静芝的一篇采访中,她说,哪怕养父母经济条件好,被拐卖的孩子在生活上没受苦,但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内向、猜疑等心理问题。
有个山东的孩子在寻求帮助时告诉她:


“我们找家的孩子很苦,我来这个家的时候才3岁,但也有记忆,明知道这不是我的家,还得当成是家;

明明知道那不是我的父母,还要叫他们爸爸妈妈,不然就会挨打。而且不允许我提到这个家之前的事情,一说就打,强行把我以前的记忆抹掉……

很多人都说,养恩大过亲恩,可在我看来,这样的说辞只不过是在为这些买卖孩子的人开脱而已。
前段时间我曾写过一篇他们不是养父母,是买家!申军良的遭遇和李静没什么区别,而那些买孩子的人,只不过是为了自己极端自私目的,去剥夺其他家庭的幸福。
买卖不同罪、对买家的纵容,也是制约打拐的一个因素。
有着丰富打拐经验的李静芝就曾经表示,并没有看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养父母。

所以,我支持买卖同罪,因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正是那些购买者的需求,才引发了拐卖儿童者的猖獗作案,他们才是千千万万丢子家庭悲剧的根源。



3



当然,在李静芝艰难寻子的同时,警方也一直没有放弃。
公安部将其列为了督办案件,陕西省公安厅专案组做出承诺:案子不破、工作不停、专案不撤。
在这里我有必要向大家普及下这样一个信息库的存在,它的存在对于寻找被拐孩子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这次李静芝能够找到孩子,也是多亏了它。
它就是2009年建立的国打拐DNA信息库。


丢失孩子的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血样信息入库(费用公安机关承担),一旦公安机关发现疑似被拐儿童,就会立即采集血样入库进行比对。
毛寅也正是被这样找到的。
这个信息库的存在,给千万丢失孩子的父母带来了希望。



4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这句话更有存在感。
因为在全国信息联网、到处都是天眼,加上刑侦手段日渐成熟,拐卖儿童的成功率已经越来越低了。
尤其是自2009年起,公安部门为了打拐采取了一项新措施:
孩子必须在出生三个月之内办户口,一旦过了这个时效,不止需要相应文件,还要做DNA证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
这个规定对于城市家庭来说,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他们即便有渠道买到孩子,成功收养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这些被拐孩子上户口的问题就很难解决。
一旦被拐孩子上不了户口,生活将寸步难行。
但是,大家也要看到,这个措施在农村,好像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在农村,户口问题依然是盲区,仅凭村长、村委会的一纸证明,孩子就能轻松上户口,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加上农村相对偏远,信息闭塞,给打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所以,严格农村户籍管理制度,也是打拐的关键。






我不知道毛寅的养父母最终会不会被追究责任。
李静芝自己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作为一名打拐志愿者,她强烈呼吁对买方市场的严惩;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母亲,她又常常想,如果孩子能平安健康回到自己身边,她情愿什么都不追究了。
甚至即便是孩子不愿意回来,只要能找到他,听到他的消息,知道他这些年过得好,也就知足了。
从孙海洋到申军良,再到李静芝,
是他们让我看到这些丢失了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多少,可以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也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
正是他们的不肯放弃,才有了后来这个圆满的结局;
也正是他们的不肯放弃,才给那些依然挣扎在寻子路上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最后,愿李静芝余生可以在幸福中度过,愿天下终有一天可以无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卓决定回深圳,父母终于苦尽甘来,网友:终于等到你
24年过去了,那个说要替姜昆养老送终的孤儿,兑现承诺了吗?
她和他的故事‖文/临渊慕居
主播说联播丨“打拐妈妈”寻子32年终团圆 海霞:谢谢所有人的不放弃
​那些被抱养后知道身世的孩子,为什么跟养父母那么亲,却疏远亲生父母
亲者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