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匹活在“马踏匈奴”阴影下的石马

这是陕西咸阳霍去病墓前的石马,人们对它,知之不多,因为旁边还有一个比你更有存在感的石雕,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踏匈奴”。

从茂陵博物馆正门进去,抬首可见一大型封土丘,植被茂密,小山一样的顶部建有一望亭。这个封土丘,就是少年英雄霍去病的墓地。
在墓地两旁建有廊亭,里面陈列着霍去病墓地石雕。这些石雕质朴、简约、雄浑又各具神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就是整个大汉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汉代石雕艺术的精神特质在这些作品中完美地呈现出来。

霍去病暴病而亡,走时年仅24岁。也许是走得太突然,陵寝的建设也很匆忙。这些石雕,都是就近取材,利用石头的天然形态,进行简单雕琢,不求逼真,但求神似。就像这件石鱼,只有一个简约的鱼形,圆滚滚的身子上几乎没有雕琢,头部寥寥几笔,刻划出眼睛与嘴,一条鱼,就此诞生。

而这种特质,在这件石虎身更加明显。简单几笔,勾勒出老虎身上的斑纹与爪子,一头伏虎的形象就出来了。老虎眼睛下部的两道黑色斑纹,是利用石头天然的纹理,,象极了自然界中真实的老虎,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种技法,我们叫“巧雕”。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妇好墓中就已使用,妇好墓出土的小玉龟利用玉料中天然的俏色,琢成玉龟的背甲。这种技法,直到现在,还是中国石雕艺术中重要的原则——“因形施艺”。
不同于西方希腊、罗马艺术中的大理石雕,他们是在石头中一凿一凿,凿出自己心中的样子。而我国古代工匠,是在对石头的观摩中,看到它未来的样子,通过艺术加工呈现出来。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来说,不是我创造了它,而是它通过细微的线索,隐密地告诉我:嘿,我在这呢。而好的工匠,寻着这一声轻唤,用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一双灵巧有力的手回应道:好,出来吧。
于是,它们,从山林、草原走了出来。老虎伏卧,就如同它伏在山林的灌木草丛中,它的斑纹是它天然的隐身衣,它在心中得意地说:看不见!看不见!看不见!

小象也走了出来,看整体,它未免粗陋,后半部还少了一块。但转到前面,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小象伏在自己的前腿上,长长的象鼻温顺地搭着;可再转一点,就能看到小象的眼睛,调皮地眨着。一个调皮可爱、温顺可人的小象瞬间收了你的心,让你心生爱怜。

只一个眼神,一个温柔的俯卧,你哪里还记得它缺失的后半部。这就是整个霍去病墓前石雕的魅力——它不完美,但它有灵魂,它用心召唤你,让你在它面前,生出万千感慨。
总有人觉得这些石雕太过简陋、粗糙。可当你静下心来,慢慢欣赏,那些二千多年前的石头就会开口说话,带着历史的沧桑,告诉你一些久远的故事。
汉代,处在我们文明发展的前期,这一时期的艺术,也带着时代的特征。它天真烂漫、质朴雄浑,不饰雕琢,却更具神韵,如同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它以自己独特的形态,直逼内心。

说回到这匹马,论名气,不管是同时代的“马踏飞燕”,还是唐代的“昭陵六骏”,都比它有名得多。就连身边的“兄弟”——“马踏匈奴”,也是赫赫有名。
只有它,掩在同伴的光辉下,甚至都不是站立的形象——以高大的身形凸显自己的存在。这匹马半卧着,一眼望过去,普普通通、泯然众马矣。可当你走近,细细端详,发现它并非伏卧,它的前肢呈九十度角立起,后肢紧扣地面,目视前方,这正是它一跃而起前那最具张力的时刻。所以,这匹马也有一个生动的名字——跃马。

看到这,忽然想起了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选取的不是铁饼掷出的瞬间,而是铁饼掷出前积蓄力量、肌肉紧绷的时刻。原来最优秀的雕刻家都是相通的,无论古今中外。
马脖颈下的石头并没有剔除,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加固马头;另一方面,也让它有了不同的艺术呈现效果。诚然,去掉这块石头可以让马的形象更立体、更逼真,但显然,古代工匠追求的,不是形似。这样的表达方式,反而让马有了从石中一跃而出的艺术效果。

不知是不是怕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上天派来一只小鸟,伫立在马背上,仿佛在说:我也可以很灵动。
是的,你专注的神情,一跃而起的力量,我们感知到了。谢谢你二千多年的等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霍去病墓前石雕及其艺术价值
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墓石刻【图文】
说石之四、石雕塑与石像生
茂陵石雕——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霍去病墓石雕群(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