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语文教学须“挖井见水”

语文教学须“挖井见水”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一直为人诟病。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其中课文数量少,学生阅读量不足是常被人提及的。

看看内陆现行的语文教材,也似乎确实如此。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三年六册,每册六个单元,每单元5篇课文,整个学段总共180篇课文,真不算多。其他版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为此,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人员编写配套的语文读本,购买相应的课外读物,意在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众多论者谈及语文学习的秘诀,一致的意见也是“多读多写”。

为此,特级教师韩军在论及“新语文教育”时,更是提出了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举三反一。”他说:“语文教育必须强调积累,言语能力形成是,积累‘三’,才能在学生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反刍‘一’,形成‘一’,我把它叫做‘举三反一’。”“而所谓‘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却不倡或少倡积累,而多倡或只倡分析,试图析透‘一’,即‘讲深讲透’极少量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在言语素养与能力上反刍‘三’,试图‘以少胜多’。我把‘现当代语文教育’的大思路,叫做‘举一反三’。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1]他的观点很明确:靠课本上仅有的一百多篇文章是很难学好语文的。

以上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有道理,都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实质。

然而,看过台湾的初中语文课本,却引发出我们的另一番思考。

台湾权威的翰林版初中教材,也是三年六册,但前四册每册六个单元却只选编12篇课文,第五册五个单元共10篇课文,第六册仅四个单元才8篇文章。也就是说,整个初中总共66篇课文,还不及我们教材的零头。

那么,这样的教材怎样用呢?这么少的课文,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呢?而事实上,台湾中学生的国文水平不仅不差,反而还远远高于我们,况且台湾的国文教学也没有出现我们这样的错误。

问题在哪儿呢?

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教材,不在于教材选文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什么样的版本,而在于语文教师如何去整合和使用教材。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2]对这个例子,是走马观花,草草而过,还是深钻细研,多角度延伸,其效果肯定是不同的。“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答案不言自明。既然是“用教材教”,那就必须讲究“用法”,也就是到底该怎样“用”,这才是关键。

先看我们中小学教师普遍的用法。

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安排两个课时。(如果是公开课、观摩课之类,再长的篇幅,也是一课时完成,因为为了有个好评价,要呈现一个完整的过程。)编者及有关部门尽管没有强制要求每篇课文都要一样对待,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执行中仍是篇篇皆学,且平均用力,纳入课时。教师们的顾虑是:不安排学习,不讲解指导,如果考试考到了,就会影响成绩,还会落下抱怨。所以,进度慢点,网撒大点,还是有必要的。学生会不会,至少是“我讲了”,再不会,那是学生的事了。如此,每个单元就需要810个课时,甚至更多。按每周语文5个课时标准计算,再去掉2课时的写作,有的还要去掉1课时的阅读,这样剩下来学习课文的也就3个左右的课时。学完整个单元,就需要三个星期。一册书学完,也正是一个学期的事。而事实上,到学期末感到学不完,而加班加点,匆忙往前赶进度的现象也并不鲜见。那学习效果呢?每篇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最多不过是仅留一点印象而已。倘若教师再喜欢“霸占讲台”,学生真正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至于目标的达成,看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目前的阅读写作能力,就能知道一切。这是为学课文而学课文,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是被动的,都是受课文、教材约束的。如果教材再多增加两个单元、几篇课文,估计很多教师就更不会使用了。这种语文学习,大概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吧!

再来看台湾语文界是如何使用教材的。

一是围绕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因为其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材”的性质,呈现的是“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作者”、“课文·注释”、“课文赏析”、“问题讨论”、“应用练习”、“课外学习指引”以及“语文小视窗”等结构形式,非常适合学生自读自学。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具有了实战性和操作性,不仅表层的思考面广、思考量大,而且在内涵意蕴上的思考度深。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学生实际,拓展生活关连,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由于课文选编少,不必赶进度,师生就能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配以课外材料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一篇课文七八个课时,完全可以做到“精讲多练”,举一反三。以台湾第二册教材中《王冕的少年时代》一文为例,教师可给定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和广阔的解读空间。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教授廖玉蕙女士以自己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经历告知语文教师,学生可以抓住“母亲的眼泪和儿子的体贴”学习,可以抓住“成熟的沟通示范”学习,可以抓住“接受命运却不容摆布”学习,可以抓住“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学习,可以抓住“情绪管理及挑战、创发能力”学习,可以抓住“小说的虚构”学习,可以抓住“文学的润泽”学习,还可以抓住“以数字呈现艺术之美”学习,甚至可以抓住“作者嘲讽学校教育的无聊”学习。[3]这样,学生就不必拘泥于“王冕勤勉向学”的制式答案,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符合学生自我认知、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就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是一种真实有效的学习。若再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讨论,加上相关材料的辅助、补充,拓展延伸,巩固强化,效果定会更好。如此看来,台湾的语文教学的的确确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

同样是使用教材,由于理念不同,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自然不同。比较而言,台湾的这种教材编写体例和使用教材的方法是有道理的。叶圣陶说:“语文校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4]既然是“锁钥”,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把“锁钥”,然后使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开发“无限的宝藏”。而不是教师手握“锁钥”,只让学生“过目一下”而已。

在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还原本真的语文教学。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明确“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的关系。

既然“教材是例子”,那么,“例子”的功能就在于起“举一反三”的作用。亦即通过这些例子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语文学习能力,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从这方面来说,“举一反三”是前提,是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知行合一”的依据在学习上是科学的。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尽管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应该是其相反,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5],但是就绝大多数知识的学习来说,还是王阳明先生所言更正确。人的精力有限,尤其是对于学生们来说,多种学科的学习压力尚存,不可能在认识每一种知识前都要亲自实践,直接体验。而课本知识恰恰是间接知识,这就面对一个“知”的问题。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去“认知”这些知识,然后使其引起自我生活体验的共鸣,产生必然的联系。至于语文能力的形成,那就必须在“知”的基础上,反复练习,不断实践,以达到逐步提高、完善。如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应该先让学生知晓这种能力的重要,清楚概括的有关方法,接下来的就只能是学生的“行”了,也就是学生不断练习,从而熟能生巧,内化为自身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课外阅读能力来自于课内的引导和课外的不断历练和积累。而这后者就是“举三反一”了。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学生的语文水平三分在课上,七分在课下”,正是此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故事也完全证明了这一观点。黛玉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由此可见,“举三反一”是对“举一反三”的巩固,是对“举一反三”的强化。有了“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做得越多越好。没有“举三反一”的功夫,“举一反三”也就要大打折扣。鲁迅、周有光等名人谈及语文学习时说,教师无须细讲,也就是只做“举三反一”的工作即可。这是他们的经验谈。高尔基、莫言成功的例子,也能够够证明这点。但对于时间有限、学科繁多、压力重重的学生来说,不可能等三年、五年之后再提升能力,不可能一门心思地学语文,也不可能弃升学于不顾。因此,他们必须经历“举一反三”的过程。

当然,倘若从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角度说,陶行知的话就不无道理了。这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本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感受建构的过程。离开学生的实践,何谈学习!何以搭建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其次,我们要根据现行的教材,借鉴台湾语文学习的理念,采取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方法。

我们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比台湾教材多,但它依然只起“例子”的作用。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仅有这些篇目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补充。就教材的使用来说,语文教师应该从台湾教材的编写中获得启示,站在教育本质和学生发展的高度来驾驭教材,以一种战略家的思维来统领课文,认真阅读文本,从每个单元中选定12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义的课文,做深入细致的学习。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课文的知识天地,走进作者的内心领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真切体验课文带来的内容、写法、情感方面的感受,唤醒自我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淀。这样,一个课时可以选定一个方面,或是一个目标,做专门性的学习。这样,选定的课文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突破口,成了学生提升能力的开启点。围绕这一中心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成为必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就会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横向纵向都会有大的发展。如果说之前那种形式的学习是随意“挖坑”式的学习,是一种贪多求全、只顾快不问果、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式的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就是一种“挖井见水”式的学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和成功的愉悦。这种“水”是清冽,是甘泉,是汩汩不绝的生命营养。

不过,在采用这种形式学习时,还应选定单元中其他课文和相关的课外文章作为必要的补充,拓展延伸,对应勾连,辨析比较,同化强调,使之成为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资源和可靠保障。不然,这种“多维深挖”式的学习,就会“势单力薄”,难以印证,难以支撑。只是对于这类课文和文章的学习,自然就不能像选定的精讲课文那样,虽然说它也具有典型性。

会生活的人,在行程中,绝不会疲于奔波,无暇顾及沿途风光,无心欣赏两边美景。他们会慢下来,甚至停一停,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一看优美景致,听一听鸟儿脆鸣,嗅一嗅花香草味,真切感受生活的美好。

真正的语文学习,也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4]张圣华编.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廖玉蕙.写给语文老师的书——如何教出精彩的语文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5]周洪宇编.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来源:《语文建设》  作者:张华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下学期)教学计划 ,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_各类工作小结_计划与小结_教师频道_树人教育网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 HERSP
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高中语文说课评价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