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约文章专栏ll白杨《太史公的沉痛与深心》

清风朗月  不期而遇

关注江月之声

阅读原创文章

本期特约专栏作者

     白 杨

白杨,本名黄陆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诗集三部,诗合集一部,散文集二部。发表中短篇小说十余篇。

现居安阳。

太史公的沉痛与深心

几个朋友闲聊,东方兄建议读《史记》。“读了《史记》,很多事就不会发生。”他说。我写《废墟上的乐章》,查阅《史记》中《殷本纪》《龟策列传》等篇章,联想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岂徒除祸灾!乃尧舜之德也。”打算把《史记》通读一遍。

我一直以为《史记》只是一部历史书,尽管它记载了自黄帝至武帝3000年的史实,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巨著;尽管太史公因为李陵辩护罹祸,受到宫刑的奇耻大辱;尽管鲁迅先生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还是认为它不过是一部历史书。在我通读了史记之后,方才汗颜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史记】

现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有好事者以列传体写出,读来饶有风味。这是因为太史公高度的概括力、深刻的洞察力、卓越的认识力,通过对历史人物具体化、质感化的描述,让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后人模仿,正见其魅力所在。课本里《陈涉世家》就给我这样深刻印象。后来读得多了,如同明代茅坤所说:“读游侠列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内心感佩而击节膺服。

太史公的语言太美了。在他那个年代,人们争相于汉赋那种铺排扬厉,竞斗辞采,太史公的语言典雅而不古奥、精炼而不晦涩、晓畅而不浮薄、自然而不浅俗,既有强烈感情色彩,又不刻意粉饰,实在令人心向往之。他是如何把自己的语言锤炼出如此鲜明的个性特色的?

中国古代学术史评价《史记》是正史鼻祖,散文大宗。读了《史记》之后,我才发觉《史记》的价值,不止于此。

【孔子】

中国古代学术演变的大势是由王官学到百家言,而首开百家言的即是孔子。孔子第一个把官学引向民间,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还创造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等经典教学理念。他生当春秋末期,周衰世微,礼崩乐坏。他周游列国,希望遭遇明主,行道济世。然而所遇不合,不得不回到家乡。眼看垂垂老矣,一生抱负不得施展,乃退而述史,以《鲁春秋》为主,参考《百国春秋》,目的不在史,而是假事示法,藉以明志,立法传道。老夫子综合史实,寓褒贬于取舍,涵倾向于文笔,微言大义,以“春秋笔法”写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孟子说,《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夫子认定,礼和义,是治乱的根本。我由此想,利和欲,是致乱的根本。对太史公影响最深的古人,就是孔子。对孔子的论断,他深信笃行。

拿到一本新书,我通常先读序,对全书有个大致了解。太史公那时还不兴作序。太史公写《太史公自序》,也是放在全书末尾。这篇自序让我们了解到太史公的家世,写作史记的因缘。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临终嘱托他:“自周公卒500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500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老太史令是以孔子与《春秋》自期并期望儿子的。面对父亲的遗命,内心自然深受巨大震动,俯首流涕:“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最后说:“小子何敢让焉?小子何敢让焉?”每读到此,眼睛都会湿润,而肩上是深重的使命感,不敢卸让。

【报任安书】

真要了解太史公内心的沉痛悲怆,还要读一读《报任安书》,这差不多是太史公除《史记》外唯一流传于世的作品,它是一封书信,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这里面就有我们耳熟能详,催人奋起的那段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道出了太史公隐忍含垢,苟且偷生的不得已。他形容自己受刑后的感觉是“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又说“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是太史公的沉痛。

在《报任安书》中,他用三句话总括自己写作《史记》的目的,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所说的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承自孔子的义和礼。《史记》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在这区区130篇统共52万字中,含括3000年的历史,其取舍裁删,编次先后,有太史公深深的寄托在。

“本纪”首列五帝,且“见其治未见其乱,见其盛未见其衰”。太史公为什么这样写呢?他的意思是:治乱盛衰与统治者本身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五帝个个都是好帝王,所以《五帝本纪》“全讲帝德”;“表”首列三代。《三代世表》记载的第一件事是征伐。这时候,帝德已失,争心已起;“书”首列礼。“让者,礼之始也。”太史公特重“让”,无让不成礼。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书”一共才8篇,第一篇《礼》,第二篇《乐》,太史公如此安排,绝非无义。“书”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典章制度史;“世家”首列吴太伯,颂扬其让国的做法。这里又见太史公对“让”之重视;“列传”首列伯夷,次管晏。前者赞颂君臣父子兄弟之伦,后者揄扬朋友之道。二者共同“维持人纪之义备矣”。总合来看,《史记》五体之首都寓有贵让崇礼,礼让为国之意。

【司马迁】

由此可见,《史记》的编次、归体、去取、写作,隐含了太史公论治的思想,对人类数千年生活经验有个总结,有个通盘见解,探寻其成败兴坏之理,也就是“通古今之变”。读懂了《史记》,“致行其道,岂徒除祸灾!”我们身边的许多事,就不会发生了。太史公若非有此深心,何以隐忍偷生!“此书不成,我不能死。”太史公的生命已经超然化外,不属个人了。

也因此,太史公涵泳于先贤散文,沉潜于其遭际心胸,蕴藉成独独属于自己的文字风格。这是太史公的磨砺,亦是上苍垂顾。

《史记》实在是一部有特殊性质的书。他上承中国古代学术中论治的传统,重启《春秋》“立一王之法”的思想和精神,为后代立楷模,垂典范。《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百王大法。今人读《史记》,利莫大焉!

读完《史记》,意犹未尽。由此我始更加相信,读史可以明智,始知东方兄之言简义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史公行年考》,选自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一
认识司马迁
从《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读《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
惊心动魄的平实记录,司马迁的孔子世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