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是一种意境造型艺术

谷翠峰 宋英智 /文

摘要: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的书法艺术的造型之外,是营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因此,本文就书法的意境进行探讨,从而为我们学习书法、欣赏书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书法;神采;意境

书法艺术从用笔、结构、布白中酝酿而出,由局部的造型扩展到全部意境造型美,它和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中国画相比,虽是早已分道扬镳,各立门庭,但声气则是始终相通的,称姊妹艺术。书法家的意境造型,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宇宙万物在书法家心灵中随时随地所得到的反映和积累,又通过主观变革激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结果。艺术上的反映,不同于科学上的物理反映或照相传真——摄影虽然也是一种艺术。概括说来,科学是通过概念来认识世界,而艺术却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艺术反映形象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性质非常复杂,它可以采取图画、雕刻、舞蹈、音乐、建筑等形式来表达,也可以采取象中国书法这样的形式来表达。

中国书法在意境造型上,最重视意在笔先,神采为上。最讲究心领神会,妙悟创新。它和其他姊妹艺术比较起来,最具特殊的风格。魏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钟繇《笔法论》)这是说明书法家的用笔,必须从简单而复杂的线条中,透过现实事物的基本内容,勾画出精神上的意境轮廓。因此,它不同于对客观事物的刻意摸写,满足于形似,而是通过书法家的匠心独运,能于尺幅之间,表现出生命的和谐震荡之美,表现出人们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作者应有的性格和风度。钟繇又说:“每见万物,皆书象之。”(钟繇《笔法论》)美在书法中,有时提出象绘画同样的要求。书法比起绘画来,在攀登高峰的时候,是更难于捉摸的东西,但是有创作能力的书法家,由于他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勤于观察、体验和实践,做到取精用宏,烂熟于胸次,他们就能在运笔布局时,善于取舍,不求形似而取得神采独胜。

书法之为艺术,还不仅在于抓住了万事万物的精神状态,而且也揉和了其他艺术的某些特色,求备于已,故能在创作时“熔铸虫篆,陶均草隶。”(孙过庭《书谱序》)若虚若实、似真非真,从而达到了理想的美学境界。汉代蔡邕说:“字体形势,若定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若鸟啄食、若虫蚀木、若利戈刃、若强弓矢、若水火、若树云、若日月纵横有象,可谓书矣。”(蔡邕《笔论》)蔡邕在这里不仅指出字的形体的纵横有象,更重要的是道出书法意境的变化无穷。汉字当初与图画分离后,不再限于写羊像羊,写牛像牛,而是意符与声符并用,绘意与写意同存了。只有到了这一时期,书法才进入艺术创造,走上自己向前发展的道路。晋卫夫人也说:“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卫夫人《笔阵图》)她和钟繇的说法是一致的。所谓“各象其形”,就是书法家意境造型的成熟,从形象思维到意境思维,信手拈来,皆有意象的意思。这还想引用唐李阳冰的一段话,他说:“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帘滋蔓之容;于衣裳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眉发口鼻,得喜怒舒惨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美;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李阳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蔡邕是从事物的小处谈到大处,李阳冰是从事物的大处谈到小处,同是赞美了书法艺术的意境造型,而后者更是要言不烦地道出事物的神髓所在,也就更加使人心快神怡,引起共鸣。

唐代韩愈《石鼓歌》中说:“莺翔凤富众仙下,珊瑚碧树交,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出龙腾梭。”是歌颂了一种有代表性的糟篆体的意境造型。梁刘勰《文心雕龙》说:“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据近人林纯统计:有一类汉碑刚劲沉著,造型峥嵘峻峭,风格质朴淳厚,如《石门颂》《礼器碑》;有一类汉碑造型丰美多姿华丽清秀,笔法变化灵活,如《乙瑛碑》《华岳碑》《史晨前后碑》《曹全碑》;有-类汉碑结构严谨风格古拙深寓变化规律,从而表现出骨力之健的特点,如《衡方碑》《郭林宗碑》《张迁碑》;有一类汉碑造:奇纵姿肆,状态变易的风格,如《裴岑纪功碑》《夏承碑》《郙阁颂》等。这些都是对风格多样的汉碑的意境造型作了分类赞扬唐张怀瓘说:“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盖代。”明方孝儒.在评价《兰亭序》时说:“得其自然,而兼备众体。”这些是赞誉了王羲之行书潇洒飘逸的意境造型。

书法艺术从晋到唐,先从草书领域里异军突起,关键人物应推张旭,有人说他的草书“如神抖腾霄,夏云出站,逸势奇状,不可穷测。怀素说:张旭草书“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苏轼喜爱他的真书,更喜爱他的草书。也说:“自古未有不善正书而工草书者。”(苏轼《论书》)

张旭的《古四帖诗》,恰好证实了他的草书风格有一种雄强的气势和飞动的神采,意境造型,美妙绝伦。

唐代书法艺术,除草书外,真楷又有长足的进展。唐初欧、虞、褚、陆,名家相继。到了颜真卿,博采众长,化篆隶入楷,端庄雄伟,气势磅礴,自成一体。传世的有《多宝塔》《麻姑仙坛记》《祭侄稿》《告身帖》等。柳公权先学颜,后集各家之长,创出体势劲媚,法度谨严,方圆兼施,富有变化而自成一家。传世的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颜筋柳骨,历千年而不衰。他们两人除楷书外,真行、行草、都表现了雄强遒劲而又波澜壮阔的意境造型。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祝敏申.大学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

[3]丛文俊.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孟云飞转自《大众文艺》 2014年第1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
笔补造化天无功
胡抗美:书法没门槛,就像广场一样随便出入
荷园讲堂|胡抗美:论书法的结体造型
书法极简史:5分钟读懂中国书法变迁史
“草”似东流黄河水 “楷”如东岳泰山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