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里江山图》正解之一:关于作者

春晚以来,宋画《千里江山图》成了热点,关于此图作者,全国人民被告知了:王希孟,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天才美少年呵呵。这一“呵呵”,你就明白,对这个说法我是不以为然滴。

为何不以为然,听我慢慢道来。

一、作者不叫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画好以后就献给宋徽宗了,宋徽宗看完以后就赐给蔡京了,蔡京得画以后就写了一段跋文,曰: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图1.蔡京《千里江山图》跋文

蔡京说了,作者叫希孟,姓希,名孟。

可是,清人梁清标的题签和宋荦的《论画绝句》却说希孟其实姓王。宋荦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有关《千里江山图》作者的文献资料只有上面这两个,你信哪一个?信与作者同时的蔡京,还是信晚于作者五百多年的梁与宋?

本来,选择前者并不难,可是学界竟然选择了后者。理由有二,一是“希”不作姓,所以希孟肯定另有其姓;二是古人讲礼,极少直呼他人姓名,所以希孟应该是作者的字。那么,这两个理由成立吗?在我看来,这两个理由之所以被当作理由,实在是因为有点无知。

希,其实是个姓,尽管相当罕见。郑樵《通志·氏族略五》举希姓名人说:“希氏,《三辅决录》有希海,字子江。”这个希海是汉朝人,宋朝也有个官员叫希绩。既然有“希”这个姓,那就允许希孟姓回希吧。

古人虽然不常直呼他人姓名,但长辈呼晚辈,上级呼下级,却是可以呼呼滴。蔡京写跋的时候,年过花甲,贵为宰相,他直呼一个十八岁小画家的名字有何不妥呢?更何况,此处直书姓名,其实显得颇为郑重其事。

希孟就是希孟,姓希名孟,理应信蔡京,不信没道理。

清人梁清标、宋荦说的王希孟,归为小说家言为宜。宋荦那首诗,真的很小说化,他一小说化,就不免露出了破绽——《千里江山图》是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献给徽宗的,此时距宣和元年(1119年)还有五六年,那么,既然作者已经“进得一图身便死”了,他怎么还当得了“宣和供奉”呢?由其诗歌的荒诞,是不是可以看出宋荦这人不靠谱?

信了蔡京吧,《千里江山图》的作者不叫王希孟哈哈。

二、希孟不是天才

国人普遍相信奇迹,有点浪漫,却相当反智。近期媒体吹捧“王希孟”是个少年天才,就是如此啦。

希孟进献《千里江山图》时年方十八,这是不错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就是个天才啊。

据蔡京跋文可知,希孟的才华明显属于中常之人所有的才华,离天才还差得远,当时人就是这么看滴。希孟很小的时候就考入了画学,当时画学一次只录取寥寥三十人,能够考得上,自然是有才华的。不过,三年画学毕业后,主事者并没派他去做绘画的专业工作,而是让他进文书库当了档案管理员,用非所学,这难道是视其为天才的特殊方式吗?呵,这就是对中常之人的合理安排嘛。希孟在档案管理员的岗位上很不甘心,便多次向朝廷献画要求进步,可惜画的水平不高,被精通艺术的蔡京评为“未甚工”,而他多次献画的努力,也只是换得了宋徽宗的好感,以为孺子可教而已,谁曾把他当天才了?

老实说,《千里江山图》并没有表现出天才应有的天才,现在人们却根据此图发现了宋朝人所没有发现的天才,这么干,其实十分可怜地暴露了自己的寡闻无学、少见多怪。

为什么呢?

首先,《千里江山图》不是一个天才的大创意。有学者指出,鉴于十八岁小孩儿的见闻有限,《千里江山图》必定借鉴了前人的山水画作。从现存数量极少的宋画中,就能发现这么说是对的。

远的不提,就看略早于《千里江山图》的两幅(见图2、图3)。

图2.王诜(北宋)《赢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宋徽宗《雪江归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的造景、布局与图2、图3的相似性是一望可知滴,只是变得极其富丽罢了。

如果说《千里江山图》的大青绿与大篇幅就是大创意,那是大大不妥的,大青绿是承继唐人流行的画法,大篇幅则确乎不是创意的要点,尽管“大有大的难处”。

其次,《千里江山图》明显存在一些天才决不该有的毛病。

例如其艺术语言相当单一,无论造景还是设色与用笔,均皆乏于变化,甚至存在拙劣的雷同(参图4、图5),一点没有才华横溢的感觉;它的线条也是细弱无力的(参图6),学者猜测这跟作者身体不好有关,而更其有关的是艺术功力不够嘛。

图4.《千里江山图》局部 桥梁两边几近相同的山峦

图5.《千里江山图》局部 拙劣而雷同的树

图6.《千里江山图》局部 细弱无力的线条

而出自真正高手王诜与宋徽宗的图2、图3就没有《千里江山图》的这些毛病。

如此说来,希孟的天才何在呢?

希孟有才,但绝非天才。这是不信奇迹的人所持的正常看法。

三、实非一人之功

外行不了解绘画之难,更不了解画大青绿山水之难,所以无法想象绘制这幅纵半米多、横近十二米的大青绿山水长卷该有多难,因而对蔡京跋文中“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的说法从不生疑,而内行却可以从蔡京的话里推断得出:《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实非一人之功。

学者曹星原请教过多次临摹《千里江山图》的青年画家,得知:一个有经验的画家,使用远比宋朝方便易用的当代材料,即便每天专注地画八个小时,将《千里江山图》这样的大画临摹出来至少也要用掉五六个月的时间。临摹尚需半年,那就不敢想象希孟仅凭个人之力就能“不逾半岁”完成从构思到绘制的一系列繁难工作了。当然,有人敢这么想,因为他外行。

另请注意,蔡京说的“不逾半岁”,是从“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算起的,实际上,创作《千里江山图》所用的时间肯定更短,说不定只有三四个月。

如此,真相已然十分清楚,即《千里江山图》当由团队创作而成。

蔡京把《千里江山图》归在希孟名下,只是因为希孟是这个团队的头,而他之所以是头,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宋徽宗的关怀,至于这位十八岁的小孩儿在团队中是否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团队里面是否有比他水平高得多的人,那就无从知道了,但却允许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应该说,这幅六十多平方的大画,采取团队作业的方式,是很合适的,希孟并不愿像后人编排的那样为了《千里江山图》把自己累死,他要好好活着等待皇上的重用呢。

推定《千里江山图》实为团队之作,有一个不解之谜或许便解开了:为什么希孟除了《千里江山图》之外再无其他作品被人提及呢?或许,希孟脱离了团队就显得十分平庸了。这么解谜有点残忍,是吧?

至于希孟献了《千里江山图》以后怎样么了,很明显,这小孩儿并没有一举成名,更没有被人捧作天才,他应该仍旧呆在文书库当着他的档案管理员,大概,不再献画了。

四、关于美少年

让大家把希孟当作美少年的是陈丹青,他看了《千里江山图》以后抒情道:“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哈哈。

陈丹青,你真有趣。

希孟是丑还是俊,只有天知道。

总之,唉,本文如此简言意赅,不必“总之”了。

以上是我《<千里江山图>正解》一文的第一部分,更重要的观点还没有论及,容后推文吧。

(本文著作权归头条号《中国画说》,如若转载,务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岁天才画家,20岁去世,一生只画了这一幅画,却火了1千年
他是18岁的天才画家,20岁去世,一生只画了这一幅画!
探秘《千里江山图》:天才少年“孤篇横绝”背后的赤子之心
正确欣赏《千里江山图》的三个姿势丨Part 2
揭秘《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不是王希孟?
只此希孟!你可知《千里江山图》背后的神秘少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