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立夫 | 惠洪:不立文字与绕路说禅

禅宗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以心传心。但是,禅宗在的实际传播过程中又不得不倚仗于文字,正如六祖慧能所说的一样,“即此不立二字,亦是文字”,完全舍弃文字是不可能的。

禅宗发展到后来,随着各种灯录、禅师语录的大量出现,由“不立文字”变成了“不离文字”。起初,禅师们还只是将历代祖师大德的悟道因缘形诸笔端,用作供学人参究的“公案”,后来又由此演化出所谓的“颂古”、“评唱”等形式,“文字禅”之风也愈演愈烈。唐代禅师多居山林,禅与农结合,形成了“农禅”风尚;宋代禅师多与士大夫交往,“士禅”成为潮流。士大夫的文化程度高,他们习禅,形式更高雅,比如说用诗、文来说禅。这是文字禅兴起的重要条件。

宋代以降,文字禅大行其道。一般认为,系统的文字禅即始于惠洪。所谓“文字禅”,其实就是用文字来说禅、教禅、传禅,甚至用文字来勘验学人悟道与修行的深浅。文字是形式,禅是内容。文字禅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葛藤禅”,因为禅本来是当下的见性顿悟,是不可言说的,而文字禅则属于“绕路说禅”,言不可言,犹如葛藤绕树。

惠洪作为第一个系统提倡文字禅的禅师,他提出文字禅,从理论上回答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文字禅的可能性在哪里,也就是文字能不能用来表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二是文字禅有无必要性,“绕路说禅”与“直指人心”何以兼容。

1、文字禅的可能性

惠洪认为,文字与禅虽然并不能等同,但是文字禅却是可能的。一方面,禅可以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利用文字也可以检验一个人证悟与否,深浅如何。

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而可以语言见。盖语言者,心之缘,道之标帜也。标帜审则心契,故学者每以语言为得道浅深之侯。

这里的“语言”就是文字,“心之妙”就是禅。佛教讲“因缘”,因是主要的,但缘同样也不可或缺。文字虽然只是禅的一种助缘,但却是必要的。惠洪之说,大致上遵循禅宗“藉教悟宗”的祖训,将文字视作禅的一种助缘。有学者指出:

惠洪并不认为语言文字是障道之本,而是把它们视作实现目的的手段,直达禅境的道路。所以,他一再强调,“大法非拘于语言,而借言以显发者也”,“广演之语,大剔禅者法执”。前者说的是显真,后者突出的是去妄,显真去妄四字,足以说明语言在禅学中既非“障道”,也绝无非轻重。

惠洪确实认为文字禅是十分必要的,但相比显真来说,他更重视的是文字禅的去妄作用。在惠洪生活的北宋后期,“不立文字”的禅宗越发走向极端,种种弊病由是而生。惠洪对此表达了深沉的担忧。

周裕锴归纳了其中两个最明显的弊端,分别是:

一是标榜“平常无事,饥食困眠”的自然人性,拒绝经律论藏的学习和研讨,这种观点推向极端,便成为饱食终日的“纳饭师”、“粥饭僧”的借口。

二是依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祖训,反对语言文字的记述和写作,这种观点推向极端,便成为蒙然无知的“哑羊僧”的借口。

惠洪对“纳饭师”、“粥饭僧”、“哑羊僧”多有批评,认为他们根本没有把握禅的精髓,只知道个“不立文字”,实际上却在文字上住相最深,他们对义理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愧为禅师。

更重要的是,由于禅师们大都不事翰墨,因此唐宋以来的僧史几乎全被讲师垄断了,而讲师既不晓文,又不通禅,实在难以写出像样的僧史来。这也是惠洪提倡文字禅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

禅者精于道,身世两忘,未尝从事于翰墨,故唐宋僧史皆出于讲师之笔。道宣精于律,而文词非其所长,作《禅者传》,如户婚按检。赞宁博于学,然其识暗,以永明为兴福,岩头为施身,又聚众碣之文为传,故其书非一体,予甚悼惜之。

有感于此,惠洪慨然有志于论述,他所写的《禅林僧宝传》不仅文采可观,而且对禅也有深刻洞察,无疑是一部禅史佳作。但是,由于惠洪太过于注重文字之雕琢,又难免以文害质、华而不实。祖琇《僧宝正续专》卷七末附《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对此就有过批评:

尝闻足下有撰次僧传之志,某喜为之折屐。……及足下成书,获阅之,方一过目,烂然华丽,若云翔电发,遇之骇然。及再三伸卷,考核事实,则知足下树志浅矣。夫文所以纪实也,苟忽事实,而高下其心,唯骋歆艳之文。此杨子所谓从而绣其盘悦(当为鞶帨),君子所以不取也。

在祖琇以看来,《禅林僧宝传》置史实于不顾,“烂然华丽”、“唯骋歆艳”,读来让人“骇然”。这个批评确非空穴来风。不过,惠洪的初衷断不至如此,他的本意想借史传禅,为了方便流传,才在文字上痛下功夫。实际上,惠洪对于文字与禅的关系还是十分清醒的。他说:“非离文字语言,非即文字语言,可以求道也。”惠洪认为,禅不能离开文字,禅也不是文字游戏,只有对文字保持非离非即的态度,才是正道。

2、绕路说禅

惠洪还认为,禅重体悟,但并不排斥文字,只不过用来说禅的文字不能太过于直白,必须要“绕路说禅”。

护持佛乘,指示心体,但遮其非,不言其是。婴儿索物,意正语偏,哆啝之中,语意俱捐。

所谓“绕路说禅”,就是间接说禅、拐着弯说禅,有时候“声东击西”,有时候“指桑骂槐”,就是不能把话说穿、说破,必须把握分寸,点到即止,启发学人自己去体悟其中道理。

比如“但遮其非,不言其是”,不说禅是什么,只说什么不是禅。对禅既不能一言不发,也不能明确地说出来,靠的是学人有足够的悟性,有了足够的悟性,他就会在说与不说之间体悟到禅的真相。

有时禅师会故意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但其中却暗含禅机。如“吃茶去”,就是“意正语偏”,意思明确,但语言却含混不清。好比婴儿索物,他虽还未习得语言,口上说不得,但心中晓得。

惠洪认为,文字禅始终都是手段,其最高境界还是“语意俱捐”,即回归到“无字禅”的轨道上来。以此而言,惠洪所主张的文字禅最终仍是以“不立文字”为旨趣,这与后来流于形式化的文字禅不可同日而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门典故】教外别传
禅宗北宗神秀一脉登峰造极后快速没落
见性成佛
善看公案——《同步的喜悦》之三十四
中华禅的宗旨和特色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