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
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精讲与满分特训知识讲解第一讲:理解词语   揣摩句子[2019 ·泰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问题。任元受,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 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 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 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 欲辟35之入幕,元受力辞⑥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 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 与公军事耶? ”魏公太息而许之。(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di): 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考点:理解实词的含义】⑴未尝离与有(   )(2)或以语書福多(   )(3)尽言万养素(       )⑷必持以尊老母(   )A.以顺为正者     B以光先帝遗德    C策之不以其道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改编]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考点: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考点:停顿、断句】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4分)【考点:翻译句子】(1)       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译文:_(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 表》)(2分)译文:_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 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考点一  理解实词的含义▲考查角度1:理解实词【常见题型】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考点攻略】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一些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以词的含义去理解古义,这就会闹出笑话。要注意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1)词义的缩小。就是古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大,而今义反映的事物范围变小。(2)词义的扩大。就是古义所反映事物的范围小,而今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变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而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3)词义的转移。就是在古文中是这个意思,而今义却是另一个意思,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变化。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要注意实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的不同意义。3.注意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名词可用作动词,形容词可用作名词,还有使动、意动等用法。4.注意词的感情色彩变化。即古贬今褒,或古褒今贬,或中性向两极转化。5.注意字词的通假特征。“通假”也叫“通借”,“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两个字的形体不同,意义也不同,由于读音一样或相近,古人就常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被借作乙字的甲字,就叫“通假字”。其基本类型有:(1)同音通假。如:满坐(通座)寂然,无敢哗者。(2)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wáng,通无,读wú)以应。(《愚公移山》)(3)异音通假。(如果探讨它们的古音,也相同或相近。现代的读音不同是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如:将军被(通披,音pī)坚执锐。(《陈涉世家》)【注意】应对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做到熟练掌握才能 自如地运用课内迁移法,实在没有印象可以结合组词 法和语境推测法临场发挥。▲考查角度2品析词语【2018·吉林】10.“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衔”“吞”二字有何妙处?(3分)【考点攻略】解答这类题目,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考点三  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题型】1.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 是( )2.下列各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1句意分析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2.交换理解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 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 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 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3.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 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 肯定也不同。4.代入检验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 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中考的虚词题 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 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的,再以此推断另一个 的用法。【注意】课内虚词的学习是关键,课内虚词掌握的扎实, 那么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虚词的考査也就能迎刃而解了。考点四     停顿、断句【常见题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X处)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断句”属于句间停顿,解答此类题,需先读全文, 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然后尝试理 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下面技巧准确 断句。1.借助'曰” “云” “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 词语后往往要断开。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 语要在其后断开。3.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 “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也”“乎”“耳” “焉”等)。4.借助句式断句。如对偶句、排比句等。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 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 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考点五   翻译句子【常见题型】要求直接翻译画线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査。要求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答题思路】掌握翻译句子的原则(1)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达一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3)雅一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 优美。明确选句的特点(1)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 现象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 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3)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 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3.翻译句子的六个方法及示例其六个关键词是:保留、对应、更换、补充、调序、删除。见下面的技法示例。翻译方法例句译文
保留一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 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 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查。(年号、时间词、人名、地名不 用翻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此皆良实。(官职名不用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远调 巴陵郡做知州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都是些忠良诚实的人
对应       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 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 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 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 语的意义密莅卫之里不堰于内然而侍候守卫的大臣在朝中不敢 懈怠
更换一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 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 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 翻译时应注意。还有,凡是通假 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小大之堑,虽不能察,必以偵。(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率妻壬邑人,来此绝境。(妻 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 配偶')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 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去 处理带领妻壬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 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补充一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 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 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 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现象省略主语:(臣)今当远离,临 表涕零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而竭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其)具 言所闻(我)如今即将离朝出征,面对 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 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 三次(击鼓)勇气已经衰竭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 自己所听到的事
调序一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语序,以 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能谤讥于市朝。[正常句式为:能于市朝谤讥(寡 人)]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 过失
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 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 际意义,翻译时可以不译去战,勇气也。(“夫',句首发 语词,无义)寒暑易节,始一反蓮。(“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作战,靠的是勇气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 趟
简要口诀:名词要留,无义要删,省略须补,倒装要调,更多时候,用换来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二讲   理解内容。分析概括
2019 ·天津改编]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 问题。(―)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芝有 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克奔 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 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号余之手 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液者,非天 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項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 达。与之论辨,言尊而公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 劳,是可谓善学者爰。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 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 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号有裘葛之遗岁:岁月               B.不必善余之手录       若:像C.生以Z人子禮余       谒:拜见                D.言和而色夷       和:谦和2.[全品卮创]第一段画线句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3.[改编]结合全文,说说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考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况守时,府治⑥被火焚,文卷专烬,遗火35者,一 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由场上,呼更痛杖一百,喝使 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 吏言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 业'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 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 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 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 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文卷有烬(       )(2)喝使也含(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译文:       6.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 “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 体分析。(3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6.为了突出况钟品格,文章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3分)【考点:分析写作方法】考点六 内容理解与概括【常见题型】1.填空题。2.为什么要        /        的原因是什么?3.表达的观点是什么?4.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1.理解类       内容*(1)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 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 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 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 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 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4)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 文字回答。2.归纳概括类(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 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 围内概括。(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 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 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 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 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 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 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讲述同一事件或方面 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考点七  把握作者的情感【常见题型】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作者为什么会……(激动、忧愤等)?阅读第X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赞扬/否定。【答题思路】从关键词判断。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体现作者 情感态度的词语、句子。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判断。人物的语言、心理、 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关键句入手。叙事类文章中那些议论与抒情的句 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八  分析人物形象【常见题型】选文表现了XX怎样的品质?XX的哪些方面让人感动(钦佩)?请根据选文第 X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简要分析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文表现了 XX的哪些特点?本文中XX还有什么突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 分析【答题思路】1.了解设题特点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 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体包 括:①对现实的态度,如豁达、消沉;②意志特征, 如勇敢、果断;③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 ④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逻辑性强。2.关注人物的思想和言谈举止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 变化,故分析人物情感应紧扣该人物的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进行。3.关注评价性的句子。我们还可以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 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人物的所作所为能够反映其性格特点、精神面貌。  积累分析人物的术语人物形象常用词汇
正面 人物帝王善于纳谏、知人善任、体贴民情、爱民如 子……
臣子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 辩、精于谋划、为人谦让、破案如神……
名士情趣高雅、超凡脱俗、桀鹫不驯、多才多 艺、博学多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父母勤劳、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 视教育……
小孩勇敢、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 齿伶俐、勤奋刻苦、专心致志……
人物形象   常用词汇
反面 人物狡诈贪婪、趋炎附势、背信弃义、沽名钓誉、 恃强凌弱、见风使舵、蛮横专断、表里不一、口 蜜腹剑、无恶不作、忘恩负义、油嘴滑舌、卑鄙 无耻、落井下石、投机取巧、乘人之危、欺上瞒 下··…
考点九  分析写作方法【常见题型】1.本文开头从……说起,有什么好处?2.文章是怎样写……的?3.第X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手法)?4.选文是怎样表现……的?【答题思路】1.明确文言文的体裁中考大多考传记、叙事、写景类文章,不同的 体裁写作方法迥异。2.精读文本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如传记类的写了谁,他做 了哪些事情。3.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有的中考题还会考查语言赏析类试题,这类 题要注意辨析修辞方法。4.根据文体辨析写作方法(1)叙事类的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对比、 衬托、侧面描写。(2)写景类的注意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衬托。(3)议论类的重点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第三讲   比较异同,迁移辨析
[2019 ·深圳改编]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 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 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 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 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 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 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三国志·王肃传》)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言肃过寻阳(       )(3)更刮目相待(       )⑷人寿从学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考点:辨析语言现象】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c.孤常读书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 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 的?(3分)【考点:比较异同】5.联系生活实际,两文中有哪些学习的 方法可以借鉴学习?(3分)【考点:迁移运用】6,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考点:文意转述】A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吕蒙对鲁肃一番话,表达了吕蒙对鲁肃 的嘲笑和讽刺。B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 有所益。”孙权言辞恳切,没有轻视吕蒙,希望吕蒙 能够增进学问,有所进步。C董遇不教别人是因为学问可以从读书中增长, 一定要自己潜心苦读,才会获益更多。D董遇所说的三余时间泛指像这种情况的所有 闲余的时间,他希望人们能够利用诸如“三余”一 类的时间用心苦读。考点十 比较异同【常见题型】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的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 分析。2.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甲文中的……能否用乙文中的……解释,为什么?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答题思路】1.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 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 中求异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 表达出来。考查 角度应考策略
比较文 章内容 异同1.整体把握。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义的 基础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态度2.具体分析。在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要把 握文意,筛选、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 “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 章,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比较主 旨情感 异同1.正确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2.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之事及文 章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3.把结论与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成答案
比较人 物形象 异同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的人物特征 概括语句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 的评论等
比较写 作手法 异同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其次要 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 是:使用了……,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 ……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 “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
比较探 究启示 异同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 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 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 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 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 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考点十一  迁移运用【常见题型】1.结合选文,谈谈你在……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结合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3.对于文中……,你的看法是什么?【答题思路】1.迁移拓展类试题这类题往往联系课文进行迁移联想。(1)熟悉课文是前提。这类题一般会针对课 本要求背诵的篇目,要对课文内容较为熟悉,才能 顺利答题。(2)抓住相似点进行联想。根据题干的要求, 找出课内外内容的相似点;或者根据课外选文的 提示,在课文中寻找相似、相同、相反的内容。2.开放探究类试题这类题或要求结合自身或现实,谈启示或收 获;或者针对指定话题,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1)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看文章是 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2)紧扣选文,观点正确。从作品本身出发, 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所持观点、看法不能偏颇 过激,甚至错误。(3)注意联系实际。要求联系实际生活的,要 从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4)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道理充分,观点 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考点十二文意转述【常见题型】此类题为选择题,一般为文中原句转述,或者对 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整合的转述,转述后有三种结果:(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答题思路】1.培养细心的审题意识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择“不相符的一项” 还是“符合的一项”。2.关注难点选项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结合对选项 的理解进行比对,得出答案。【注意】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对应的段落,再从该段 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话语。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考点十二辨析语言现象【常见题型】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下列句子与文中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通假、一词多义常常在文言实词中考査,词类活 用和特殊句式有时候体现在句子翻译中。这些语言 现象有时候也单独考査,一般针对课内选文部分。解 答时须了解以下内容。文言文中的语言现象知识点知识储备
通假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 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的字代替某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 它叫做“本字”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 同的词,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或者词义扩大,或 者词义缩小,或者词义转移,或者感情色彩发生 变化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词 义缩小,古义是指“妻子儿女”,今义仅仅是指男 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同一个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意义。如“寻”在“寻向所志'和“寻病 终”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观”在“予观夫巴陵胜 状”和“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当作动词来 用。如:公将鼓(击鼓)之名词作状语: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修 饰谓语动词。如:斗折蛇(像蛇那样)行动词用作名词:本来是动词,在句中当作名词 来用。如: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词作名词: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当作名 词来用。如:温故(旧知识)而知新(新知识)形容词作动词: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当作动 词来用。如:似与游者相乐(嬉戏,逗乐)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怎么样”。如: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 为……”“对……感到……”等。如: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指“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 奇怪
特殊 句式判断句。基本形式是“……者,……也”, ' , 者”,“ , 也”。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 “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 或否定判断宾语前置。倒装句的一种,如:“何陋之有”即 “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 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倒装句的一种,如:予谓菊,花之隐 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状语后置。倒装句的一种,介词“以”“于”组成 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如:躬耕于南 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 全性命”的倒装被动句。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 动句。如: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 “在……被举荐'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 象,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考点十二 文学常识▲考查角度1:生活朝代(     )【2018·吉林】8.本文作者范仲淹是____(朝代)文学家。(1分)【考点攻略】1.纵横结合记忆法。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2.举一反三记忆法。如由《战国策》的国别体联想到《史记》的纪传体和《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就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学常识了。3.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4.点面结合记忆法。复习既要注意全方位复习,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有的文学常识关键就在某一要点,抓住了要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满分特训
一. 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1. 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人名)。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礼愈至(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④生以乡人子谒余 ( )3. 文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现了作者什么优秀品质?答:                                                                                                           4. 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请概括出能体现这一点的两件事情。答:                                                                                                           5. 作者谈及青少年时期的艰难求学经历之后,又写出了太学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这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                                                                                                           二.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左传》相传为        时期鲁国史官         (人名)所著。(1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又何间焉?( )②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  (  )④望其旗靡(  )3.大敌当前,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应是国之要务。但曹刿见到鲁庄公所谈到的并不是这些问题,曹刿关注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首先关注这一点?(2分)答:                                                                                                                                                           4
.对于鲁国来讲,这一仗属于自卫战,军中士气高涨,为什么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
意出击?(2分)答:                                                                                                                                                      5.曹刿是长勺之战的关键人物,但鲁庄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果后世君主读这段史书,能够从鲁庄公身上汲取到哪些经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答:                                                                                                                                                      三.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水尤清冽(______)②往来翕忽(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④隶而从者(______)3.文章起笔运用一系列精准的动词,写出作者因闻水声,即觅小谭的经过,这样开篇有何作用?答:                                                                                                                                                        4.问猴子那个第二段写潭中景物,各尽其妙,历来为讲者称道。虽未着一“水”,却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请结合此段一处语句,分析潭水的这一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答:                                                                                                                                                       5.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情由乐而悲,结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说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答:                                                                                                                                                       四.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1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略无阙处  (              )   (2)重岩叠嶂      (              )(3)至于夏水襄陵   (              )   (4)虽乘奔御风    (              )3.从内容或写法角度为文章第一段作评注。(2分)答:                                                                                                                                                           4.请把能够体现三峡夏季水流特点的两组句子抄写在下面,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答:                                                                                                                                                          5.阅读《早发白帝城》,说说这首诗和《三峡》借猿的叫声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分)答:                                                                           、                                         五、岳阳楼记    范仲淹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去国怀乡(          )(3)宠辱偕忘(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C.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D. 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七《愚公移山》【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1.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1)固不可彻______(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3)鲁公治国_____(4)公犹夷不能决______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      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    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5. 【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用原文回答)6.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1. 【答案】明   宋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文的作者是明代的宋濂。2. 【答案】周到;热水;通“披”,穿着;拜见。【解析】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节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汤”在文言文里指的是“热水”;“被”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3. 【答案】表现宋濂尊师重教,虚心好学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可见宋濂对老师的尊敬;“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非常好学。4. 【答案】围绕“借书抄书之苦;成年叩问请教之难;从师求教旅途之艰;住读生活之苦”回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此题可以从“得书之难”“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等方面进行概括。5. 【答案】对比。将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目的是勉励马生,要想业精德成,就必须专习致志,心无旁骛,勤奋苦学。【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理解。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作者把求学的艰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目的就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读书。【附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曹刿论战1.【答案】春秋 左丘明【解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2.【答案】①参与 ②赐福、保佑 ③案件  ④倒下【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间”“狱”为古今异义词,“福”为词类活用,“福”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赐福、保佑。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3.【答案】.①曹刿关注的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即政治上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②因为作战的根本问题是民心向背。只有赢得民心,才能众志成城,一致对外,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体现了曹刿的“远谋”。(意思对即可)【解析】:本体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理解文段内容,抓住“曹刿关注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根据文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即可理解作答。4. 【答案】曹刿认为时机未到,只有到我方士气正盛,敌方士气衰竭时才是最好的出击时机。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有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才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意思对即可) 【解析】:根据“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意出击”这一大点,抓住曹刿战后所说的话来概括即可。5.【答案】鲁庄公能够召见曹刿,并且战争中能听从曹刿的决断,从而取得胜利,可见要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善于听取和采纳正确的意见。(结合文章,分析,谈出一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的答点在于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分析。虽然文中说鲁庄公“鄙”,但鲁庄王听从曹刿的建议来看,鲁庄公是“智”的,从这方面来理解作答即可。【附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小石潭记【答案】3.写出小石潭位于荒僻幽静,人迹罕至之处;为下文写小石潭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作铺垫;移步换景,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行文曲折,引人入胜。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将水清若无的境界表现出来;从鱼之数目可见,鱼之空游,侧面写水的清澈;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5.“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作者是借游历山水摆脱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1. 【答案】唐  柳宗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2.【答案】①“格外”或“尤其”或“特别” ②迅速③呆呆的样子  ④跟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重点句子及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4.【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将水清若无的境界表现出来;从鱼之数目可见,鱼之空游,侧面写水的清澈;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写水的清澈集中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读懂文章不难回答。“全石以为底”和“皆若空游无所依”就属于侧面描写。5.【答案】“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作者是借游历山水摆脱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写作背景,结合内容和思想倾向作答。【附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三峡1.【答案】《水经注》  郦道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作品的精彩内容细细品味。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答即可。2.【答案】(1)通“缺”,空缺(2)直立像屏障的山峰(3)漫上丘陵 (4)飞奔的马【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3.【答案】写出了山之高峻,为下文写水之湍急,进而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作铺垫。(或:骈散结合,巧用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山之高峻。)【解析】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4.【答案】(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乘奔御风”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峡夏季水势之急。(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写出了水势的迅猛。【解析】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句意,从描写手法修辞方法等入手。5.【答案】围绕“轻松愉悦”和“凄凉悲哀”来谈即可。【解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主旨及其具体语句回答。【三峡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岳阳楼记【答案】6. (1)同“嘱”,嘱托   (2)离开    (3)一起7. (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8. C【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属”,通假字,同“嘱”,意为“嘱托”;“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偕”, 本义即为“一起”。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 此,这;大观,雄伟景象;备,详尽。(2)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何,为什么。【8题详解】C.“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是错误的,应是表现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情感变化”。《愚公移山》1.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     (1). (1)改变    (2). (2)穷尽    (3). (3)修建    (4). (4)决断或决定   3. D4. (1)(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5.     (1).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 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及翻译进行做答。这句话翻译为“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据此可断句为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难度不大,彻:改变;匮:穷尽;治:修理。【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代词,他/表疑问语气,难道;B.用于主谓间,无实义/代词,这件事;C.凭借/把;D项中的“而”都表示转折,但是。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1)句难度不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译文: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句中的下房翻译为下人住的房子,译文: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而鲁公修理菜园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修园失败。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写出启示。【译文】【乙】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
本文由部编初中语文集萃搜集整理,你的需要就是我坚持的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9高考考点梳理十八: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阅读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仍有可能从《史记》中选材
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总动员:1.文化常识和实词、虚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