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杨在县城的老房子(有感于老杨的《老房子》)

   老杨在县城的老房子还没拆——

   如果拆了,他将立即收到一笔钱

   他如果回到县城可以比较幸福地生活

   他在外地成家立业——老房子留着

   他的记忆有一座房子作为对应的物质

   就像阳光需要树木的影子作为对应

   县城的老房子已经为数不多了——

   尤其像老杨家的那种板壁四合院老房子

   有天井、楼梯,还有雕饰繁复的窗户

   跨越几代人依旧矗立在县城老街——

   政治革命和社会现代化都无法触及

   它不适合用任何时髦的词语加以描述

   它仿佛县城那些寿命特别长的老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房子不是财产

   县城的房子像含义比较特殊的空间——

   公共食堂,集体宿舍,电影院,灯光球场

   生活在房子里的人像生活在公共场所

   老杨的老房子也变成了同学聚会的地方

   光线不甚好的老房子时常闪现陌生人——

   在阁楼上,借宿的夜晚听得见瓦背的雨声

   我和老杨聊的内容是比雨更遥远的世界

   老杨的哥哥姐姐们在县城有正式工作

   他们都不住在老房子,只是周末来做客

   老房子的房间不大,他们一家人坐得更近

   他们围着父母,而老房子像一位长辈——

   他们自制的火锅食材把厨房搬进了客厅

   在老杨的老房子里,家的含义多了好几层

   看得见是日常的生活,看不见的是器物

   大学毕业最初几年,老杨似乎诸事不顺

   他脱离一个大城市接近另一个大城市——

   两个大城市像两个大石头让他有些受伤

   他回到小县城暂时过起了童年的生活

   每到周末他带着两个侄儿在蔬菜社散步

   但他谈论的却是他无法摆脱的大城市——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比大城市更大的事物

   而最近的二十年所有事物都放大了倍数

   县城变得像大城市,大城市变得更像大城市

   只有老杨的老房子在县城还保持着原状——

   老杨的哥哥姐姐全都跟着子女离开了县城

   老杨的老房子成为老街上纯粹的老房子

   老街上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少,他成了陌生人

附录

老房子的故事

                                                               杨涛

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我又回到了大竹老家。

     大竹处于川东北大巴山区,境内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纵贯南北,形成三山夹两槽地形,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因邑届多产大竹为名”,至今已经1300多年了。

虽离家多年,每年清明节回乡上坟祭祖,是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和仪式。白天匆匆忙忙奔波了一天,给父母、祖父母、外曾祖母上完坟,已经到了傍晚。吃过晚饭,一个人信步在县城老街上溜达,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我们家的老房子门前。

老房子所在的老街名叫胜利街,是一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街,街两边木板老房林立,街中间是一条刚好通行一辆小车的马路,马路两旁种满了法国梧桐,夏天的时候,梧桐树叶铺满了马路的上空,像一把把大伞为行路的人遮阳挡日。

     我家门前也有一棵这样的树,从我记事开始,印象中就长很高大,也是我们小孩子玩耍的好地方。每到夏天枝繁叶茂的时候,我有时是爬到树上把自己藏起来,让小伙伴在地上半天找不到;有时是躺在树上乘凉,白天仰望树缝中透过来的一缕缕阳光,晚上仰视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有时是恶作剧,藏在密密的树叶里朝树下过路的熟人大吼一声,过路的人茫然不知谁在叫他,心中免不得一阵窃喜!这棵树现在还在,每当回家看到它,联想起的童年往事总是很多很多.............

  老房子是我的姑婆(我外公的妹妹)结婚后修的新房,修建于1946年,距今已经快八十年了!

我怎么知道是新房呢?

老太太亲口告诉我的!老太太活了八十四岁的高寿,她在世最后几年,我已大学毕业到重庆工作,想到母亲在我外公外婆去世后,靠她的接济读书成人,也算是有抚养之恩,作为晚辈我也应该饮水思源,每到周末都会去探望她。老太太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一高兴就喜欢给我讲他们家族七八十年前的历史故事,包括老房子的来历。

原来,百年前,母亲家族算是大竹当地的“名门望族”。

我的曾外祖父辈有三兄弟,其中老大是秀才有功名,老三是“袍哥”舵爷有势力,有名有势也就有钱财,据说家里有可产800石粮食的田地。800石是个什么概念呢?过去的1石约相当于现在的125斤,800石就等于10万斤,如按现在5元/斤计算,就相当于现在50万元,当时应该算是大户人家了。据老太太说,这个大家族有点像巴金的小说《家》描写的那样,有读了大学成为热血青年的、有大革命时惨死街头的、有当了地方乡绅的、也有游手好闲的、有抽大烟的,临到解放前夕,偌大家业败了个精光!

老大就是我曾外祖父,娶了三房太太,我曾外祖母是第三房,她十六岁就过门嫁给了六十多岁的曾外祖父,生了我外公和姑婆两兄妹。姑婆是他们那一辈中唯一的女孩,被曾外祖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据老太太说她上学都是坐轿子去——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专车接送了。

姑婆结婚以后,与姑爷爷一起为生活颠沛流离,据她说,我外公有时也和他们一起,旧时代也没有什么“铁饭碗”的说法,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做事。辛苦几年,他们有了一点积蓄,修建了这栋房子,算是安下家。

老房子修好后,姑婆一家没住多久又为生活东奔西跑,直到解放前夕才在重庆定居下来。姑婆四个孩子中,只有老二(我叫他二表叔)出生在老房子,所以二表叔的名字中有一个“竹”字,他的经历也是最坎坷的。

二表叔从小就天资聪颖,当年曾是重庆一中的高材生,可惜成长在讲出身论的阶级斗争年代。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政审不合格,读完一中的初中后没资格读一中的高中,只能就读二流的民办高中!这让一向清高的二表叔非常愤懑!

工作后的二表叔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决心扎根山区一辈子,与当地一位姑娘结了婚、生了小孩。看似平静的生活却并不平静,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也没钱,常被丈母娘家看不起,日积月累的矛盾终于在一天爆发了,女方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坚决要和他离婚。沉重打击下的二表叔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采取了吊高压线自杀这种极端方式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万幸的是,他被救了下来,保住了命,但失去了双手,成了重度残疾人!

经此打击后,他幡然醒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成了工厂的总工程师。工作顺利之后,经亲戚介绍,他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又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生活正一天天充满了希望和快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女儿八岁时,被发现得了白血病,最后小小年纪就早逝了。

他的遭遇真是波云诡谲、跌宕起伏,令人唏嘘不已啊!

好在他后来还是挺过来了,又生了个孩子,现在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

姑婆一家搬走后,曾外祖母带着我母亲一起住进了老房子。

要说这位曾外祖母,可真是个要强的女人!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外祖父就去世而守了寡,她一个人带大了外公和姑婆,孤儿寡母在一个大家族中并不容易,可她却成了这个大家族的当家人,里里外外都靠她操持。后来,我外公和外婆都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曾外祖母又承担起抚养我母亲的担子,直到母亲成人。在我母亲成人后,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曾外祖母,姑婆让她去重庆和他们一家生活,老人家1955年在重庆去世,享年六十岁。

虽然,我们和曾外祖母未曾谋面,可是觉得她并不陌生。去世后的曾外祖母的骨灰被送回了老家,就放在老房子三楼阁楼里,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下葬,我小的时候,常偷偷跑到三楼上去看曾外祖母的骨灰坛,既害怕又不害怕。后来,我在姑婆家看过她的照片——一个传统的旧时中国老太太的模样,清瘦而干练,端庄中透着慈祥。在我小学的时候,大概是时机合适,父母把曾外祖母的骨灰下了葬,从此,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去为老人家扫墓,一直到现在。

饮水思源,我们后辈人永远不会忘记她!

曾外祖母去了重庆后,我母亲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读书、工作、成家,直到我们姐弟四个先后在这里出生。

大姐和我们有两个不同的爸爸,原因呢?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也是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家庭的经历写照。

大姐的亲生爸爸姓雷,我们就叫他雷爸爸吧。雷爸爸是重庆巴县人,像解放初期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一样,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激情,考入了川东行署八百军干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大竹工作。他有文化有能力,很快被重用为百货公司业务股的股长,而且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成了一名在职大学生,称得上是青年才俊。

命运多折的他,一次在北碚缙云山上修公路的时候,摔下了悬崖,结束了不到三十岁的生命。他的死至今仍是一个谜:到底是失足摔下去的呢,还是自己跳下去的呢?快六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已经没人知道答案了!

雷爸爸去世后,母亲带着大姐和我亲生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才有了我们后面几兄妹。我们一家人亲亲热热、其乐融融,没感到父母对我们有什么亲疏,直到我读初中时,有一年清明节,母亲念念有词地为雷爸爸烧纸,我才知道他这个人,也深深地为他的遭遇而可惜!

和母亲结婚后,我父亲也走进了老房子。

父亲的经历就是一部典型的农村青年奋斗史。

我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渠县贵福的农村,属于赤贫的佃农家庭,按他给我“忆苦思甜”时的说法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因为穷,父亲没机会读书,基本是个“文盲”,这也是他一辈子很在意也觉得难为情的事情。所以,无论任何情况下,他都要求我们姐弟要好好学习,不能像他那样吃没有文化的亏。到十几岁的时候,解放了,穷人翻了身,打土豪分田地,他也参了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差一点就上了朝鲜战场。

从此,在部队的“大熔炉”中整整锻炼了十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兵!父亲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农村文盲青年变成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企业职工!他这一辈子都是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的!

父亲当兵后,因为没文化提干无望,他就学潜心专研技术——学开车,转业后就成为一名专业司机,也是老家县城仅有的几名专业司机之一。虽然没文化,但他脑子聪明肯专研业务,是全地区驾驶技术最好的司机之一,曾获得过“安全行车20万公里”荣誉奖章,我现在还记得这块奖章,当时拿着它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过呢。那时各级领导要外出用车,不仅是本单位,还有外单位的,甚至上级领导,都指名要我父亲开车他们才放心。他几乎当了四十年的专业司机,一直到六十岁退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了方向盘。

论开车技术,没有比我父亲更厉害的,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

我出生的时候,老房子就非常热闹了。由于当时时代的各种原因,陆陆续续又住进来几家人,最多的时候住了五六家人。

我从小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我们叫他“王公公”。

王公公那时有七十多岁了吧,之前他和老伴一起住在这里,可他老伴在我出生之前已经去世了,他也没儿没女,就一个人生活,院里人都很照顾他。在我们小孩子眼里,王公公很慈祥,蓄着长长的白胡子,眉毛也是又长又白,总喜欢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手里拿着一杆长长的烟杆,吸着老式的“叶子烟”,嘴里时不时吐出一个个白色的“烟圈”。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清晨,一阵哭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睁开眼就见父亲坐在我床边,见我醒了就问我:

你知不知道这是谁在哭啊?

我听声音以为是王公公的,就说:是王公公吗?

父亲说:王爷爷已经死了,是他的亲人在哭!

我当时听了真不敢相信!这是我从出生以来,第一次看着身边熟悉的人离去,所以至今印象还这么深刻!

在那个年代我们姐弟四人,也算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带我们虽然辛苦,但也时不时想办法打下牙祭,改善一下全家的生活。每到周末,就要全家总动员——包“包面”(也就是抄手),我和我哥的任务是负责去制面店把面粉换成面皮。

有一次,在我们去换面皮的路上,碰到路边餐厅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厨艺比拼,大厨们各显身手,刚炒出来的各种经典川菜摆满一桌子,什么回锅肉啊、鱼香肉丝啊、爆炒猪肝啊、红烧肉啊、粉蒸肉啊.......看得我们肚子里口水长流!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别说吃就是闻一闻这些肉香都足以让人“清口水”长流!

看了一会儿后,想到家里还等着面皮,我就准备想走了,可我哥还被那些美味佳肴吸引得挪不开脚,只好我一个人去了。等我换好面皮回来,看他眼睛还直勾勾地望着那一盘盘好菜,没有走的意思,我就有意见了,回去就给父母告了一状,说他如何如何好吃,守在别人锅边口水长流等等,气得我父亲把他骂了一顿,我哥委屈地流眼泪,我却在心中暗暗窃喜!

这件童年趣事虽然过了几十年了,我们姐弟时常谈来还觉得好笑,它也更是我们兄弟姐妹手足情深的写照!

我父母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莫过于我考上大学了!

我母亲上几辈都是读书人,她没上大学本来就觉得很遗憾;我父亲家里更是祖祖辈辈都没有一个读书人。当我拿到大学录取书的那天,母亲高兴得不得了,还骗我大姐说我没考上,可那骗人的表情连她自己都不相信!父亲也高兴得别提了,他把我的录取通知书拿到单位逢人便给人家看,说我儿子考上大学了,还是全国重点大学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准备去外地上大学的日子里,母亲在我上学的箱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从牙膏牙刷到内衣内裤,甚至连上厕所的手纸都准备好了(那时候是买回一大块纸来要自己裁制),而且数量还很多,我在学校用了差不多一年才用完。其实呢,这真是拳拳的慈母之心,是对离家远足的我的关心和担心,更是难以割舍的舔犊之情!

这种心情,我当时没感受,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理解母亲当时那种寸断肠离的心情!去年我和夫人一起送儿子去新西兰读书,当我们与孩子告别,登上飞机准备回国的那一刻,想到从此就要把养了十几年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哪里的时候,那可真是觉得自己的魂儿都要掉了!

还记得离开老房子踏上外出求学旅途的那一天,我倒是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兴奋之心,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学校去。当我跨出大门的时候,母亲就站在门口,看我走出去,看我上车,看车开走,直到我消失在她得视线里,后来听姐姐说,她就这样一直还站在哪里没有动,看了好久好久也没有离开.....

谁曾想到,这竟是我和母亲的最后一面,几个月后她就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这最后一面意味着什么?就是生离死别啊!生离死别就是这样的啊!

一转眼三十多年了,我也从一个少不懂事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天命之年的中年大叔,但母亲站在门口送别我的那一幕,常常在我的记忆里浮现,我永远都忘不了,它会伴随着我一生一世!

母亲的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几年之后,他也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

从十八岁读大学走出老房子,我就离开了老家,逢年过节才回去,自从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回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每当想到老房子,总是回想起小时候的许多往事:

母亲一边挑着百货担子一边牵着幼年的我走在老街上时,

父亲带着童年的我在驾驶室里好奇地看风景时,

我背着书包把我送进小学的大门时,

在外面惹了祸替我去赔礼道歉时,

高考前给我“开小灶”保证身体的营养时,

还有寒冷冬夜里一家人围着火炉摆龙门阵时.......

一个一个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依次播放......

后来,哥哥姐姐的孩子们也先后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长大后或读书或工作,也都先后离开了老房子。

到现在,孩子辈也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孙子辈的孩子们就完全对老房子没有多少印象了。

经历了近百年风风雨雨的老房子,也快成了危房,等着什么时候政府来拆迁。

但我心里希望它永远都在!

前人栽花,后人乘凉!老房子承载了我们一家六代人的故事,从曾外祖母的好强独立、外公姑婆的颠沛流离、父亲母亲的持家不易、姐妹兄弟的手足情深、孩子辈们的奋斗打拼以及孙子辈们的幸福快乐!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故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奋斗和不易,老房子赋予我们的家风应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的家风是什么呢?

就是对人厚道、不卑不亢、认真做事、不落人下!

今年清明节回老家,遗憾的是儿子不能同行,因为疫情他在国外回不来,我就把老房子拍了照传给他看,看着儿子若有所思看照片的情形,心里就想给他说一句话: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你的根永远在这里!

我也想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所有的后辈们讲,也希望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也对他们的后辈们讲:

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你们的根永远在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佳作共赏】借钱
江子:杨家塘的树|天涯·新刊
父亲
赣鄱专栏 | 若雪|悠悠故乡情之荠花香时去赶集
【安徽】黄英|何处再寻土鳖
岁月里的空心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