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生错时代的艺术家应该去做什么?


文/张一白

图像时代,文字何去何从?新媒体时代,文学何去何从?一个生错时代的艺术家应该去做什么?

你是否宁愿花2个小时来看电影,却连读5分钟的书都困难?你是否宁愿花5分钟读新媒体文,却不愿用1小时读文学作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我喜欢的东西过时了,应该改变自己去顺应大势吗?

图像时代,文字何去何从?

刷朋友圈,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图像还是文字?你可能不假思索:肯定是图像啊。我自己试验了几次。起初我也觉得是图像。因为图像是更直接的视觉刺激,文字本来就抽象,多了一个想象的过程。然后,我试验了几次,发现自己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先看到文字。也许因为对文字的热爱驱使我形成了一种下意识,也许在做实验那一刻我的下意识会被加强。又发现,第一眼看到的是图像还是文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人“驻足”。能让你“驻足”的东西,必然是吸引你的。

我会被什么东西吸引呢?过去吸引我的,独特有创意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引起共鸣的。我会过滤掉:缺乏创意的精修美图、模式化的平庸文字、大部分卖货推广的、观点极端冲出银河系的。

我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但我知道吸引每个人的点多少都会有些不同。这样开来,图像时代也是一个很绝对的论断。文字和图像不过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吸引力法则。你不可能吸引每一个人,但你可以最大程度激起群体内的共鸣。

《网络迷踪》里的视觉系父亲算是图像时代的典型。


这张图最吸引我的是神评——年度父亲。女儿失踪之后,这位父亲通过电视机呼吁全州市民帮忙寻找,社交媒体上的神评就是在调侃:这爹做得不称职。当女儿从网络上蒸发之后,作为一个父亲,居然没有女儿朋友的联系方式,女儿和父亲的沟通大部分都在网络上。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爱多是用图像记录的方式,缺少真正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如果把他换作文字系父亲会怎么样?是图像和文字的问题吗?我觉得不是。还是共鸣的问题。真正的沟通要有情感共鸣。

无论以图像为载体,还是以文字为载体,落脚点都在共鸣。

新媒体时代,文学何去何从?

新媒体区别于报纸、杂志、书刊、电视这类传统媒体,从互联网崛起开始孕育生根,到现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多元在不拘泥于载体或者说呈现方式。微信、微博、朋友圈、Facebook、YouTube、简书、百家、头条、抖音、百度云音乐、qq音乐、喜马拉雅、得到……这些平台囊括了图像、文字、音频等各种载体,虽然优势领域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回归到为人服务,为人服务最重要一点就是引起共鸣。

不管提供什么价值,都要先有吸引力(甚至是诱惑),所有吸引力都建立在共鸣之上。

这些平台的成功都建立在最大化的共鸣之上。那么文学呢?从文字诞生之日起,文学就开始孕育,可以说文学几乎贯穿了人类历史,足见其对人类的重大意义。文学经历漫长的历史积淀,是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艺术了呢?文学有门槛吗?文学的门槛在哪里?

说它有门槛吧,它和各个学科都有关联,儿童文学、通俗文学也是文学,随手写一篇随笔散文,也能和文学扯上点关系;说它没有门槛吧,很多文学作品又需要读者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文化底蕴,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无异于攀登一座险峰。

新媒体和文学很像的地方在于,它的门槛和文学一样模糊。有一点点文字功底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新媒体和文学当中,但是能走到山顶的都是在专业领域内做到极致的人,他们可以激起广泛的共鸣。

表面上看,文学的门槛很高,新媒体的门槛较低,门槛高的更难进入,会越来越趋于小众,门槛低的容易进入,会相对比较大众。实际上,无论哪一个领域,从业者和受众的进入门槛都不高,高的是山顶的美景,需要有能欣赏的人。这种欣赏也是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上,对一个只爬到山腰的人说“山顶的风景很美”,和对一个爬到山顶的人说“山腰的风景很美”,效果是不一样的。

见过山顶美景的人,他的共鸣区间应该更广,而不是眼中只有山顶,只见过山腰美景的人,他的共鸣区间会窄一些,对山顶的美景无法产生太多共鸣,最多不过是人云亦云地道声好。广度比高度更重要。

是人云亦云和人云我偏不云把人类引向极端,界限过于分明很容易导致大众和小众的极端,也容易产生所谓的二八定律。

新媒体对文学的传播和解读,能让我们找到文学的打开方式,文学的通俗化也让文学更加包罗万象、兼收并蓄。但是好的文学在新媒体上不一定能被广泛传播和欣赏,因为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需要一个过程,从好的一面讲新媒体也加速了这一进程。文学未来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加拿大作家罗伯逊·戴维斯处在一个现代派小说的时代,他却生来就偏爱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小说。在《本性难移》(1985)中,他甚至问:

一个生错时代的艺术家应该去做什么?

答案贯穿他所有的小说:去创造他生来就要创作的艺术。文学历史和文学风尚是人为的构建,一个维多利亚者就应该是个维多利亚者,无论他生在什么时代。戴维斯正是如此。——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这段话可以带给你我这样的启发:

时代和阶层的力量有时被我们过分放大了。

图像时代也好、新媒体时代也罢,集体有时会过分渲染某种偏见,时代大势和阶层固化诞生于集体偏见之中。

人类历史和人类风尚是人为的构建,一个生错时代的人应该去做什么?

去做他生来就该做的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
ai绘画软件哪个好?这些软件值得收藏
微博进入多媒体时代 图像功能首当其冲
文学意味
文学创作要注意克服随意性
唐诺VS毛尖:写作与阅读都需要重新构建门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