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局即高光的魏国,是怎么一步步快速衰落的?

魏国实力,一定会下滑得非常快。

一个原因是高调开局。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硬是把魏国打造成三晋盟主、国际霸主。所以,魏国开局即高光。但高光之后呢?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盛极则衰,魏国只能快速衰落。

一个原因是竞争激烈。春秋竞争,属于比赛踢正步的行为艺术,目的是当大哥。战国竞争,属于要你命三千的结果正义,目的是当爸爸。除非蠢得不会玩,否则,全是直来直去耍流氓。

所以,魏国只能在高调开局后快速滑落。而且,春秋小霸郑国,早就做了历史预演。虽然大家都在逐鹿中原,但谁在中原谁先死。因为你肯定是被人围追堵截的“鹿”。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魏国君主正式从大夫升级为诸侯。这个“晋大夫魏斯”,就是魏文侯。

这是三家分晋的法理时间,升级为诸侯才算把晋国分了。但是,事实上分晋,要向前推到公元前453年,这一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晋国顶级权阀智氏一家;而彻底上分晋,要向后推到公元前376年,这一年,韩赵魏三家废了晋静公,并将其迁至端氏(今山西省沁水县)。所以,三家分晋,姑且就取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403年这个时间段。

那三家分晋之后,谁最强?

魏国最强。但不是因为魏国地盘大、人口多,而是因为魏文侯魏斯能力强、威望高。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迅速进入高光时刻。

首先说威望高。

三家虽然分晋,但三晋同源,都是曾经的晋国大夫。所以,这三家或三国的关系就不会太差。面对国际事务,三晋同盟就是立场。出去打仗,三晋一起出兵;组织会盟,三晋意见一致。之前组织一场国际会议,晋国只占一票;但现在组织一场国际会议,三晋要占三票。于是,三晋同盟在某种程度上就实现了1/3+1/3+1/3>1的效果。

所以,三家分晋之后,秦国非但没有收益,反而第一个倒霉。

但是,三晋同盟需要一个前提。三晋中必须要出一个带头大哥做话事人。三个家伙谁也不服谁,然后互相内耗,那肯定不是1/3+1/3+1/3>1,而是1/3+1/3+1/3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时候是公元前403年。三晋第一代掌门人分别是魏斯、赵籍和韩虔。

赵籍,也就是赵烈侯,当侯不过三年就死了,时间是公元前400年。韩虔,也就是韩景侯,当侯不过三年也死了,时间也是公元前400年。而魏斯,魏文侯呢?这家伙到公元前396年才死。虽然仅比韩赵两家的首任掌门多当了四年诸侯,但这就够了,魏国获得了先发优势。在高度竞争的情境下,先发优势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在宗法时代,魏文侯相当于占了辈分优势。魏国刚出江湖就比别人长了一个辈分。在魏文侯面前,韩赵两国君主都不是叫大哥的“谦卑”,而是要叫叔叔的“卑怯”。所以,魏文侯就是当然不让的三晋话事人。而有了无可争议的话事人,三晋同盟不仅可以精诚团结,而且可以出去欺负人。

其次说能力强。

三晋就是三个PLAYER,也就是三个博弈参与者。博弈总要找到一个聚焦点。当时的这个聚焦点,就是魏文侯。有了魏文侯这个聚焦点,三晋也就形成了同盟的暂时终局。但是,如果同盟大哥能力差、不服众,那这个聚焦点也无法成立,只能重新确定。而重新确定的过程,就是三晋相斗,而不是三晋同盟。

但问题是魏文侯这个大哥,相当成功。在魏国国内,锐意改革;在三晋同盟,温情脉脉;在列国竞争,所向披靡。而且,在法理分晋以前,就已经显现出来。

在宗法时代,就没有礼贤下士一说,而全是任人唯亲。但是,魏文侯却笼络了卜子夏、段干木等大批儒家学者,同时还收获了谋臣李克和悍将吴起。

卜子夏和段干木这些人,算是帝师类的标签人物,名望重于实干。通俗点儿说就徒有其名却难副其实。但是,徒有其名的这个名,却可以给魏文侯脸上贴金。

魏文侯礼贤下士,向贤士请教治国治家之道,那魏文侯是什么?必须是明君明主公。而有明君掌舵,那魏国就必须是强国、大国和霸主之国。而其他人也就只能敬仰敬仰再敬仰,接下来便是服从服从再服从。魏国的霸主人设,也就立了起来。

但是,论功绩,吴起却要往后排。魏武卒战无不胜,但打造魏武卒是要花钱的。那钱从哪来?对外扩张、以战养战,这太遥远。所以,只能对内改革、内部挖潜。魏国必须经历一番改革,才能打造出最强军队魏武卒,也才能支撑魏武卒吊打四方诸侯。所以,吴起之前,至少也是同时,魏国需要一个改革家。

李克,也就是李悝。这家伙就是魏国的改革家。啥叫改革家?商鞅从魏国跑到秦国搞变法,随身带的一本书,就是李克的《法经》。所以,法家往源头追,就不能追到商鞅,而要追到李克。战国变法,最早的也不是秦国,而是魏国。魏国变法的时间,是在魏文侯时期。李悝变法,掀翻了宗法制的旧秩序、创立了集权制的新秩序。魏国相当于第一个搞了制度创新。这之后,是不是有吴起、是不是有魏武卒,统统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国已经完成了内部挖潜和资源整合,拉出去打仗,一定见谁灭谁。

所以,魏国刚刚升级为诸侯,就是商鞅变法领政加白起吊打诸侯的牌面。人家魏文侯领导下的魏国,不仅人设好、有其名,而且真能打、有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战国霸主。而这就是魏国的开局,要多高光有多高光。

但是,魏文侯之后,魏国实力马上下滑。那是不是因为马陵之战呢?马陵之战只是魏国实力下滑曲线上的一个点,这个点之前已经下滑,这个点以后加速下滑。

魏国实力下滑的起点,应该锁定在公元前390年。

“秦晋战于武城,齐伐魏、取襄阳”。之所以这一年是魏国实力下滑的起点,一是因为压不住西面的秦国,秦国死磕河西之地;二是因为抗不住东面的齐国,齐国开始疯狂压制魏国。

这两件事不仅具有同时性,都发生在公元前390年,而且具有共因性,皆缘于公元前391年的晋楚之战。公元前391年,韩赵魏三晋同盟南下吊打楚国。楚国扛不住,只能向齐国和秦国求援。于是,秦国发动了武城之战,齐国发动了襄阳之战。

这时候,虽然三晋还是同盟,但魏国的地理短板已经暴露出来。楚、齐、秦三国同时出招,魏国扛不住,三晋同盟也扛不住。

魏国实力再一个下滑点,是公元前369年三晋浊泽之战。

这时候,魏国不仅当不了三晋同盟的老大,而且也很难说再当什么国际霸主。甚至,有没有三晋同盟,都不好说。

魏武侯的开局,非常好。因为魏文侯打下的底子足够硬。但这里面有两个隐忧:一是四战之地的弱点已经暴露;二是李悝去世、吴起出走,人才开始凋零。而这两个隐忧,仅是直接而可见的。间接而难见的则是魏国的江湖地位在下降。以前韩赵要叫魏国叔叔,现在韩赵只能叫魏国大哥。那如果大哥死了呢?不仅要叫魏国侄子,而且还要干预魏国内政。

魏武侯死后,按自然顺位,应该是魏罃继位,即魏惠王。但是,韩赵两国竟发兵拥立公中缓继位。于是,三晋同盟变成了三晋相斗,韩赵两国大军在浊泽之战大破魏军,随即包围魏国国都。

这时候,魏国的江湖地位不仅岌岌可危,而且成了待宰羔羊。但是,韩魏两国的操作太骚,魏惠王魏罃赢得太侥幸。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石门之战,秦国不仅打败三晋之师,而且斩首六万。关键是斩首六万。这说明秦国开始计件提成地砍人头。打仗不玩兵法,改完KPI考核。以后我们秦国打仗,就不在意是不是打胜,也不在意是不是拔城,只在意杀你多少人,就是要消灭掉你的有生力量。

所以,尚首功这件事,不是商鞅到了秦国发明的,而是秦国自己发明的。

楚宋泓水之战,楚国耍流氓,不跟宋国比赛踢正步,而是不择手段就要赢。只要能打赢,我楚国才不管什么“不杀黄口,不获二毛”。秦晋石门之战,秦国更变态,推塔爆水晶不算本事,关键是要收割人头、

所以,不用等到商鞅变法,在石门之战,魏国就已经干不过秦国。干不过秦国的结果,就是河西之地被蚕食,魏国失去唯一天险。

不是还有南面吗?南面是楚国。这家伙耍流氓的时间比秦国还早,所以南面更没戏。但是,东面就好惹吗?东面还有一个齐国。

如果魏惠王是个守城之主,那魏国的实力还可能慢一点儿滑落。但魏惠王偏不是。这家伙的人生座右铭就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如果再加上一句,那就是“怎么作死怎么折腾”。

到了魏惠王时代,三晋同盟已经变成了三晋内斗。内斗往往比外患激烈。所以,最盼着魏国倒霉的,反倒不是秦、齐、楚这些国家,而是韩赵。

要说打仗,大家肯定能摇多少人就摇多少人。但有两个家伙例外,一个是楚国、一个是秦国。这两个家伙就喜欢单挑,要么我单挑你一个、要么我单挑你一群。赵国肯定没有秦楚生猛,所以一定要摇人。

公元前356年,赵国在平陆召集会盟,齐国、宋国都来了,之后又在阿地与燕国会盟。赵、齐、宋、燕,这就形成了一个同盟。那这个同盟准备干啥?肯定要干魏国。率先拿出来开刀的,就是魏国小弟卫国。

为什么要干卫国?

所以,搞完外交关系之后,赵国就对卫国动手。但是,卫国是魏国的小弟。所以,魏惠王一定不能惯着赵国。

然后,魏国玩了一个围赵救卫。你不是要打我家小弟卫国吗?那我就打你家邯郸,看你还怎么打。所以,围魏救赵的原创版权,不是孙膑和齐国,而是庞涓和魏国的围赵救卫。

国都被围,赵国赶紧摇人。于是,也就有了围魏救赵桂陵之战。你魏国可以围赵救卫,那我齐国自可以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齐国打得相当漂亮,不仅解除了赵国的围,而且打疼了魏国。

但是,盟友赵国的围,并没有解。因为魏国拿下了赵国邯郸。实际而言,围魏救赵是一步非常不成功的烂棋。而且,田忌和孙膑也没能歼灭魏国的主力部队,仅是打败了魏国的先头部队。简单说,桂陵之战前后,魏国还能打,而且完全有实力与齐国开展一场超级大国间的军事较量。

但是,大国较量,不能只看战场,还要看外交。恰在此时,宋国、卫国集体站队赵国和齐国,一起跟魏国翻脸。同时,楚国这个流氓专业户,也跳出来浑水摸鱼,攻占魏国南部疆域。邯郸被围的时候,赵国也向楚国派了求援使者。所以,魏国实力下滑,到现在还不是不能打,而是江湖地位在下降。

浊泽之战的时候,魏国在三晋的地位下降,没法再当三晋的话事人;桂陵之战的时候,魏国在山东的地位下降,连小弟都跟自己直接翻脸了。

楚国本来就是浑水摸鱼的,所以不想没完没了的打。齐国的确想压制魏国,但也不想为了赵国出力太多。于是,大家商量一下,也就各自罢兵。

所以,公元前354年到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算是魏国实力下滑的一个点。但这个点仅具有标志意义,却不能说明太多。首先赵国国都邯郸被魏国拿下,魏国实力不容小觑;其次齐楚两个超级大国也不敢死磕魏国,魏国绝对不好欺负。但是,魏国的江湖地位肯定下降了,简单说就是没朋友。

桂陵之战,魏国仅是江湖地位动摇,实力仍旧超强。但魏惠王开始作死了。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组织逢泽会盟,决定正式称王。这就是典型的放飞自我。但是,各个小诸侯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魏国放飞自我,不仅不敢批评,而且还要派使者赴会。同时,秦国也突然变乖,也派使者来了。所以,魏惠王更加放飞自我,然后就只能更作死。

你不来恭祝我当爸爸,那我就揍你。魏惠王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于是,公元前343年,爆发了围魏救韩马陵之战。

这一战,魏国吃了大亏。首先主力军团被歼灭;其次太子申被齐国抓了俘虏;第三大将庞涓战死。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还要继续下滑。但是,这之后的下滑原因已经跟山东诸国没啥关系了,而是跟秦国有关。而且,在这之前,秦国的事实威胁已经悄然而至。

在桂陵之战后,魏国最该提防的就是秦国。但是,魏惠王的操作太骚,只想着挽回江湖地位,却没能对秦国投以足够关注。

原因是“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结果是“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秦国突然冲出来暴揍魏国了。所以,魏国只能赶紧结好赵国,稳定东方局势,然后专心对秦。但是,赵国呢?为啥没有联盟秦国,暴揍魏国?

原因就是秦国的操作更骚。就在公元前351年的时候,打完魏国固陵的秦国,接着又攻打赵国的北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赵国也只能赶紧跟魏国结盟,然后三晋一致对秦。

所以,桂陵之战后,魏惠王但凡脑子清醒一点儿,也该把注意力转移到秦国。而韩赵两国更不该跟魏国明争暗斗,也该把注意力转移到秦国。

但是,时间线太长。从桂陵之战到马陵之战,足足有十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再正确的谋划也比不上可见的利益和眼前的仇恨。所以,三晋必须内斗,有个强大的魏国在,韩赵就不能踏实;而魏国也必须称王,不称王怎么挽回江湖地位?

此后,秦国吊打魏国,魏国遭遇了至暗时刻。而且,这个至暗时刻一直持续到灭国,简直太过煎熬。但是,倒霉的只有魏国吗?三晋一起倒霉,韩赵两国跟着魏国一起遭殃。所以,魏国衰落就是三晋衰落,而三晋衰落就是山东衰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哪三个家?
率先崛起的魏国,为何在“战国第一轮争霸赛”中就被“淘汰”了?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二十九)夹缝中振兴的魏国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十六)三晋联手 一致对外
以古鉴今:从威震四海到全面收缩,强大的魏国为何仅有百年国运?
战国时期韩国的十三位君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