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讲了】温健康一日一课: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近与学生一起读《史记》,读到《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几句颇有感触!

争蜗角之名,逐蝇头小利,人之常情乎?前几篇我在自己的署名后特加了“三非”注解:非名师,非骨干教师,非最美教师。这虽有戏谑之意,可无形中也暴露了自已内心对这些名誉求而不得的无奈和自嘲。幸有知心人指出,才让我惭愧自己求道不深,妄读老子数载矣!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就是谈如何对待名利的。因为本章有“常使民无知无欲”之句,所以本章内容常常被误读,老子也因此被扣上“愚民”、“轻民”的帽子,其实这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今天,重新梳理本章内容,以更正人们对老子的误解,更以端正自己的名利之心,让自己更近于“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崇尚。贤,形容词用如名词,贤能的人。贵,前有否定副词修辞,用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以……为贵。见,通“现”。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不崇尚贤能之人,使百姓不落入忌贤害能的恶性竞争。不以难得的珍贵稀有之宝为贵,使百姓不会起窃盗之心。不炫耀显示自己的欲望,人心就不会混乱。

贤能是名,难得之货是利,可欲是欲望。这三句是本章的第一层,从名、利、欲三个方面,给统治者提出安邦定国之策。

其中,不尚贤之句,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老子不注重人才,不崇尚贤德。其实老子在第二章就已讲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那么恶(丑)也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那么不善也已经有了。又在后面的第十八章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可见所谓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贞等这些贤能之人,都是在道废、伪出、六亲不和、国家昏乱之后,才可以看出你是贤能之人的。

老子主张自然而为的大道。作为一名教师,你不应该精心备课传道,耐心授业解惑吗?作为一名公安干警,你不应该维护一方安宁吗?有时,你甚至还得付出生命!作为一名邮递员,难道你不应该把信件送到人手中吗?哪怕你爬山涉水!……就像风扶万物,雨润大地一样,自然而然地做了本职的事情,却要大张旗鼓地表彰。除了能显示那些所谓的表彰者“我有权利表彰你的权力”外,那些受彰的人开始沾沾自喜,真认为自己优秀和最美了,更有大多没受到表彰的人开始争风吃醋争名争誉起来。

尚贤,贵难得之货,显自己可欲,在老子看来,就是为政者过分去刺激人们的名利之心,让人们陷入追名逐利、恶性竞争、膨胀欲望的漩涡。

再退一步说,贤与不肖,难得与易得,可欲与不可欲,这标准又是谁定的?前几天,曲周一中同事的文章说,不可轻言正能量。他说,能量本没有正负,如果说你的歌颂文章是正能量的话,那么批判提露的文章就是负能量了;那么被誉为文艺战线上一面旗帜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不是更多的是负能量?

真正的统治者是最大公无私的,不以自己的好恶为准则而折腾,是最自然而然的治理和管理者!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几句也是最让人误解的几句。其中“志”“知”“智”三个字的理解应该是:“志”,即心志,即欲念、贪求之意,而不是志向;“知”与“智”都是耍心机的意思。理解了这几个字,老子的几句话就不难理解了:所以有道的圣人其施政的重点会着重在,让百姓能虚心学习、常怀感恩心,让百姓内心富有,腹饱、身康、心安;教导百姓淡化自我、不凶悍,但要有骨气、有道骨;常引领百姓返璞归真,不要学那些世智辩聪、长养欲望欲贪;使那些喜欢世智辩聪、喜好耍心机的人,能起惭愧心而不敢胡作非为。

与“志”“知”“智”等相反的,是“虚心”“实在”“傻瓜”。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聪明人绝不能支持这世界。”的确,聪明人大凡遇事只想沾光不想吃亏,只想索取不想贡献,这样的人当然是靠不住的!

“傻瓜傻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打滑诗说得更加明白:中华大地只要不缺少“傻子”和“傻子精神”,就是希望所在,就会旗帜高扬,就能圆梦理想。

难道不是吗?雷锋的“傻子精神”教育影响了几代人。焦裕禄、孔繁森等也都具有“傻子精神”,都“傻”得只知付出不懂自肥;道德模范郭明义,别人说他傻,他却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老干部杨善洲离休后治理家乡的荒山秃岭,植树造林几十年,创造了巨大的生态财富,自己一点也没享受,并且不让后代家人继承,而是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别人说他傻,他却感到满足、幸福。

让学生背篇古文,学生问,会考吗?高考又不考,背会有啥用!给学生讲讲《道德经》,有人会说,讲这有啥用?高考又不考!以这样功利性态度来学习,能不出现精致的利已主义者?

“是以……”这几句是本章第二层,从正面具体谈“圣人之治”。老子在以后的篇章中也一再强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反复讲圣人之冶的。

“为无为,则无不治。

前一个“为”是动词,后一个为是介词。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抱功利性去做事,道法自然、顺道而为,不要用自我去妄作非为,那么,自然民风纯朴、治安良好。

本章共分三层,第一层是从反面讲“众人之治”: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见之欲;第二层从正面谈“圣人之治”:实其腹,强其骨,无知无欲。先反后正,先否定后肯定,态度鲜明!最后总结。全章分总结构,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为政者自己骄奢淫逸、腐化堕落不算,同时用“难得之货”去刺激人们的名利心,导致全社会人心“发狂”,物欲横流。当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到处“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叮血”时,整个社会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利场。最终,“人和人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人世间的一切神圣、崇高、美好都将荡然无存,社会也因此危机四伏。

老子的预见常常有着异乎寻常的准确性。如果不信,你看看你周围的这个世界!

附一:《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附二,练习一,默写《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练习二,翻译下面一段话:

国学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史记货殖列传》)

温健康,中学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无为,而无不治
道德经第3章解读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科学解读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而治
细读《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尚贤|治国|老子|贤人|道德经
《雅兰读经系列》----《道德经 ·第三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