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整本书阅读】孙宇曦:读经解士

子路问士,回答虽然简单,足以看出孔子对士这一阶层的看法。

春秋时期,各家各派,“士”的概念大同小异,可谓是殊途同归。

士者,事也。这就决定了士这一阶层的工作性质,再看,数始於一,终於十。从一从十。推十合一为士,有始有终,规规矩矩,这是我们从这一段文字中所能看到的。

作为一个上下融合的阶层,士凭借者自己的才华,在春秋战国的乱世闯出了一片天地。

从社会阶层来说,贵族庶孽皆为士,这一群体人数不可谓不多,但在百家大宗眼中,血统并不是士的唯一标准。尤其到了战国时期,士的含义更为广泛,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而百家对士的分类标准更是繁杂,难以一一列举。

且说孔子,孔子的言行不止记载于《论语》和《孔子家语》,其余百家也多有记载著述,我们可以综合来看一下。

既谈孔子的看法,自然要先谈最一手的材料——《论语》。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讨论(有整合):

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兄弟怡怡。"曾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子张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谈论的更具体的,则是子贡问士,在子贡问士中,孔子不仅提出了为士的标准,更谈到了士的等级。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儒家将伦理道德摆在第一位,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谈为士的标准,伦理道德也占了很大的分数,个人品德也占比很大,正如孔子所言:“士志于道。”士是凭借他的品格风骨站在这一阶层之上的。到了后来,士的品格象征逐渐成为一种士大夫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到了荀子口中士完全变成了表示道德和知识程度的一种称呼,甚至借孔子之口,提出这样一番言论:子路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回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更在《荣辱》谈到:"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以及《修身》所言:"好法而行,士也。",

同时,作为积极入世的儒家,也将士的社会职能看的极重。

周礼早已提出了士的社会功能:“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孔子作为周礼的坚决拥护者,也将这一标准践行的彻底,即使他在这一标准上还增加了道德品质的标准。正如孔子所言,最上等的士,“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产生了后来孟子所谓:“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以及荀子的:“农农,工工,士士,商商。”

在这一方面,孔子对士的论述较为详细,而用荀子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以仁厚知能尽官职”,给了士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分工一个大的概括。

士作为一个春秋时期的一个社会阶层,流动性是最大的,士可能会下流到庶民,庶民也有可能上游,成为士。

孔子门徒,既有本身位于这一阶层的士,也有有庶民上升至士的。

《荀子》记载:"子赣(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吕氏春秋》亦载:"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由此可见士这一阶层的流动性之强,所以抛开血统而言,个人能力在社会阶层的划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士的群体也在壮大,同时,士的社会作用也随着这一群体的壮大而壮大。

而孟子对士的作用最为重视,当然这与孟子本人作为一个士也有一定的关系。"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由此可见在孟子心中,士的重要性。而说到底,是这一阶层是随着诸侯争霸而崛起的,他们最大的任务是为国君服务,也就是《周礼》所言:“作而行之”,所以,看实用性,墨子所言最接近诸侯之所想(毕竟儒家在战国时期不大吃香,看孔子周游列国连连碰壁就知道了,蔚然大宗和吃不吃香还是不一样的):“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这才是诸侯养士争士礼贤下士的根本原因。因为实用,所以重要,故墨子提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而到了现在,士更重要的还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士早就不能单单的等同于读书人看待,更切合与现在看法的,孔子已经说了很多,孟子也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如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仔细想想,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达不离道,穷不失义呢?而荀子之言更为具体:“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这种以身为燃料的精神与境界,渐渐的开始消失了,是啊,中国并不缺少读书人,而是缺少士。

精神和风骨比知识更为难得,丹心碧血才是最让人佩服的啊!

如上是我对“士”这一字的理解。

孙宇曦,涉县第一中学18实验1班学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三经》语录选读(下)
人生信念
孟子与百姓生活 >>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读了《论语》,需要再读一本什么互补?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致知在格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