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诸葛亮和张良都属于明智之人

历史上,张良是谋略,战略大师。韩信不是没有后勤和谋略,只是不是第一流的。除了和军事相关,政治上是远远不及刘邦等人。韩信在封齐王时的操作以及后来被劝脱离刘邦时。要不安分守己,尽可能的表现忠于刘邦,要不就是自立。处于二者之间,错误太严重了。虽然韩信即使安分守己也会被刘邦除掉,毕竟谁知道刘邦要除掉所有异姓王呢。看过韩信未做大将军之前运粮草的片段了吗?萧何都被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自己本事就是个综合性人才好吗?要他有当皇帝的野心,还不知道历史是怎么走向呢。还有,那个叫政治?那不是政治,而是政治斗争,政治是如何治理国家。


看过史记曾项羽也打败齐国,不过后来齐国叛乱,项羽没法管。而听说过韩信治理齐国出现什么乱子了吗?认真看看韩信,只是军事太突出,他根本没需萧何,张良的谋略,这些他都自己解决的,还有做齐王时的政治。历史上天才多的狠,但是在很多领悟都非常厉害,能到当世一流的天才太少了。像汉初,项羽韩信军事,刘邦总裁,张良谋略,萧何供给等。没有几个人能好多领域。不过用人必须唯才是用,宏观大德不亏即可,不要计较微观私德,用人务必唯才是用。

同一个时代,最明显的对比:一,刘邦用人先才后德:张良,通缉犯,多次为了韩王离刘邦而去,但其才千古难遇,刘邦不惜城池交换;陈平与嫂子私通,而且背叛魏王投靠项羽,项羽嫌弃他,又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就因为刘邦愿意用他,能实现抱负。其他那些就不一一说了。刘邦同样也照顾沛县忠心的老兄弟啊,而且最有才能的萧何曹岑一直被重用,才比德先。二,年青的项羽用人,德比才先。身边全是忠心兄弟,有几个也确实都很有本事,可是但凡有点猜忌人家,马上就不用人家,范增和很多将领都被他排除在决策之外。最后,共产主义那是信仰,跟所谓的品德有很大重叠,但绝不是一回事儿。


那些甘愿为革命现身的,是因为有思想钢印一样的信仰。什么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都是皇帝的需要,张良是结束乱世的大功臣,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阻碍国家统一,没有他,蜀汉早完了,不用再打几十年的仗,皇帝们就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能篡权还不篡权,皇帝们都爱诸葛亮,皇帝们的需要就是人民的需要。张良是结束秦朝政权的功臣,站在秦朝的角度看,张良就是颠覆秦朝政权的人。你要站在曹魏的角度看,诸葛亮就是阻碍曹魏统一大业的人。站在汉朝的角度看,诸葛亮就是维护大汉政权的人。

既然站在汉朝角度来看张良,为什么不站在汉朝的角度看诸葛亮呢。而且为诸葛亮歌功颂德的除了民间祭祀,还有大批文人墨客为他写的几百首诗词吧,可不是皇帝逼老百姓干的吧。曹操才是阻碍统一的人呢,好好地听董卓的不就好了,早点投降袁绍就不用死那么多人了。袁绍在河北实行仁政得人心,哪像曹操到处屠城,阻碍统一。最后一句已经说明了,张良只是张良,而诸葛亮包含姜尚、张良、鲁班、管仲乐毅甚至是庖丁等一系列牛人所具备的技能,他不仅是人臣,更是从君到臣所有人内心所期盼的一个完美形象。关键是由于人品实在太好,人家愿意把功绩算他头上啊。


窦宪用过八阵,但是后人只记得功高八阵图;赤壁是周瑜主场,但后人都让周瑜给丞相打下手;论综合实力丞相没话说,只是后来“每有善政皆传葛侯所为”就让人迷惑了。人家能把功绩算在他儿子头上,不能算他本人头上吗?木牛流马怎么回事?这么厉害还有蒸汽机什么事?元戎弩实用性如果十分强,为什么后世不加以改进并广泛给军队配备?他发明馒头为什么要等七擒孟获才发明,赤壁被烧那些不是人?他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这点没得说,至于后面那些可能就是民众加给他的一些荣誉了。存在,但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离奇。

归根到底,名声也好,荣誉也罢,都是人品好的附加产物。张良还算好了,读过书的多半也都知道张良。刘伯温名声不是更小?他们牛逼是牛逼,但是因为他们跟的都是明主所以没有表现出来诸葛亮的忠。如果他们跟的都是刘禅这种没有用的玩意还这么鞠躬尽瘁,那八成名头也很大。也不一定得昏主才能显忠臣,阎应元有几人认识?陆秀夫有几人认识?忠君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大前提,所以像伍子胥那样带着新老板鞭尸旧老板的,不管怎么厉害都不可能被官方拿来宣传。有了忠君的大前提,这时候就得看能力跟人品了。


商鞅忠君且能力很强,但是得罪的人太多;吴起很牛且忠于每一任老板,但是为人不孝且功利性极强,于是也无法善终了。这么看下来,诸葛亮当然是人臣楷模了,从上到下,都觉得他厉害,不仅是觉得他厉害,还因为他人品好都戴上了粉丝滤镜,时间久了这人可不就成神仙了。成神仙可不就知名度高了。后世最接近丞相的就是王猛了。人称功盖诸葛第一人。苻坚称之为如得诸葛,每次都端坐朝堂,彻底放权给王猛。而王猛也是出将入相文韬武略天下第一,终于辅助苻坚统一北方,势力范围超越曹魏。可以说是张良+韩信+萧何的整合。如果是因为慕强,诸葛亮明明比张良更全才,为什么我们都对诸葛亮无感而更喜欢张良呢?

如果说是美强惨,张良复国不得,那诸葛亮也是北伐屡屡受挫最终也未能克复中原,也很惨啊。为什么我们就对诸葛亮无感呢。然后我们一致认同,虽并非客观事实,但诸葛亮总给人一种强要逆逆天改命的感觉,七年北伐难道不劳民伤财吗,百姓难道会安定吗?这种反衬下,就会觉得,张良的选择是为天下息,而诸葛亮是为后世名。张良的故事是一个逐渐成功的故事,从无到有,最后成功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是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的故事。


陆逊那把火之后,刘备的故事应该已经完结了,作为臣子的诸葛亮也应该走上苟延残喘的末路。一个本应该完结的故事,意料之外的迎来高潮。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不是非要劳民伤财,而是在那个情况下不得不北伐,以攻为守,因为蜀国当时和其他两国比差距太大了,不要说休养生息了,蜀国恢复的速度是绝对赶不上魏国的,国力增长是指数级的,最后只会被魏国碾压,而不断北伐,也会让魏国疲于应对,大家都别发展,这样就达不到能碾压我的程度,然后就等待天下大变,就是蜀国出击的时候了。

所以说为什么诸葛亮明明知道北伐几乎不可能成功还是连连北伐的原因,是为了不要亡国。而他也不是为了什么后世名,蜀维埃的第一代领导班子的信念是“复兴汉朝,还于旧都”也是相当于亡国复仇,而且也是为了相对当时情况而言成立一个更平等的国家。蜀汉政权,其实是神似当初的苏维埃的,是历史众多王朝上的一个奇葩,是一个真正为了理想和热爱多奋斗的产物,武侯要留后世名,在那个时代是有更好的选择的,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古往今来既有武侯祠,又有无数仁人志士歌颂的武侯,应当是恰恰和你得出的结论相反的人,为国尽忠,心怀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千万人,亦往矣的那种英雄。至于有人所说的顺应天时,看清大势,都先不提当时具体的政治环境是否就是曹魏昌仁,蜀汉压民。举个例子,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那会,汪兆铭投日,当时也有无数精英阶层断定大势所趋,当时就是顺应天时。可后来呢?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全国人民的血与泪,理想和精神,热爱与信念,是可以扭转乾坤的。遗憾的是,武侯失败了。他是英雄,是一个以结果来看依旧虽败犹荣的英雄。

七年北伐劳民伤财,某些人怎么就看不到三国归晋后,几百年堪称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五胡乱华呢(这期间过渡时间非常短),汉人被称为两脚羊,作为粮食,差点绝种。如果季汉夺得天下,个人认为绝不会出现王室相争,引胡入华的乱像,至少又是200年的和平时间,保持对周边政权的武力压制,这不香吗。当然这是作为有上帝视角的后人的看法。晋朝绝非天命所归,只是窃得神器而已。1800年后,我们很幸运,有个政权,也是以弱克强,他却成功了。

蜀汉偏居一隅,是必然要北伐的,不北伐就是在等死,况且北伐前期的确实实在在的撼动了曹魏的根基,斩杀张郃,打的曹魏心惊胆战,畏蜀如虎,就是把你心目中的千古第一谋士张良,大秦杀神白起弄来,他们也会选择北伐,而且你竟然会觉得,曾在《诫子书》中告诫自己的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死后家产不过几亩薄田几颗桑树会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人。从博望坡的初试霜刃,到当阳大败后的颠沛流离,到出使吴地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到赤壁照彻乱世的火光,到白帝城先主托孤,再到六出祁山北伐,到最后星落五丈原。自辞别南阳,丞相一生颠沛流离,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想的却是“亮再也不能临阵讨贼矣”,即使是他的对手,后世的司马家族都对他敬佩有加,而在某些人嘴里他却只是个热衷功名利禄的权臣。


无论诸葛孔明还是张子房,他们都是历史中最为闪亮的星辰,是后世每一个立志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有志少年们的榜样,看来你既没有理解诸葛亮,也没能理解张良。我不知道什么是黎民苍生,可能在你眼里投降动辄掳掠屠城筑京观的曹魏,投了曹魏再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烂晋是为了黎民苍生吧。我只知道武侯说过“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他去世后蒙受他恩惠的百姓们自发为他祭祀,给他戴孝,无理由地偏爱着他唯一的儿子。他是佤族人的“阿祖阿公”,他去世一千七百年后佤族人依然恪守和他的盟约抗击英国侵略者。

锦官城里到处铭刻着和他有关的记忆,武侯祠年年岁岁游人如织香火不绝,至此一千八百年。最重要的一点,张良在给刘邦的重大决策中没有一次失误,没有一次,而且鸿门宴救过刘邦一命,同时,还帮刘邦要到了战略要地汉中郡,这个很重要很不得了,且不说鸿门宴没他刘邦了,众所周知,打仗不存在万金油,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包揽所有工作,一个是会累就像丞相,第二个是有些地方顾不到。打仗从来不是靠一个人,然而除了有强力的军事将领,具体谋算的战术家以外,战略上的正确才是成功基石。这就是所谓要做正确的事,不是正确的做事。最后。刘邦不是刘备,项羽不是曹操。

更何况还有个孙权,单纯在这排功名没有意义。一个时代有一个的背景和机遇,踩一捧一大可不必。张子房由于卓越的战略才华给汉王朝建立的每一步指明正确的道路,加上刘邦集团人才济济,于是效率极高,是有且仅此一位的谋圣。因为张良心死了啊,自从看到韩国复而又灭之后,张良就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完成了,然后就简单了,早点结束战乱吧,毕竟整个秦末战乱有一部分就是张良挑起来的,所以汉一统之后,张良就再也没有心理包袱了,更加的通透自然了。看看蜀国百姓对诸葛亮的评价。

按照常理猜测,诸葛亮征战连连,蜀国不应该民不聊生吗?!可是,诸葛亮死时,蜀国百姓并未拍手称快,反而自发祭祀,并要求朝廷给诸葛亮建庙(这已大大超出臣子的待遇范围了)。朝廷不许,百姓就私建,还屡禁不止,甚至诸葛亮死后几十年,还在怀念他。说到他为了身后名,就太可笑了。按照常理,蜀国以一州之地,对抗实力几倍于己的魏国,大概率是无法成功的。一个战败国的核心人物,你以为有什么历史地位?!拿一辈子去赌一个未知(甚至是大概率不好的)?那还不如投降了,治理一方,留得些美名。就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激烈争斗,还压他一头,司马家统一后黑他不是常规操作?!

可是没办法,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就是头号亮粉,打自己祖父的脸也不顾了,甚至借诸葛亮来抬高司马家。毕竟天才的对手,至少是人杰!诸葛亮部分写的很好,但是对于张良部分,我倒是觉得,两个人的历史影响力不同是个人际遇的不同罢了。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诸葛和张良都属于明智之人,处在什么境地该干什么事,以他们的智商都会选择最优解,张良没有诸葛亮那样的际遇,所以行事自然也不同,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吧。

我倒是挺烦吹嘘韩白项羽的那些人,不能谋身,专项才能再厉害也不过别人手里的一把利刃罢了。我认为司马代魏的智略、谋划、耐力、果决、统御力等等,主要是在懿、师父子俩与诸葛亮对阵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也是因为有诸葛亮这个强敌在侧,曹氏不得不用其统兵而抬升的。

总之,司马懿与蜀交战虽几度兵败、数次受辱,但一生险地均在魏朝政局斗争中,甚至诸葛亮的强大反而成为了司马懿存续的原因,确实耐人寻味。张良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历史上吹捧的人也不少吧,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应该了解吧。提问是“更有名”,指的是还有很多人知道诸葛亮不知道张良,那么,一个连张良都不知道的人,基本上可以算作对历史毫无兴趣和认知,那么他们了解诸葛亮的渠道怎么会是那些旁征博引的史料?甚至于很大可能,他们连司马炎是谁也未必清楚,他们了解诸葛亮,主要渠道难道不是《三国演义》(含评书、戏剧等衍生品)。再举个例子,所谓的“五虎上将”,在正史评价并不高,也没见哪朝哪代哪个名人吹捧,但显而易见的,他们比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将领“更有名”,那又是为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北伐为何没有韩信的战果
详解“子午谷奇谋”:真正的风险是什么?
韩信能出川而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为何刘邦攻打陈仓取得成功,而诸葛亮却失败了呢?一个关键因素
韩信北伐一次就能成功,为何诸葛亮却五次全都失败?原因很简单
用人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