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我”、“自体”和“自性”

自我(ego)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通过与现实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是为本我服务。自我的目的是为了让本能需要在现实条件下得到满足。

事实上自我更象是一项心理功能。目的是把本能需要与现实世界提供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把现实中可以满足的物体转化成本能需要的满足。可比人体中肺的功能,现实世界中只有空气,而人体需要的是氧气,所以肺把空气储藏起来,然后选择了可以满足人体需要的氧气分子,然后被肺里面的毛细血管吸收。

同样的道理,自我就像人心理的一个器官,负责调动自身的资源去现实中寻找可以满足本能需要的条件。所以自我有很多子功能,比如用眼睛寻找、比如用语言沟通、比如用头脑思考、记忆、用身体行动等都属于自我的功能,所以就如哈特曼所说,自我有一些并不是冲突的产物,是在没有冲突的领域中发展出来的,比如记忆、思维等,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自我是为本我服务的。

 

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往往由两个步骤组成,一个是承载住本能能量的投注,另一个就是通过自我的功能向现实世界寻找满足。因为现实世界通常无法与本能欲望达到无缝接壤,所以自我需要先承载本能能量一段时间,然后再看看现实是否能满足的。这其中就形成一个能量簇,心理学称之为情结。这也就是为什么荣格把自我称为自我情结。

人在一出生的时候,自我功能是几乎不存在的,比如不知道如何使用眼睛、语言和记忆等,这个时候重要客体或者说养育人就几乎是婴儿的自我,充当婴儿的自我功能,所以一开始本能力比多是投注到重要客体身上,通过他们来完成自我需要完成的功能。然后随着婴儿的长大,自我功能才慢慢在自己身上发展。当自我功能回到自己身上时,那么力比多就投注到自体身上。但如果这个阶段养育者过度得不好,自我功能无法在自己身上发展,依然依靠他人来实现自我功能,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出现自恋障碍,自恋障碍就是把客体当成自体实现自我功能。

在这里自体就是相对客体而言,都是力比多投注的对象,都是为上满足本能的需要。简单说,自我就是把生命所能用到的资源用来满足生命需要的一种功能。

自体(Self)

自体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关注重点,以此有别于客体关系理论学家对客体的关注。科胡特认为广义上自体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核心,在空间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持久稳定的中心。而哈特曼认为自体是这个人自己。雅各布森则认为自体是一个人的全部,它作为一个主体区别于周围的客观世界。

但奥托·康伯格则认为自体是自体表象的总和或全部。康伯格进一步说:自体,是起源于自我的内部结构,位于自我之中。总之,自体是自己能感知到的自身的一种存在,是持续的对自身存在的感受的一种体验。或者可以说,自体是对自身感受的了解程度和整合程度。

科胡特进一步说明自体是怎样发展的,科胡特认为,婴儿是没有自体的,但随着婴儿与重要客体之间的互动和反应,婴儿就开始有了自体,婴儿的自体来自人际关系,是婴儿与成人作为一种自体客体的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

核心自体有两个主要成分,一是夸大性的自体,一个通过与自体客体建立关系而建立,自体客体通过赞许和反映这个夸大自体共情性地对儿童做出反应。另一个被理想化的双亲意象,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体客体允许和欣赏儿童对双亲的理想化作为共情的反应而来。

自体作为自己心目中的自己,其实也是在意识的参与下形成的。意识是有限阈的,所以自体作为一种内聚性的结合,尽管其一生都是需要与自体客体的互动,但依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下形成的自体边界。作为一种主体是经过自我意识的感知而形成的,也是有自我的参与的。

在某种程度上与自我有很多的叠合,因此科胡特的自体概念已经较少涉及自我了。可以说自我只是一种功能,而自体是一个整体,自我可以用自体去完成一些工作,但自我这种功能是由自体这个主体的一部分。

自体的存在在很多时候是相对客体的,而这个关系中自体是一个很有极限的存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尽管存在一个自体客体的相互作用,但能成为自体客体的资源毕竟是少了,特别是到了自体发展的第二阶段,自体已经开始加强和保护自体边界了。所以自体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的,或者说是孤独的,在这里自体有点像意识自我,是一个地球,而客观世界是一个宇宙。

自性(SELF)

自性是荣格关注的领域,荣格在研究情结的过程中,发现心灵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情结,除了个人无意识层面的情绪以外,还有集体无意识层面的情结,荣格把集体无意识层面的情结称为原型。这些情绪都不同程度聚集了心理能量。而自我情结往往是聚集最多的心理能量。这些心理能量以一个个的能量簇分散在心灵世界的各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心灵碎片,每一个心灵碎片就是一个子人格汇集一部分的心理能量。

心灵世界是一个广阔的整体,但人们往往只受限于意识的有限范围内,因为人的整个心灵结构是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相对心灵整体就如地球相对整个宇宙。对意识的高度认同把人的心灵世界压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自性就是指我们的整个心灵整体,自性是完整性的象征。自性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一种心灵存在的状态,是整体心灵的中心。相对而言,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性一种完整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就会形成一个更开阔、更成熟的个性。

自性是一种比较难以描述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性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种感觉,有如佛陀实证了开悟是一种心灵状态一样,是很难用理性的文字描述清楚的,甚至每一个人接触到的自性的部分都不尽相同。

 

尽管荣格终其一生研究自性化的工作,并把自性的状态努力描述出来,但最后可能用一幅曼陀罗来代表一个人的自性,而无法用很好的文字来表达。荣格鼓励每一个通过了解梦的方式去实证自己的自性。梦是通往无意识的途径,通过与梦的交流,人可以不断接触到自己的自性。因为自性往往会通过不同的原型呈现在梦中,比如智慧老人,比如阴性特质等。

荣格的学生弗兰兹用一个例子帮助我们理解自性,说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如一颗大松树,而自性就是松树的种子,松树终其一生长成的样子,在长之前都浓缩在这颗种子里面,种子就是松树的自性。在松树没有死之前,我们依然无法断定后面还会长成怎么样,所以自性化是终其一生的过程。因为生命在活着的时候还会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早已经存在地种子中。但在没有变化出来之前,我们是无法知道的。

 

自性和自体之间有什么不同呢。自体更多是一种定性的描述,一个成熟的自体是有固定的边界,以及固定的描述。心理上的自体就如生理上的身体一样是固定在那的。尽管身体也会衰老会胖瘦,但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身体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想这个人以后的身体会怎么样,因为基本已经确定了。但自性就不一样。我们无法清楚这个人的自性是长怎么样的。自性是一个不断扩展、不断成熟、不断完整的过程。自性更多不是局限在一个人身上,自性更多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在与环境形成一种和谐存在,才是一种自性的状态。自性更象一种风景,每一处的风景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看到的风景也是不同的。而自性的状态就是一种最为和谐完整的风景。

自我、自体和自性

那么自我、自体和自性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自我功能来满足自体与客体包括客观环境的关系,既确保自体能从客体上得到滋养或镜射,又能确保与客观世界有一个健康的互动。而自体的完整和成熟反过来也让自我功能更强大,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有些重叠的过程。

同样的,自性也需要一个有效的自我功能作为基本,使意识自我能有能力消化有意识世界。先要有一个有力的自我,才能敢于向无意识迈进,才能消化无意识或者进一步向无意识扩充,一个人走向自性化的过程,往往是自我不断被打破的过程。因此往往是先有自我,然后再发展自性。用一句话说就是:先要有自我,然后才通向无我。

自性是意识自我和无意识世界的总和,所以自性化的过程就是意识和无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的连接或者妥协。而这个连接和妥协的过程是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自体。完整的自体、成熟的自体才能有效承载无意识的情感或心理能量。

自我和自体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自性是本来就有,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呈现的过程。自性发展完全的人,自体也完善,自我功能也强大,但自我功能强大的人,并不一定是自性化高的人,也不一定是自体完善的人。自体和自性化都是需要自我功能的参与,所以自我是很重要的桥梁。

01

生活中的自我自体和自性

下面说明一下自我、自体和自性在实际生活中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自我其实是一种心理功能,一个人自我功能强大的话,意味着这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强,甚至说人格面具稳定和有效。这样这个人就在生活中更能取得成绩。进一步来说,可能情绪也比较稳定,更有影响力。但其内心并不一定是和谐的,内在也不一定是平和的,甚至会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情绪会在无意中侵袭他,也可能睡眠不稳定。人们可能更多会用人无完人的态度去接受他,意味着这个人的缺点也很明显。在越靠近的人眼中,可能性会有一些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存在,甚至这个人自己也受不了自己的缺点。有时候这个人也很有影响力会给他人压力。

自体比较强大的人会表现怎么样呢?自体强大或者完善的人相比而言更能接受自己,用比较流行的话讲是比较有存在感。所以在跟人相处上会显得更让人愉悦和舒服。他可能没有别人仰望的成就,但却有自己满足的价值感。

可能在社交上无法游刃有余,但却能享受当下,也不会刻意做什么,而是享受当下自由的气氛,不刻意影响别人,也不担心别人的影响。别人也不会在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到什么压力。在碰到挫折或者压力的时候,情绪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而是更集中注意力去面对和解决。

自性化程度高的人会怎么样呢。首先要清楚我的措辞,我说的自性化程度高,而不是说自性强大,是因为呈现自性的状态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我们只能尽可能接近,而无法真正活在完全自性化的状态中。就如我们人类只发挥百分之十几的智力,而无法达到百分之百一样。自性化程度高的人可以说达到一定的境界,自性化的过程更像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处于自性中等于接近圆满的状态,中国古代把这类人称为真人。其实我本人也说不清楚,毕竟我还没有体会到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只能用庄子的话来说: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简单说就是不贪生怕死,因为如果超越这两者,其它的都容易得多了。当然,前面说的是一种终极状态,而我们每一个都在走向这个目标的路上,荣格心理学会给我们一些路标,让我们在个人修行上有科学的指引不会误入歧途。

 

02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自体和自性

下面我再谈谈自我、自体和自性在亲密关系中会有什么不同的体现。

在这里先引用马丁·布伯对关系的定义,马丁·布伯把人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它(他、她)的关系,一种是我――你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用他的自我状态处于亲密关系中,就是一种我―――它(她、他)的关系,这种关系把和对方当成一种物我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一个用自我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会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一种价值、一种功能来使用,把对方当成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对象,对方是附属于这个自我为主体的,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对方对我有什么用,我通过对方实现什么、满足什么,我要为对方付出什么代价,我怎么得到对方。显然目前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的关系是处于这种以自我为主体的一种我――它(他、她)的关系。

当一个人是用自体处于亲密关系中时,就是一种我――你的关系,这种关系中是两种存在的主体的共同连接,是一种我和你相遇、一种我和你同在。这个时候没有一种二元对立的感觉,而是一种无他的当下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的眼中只有你,甚至我都没有想到我自己。

这个时候彼此的感觉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因为让彼此的感觉得到最大的允许,所以感觉之间会没有阻碍的流动、交融。彼此会得到滋养和共感,也就是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没有一种我要你做什么,没有一种你要为我付出什么的念头,仅仅是一起做,或许各自做,但却无需考虑是为谁,重要的是在彼此分开的时候,可能会难过和不舍,但却不会对自我功能带来致命的冲击波。但处于自体中的关系依然有困惑,有投射。

所以有时候会受到来自自身阴影的冲击,而影响情绪的稳定,但却可以一同分享和面对。总体上,彼此间一直是爱的流动、感受的分享、思想上的交流。其实很多女性都在追求有这样的关系,男性当然也需要,只是很多男性还没有到达这个意识。

当一个人达到在自性中相处的时候,几乎就是无我的状态,所以在这样的关系中就是没有刻意做什么,不管为你、为我。用荣格的观点上来表达,荣格认为自性化的状态就是一种统一的整体的状态,我们可以看成是两个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牵手在公园散步或者在海边看日落的状态。

彼此已经完成个人的修行,不缺什么,也不多什么,不期待什么也不担心什么,彼此也不需要做什么,更不需要期待什么,完全是一种本然的状态,甚至都不需要想事情,可以彼此开玩笑,也可以彼此沉默相随。可以看着对方笑,也可以没有理由的笑。可以用一天的时间看着蚂蚁搬家,也可以追着蝴蝶跑,尽管跑地很慢。可以听着对方讲话而呵呵笑,尽管可能都听不清楚。

上面是一些即兴的表达,与大家交流,因为没有长时间的考证,无法完全的严谨,只作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神分析如何治疗心理问题】1、潜意识意识化为显意识。2、自我弱小的来访者无法应对现实关系,借助心理师当做自体客体,协帮自己执行部分功能,心理咨询到一定时间就内化成为自己的功能了。3.移情,求助者残留
张维扬】释梦八讲之八:梦、回顾、反思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
自体自恋的哀嚎:没有我,你怎么办
关系自体心理学(VII)
客体关系理论——位态的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