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北榜案”:明初科举大案,是朱元璋在为建文帝扫除继位障碍?

引言

众所周知,自从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以来,科举就在中央王朝的选贤举能,选拔人才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科举制度也成为了平民百姓提升自我阶级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科举制度自创立以来,无不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明朝作为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可供研究的谜团。明初的四大案,杀的官员人头滚滚,明末的三大案,动摇了大明国本。

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一件被称为“血腥中的平衡”的重量级政治事件——南北榜案。

一、南北榜案的事件经过

明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刘三吾、白信蹈等人作为主考官,主持当年的丁丑会试,最终录取了录取了南方省份的考生 52 人。

经过殿试之后,浙江刘仕谔中探花,应天(今南京)尹昌隆中榜眼,福建陈安中状元,其余则按照次序依次排列。

看似正常的流程,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所录取的52位考生都是南方籍贯,其中没有一个人来自北方。

虽然自从南宋偏安一隅之后,长江以北地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教育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是类似这种全军覆没的情况,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于是愤怒的北方士子认为这是主考官偏袒南方士子,在科举当中徇私舞弊的结果。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明太祖朱元璋也很重视,命令再次复查试卷。

按理来说,这次一定会录取几个北方士子来维护皇帝的颜面,但是复试的官员还是维持原榜不变,始终认为北方士子的答卷不如南方士子的。

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大怒,主考官刘三吾因为年龄过大被贬边疆,其余人等各有处罚。

之后朱元璋亲自组织阅卷,在北方士子中挑选成绩优异者再次录取61人,这61人全部为北方人。至此,本次南北榜案告一段落。

二、南北榜案的深层解读

1. 历史原因

两宋时期,南宋偏安一隅,自此北方大地久经异族统治,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打击。

再加上北方世家大族跟随南宋朝廷南下,导致北方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恢复文教事业,导致在两宋之后,南北地区文化存在一定差异。

2. 人为原因

事件的焦点位置之一的刘三吾,作为本次科举的主考官,被人指责徇私舞弊,但是仔细看来,他的罪名并不成立。

首先是籍贯问题,刘三吾是湖南人,可是本次科举中名次靠前的几个人的籍贯都并非湖南,不仅不和刘三吾同乡,甚至省都不同,其余考生的籍贯更是遍布南方各省。

3. 道德原因

本案的主犯刘三吾,并不是一个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徇私舞弊的人,相反,在史书上他的评价很高。明史评价刘三吾:

“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

况且在当时刘三吾已经85岁高龄。这么大的年纪,还要徇私舞弊,致使晚节不保,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4. 制度原因

自从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经过历代王朝的逐步完善,科举制度已经是一项比较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糊名、誊抄等措施在宋朝就已出现。

明朝时更是规定考生不得在科举中自叙家门,不得使用颜色不同的笔墨作答。从制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也加大了作弊、舞弊的难度。

5. 考生原因

第一次录取的南方士子,并不是趋炎附势之辈,相反,他们个个克己廉洁,勤政奉公。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此次案件受到影响,最终依旧在官场任职,这并非处理科场舞弊案的措施。

由此可见本次科举录取者都是南方世子的原因,实在是偶然之中的偶然,并不是官方最终认定的舞弊案。

三、南北榜案的政治寓意

1.缓解南强北弱的社会现状

长江以北地区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均遭受巨大破坏。

而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有着更平稳的生存环境。在数百年的动乱年代中依旧有着较好的发展,因此南北方天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明朝作为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收拢人心,让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下的北方民众,从心底里开始认同明朝这个新生的朝代,对于这个新朝代,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这才是重中之重。

而南北榜案,虽然主考官都按照惟贤惟德的标准选拔人才,但是对于北方士子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打击,会使本就与南方地区有地域割裂感的北方地区更加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为了大一统王朝的稳固统治,对于北方士子的补偿势在必行,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并不否认第一次被录取的人才,同时又从北方世子中额外选取部分人才进入朝廷。

2. 政治层面的考量

首先明朝采取的政治制度中,有一项是官员异地任职,也就是南方及官员在北方任职北方及官员在南方任职为的,就是避免官员和地方大足沆瀣一气欺上瞒下,从而导致贪官污吏的出现。

而本次科举中所录取的考生皆是南方世子,无法达到异地任职这一措施的目的,所以产生整改是可以预料的。其次,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明朝时使用的班底大部分都是南方人,比如江西,浙江等地的官员。

而等到明朝一统天下的时候,同一地区的官员更容易结党营私,因此为了维持政治上的南北平衡,所以打击南方地区的势力,扶植北方地区的实力。

达到君臣之间、南北之间、官员之间的动态平衡,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所需要考虑的一件大事。

不难发现在本次南北榜案中被牵连、贬职、流放、诛杀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南方人,这就可以视作是朱元璋为了维持朝堂平衡而做出的选择之一。

再次,南北榜案发生在明朝洪武末期,此时朱元璋已经开始考虑为自己的接班人扫清障碍,巩固皇权。

明初的四大案,基本上都是因为建文帝年幼,明太祖朱元璋担心他无法服众,所以为他根除威胁,剔除掉可能会影响皇权的危险人物。

而本次南北榜案取士太偏,很有可能会使南方士子在朝堂上结党营私,北方世子心怀怨怼之心,最终与朝堂离心离德,君臣不睦。

倘若有别有用心之人在其中稍加运作,未尝不会对之后的接班人的统治产生影响。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从根本上磨灭可能会对统治造成任何一丝影响的迹象。

3. 有胜于无的笼络人心

依旧是为了统治的稳固,本次南北榜案的结果是以主考官遭受惩罚,北方士子得以进入朝廷做官告终。可以视作是一种对北方世子的补偿和安抚,也可以视作是一种对北方地区所有百姓的笼络。

虽然从整体局势上,看来明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已经完成了对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北方地区发生叛乱可能性较小。

但是作为帝王,政治已经融入血脉当中,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可能蕴含一定的政治意义,因此藉着这个机会体现出自己对北方民众的冷落,也未尝不可是一种聊胜于无的政治手段。

结语

综上所述南北榜案,是一场为了维持政治平衡而落幕的政治事件。偶然导致事件爆发的南北榜案,实则是因为南北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必然冲突。

明太祖眼光长远,立足于皇权,运用政治手段解决这次冲突,维持了朝堂平衡,并最终达成了自己巩固统治稳定的目的,此后,南方与北方分开科举成为惯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

参考文献:

《明史》

《廿二史札记》

《明朝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北榜案”中皇权与法律的考量
古代最悲催的状元:刚考中,还没来得及庆祝,就被五马分尸
孟子缘何得罪了朱元璋,差点被赶出了孔庙
史上最倒霉的状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朱元璋五马分尸,理由太奇葩
陈安为何做状元二十几天就被车裂而死?原因没想到!
明朝时期十大事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