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兴衰|这一战,将战斗民族的落后暴露无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场中国人比较陌生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在哪儿?它位于今天的乌克兰南部,濒临黑海,紧邻俄罗斯,与南面的土耳其隔海相望。1853年到1856年,这里是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主要参战方分别是:沙俄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奥斯曼帝国。

确切地讲,这是英、法、奥等国对沙俄的围殴,结果你可能听说了,沙俄帝国战败,其国际形象受到极大打击,也彻底失去了对欧洲东部的控制力。直到二战结束,俄罗斯才在该地区重新树立了威信。

如今,克里米亚战争被很多人遗忘了。这也难怪,因为它原本就是一场乏味的战争。说它乏味,主要是由于参战各方本质上势均力敌,没有明显的实力差距。有点像后来的一战,大伙相互硬怼,拼的无非是消耗。从战术层面,它也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经典的案例,总之有点干巴巴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聊这场战争呢?因为它背后的逻辑比战争本身更有意思,具体请容我细细道来。

1/6 沙皇俄国的野心

想了解克里米亚战争,我们有必要先得了解沙俄帝国的野心。

自彼得大帝以来,沙俄朝着欧洲强国的目标不断狂奔。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其势力已经扩张至黑海沿岸。

18世纪末,这里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范围,有个小国名叫克里米亚汗国,就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上。之前,克里米亚汗国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庸,但一直想脱离奥斯曼的控制,于是在俄罗斯的唆使下,1777年,克里米亚取得“独立”。

10年之后,俄罗斯撕下伪装,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自此,它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只隔着一片黑海。

对于俄罗斯而言,拿下黑海,就意味着它获得了通往欧洲的门户,这里有优良的不冻港,可供俄罗斯的军舰与商船停泊。从经济角度,由于俄罗斯最肥沃的土地都集中于南部,农产品可直接从黑海出口到欧洲,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从军事的角度,沙俄舰队可把黑海作为海军基地,并通过土耳其海峡,直接进军地中海。

我们不妨拿中国人熟悉的例子做个类比,如果把沙俄视作三国时期的蜀汉,那么克里米亚及黑海地区则相当于荆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建议刘备,想要问鼎中原,就得以四川为依托,将陕西的汉中与湖北的荆州作为进攻基地,以便南北夹击,对曹魏展开“钳形”攻势,大事可成。

沙俄控制黑海,和当年刘备想拿下荆州是同一个路数。如果说黑海是沙俄的“荆州”,那么位于北欧的波罗的海就是沙俄的“汉中”,早在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就从瑞典人手里夺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南方的黑海与北方的波罗的海,构成了俄罗斯对欧扩张的两枚关键棋子。

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俄罗斯对奥斯曼帝国宣战,真正的借口来自宗教。

奥斯曼所占领的土地,曾经属于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是东正教国家。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支,其历史比天主教和新教都要长。15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末代皇帝的侄女逃到俄罗斯,嫁给了伊凡三世。从此,俄罗斯开始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拜占庭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了俄罗斯。正因为如此,历代沙皇有一种深厚的情结:作为东正教世界的老大,我有义务将这群异教徒,从拜占庭帝国的故土上赶走,从而恢复上帝的荣光。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奥斯曼帝国境内有大量希腊人,他们也信奉东正教。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国家,这些希腊人自然不甘被异教徒统治。于是,他们与沙俄暗通款曲,希望借对方的力量实现独立。这也中了沙俄的下怀,他们正好借宗教的名义,干涉奥斯曼内政,从而激化其国内矛盾。

1/6 “欧洲病夫”与列强的算计

讲完了俄罗斯,我们再来看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由来自中亚的突厥人创立,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奥斯曼帝国灭掉了拜占庭,成为横跨亚非拉三洲的军事强国。

极盛时期,奥斯曼的领土涵盖今天的小亚细亚半岛,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大部以及北非地区,控制了地中海以东的文明世界。

尽管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国家,其境内的民族却多种多样,既有信真主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也包括信上帝的天主教徒,东正教徒,还有不少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

这对于帝国治理是一大难题,但奥斯曼人做得相当不错。从某种程度上,他们继承了拜占庭人的衣钵,有效维持了一个多元共同体的运转。只不过治理方式仍然是中世纪的。

从16世纪开始,西欧国家纷纷崛起,奥斯曼帝国发展上的滞后逐渐暴露出来。面对挑战,奥斯曼也尝试过改革,但收效甚微。进入19世纪,奥斯曼成了野蛮落后的代名词,被人戏称为“欧洲病夫”。

你看,奥斯曼帝国和中国的大清有点相似,两者分别从拜占庭和汉人那里继承并发扬了各自的制度遗产。很可惜,虽然他们做得都比前任好,但时代已经不属于他们了。因为更强大,更新颖的对手横空出世。

在这群对手中间,最主要的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北方的沙俄,另一个是西方的英法。沙俄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下面来谈谈后两个。

英国从十八世纪起就成了世界海洋霸主。与其他的欧洲国家不同,英国主要致力于维持海上霸权,为此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为了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海军建设上,英国得防止任何国家在陆地上称霸。唯有这样,英国才不必去发展陆军。因此,他采取了一种被称作“均势”的外交策略。

所谓“均势策略”,就是当发现某个国家有崛起的苗头时,英国就会支持他的敌人,或与敌人结盟,一起刁难这个国家。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人就采取了这套策略,而今,他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对付沙俄。

对于英国而言,他绝不能让奥斯曼帝国落入沙俄之手。当时英国国内盛行这样一种说法:一旦让沙俄占领了土耳其,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印度。所以,英国必须将沙俄势力遏制在小亚细亚以北。

与英国有类似想法的还有法国,但和英国不同,法国针对俄罗斯,还有历史和宗教上的原因。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就是被俄国人打败的。为此,法国人一直耿耿于怀。

另外,作为天主教国家,法国自视为天主教的保护国。众所周知,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发源地,从16世纪起,法国就获得了对耶路撒冷教堂的保护权,这对于法国的天主教徒是无上荣耀。但问题是,东正教也视耶路撒冷为发源地,况且历史也比天主教更悠久,凭啥让耶路撒冷归天主教管呢?

天主教的靠山是法国,东正教的背后是俄国。19世纪,耶路撒冷地区归奥斯曼帝国管辖,面对两边的压力,奥斯曼只能受“夹板气”,两头都不敢得罪。

也正是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法国坚定了通过武力提升话语权的决心。正好英国也想遏制俄罗斯的扩张,面对共同的敌人,两国结成同盟,顺便把奥斯曼帝国拉下水,共同对抗沙俄。

3/6 谁是潜在的赢家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率先在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展开。此时俄国的最高统帅是沙皇尼古拉一世。

此前,沙俄曾在拿破仑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军队,在全世界的声望达到顶峰,还获得了“欧洲宪兵”的称号。以至于包括尼古拉一世在内的很多人觉得,俄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沙皇政府对于建设海军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海军被寄予厚望。事实证明,在应付奥斯曼海军这种孱弱的对手时,俄海军的实力确实绰绰有余。两国在锡诺普湾爆发了海战,俄海军大获全胜。

但也正是这场战争引起了英法等国的警觉,要知道,他们是绝不允许俄国把霸权扩展到海洋上的。

随着英法等国的加入,战争随即进入僵持。而俄国军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首先,俄罗斯陆军官兵的素质就比海军低了一大截。参加海军者多为贵族子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陆军就不同了,他们全都是农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农奴。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俄罗斯陆军的数量是欧洲最多的,但是战斗力很低下。

即便是农奴士兵,他们的素质在农奴里头仍然是偏低的。这和俄罗斯的征兵制度有关,当时政府尚未实行全民征兵,遇到打仗,兵源只能从农村地区调集。但地主们是不肯把身强力壮的农奴交给军队的,道理很简单,优质的劳动力得留在身边干活啊。所以,最后加入军队的,很多都是体质不佳的“病号”。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俄国的军队中,具有读写能力的人不到0.2%,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在日常训练中,军队也只注重一些表面功夫,比如正步怎样踢才整齐,怎样列队才显得威武等等,根本不重视对实战能力的培养。

相比之下,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就要强得多。法国很早就实行了全民征兵制,而且,法国对军官的培养也是世界领先的。在战场上,法国人非常重视纪律,尤其重视提高小规模作战单位的能力,这些都让他们发挥出巨大的优势。

就连英军的战斗力也不能和法国相提并论。英军的军官来自贵族阶层,平时养尊处优,而下层士兵也以穷人为主。与俄罗斯一样,英国没有建立全民征兵制,征兵只能靠金钱利诱。然而,如果普通人有一份正经工作,或者他平时的收入比当兵的高,凭啥要参军呢?所以,英军的兵源到最后只能来自城市贫民甚至爱尔兰饥荒的难民。

再说后勤方面,还是法国人做得最好。法军的每个团都有较齐全的生活配套,从面包师、厨师到勤杂工不一而足。而英军就没这么幸运了,士兵们除了每天一份口粮,剩下的就得靠自己了,连做饭洗衣都不能指望别人。

然而,这些问题与俄国军队所遇到的相比,仍旧是小巫见大巫。

4/6 徒有其表的军队

1854年,英法两国正式参战,俄国军队的压力陡然剧增。

曾经的俄国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现在却痛苦地发现,昔日的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你可能难以置信,在热兵器已经普及了一百多年的西方军队中,俄军仍旧是一支喜欢拼刺刀的部队。

原因很简单,俄罗斯士兵所使用的是滑膛枪,这种枪射程近,精度低,装填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在机动性较强的野战中,滑膛枪不仅会发挥不了威力,还可能拖军队的后腿。

所以,俄罗斯士兵更习惯于用刺刀上阵肉搏,越爱拼刺刀的士兵就越勇猛,也越容易得到军官的赏识。不过,这种“古典”的打法过去在欧洲军队中也很盛行。

然而,当英法联军开始使用米涅来复枪时,这股勇猛很快没了用武之地。

米涅来复枪是法国人的发明,其特点是射速快,威力大,而且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圆头柱壳弹,这种子弹能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杀伤,一旦击中骨骼就得截肢。

在这种新型武器面前,俄军毫无优势可言,即便在兵力占优,地形占优的情况下,他们仍旧很难吃掉敌人。

但比起战斗减员,俄军的非战斗减员更加触目惊心,他们要么由于感染疾病而死,要么因为受伤得不到及时救治。更糟糕的是,俄军军官打心底里瞧不起这些农奴士兵,丝毫不把对方的性命当回事,他们往往命令手下不惜代价地冲锋,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在参战各国中,俄罗斯的后勤保障是最差的,甚至连奥斯曼军队都不如。从后方运来的物资,往往被军官们中饱私囊,结果便导致到手的军饷严重不足,士兵们常常得饿肚子。

由于补给严重不足,俄军士兵打仗只能靠自给自足。他们甚至连军服和靴子都得自己制作,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俄国军队中会有大量的手艺人,如裁缝、鞋匠、铁匠、木匠、木工、油漆工等等。请注意,这些人可不是专门的工匠,一旦拿起枪,他们就成了士兵,到前线跟敌人打仗去了。

让我们拿俄军士兵和英军士兵做个对比,虽然大家都是穷苦人出身,但俄国士兵来自农村,英国士兵则来自城市。前者自力更生的能力很强,除了打仗,在部队里往往还兼职一份别的工作。因为常年和大自然打交道,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也很强,露营时甚至连帐篷也不需要,直接在地上挖个洞就能睡。

反观英军士兵,由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他们就缺乏相应的野外生存技能,诸如打猎,捕鱼这种事,他们通常做不来。用一位法国军官的话说,这些英国兵除了打仗,啥也不会。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俄国军队比英军更厉害呢?并非如此。这背后所反映的,恰恰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

英国在19世纪中期已经迈入了工业社会,士兵中有大量的城市平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的世界里,凡生活所需,已经不必再依靠自给自足。

相比之下,俄罗斯还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正因为社会分工不发达,才迫使士兵不得不自给自足,既打仗,又做衣裳,还得兼职打铁伐木,这样的士兵看似能力很强,实则以牺牲战场上的效率为代价。

5/6 焦灼与战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军已经在战场上投入了70万兵力。然而,胜利的天平并未向他们倾斜。

在英国、法国、奥斯曼等国的夹击下,俄罗斯独木难支,他希望自己在欧洲的盟友——奥地利和普鲁士能够出兵援助,却遭到无情的拒绝。然而,恼羞成怒的尼古拉一世已经无暇去教训这两位盟友,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泥足深陷,眼下,他迫切地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鼓舞军队的士气。

尼古拉一世

可是事与愿违,俄军的一次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他的海军也被联军封锁在黑海海域内。英法等国还在不断增兵,双方在战场上投入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50万。克里米亚战争,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拉锯战。

双方互有攻防,但形势对俄罗斯正渐渐不利,它的国力已经很难再支持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国内陆续能听见呼吁停战的声音。

而在双方在克里米亚陷入鏖战之前,英国就在背后搞小动作。

早在英法联军向俄罗斯正式宣战前几个月,英国的舰队就悄悄驶往波罗的海,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消灭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

在与俄军正式宣战后,英国军队曾尝试在芬兰湾登陆,却遭到了失败。

随后,英军又在炮击了俄军位于芬兰境内的要塞,这一次大获成功,他们摧毁了俄军的炮台,并迫使对方守军投降。

若不是凛冬将至,英国海军完全有可能继续推进,尽管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但此时的英国海军已经装备了蒸汽船和更先进的大炮,而俄罗斯海军仍在大量地使用木帆船。如果英军执意进攻,波罗的海舰队的命运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

英国舰队在波罗的海的出现,给沙俄敲响了警钟。只要英军驶入芬兰湾,首都圣彼得堡就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下。

英军的行动,也是对沙皇政府的一次威慑,倘若你敢在地球上任何角落与我作对,我都有办法对你实施斩首行动!

到了1855年,双方已经在战场上耗尽精力。就连法国也感到力不从心。战争期间,法国从农村地区征召了大量士兵,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开始受到影响,食品匮乏,贸易量下降,法国经济正在被战争蚕食。

当然,最惨的还是俄国部队,他们遭受着敌军围困和弹药不足的双重打击,敌人每进行四次炮击,俄国的炮兵只能进行一次还击。俄罗斯这才意识到,他们打的是一场工业化战争,仅凭人数和意志力已经无法取胜。

1855年3月,沙皇尼古拉一世突然去世,俄军将士已无心恋战。半年之后,英、法、奥斯曼等国联军攻陷了俄军把守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至此,克里米亚战争事实上已经结束。

克里米亚战争,最终以一纸名为《巴黎和约》的协议画上了句号,协议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说了,网上有详细的介绍。大致就是,沙俄退出小亚细亚半岛,奥斯曼在这场博弈中取得了主权与领土完整。之后近一百年,俄罗斯再也无力染指这片土地。

6/6 真正的赢家

那么,谁是这场战争中真正的赢家呢?我们先看看伤亡数字。

克里米亚战争前后打了四年,俄罗斯总共伤亡25万人,超过了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法国,伤亡9万人,奥斯曼帝国的伤亡也大致是这个数。至于英国,总伤亡人数才1.5万人。

为什么英国伤亡最少?英军的战斗力不是不如法军吗?是的,但问题是,英国出的兵力也不多,他的大部分主力部队都在海外,可以说,英军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难怪英国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还嚷嚷着要攻打俄罗斯本土。

整场战争中,法国打得最好,功劳最大,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战争险些拖垮了国内经济,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略微有些得不偿失。当然,这一战彰显了法国的荣耀,国际地位也提升了不少。

但比起这些,我们还得从战略层面审视这场战争对各方的影响。

尽管法国取得了胜利,但他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影响力并未扩大。反观英国,整场战争,它甚至没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但他的战略目的却达到了,就是削弱沙俄,借法国和奥斯曼之手,维护了他们的海上霸权。

所以,克里米亚战争最大的赢家是英国,他的胜利是战略上的胜利,而法国所取得的,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

说到底,克里米亚战争的背后,本质上是三种国家模式的竞争。

沙俄属于典型的大陆型国家,其扩张模式遵循着传统的帝国逻辑,攻城略地,侵吞土地,以宗教作为精神武器,征服当地的居民。

俄罗斯幅员辽阔,他的现代化起步较晚,之所以能够雄霸欧洲,一方面是因为拥有巨大的战略纵深,敌人很难占领。另一方面则依赖大量的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让俄罗斯军队得以凭借庞大的数量优势,来抵消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

这就好比一家大公司,尽管产品不怎么样,但依然可通过大规模批量生产,薄利多销,用廉价征服消费者。早期中国的家电企业就采取了这套打法。

然而,当这种模式遭遇到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时,其劣势暴露无遗。法国模式就属于这类企业。法国的“产品”,也就是他的陆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官的指挥水平,法国陆军均首屈一指。这使得法国军队善打大仗和硬仗,后来普鲁士军队也延续了这个传统。

但即便如此,法国仍旧有他的硬伤。法国既想保持陆上霸权,又要建立海上霸权,这就不免陷入两线作战。但法国毕竟国力有限,这个梦想注定无法实现,倘若它能一心一意,始终聚焦于自己的“产品”,后来也许就不会败给普鲁士。

最后来看看英国,如果说俄国的问题是庞大臃肿,法国的症结是定位不清,那么英国的定位则很明确——只做海洋霸主。

英国是岛国,征服大陆原本就有难度。但进军海洋就相对容易,海洋虽然广阔,但要征服海洋,只需守住几个要道:直布罗陀、马六甲、好望角、博斯普鲁斯等等,它们是全球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征服海洋,就需要强大的海军。相比于陆军,建设海军需要更多的资源与技术创新,但从成本与回报的比率来看,发展海军仍然最划算。海洋不像陆地,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只要你的海军足够强大,就能征服全部大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等于锁住了所有大陆国家对外扩张的边界。

所以,英国的目标很明确,为了称霸海洋,我得让大陆国家保持均势,谁也无法威胁到我。

某种意义上,英国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公司,而陆地国家则更像是传统企业,前者通过垄断渠道与基础设施,将主动权牢牢控制在手中。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法俄等大陆型国家所追求的,只是局部最优。而英国虽然没有光彩的胜利,却凭借海上霸主的地位,取得了全局的胜利。国与国的差距,往往就是这样被拉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一敌三,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沙俄为何能强势硬扛一年
克里米亚战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被遗忘的世界大战——“克里米亚战争”
历史上的今天 1854年3月27日-28日 英法对俄宣战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16世纪的克里米亚与俄罗斯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导致很多国家群殴俄罗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