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丨一日一诗

上期回顾: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释     疑    


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山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沉没,消失。

⑤穷:尽,达到几点。。

⑥更:再。


    译     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海 海 赏 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海如流。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惟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 ,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作 者 简 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自幼好学。开元初做过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辞官。十五年中漫游黄河南北,后补文安县尉,最后死在文安。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之一,比李白大十三岁。墓志中记载他:“歌《从军》,吟《出塞》,缴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曾经名动一时,但遗憾的是存诗只有六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才子登楼写了一首小诗,成就名垂青史的经典,千年无人超越
最好的五言绝句,必推这首!
一首《登鹳雀楼》,凭什么让王之涣跑赢时间?
【古诗词】登鹳雀楼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