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的记忆(水乡篇)
来自话题
#美丽中国乡村行
6372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的这首诗写的虽是旧时苏州城里人家,其实苏州的郊外又何尝不是如此?

      苏州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境内陆势低平,区内陆表水系极其发育,水系发达,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是典型的水乡泽国。苏州自古多水乡,水乡古镇多,千百年历史的发展,苏州水乡古镇形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至今保存完好水乡古镇,宛如一盘珍珠撒落在姑苏大地上。

江南第一水乡:周庄

  周庄,春秋战国时期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后又称贞丰里。北宋年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13公顷捐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庄。

      周庄,虽历经九百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0.4平方公里的古镇上有着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如沈万山后裔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型,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高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修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雅致的韵味,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周庄,一定在梦里到过这个地方。白墙上的模糊雨印,黑瓦下的旧木窗棂。走进一条青石铺就的深巷,从未有过的亲切,伴着如水的忧伤。↓



  双桥,俗称钥匙桥,由石拱桥世德桥和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河上的石桥联袂而筑,显得十分别致。 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



  竹篱小院,临水而筑,水乡古镇悠闲气韵尽显其中。↓



  袅袅的轻烟唤醒小巷,醒来的周庄又开始了满是人间烟火气息的一天。↓


  浣纱女搅起层层涟漪,也搅动了沉静的村庄。↓


  清晨古镇在朝阳的照耀下,晨曦中清幽秀美的水乡更是散发着古老的气息,景色迷人,宁静祥和。↓


  墙面斑驳陆离的小屋,在晨曦中向游人述说着小镇的沧桑岁月。↓


东方威尼斯:同里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到了宋代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始建于宋代,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文化古镇。

       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1982年成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同里,因水成街,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孕育出'一水东西去窈窕,风家杨柳木芙蓉'的美景,因而在江南古镇中赢得'东方威尼斯'的赞誉。↓



  一个个驳岸、一条条水巷、一座座拱桥、一级级石阶、一艘艘小船,构成了水乡古镇同里独有的风情。↓


  北人善骑射,南人会撑船。在江南,船就是人们出门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石级边泊着鱼船,船头斜放的竹竿上,默立着黑得发青的鱼鹰,好一派水乡风情。↓


  深巷幽弄,是同里的一大特色。正所谓,'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



            碧水映古桥,绿树藏娇影。↓



桥梁博物馆:甪直

  甪直古镇隶属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距苏州城区18公里。甪直古镇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因桥多,被冠以'桥都'的美称。

        古镇一平方公里内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仅存41座。桥型各异,造型独特,有多孔和独孔的石桥,也有拱型和平顶桥等大小不一的桥,背誉为'桥梁博物馆'实不为过。镇内桥街相连,河水相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遍布在每个角落。现在古镇仍旧留有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的街道,深巷两旁为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非常罕见。河床上来往小船,络绎不绝,井然有序,一派惬意自然的景象。


  甪直的'甪'(念'陆'过去电脑上打不出这个字)是甪直人自创的字,认识的人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这个水乡古镇的认识和欣赏,我就是甪直的欣赏者。↓


     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纯净、悠扬、典雅、温婉的气质,这是所有人第一眼看到甪直的印象。↓



  江南水乡独有的清幽与宁静,古镇别具一格的岁月底蕴与文化熏陶,徜徉在小镇,总有一个转角让你放慢脚步。↓


  河道里,摇船的船娘在船桨欵乃声的和伴下,唱着江南小调,偶尔跑调,引来的是一阵善意的哄笑。↓



     在甪直古镇的老街上、廊棚下,依水而建着排排房屋。青色的石板路两侧,坐着不少原住民,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流露出一种怡然自得的调调。↓


  在古镇长达5.6公里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人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现在还保存有41座。这些桥大小有别、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甪直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乡桥都”。↓




水乡佛国:锦溪

  锦溪古镇地处江苏省昆山市西南,距古镇周庄8公里。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锦溪古镇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留存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著名的景点有通神御院,陈妃水冢,莲池禅院等。


  古莲长廊,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很长的一段水上长廊。长廊两侧几乎与水面平齐,中间是一座拱形桥,廊顶也跟着抬升,四周的飞檐如同要展翅起飞一般,充满动感。↓


  古镇入口处的石牌坊,牌坊上书 “水乡佛国”四个大字,牌坊楹联为:“长堤映月水冢香散白荡雪鸥寻故知,飞阁凌宵片云钟度禅院梵音有新声”。↓


  古镇的内河道长达6公里,形成了锦溪河湖相通、泽浸环镇、街巷依水,桥巷相连的典型江南水乡风貌。↓



  锦溪“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有水必有桥,锦溪的桥之多,素有“三十六座桥”之说。“现存的古桥,在古镇区有26座,大都为明清建筑。桥上碑记、桥联、花纺镌刻精细,形成水乡特有的“桥文化”。↓




  古镇的建筑以明、清、民国初为主,具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为主,以及水墙门、吊脚楼、落水廊棚、桥楼廊坊等独特的河街集市建筑。↓


  陈墓邮局,陈墓邮局是锦溪当地的老邮局,据说最早成立于清朝末年,算是有些年头了。在通讯工具不是那么发达的过去,这里可是当时收发信件的重要中转站。↓



古弄存诗画:黎里

  黎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地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腹地。黎里曾名梨花村,自南宋以来,黎里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出有状元1人,进士26名,举人61名,贡生43人,可谓人杰地灵。黎里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近代著名人物柳亚子先生就是黎里人,古镇上有他的故居,以及生平陈列纪念馆,柳亚子先生是活跃于近代政界和文界的大名人,其故事非常地传奇。


  古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民居等建筑,呈现出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空间魅力。↓



  拱门、骑楼、老屋构筑的小巷,路面不宽,人也稀少,街巷沉浸在一片静谧祥和里。↓



  烟雨长廊:黎里的雨廊(廊棚)是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是古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所谓雨廊,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俗语称之为:“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黎里的廊棚以其独有的绰约风姿吸引着游人。↓



  小巷深弄:黎里的小巷深弄多是出了名的,是古镇的又一大特色。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古镇至今完好保存着115条弄堂,弄堂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双弄、子母弄、三岔弄等,还有明弄、暗弄之分。最有意思的要属沿河建筑里的暗弄了,曲曲折折看不到尽头,穿过它就像穿过历史隧道,街弄维系着个个不同的时代。↓



  水乡桥韵:江南市镇,水多桥也多,黎里就是这样一个多桥的古镇,且听老话“出门就是两座桥”、“三步上下两座桥”,可见古镇桥梁之多。黎里古镇现今保留着12座古桥,其中8座是原汁原味的古桥。↓



  柳亚子纪念馆: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优秀建筑,又是一处近现代的重要史迹,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1922年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这座深宅大院,从此这里就成了一代诗人会见四方爱国人士、议论国家大事、编辑《南社丛刻》、撰写爱国诗词文章的地方。↓


秀绝冠江南:木渎

  木渎古镇,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汉族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木渎古镇素有“吴中第一镇”之誉,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木渎,可见此地不凡。↓


  御码头,乾隆六下江南,六次来到了木渎,乘船而来的乾隆皇帝都是在这里登岸的。↓


  虹饮山房乾隆皇帝住过的“行宫”,现在是木渎古镇最知名的建筑,历史上纪晓岚、刘墉、和珅也都曾在此下榻。↓


  虹饮山房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二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他园林。↓



  园内古戏台,徐士元是个有名的孝子,当年为了让父母开心,特地在园内搭建戏台,不时巧立名目邀请戏班子进园表演,博二老欢心,就连乾隆到木渎游玩的时候也要到戏台前看戏听曲,这个古戏台已经成为虹饮山房的地标景点。↓


  园内各路景观通过长廊、曲径、小门等相连,绕园一周,步步有惊喜。↓



  古镇上最令人注目的地方应是西施桥了。桥在香溪水上,桥上有亭,飞檐翘角,黛瓦、木柱、石栏、抱石、望柱,桥下薄雾迷漫……此地是西施沐浴的地方,水流千年,满河生香。↓



  木渎,也是一个中国私家古园林聚集的古镇,堪称中国的园林古镇。↓


  明月古寺,据说始建于唐清泰二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整座建筑雄伟典雅,古朴清幽,散发着江南寺院庄严肃穆的气质。↓


昆曲发源地:千灯

  千灯古镇位于昆山东南13.5公里处,东接上海青浦区,距上海虹桥机场30公里;西邻苏州,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千灯古镇原名“千墩”,名出吴越争霸,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又是昆曲的发源地。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昆曲、延福古刹、少卿寺遗址等。主要景点有顾炎武故居、顾炎武墓地、千年古塔-秦峰塔及、顾坚纪念馆。


  千灯浦是古镇的一条古河道,如今笔直的千灯浦上停了几艘乌篷船,河岸西边是一排枕河的江南民居,粉墙黛瓦。



  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河埠廊坊,水苑幽弄,深宅大院,水镇一体,尽显江南水乡古镇风韵。↓



  岸上的白墙小瓦民居,影子沉在门前的河水中,吹一阵风,湿亮的静影就散墨般淡尽。这样的地方,可游,更可居。↓



  远处的秦峰塔和近处的石拱桥、千灯浦、民居构成了一幅绝佳的水乡图景。↓



  古镇的石板街与千灯浦平行,南北贯穿古镇,并连接各支路,全长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石板街所用之条石有一个美丽名称“胭脂红”。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



  千灯古镇还是昆曲的发源地,中国最古老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昆曲”就发源于此,昆山腔的创始人顾坚就是千灯人。↓


  顾坚纪念馆:顾坚 ,元末明初戏曲家。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精于南辞,善作古赋。著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因其'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顾为昆山腔的创始人之一。↓


东南第一乡:沙溪

  沙溪古镇位于苏州太仓市中部,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沙溪古镇区内保存着明清临水建筑和漫长的古街,古老的小巷,古朴的古桥及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沙溪古镇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明清临水建筑、幽深古老的小巷、古朴雄浑的古桥及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等。开凿于宋代的七浦河贯穿全镇,河道宽阔,河中有岛,为江南古镇一大特色。沿河两岸的古宅民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沿河街道绵延1.5公里,诉说着沙溪昔日商贸的繁荣。


  古镇沿戚浦河临水而建,古朴的石拱桥横跨戚浦河,“印溪书舍”、“南野斋居”、“连蕊楼”等一批古宅名居拔地而起,形成了枕河人家,小桥流水,小巷深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古民居,整齐地排列在水路两旁。形态各异的拱桥,横跨在荡漾的流水之上。水面映着桥的影,桥底映着水的波。水路,街巷,不规则地穿插在朴素而又雅致的房屋之间。↓



  古镇沿河而筑,河道纵横,因而也就留下了众多的古桥。在经受了漫长岁月风风雨雨的侵袭后,这些古桥已成为古镇一部温柔而多情的历史。↓



  水道蜿蜒成为一条优美的曲线,临水居民多为砖木结构,你高我低,却无封火山墙相隔。宅基以石块砌筑,又是水道的驳岸。↓



  古镇的古民居它一面临河,石柱凌空支架在河面上,一面临街,居民'开门上街,推窗见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湘西的吊脚楼有同工异曲之妙。↓



古风雅韵:巴城

  昆山市巴城老街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东西长200米,街道狭窄,仅容3人并肩同行。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挑出,使老街显得更加狭窄,有“一线天”之称。巴城老街延续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两旁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商店傍水而立,面街枕河,粉墙黛瓦,石岸斑驳,河埠错落有致。市河水色清冽,河中舟楫如梭,一派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情。直到解放前夕,老街基本格局未变。


  巴城老街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并且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



  老街老房子是临河而筑,面街枕河,鳞次栉比,沿河一窗,粉墙黛瓦;石岸斑驳,河埠错落有致,市河(杨林塘)水色清冽,舟楫如梭,一派江南水乡风情。↓



  巴城老街四面环水,若想要去巴城老街,你得过了桥才行,老街的入口处就有两座桥,一高一矮,一座为石拱桥,而另一座相距不远的是一座廊桥,短短的距离建有两座桥梁,可见巴城财力之富足。↓



  厚重的老建筑、朴素的石板街、透着时光的旧物件和巷子里时不时传来的吴侬软语让人心生好感。↓



  巴城老街不是很长,东西向全长200米,街道也狭窄,仅容3人并肩同行,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挑了出来,使老街显得更加狭窄。故巴城老街有'一线天'的别称。↓



图片:宋老头

编辑:宋老头

文字:宋老头(本篇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

谢谢您的浏览!

来自话题

美丽中国乡村行
6372篇内容 19.4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03-01
来自作品集古镇荟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最美9大水乡
户户人家尽枕河 细品江南民居建筑特色(组图)-家装设计-别墅网新闻
最美水乡古镇
记游散文:寻梦江南古镇——朱家角
江南水乡徜徉
旅游丨带长发及腰的我,品味这江南古镇,可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