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徒生涯
一张上海公交汽车五场第十三期驾驶员培训班全体师生结业留影的照片勾起了我从初中毕业走向社会的回忆。

                                                            (上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初中毕业的,在1972年12月28日踏着我们这一届毕业生最后时间去暂时工作的单位去报到的,因为我的报到通知书他写着“无去向代训艺徒”,那时“代训艺徒”不知道满师以后是什么情况。在计划经济的下,我们是WG中的初中毕业生,在这前,有66届67届的毕业生,毕业后有去农场和在市区工矿企业工作的,后二届68/69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实行“一片红”除有病有残毕业生在里弄里待分配,其余的都要去农村插队或农场工作。到我们上一届70届的分配还是看每一个家庭的前子女的工作情况再分配。而我们这一届按顺序应该是71届初中毕业,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学工半年学农半年,其中学校还组织我们学生去拉练,就是学生自带行李去郊区行军走上一个星期。这样我们的被拖后一年毕业,由71届变为72届初中毕业生,从此史上再无71届初中毕业生了。

                                                              (上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1972年12月28日我们拿着粉红色的通知书,来到浦东浦东大道与浦东南路的杨家宅上海公共交通公司汽车五场报到。(现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时报到的我们这批有106人,来自杨浦区的建设中学、市东中学和浦东东昌路浦东南路老白渡等一带的同学。第一天报到办办手续,就放我们假了,约定过了1973年元旦,大概是1973年元月3日大家又汇聚在浦东公交汽车五场的会议室里有劳动工资科领导给我们分组共分成4组,我是第一组的召集人,共有26人组成,基本上都是杨浦区的组员。接下来几天由场部党政工团给我们介绍公交汽车五场的历史情况、公交汽车五场目前的情况、公交公司在上海的重要地位,记得团委书记程栋给我们从学校刚刚毕业的学生上团课。
上海公共交通汽车五场不同于上海市区的公交电车公司汽车公司。1956年10月25日:上海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原直属上海公用事业局的上海市公共汽车第一车场、第二车场、公私合营上海市浦东公共交通公司划归该公司领导。公交汽车五场前身是由在浦东川沙南汇各民族资本经营的各条公交线路经过公私合营组成的浦东公交公司,1966年12月公私合营浦交公司改称汽车五场。
上海公交汽车五场属下有六个车队,一车队是主要行驶在浦东大道是81/85路公交线路。二车队主要是行驶在南汇地区的公共汽车主要路线是沪南线,三车队是主要行驶在浦东南路上的82/86路公交线路。四车队主要是行驶在奉贤、金山地区的公共汽车,主要路线有西渡到五四农场、西渡到浙江乍浦途经金山卫(石化)的西乍线。五车队是主要行驶在川沙地区的公共汽车,主要线路有庆宁寺到川沙的小火车。六车队主要行驶在崇明地区的公共汽车,主要线路由崇明南门到各个农场和地区。
学习班结束场部按我们总人数的一半分到公交线路上工作也就是做售票员,另一半到车间里学习修车工作也就是机工。我与韩光华、黄伟贤、王银宝、陈文彪、周一鸣、钱自亮、滕立生分到四车队,在奉贤南桥工作。那时候我们都服从分配没有挑三捡四的,奉贤是这次分配去的最远地方。崇明六车队没有安排。
我们都是十七、八岁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去奉贤也是上海的远郊,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去奉贤南桥四车队报到的交通,有场部劳动工资科关照约定第二天的上午8点有南桥四车队送场部的保养车回南桥。因为有我们这批72届代训艺徒要去车队报到,车队调度特意派车队工会主席开保养车并接我们去车队。车子接了我们几个新员工,还有几个车队的工作人员,一辆车我们稀稀落落没有几个人,好像记得还有一位售票员。我们出了场部沿浦东南路到浦建路左转向南沿沪南线经北蔡、周浦到航头停了一停,上了几位去南桥方向的乘客。沪南线到航头是一个三岔路口,向东是到南汇,我们学农时我跟卡车押运学农行李对路还有些知道,但向西右转就不知道去那里了。这时售票员报站了我们这次车次是到南桥的班次,途中停靠泰日、齐贤、南桥。后来我也开过保养车,到航头后就进入正常路牌按航南线行驶站站停直至终点站南桥。
奉贤南桥汽车站座落在沪杭公路南桥镇,与老镇一路之隔。南桥汽车站是当时当地唯一的公共交通站点,也是浦南地区最大的公共交通车站。汽车站有一幢二层楼沿沪杭线的楼房,底层是候车室,二楼是车站办公室与女职工宿所。在候车室的南面与北面各有一扇大门,南面门是供车辆进站的,北面门是供车辆出站的,门的两端都有禁令标志。
南门进去靠南面有一个小型加油站,加油泵还是手动的,把油泵到有刻度的玻璃容器里采取自流式加入汽车油箱。还记得管理加油的头发有点花白的项师傅,他还带有安排第二天早班车出车的位置排列。再过去就是一幢小平房是车队的票务室,售票员每天下班前要去结账、交款的地方。靠车队西南角落里是一个养猪的地方,由食堂里贾师傅负责的,每顿饭后收下来的泔脚拿去喂猪,每年12月26日杀猪,食堂收5分菜票,供应一顿大肉面。
车队面积不大大概只能停40辆左右的公交车。靠西北面有一个防空洞,西面靠西是男职工宿舍,中间是有三个车位的修理车间,中间一个车位有一个地沟供修理工站在下面修理汽车底盘,那时候负责的郭师傅,复员军人修车有一套的,郭师傅嘴巴有点歪,老师傅背后都叫他郭歪子,时间长了,他对这个昵称也不在乎了。
车队的食堂就在汽车修理间隔壁,食堂就餐的地方是一间长长的开间,朝南开了一扇双面的弹簧门,里面放了,六张长台子每一张台子可以坐六个人,汽车站就餐时间拉了比较长,早餐从早晨5点就开始供应了,午餐从9:30就开始供应头班进站就餐,一直要到中午12点后早班车陆陆续续进站后结束,晚餐一直要到晚班车进站结束。好在郊区线路车进站早到晚上8点最后一班车进站就结束营运了。食堂就餐区也是车队的活动场所,特别是上午做预备班的师傅都在食堂里第一、二张台子是休息等候。只要人够多就会组织起打大怪路子扑克,人少就会翻陆军棋,我在做售票员时后期也在预备班里工作一段时间,也学会了打大怪路子扑克和翻陆军棋,水平在各位师傅中属于佼佼者,是受牌友欢迎的搭子,但太浪费时光了。
食堂也是政治学习宣传的地方,记得74年批林批孔时食堂中间拉着二根铁丝,批林批孔的大字报就悬挂铁丝上两面可看。
食堂厨房间也不大,有三眼灶供炒菜、炖菜、蒸饭用。食堂由一个老王师傅负责,老王是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斯斯文文的看不出是食堂里的工作人员,老王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抓老鼠吃,每抓住一个老鼠会剥皮,把老鼠皮用钉子钉在厨房门的背面。食堂里主要负责烧菜的是贾师傅,里里外外都有他打点,贾师傅面孔上有点麻皮,被后人们都叫他贾麻子,他为人热情大度,也不再乎,但我们新进去的人员是不敢称呼他的。
车队食堂后面还有一个小的炮仗锅炉,主要是冬天早晨供应汽车加水的,车队浴室是定期开放的。

                                                               (图片来自网络)
老南桥汽车站随着奉贤的发展已经跟不上老百姓对公共交通的需求,第一次搬迁到南奉公路口的新车站,我这时已经离开公交公司去安徽上海后方基地工作了。图片是左面的公共汽车是我最熟悉的车型,在公交公司车辆中序列号为647-***,647车型好像是为郊区路线特意打造的,采用大道奇发动机地盘,车厢是木地板上有一轮轮凸出的,中间有扇门上下客,门前方有一块空地可以堆放行李的,这种车型上海市区是没有的。

                                                             (上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奉贤经济飞速发展,南桥汽车站也几次扩大几次搬移,现在南桥汽车站也称为南桥车站,南桥东门公交站。是上海市奉贤区的大型公交客运枢纽站。位于上海奉贤区南桥镇南奉公路8771号,紧邻S4沪金高速。

这是去年2021年7月29日去川沙时,路过过去上海汽车五场五车队旧址时看到的场地。

公交公司都改为巴士公司,五车队仍旧在川沙的原来地址。


(这票板是去年去青浦金泽游时乘青金线时向售票员借拍的。)从结束新员工培训到车队报到,只用了一个星期,在车队报到后只用了二天,车队领导给我们上了一堂上车前的安全教育,车队行车路线和覆盖的区域。在南桥车站再次分配黄伟贤、王银宝、陈文彪三人去金山(洙金镇)工作,我周一鸣、韩光华、钱自亮、严耀春、滕立生,留在南桥车队工作。
随后分配师傅,我跟售票员师傅陆沛娟,驾驶员是王师傅叫啥倒忘记了,但记得是复员军人,是车队里驾驶员中个子最矮的一个,每次接班他上车第一桩事就是腾坐位。跟师傅随车的路线是西塘线,就是由奉贤西渡渡口出发经南桥、光明、钱桥、桃园、到塘外公社为终点站。这条路线主要是在钱桥、桃园、朱将这三个车站上是临近星火农场连队的。

                                                     (上图片来自网络)
车队对我们新员工售票员发了一只白色帆布票袋。就是我们在市区公交公司的电车、汽车上看到的那种吊在脖子上的票袋。内有隔层,分别可以放分币、角票、和一元、二元五元十元的钱。


                                                       (上图片来自网络)
一只黄铜做的票钳,用于在车票上打洞记录乘客上车时的站点。

                                                          (上图片来自网络)
一面”慢“字小红旗,用于配合驾驶员车子进站时伸出旗子招呼外面行人、自行车靠边让一让,做好安全行车。
另外还发一块土布织成的揩布,质量之差,我又是干活卖力的,用不了二个月就破了,辛好每三个月发一次,做售票员时早班、分班也就是二头班,中午休息,都要用到揩布,我们郊区的车辆在卫生上,搞了还是很干净的,早晨将车厢内的扶手座位都要擦一遍,有时候驾驶员擦擦挡风玻璃,后来我做驾驶员时车厢内外的清洁工作基本是都是我做的,车队里给我配了一个最胖的售票员谷师傅,只能我们小青年多做点。

                                                         (上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网络上下载的上海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售票员的票板,电车的票价是4分、7分、1角、1角3分。公共汽车的5分、1角、1角5分。这个小的票板够用了。我们车队是行驶在郊区路线较长,票价从5分起一般从西渡发车的到终点站都是6角,另一条跨省市的路线西乍线,从上海奉贤西渡出发到浙江乍浦,票价是1元2角。

                                                    (上图片来自网络)
在奉贤和金山境内的公交车最高票价是6角,5分一档共有12档,到乍浦的1元2角有24档。除跑乍浦的几位售票员外一般都是发的二层的票盒,就是用木料和三合板制作的票盒,票盒两面都有金属的夹子夹住车票的尾部,我们也称票根。跑乍浦的售票员他们的票盒是三层的,有四面共24档,都是用左手手臂托着,左手拿票钳,收进来的钱,纸币直接用中指与食指无名指夹住,分币直接放进票袋里。
记得第一次上车,最难的还是开口报站名,和招呼乘客。一位18岁不到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要在公共场所张开口大声招呼乘客上车往里走,车子起步拉好扶手车子转弯拉好扶手。还要关心乘客到站下车的招呼。还有第一次收车票钱的时候手也会发抖,出现纸币夹不住掉落地上的现象,这时候陆沛娟师傅十分耐心的指点我,路线不熟慢慢地会熟悉的,最主要的收钱时一定要用手夹住,还有车票一定要搞清楚,车票就是钞票,搞错了要吃赔帐的,我是代训艺徒每月工资只有17.84元,赔不起!卖了一年多时间的票子,总共没有超过1元的差错。

记得当时南桥汽车站就那么几条营运路线,西乍线——西渡到浙江乍浦,也是车队营运线路最长的一条跨省营运路线,每天6个班次,我们上海去三次,浙江来三次是对等的。从西渡向南到南桥,再向南到柘林向西沿杭州湾海塘,经漕泾、金山嘴、金山卫、金丝娘桥,出上海境地。到浙江的全公亭、岔路桥到乍浦,在南桥汽车站三年工作期间也只搭乘过一次去乍浦看看,当时也只是跟车去跟当班车回,也没有看出什么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
西团线——西渡到南汇团东。西渡到南桥后向东走奉南线,经光明、青村就是现在的青溪镇、奉城、四团、到团东,到团东的车子是每隔一班一次。西干线——西渡到财贸干校,是西渡到南桥向东到奉城,出奉城东门港右转向南是一条仅容纳一辆大型车辆通行的道路,每当有交会车都要选择会车地点,才能通过,从东门港向南一直到市属干校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一条四、五米宽的沙石小路,路的东面的农田,西面的一条笔直的运河,路到市属干校向东转,隔壁是工交干校再向东就是财贸干校也是西干线的终点站,这条路再向东就是五四农场的场部。当时公交车没有开通,有时我们看到有到终点站下车的有农场的手扶拖拉机里接的。

                                                         (图片来自网络)
在网络上又看到一张奉贤奉城汽车站的照片。又回想到在1974年时我们跑西团线时有一班车是要从奉城发车开往西渡的头班车,就要在奉城车站过夜。奉城汽车站是一幢长长的平房,分三段,西端的一个简单的候车室,放置二排木制的长櫈,中间的售票室东面间放了四张单人床是我们驾驶员售票员和奉城汽车站负责的站长老潘。奉城汽车站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成照片是的模样,车站是停着的是660车型的铰接式巨龙车。

鉴于当时的道路情况,奉贤还有许多乡镇没有开通公交车,于是用一种用自来水管焊接成三角架的自行车出现在车站旁,在奉城汽车站有一位叫阿毛的二等车师傅是我比较熟悉的,有时他会问我们讨些粮票,作会回报他也会送些当地的黄豆给我们。一辆自行车经他们改造在书包架上加一块木板,变成加长版的坐垫,上面用棉花帆布包扎一下,可以坐二个大人,在奉城车站的主要是去头桥公社的,在四团车站主要是做去平安公社的。

                                                          (图片来自网络)
航南线---南汇航头到奉贤南桥,路线不是最长,但那时候从上海市区东面和浦东地区到奉贤唯一的公共交通路线。
西金线---西渡到金山县(洙泾镇)途经南桥、亭林、松隐、洙泾。1972年金山石化总厂筹建开始后,总有乘客将石化厂所在地金山卫与金山县的县政府所在地洙泾分不清,我们做售票员的总是要多问一声,特别是西渡站的窗口售票员对到金山去的乘客特别关照。
刚刚到南桥汽车站工作时老职工总是会讲我们奉贤地区是上海浦南地区,后来搞懂了浦南地区,上海浦南,在上海市南部和杭州湾北岸,因为处在上黄浦江中、上游段以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浦南地区。包括上海市金山区、奉贤区、松江区浦南部分。分在金山车队的几位同学他们的主要路线就是金枫线---金山到枫泾,金米线---金山到米市渡,金张线---金山到张堰,金廊线---金山到廊下等线路。

                                                     (图片来自网络)
网上看到南桥汽车站的候车室,比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老车站时面积大多了,通道大概翻一倍。图片上有西五线的入口处,是原来的西干线的延伸到五四农场的场部。老车站也就是四到五个通道,每当车辆进站后就有站员召集乘客排队检票上车。
还有一个车队的调度室也要讲一讲,南桥汽车站的在候车室的东西角,东西二面是窗,西面朝着停车场,东面是出场通道,坐了调度员座位上对场内情况一目了然。调度室是每一个上班的司售人员必到之处,那时候我们上班前要到调度室翻拍子,车队将每一个人名字工号写了一块漆成红绿的铝牌上,上什么班就挂了那一块路牌下,我们只要将红色一面翻成绿色,就证明你已经到了车队可以正常接班出车。1973年到1976年初南桥汽车站调度员有陆宝祥、陈玉庭和老金师傅,每当冬季夏季要调整时刻表的时候有二楼办公室里的张老师来安排的,曾在调度室里听他讲每一次的调整他都能够排到每一块路牌至七小时五十几分钟,够厉害的,8小时工作制,安排到七小时五十几分钟,不包含司售人员接班等候时间,我也是在学徒期间养成一个好习惯,一定要遵守时间,宁肯我等车不可让车等我,学徒三年三个月没有一次迟到脱班的事。
调度室内还有一台车票票根的铡刀售票员在票务室领到的整刀车票100张,拿到铡刀上在车票的尾部铡断一半,便于车上售票时出票快,我们售票时主要是看车票上面的号码,出几张票就在原来的号码尾数是加上几张票数,不会出错。
调度室门口还有一只用油漆桶改造的放废机油的,也是每一个售票员要用到的,公共汽车的门是靠真空吸力拉动的,有时候门的滑槽里有垃圾堵着就靠售票员用调度室门口的小撬棒勾去垃圾,再涂上废机油润滑。

                                                               (图片来自网络)
1973年初到奉贤南桥汽车站工作,记得南桥只有二家市属单位,一家是南航路是的通惠机械厂,另一家就是我们南桥汽车站,到南桥镇就是车站对面一条比较宽东西向的路叫什么路名现在还真的记不清了,因为当时太大意了,现在经高德地图上寻找回忆可能是新建路,我是以沪杭公路人民桥为原点查寻的。图片中的一条街还是记得十分清楚,这是一条南北向的街,是人民路。贯穿整个南桥镇,走到南面顶端就是南奉公路,南桥人民医院也在南门,我们南桥汽车站发出到四团、塘外、干校的路线车在南门设有招呼站,方便了住在南门附近的乘客。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奉贤南桥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远郊,第一次回家我们问老员工南桥有什么土特产,南桥最出名的是鼎丰腐乳,有另卖的和瓶装的,当时一瓶500克的红腐乳只有3角5分,我买了二瓶回家味道确实不错,后来才知道“鼎丰腐乳”曾被誉为“进京腐乳”,久负盛名。
在奉贤南桥汽车站工作期间职工回家,车队是这样安排的,一星期工作6天,每一条线路为一个班组,有6个路牌,每三个路牌为一个单元,从晚班开始也就是第一天接班,,第二天是分班也就是两头班早晨出车跑一圈,或一圈半后交给接班的,然后在南桥车队里休息,下午再接班跑一圈,或一圈半后下班,第三天早班,一般在中午12点40分到13点30分下班交款结账,然后就可以回家了。

在南桥工作期间回家的路由二条,一是乘我们汽车五场浦东的公交车,从南桥出发乘自己车队的航南线到航头,转乘二车队的沪南线到东昌路摆渡到十六浦城市区公交回家。另一条是乘自己车队车到西渡摆渡到闵行老街乘汽车二场的沪闵线到徐家汇,乘26路到海关外滩再转28路到家。
当时住在浦西的职工都是走闵行到徐家汇转乘市区公交的。

                                                             (图片来自网络)
在汽车五场工作时我们的待遇是学徒工,第一年的工资只有17.84元,假如一个月回家8次,付来回车费还不够,我能够享受的待遇也就是0.30元买一张月票,乘徐闵线月票不通行,我们在徐闵线两头的终点站只要报上是南桥的就可以免费乘坐还可以优先先上车,优先照顾坐位子。第一次发蓝卡其中山装左上衣袋上印有红色公交标识的服装后,乘车就方便些了,坐在公交车是我们都是同行。讲是同行,实际上我们的待遇完全是二种待遇,我们代训艺徒的外人,进车间工作的同学做学徒还讲得过去,公交公司售票员的普通工工种,也就是到工作岗位上直接拿36元 附加工资4.58元。而代训艺徒是从第一年17.84元、第二年19.84元第三年22.84元没有附加工资,我们称为赤膊工资。在我们进汽车五场南桥汽车站工作前也是72届初中毕业生比我们早几个月进单位的,他们待遇就是36元普通工的待遇,在那个计划经济环境下,不是个人想这么就这么的,这也是命运的安排。


                                                                  (图片来自网络)
学徒生涯第一次就是跟师傅在公交车是做售票员,跟师傅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就单独工作了,也是第一次的郊区的公路上跑那无尽无底的路,第一次跑的西塘线西渡到塘外公社(乡)的,西渡出发到南桥、光明公社(乡)、钱桥公社(乡)、塘外公社(乡),其中到了钱桥后的桃园、朱酱、塘外都有星火农场的连队,那时农场职工也都是从上海市区去工作的历届初中、高中毕业生,都是年轻人。相比他们我在南桥汽车站工作还是幸运的,要珍惜来自不容易的工作岗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她)们去外地插队或农场工作后,才换来了我们按当时政策分配代训艺徒的职位。在做售票工作一年期间印象最深的是,1973年冬,星火农场职工放假了,我们车子在塘外终点站一下子就涌上来七八十人,爬窗的也有,根本无法阻止他们回上海的心情,一辆车塞的满满的像沙丁鱼罐头,人多行李也多,车票卖了三个车站才卖清,算一算一个车次卖了81张票子,也就是讲一辆车乘了81个人,只多不少。后面的车站有无法上客了,等于直放车了,但蹊跷的事还在后面,离西渡终点站还有一站时,到郭家村时在车子后面挤出来一位男乘客提出要下车,当时我也提出疑问你为什么要在这里下车,他讲内急,也没有办法就开门放他下车,到了终点站西渡,全部乘客都要下车,这时一位女乘客提出她的皮夹子没有了,而且刚刚下车的男乘客就在她附近的,估计是刚刚那个男乘客下手了,出门在外防备之心不可少,到了终点站下面就有终点站的站员来处理了,她是否还有同事同行吗?她回上海的路是否顺利吗?这桩事多年来我也一直挂在心头,遇到非正常的乘客要多多提醒其他的乘客。
做售票员将近一年时在1973年年底车队按照上海公用事业局的统一安排,我们车队在9个代训艺徒中挑选出6人,我、韩光华、周一鸣、黄伟贤、王银宝、陈文彪线在车队里由祝关龙师傅带我们业余时间学习驾驶技术,那一年我19岁不到。先于我们报到的72届硬档工矿同学,已进入汽车五场12期培训班,南桥汽车站有陈长根、沈宗元,伏秀斌、贾国民、王蓓丽、席根娣等人。公交公司对新驾驶员的培养工作一直抓很紧。我们初中毕业生都不到20岁的人,直接培养成大客车驾驶员,这是其他行业不可想象的。当时培养驾驶员驾驶员要求也蛮高的,身体要好,对眼睛、鼻头、耳朵都要达标。


我们身体检查是到石门一路吴江路那里的公用事业局医院,1我们的工作证,乘车证、职工就诊卡是都写明是代训艺徒,还是与他们公交职工是有区别的。身体合格,汽车五场培训班就帮我们办理驾驶学习证,是一张贴有照片白色铅印的证件,内有学员的详细信息和时效。上车前先要进行交通规则考试,因为我们是先业余学习,由祝关龙师傅在我们上分班利用中间空余时间,给我们讲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汽车是一头会吃人的老虎,这句话在培训班里有老师给我们上安全课或机械常识课总会提到。交通规则要记住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要看懂警令、警告、指示标志。要做到宁停三分不抢有秒。在组织的模拟考试和正式考试中取得满分和高分的成绩。取得驾驶学习证书,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驾驶车辆。我们几位先在车队的西北角上停放的一辆旧的632-**公交车,是搁在用修车用的铁制马墩上,我们轮流上车坐在驾驶员位置上,有祝师傅指导我们怎么起动发动机,离合器与油门的配合,刹车的注意要求,离合器踩下去要快,抬起来要慢,又不能拧离合器,刹车踩下去要慢,抬起来要快。公交车上乘坐的乘客,操作不当会引起车辆起步乘客一挺胸,刹车一鞠躬。
在南桥汽车站工作的三年期间,1973年下半年73届的硬档工矿和73届的代训艺徒也陆续进入车站补充新鲜活力。原来南桥汽车站的有住在南桥镇上的老员工,有住在上海市区的老公交,公交驾驶员大多数的住在奉贤金山的复员军人,在我进南桥汽车站时还有几位66届的职工,有做统计的徐大蕾、驾驶员黄彤旻、李琴琴、还有团委书记陈金明。李琴琴在九几年老锦江中她还认出我来,她不说还真的认不出她,当时她已调出公交公司在上海工商银行工作。还有大我们一届的70届,在食堂里工作的罗师傅、陆师傅后来他们都到一线工作做售票员。随着金山石化总产的建设,一批征地工也进入车队工作,这批他们的征地工是原来在金山卫晒盐的盐工,身体特别强壮,手拎肩挑有使不完的力。记忆最深的在1975年从黄山茶林场上调一批有66届67、68届的知识青年,与征地工和我们这一批的职工文化素养和社会阅历明显要好。没有想到时隔几个月我和几位师兄也到黄山脚下徽州地区上海小三线工作,再隔一年73届的朱正升、顾林海等人也到小三线的古田、长江医院等单位工作。在1975年车队来几位奉贤当地的复员军人,他们都是从从公交公司售票员做起的有董、徐还有一位叫王新龙的我1986年回上海工作后去过一次南桥汽车站听说他做了车队长。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讲述的与图片无关。我们在南桥汽车站学习驾驶技术的时候车队提供的是632-***老车型,用的是美国道奇汽车改装的,后轮是双轮的,发动机是6缸118匹马力,动力足够,发动机构造简单宜保养。

                                                                (图片来自网络)
车辆经过改装,在右面师傅坐的位置前再安装了一个无用的方向盘,仅供师傅当扶手用,后来车子开到马路上引起路人的好奇心,一辆车子怎么有二个方向盘,再一看车子前后都挂着教练车的牌子,有时会引起误解,由于当时的公交车发动机位置都在前面师傅与坐的位置与驾驶员员位置相隔较远,师傅掌控是通过一根绳子连接到刹车连杆上防止出意外。在业余和正式学习期间师傅都没有拉动过手里的这根绳子。
当时大道奇车辆结构简单,前面仪表板只有四只像百雀灵盒子大小的仪表显示盘,我们只要开车时注意的其中三个,一个是电流表看看当中的指针发动机工作时是否向正极 晃动,看发电机是否工作。还有一个水温表要控制好水温,那老式的发动机没有温控器,是靠水箱前面的一个铁皮百叶窗控制器,来控制进风量大小,达到水温的高低,一般要求水温要控制在90-95C°之间,这时对发动机能起到最大效能--节油。还有一个是机油压力表,这个表很重要,一旦机油压力没了,证明发动机机油泵不工作了,会影响润滑系统,会烧毁曲轴轴瓦。另一个是汽油表,这个表过去驾驶员是不用多关心的,因为每天晚上车辆进场后驾驶员会在加油前在车厢第二至第三排座位间地板上有一块30*30见方的滑络地板拉起,是汽车油箱,油箱上面有一根标尺,有刻度,证明油箱内有多少剩油需要加多少,加了后再测量,然后记录在路单上,有车队统计员统计出每天汽车行驶的里程,和汽车百公里的油耗。

                                                                 (图片来自网络)
在1974年初我们正式离开车队到浦东杨家宅上海公交汽车五场参加公交汽车五场第十三期驾驶员学习班学习,这一期学习班以我们72届代训艺徒为主,也可能是汽车五场驾驶员培训班成立后最年轻的一期。这期校长是袁瑞康,安全主讲是一个胖胖的陈老师,还有一个讲苏北话瘦瘦的杨老师,影响最深也是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小油门,慢慢地开。”还有一位面孔园园的陈师傅是给我们上机械常识的老师。十三期学习班共有九辆教练车,都是清一色的公共汽车。每一辆车安排6个学员,每三辆车为一个编组,学习计划制定好,也是三辆车一起行动到一个区域学习。我被分配在第一组第一辆车,师傅的龚思九,学员有我、朱国强、候金发,沈长隆、女学员有陈美萍、周爱丽。其中候金发是66届的,朱国强在学习中期作为技术骨干支援第八辆车组。第二辆车师傅是陈荣坤,陈根宝,孙群等人,第三辆车是项师傅。
到了培训班后几位师傅都发现我们从奉贤四车队来的同学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按汽车喇叭都是用左手的,原来我们在车队业余学习时祝关龙师傅讲,开车时右手要管的事太多了,就将按喇叭的事交给左手来操作,后来我们根据培训班师傅的要求逐步改正,成为左右手都能自然地按喇叭。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我们学习用的大道奇车结构十分简单,仪表板除了四个仪表外,在右面有一个三个档位的方向灯拨动开关,右转弯将拨杆拨向右面,左转拨向左面,中间是空档,方向灯处于关闭状况,仪表板靠左面下端有一个可向上拉三档的到灯控制开关,拉一档是亮车辆的示宽灯,再向上拉一档是近光灯,拉足第三档是远光灯,在郊区开车晚上一般都用远光灯,有交汇车就要将远光灯改为近光灯。
还有一个与其它车辆不同之处,那时的公交车点火开关是放在驾驶员座位右侧下放,乘客有时好奇公交驾驶员行驶中十分频繁拉动座位下的开关,当时公交公司对驾驶员要求严格,采取发动机息火滑行,达到节油效果,发动机要熄火,就要关闭电源,所以开开关关十分频繁。在驾驶员座位右侧,最前的是手刹车拉杆,中间的排挡杆,是七档变速箱,前进档1-5档,加倒车、空档。后面还有一个拉杆是发动机启动机拉杆,俗称启动马达,利用杠杆原理,拉动拉杆使启动马达工作,马达吸铁开关推动马达的齿轮与发动机的飞轮啮合带动发动机曲轴转动,活塞工作,发动机有动力带动汽车前进。
驾驶员培训班前期是开车与机械常识交叉进行的,机械常识的培训使我们对6缸发动机有所了解,我们所使用的大道奇6缸发动机是四冲程发动机,四冲程是指发动机活塞采取,进气、压缩、点火作功、排气,一个程序。6个气缸点火顺序是1-5-3-6-2-4,发动机二大机构、四大系统,配气机构、曲轴连杆机构,润滑、冷却、点火、供油系统。这是机械常识必考的知识,所以到老还记忆犹新。

                                                                (图片来自网络)
汽车五场第十三期汽车驾驶培训班九辆车按培训大大纲,三个组分头在汽车五场浦东杨家宅附近的崂山新村周边的道路行驶逐步掌握驾驶技术熟悉道路情况,按交通规则驾驶车辆。我们每个学员每次开车20分钟为一个行程,每天能轮到2-3次。还在五场的宽大的停车场里,学习侧方倒车位,车库三进二倒原地调头,还有汽车走锯子形,汽车走锯子形需要一段距离,我们一组三辆车带上铁制桩头和栏杆,将车子开到南汇到芦潮港的公路上,1974年浦东郊区车辆很少,也没有交警来管的,在马路中间摆上桩头,就锻炼起来,记得有一辆社会车子看到好奇也钻进了我们摆好的锯子形中,由于他没有减速左晃右晃差点闯祸,师傅看到后,结束了我们走锯子形的花式驾驶,后来培训班考试也没有这个项目。


我们在培训班学习期间,1974年8月19日遇到上海最大的13号台风(Mary),正值天文大潮。汽车五场接上级通知,我们作为上海民兵,培训班也作好准备,草包竹竿也搬到车上了,后来可能是我们太年轻,取消了我们上老海滨的任务。
在培训班浦东道路的培训中,几位师傅在我们学习期间几乎走遍了浦东、浦南地区的公路。最南到过芦潮港,最东到过老海滨,最西到过枫泾和金山(洙泾)镇。记得有一次,在金山第三组的车子出故障了,由二组的师傅陈荣坤通过硬牵连来拉回场部,硬牵连是由金山车队里机修工帮助完成的,在他们完成牵连前,我们一组的车子有龚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学员驾驶,先离开金山车队,走到亭林不到后面就有按喇叭要超车的车子,龚师傅赶快叫我们靠边行驶,让后面车子超车,一看是我们自己的车子,由陈荣坤前面开车拖着后面三组项师傅的车子,像一阵风,唰一下子开到我们前面去了,他们车上和我们车上的同学大家相互招手致敬。培训项目还有一个是夜间行驶学习,师傅们也教我们在夜间行驶要注意的情况,夜间公路上交汇车,要在100米前就要将远光灯改为近光灯,减速靠右安全交汇。为了要迎接结业考试我们将车开到市区在四川路北京路河南路天潼路范围内学习,在四川路桥河南路桥桥面上学习坡度起步,在市区学习期间师傅带领我们去,四平路上的公交汽车一场,东安路斜土路上的公交汽车二场,曹阳路上的公交汽车四场,常德路上的电车一场等公交公司的电车场汽车场,解决中午吃饭的问题,也让我们熟悉一下公交公司在上海的分布情况,还有一个就是各个公交公司电车、汽车场饭票,是通用的。
培训班的机械常识的笔试与排除故障考试都在汽车五场内完成的,汽车侧方移位,车库三进二退考试都在汽车五场的停车场上完成的。最后结业考试大路考是由公安交通部门和公交公司各个场组成的,在四川路北京路河南路天潼路上进行的,我的考试很简单,上车按喇叭起步看左面反光镜,抬离合器换档位,将车子开向路中央,开过二个路口,也没有转弯操作,考官示意靠边停车,就完成考试了。我们这一期培训班在老师师傅的辛勤付出下,学员的努力学习下,顺利的一片红,全部合格取得实习资格。

汽车五场第十三期驾驶员培训班结业后,学员们各自回到车队,进行半年的公交路线上实习,我第一次实习的路线是西干线,由西渡出发到南桥后向东走南奉线,到奉城的东门港右转向南是一条一车半宽的沙石路,南奉线是从金山卫到柘林奉城四团的沿杭州湾的海堤,东门港向南就是原来的海涂,经过历年的变迁化海涂变良田。走完沙沙石,就是原来的上海市市属干校,左转向东还有二站,工交干校和财贸干校终点站。再向东就是五四农场场部。第一次跟车师傅是朱彩章,复员军人奉贤当地人。朱师傅指导了一个星期就单独实习了,原来与朱师傅搭档的售票员谷振声师傅也与我搭档了,谷师傅是一个老公交了原来是在上海公交汽车二场的,有丰富的社会经历,车队领导也是照顾到一个20岁不到的实习期年轻驾驶员配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售票员,也是一个最佳搭配。谷师傅在车队里可能是最胖的之一,还有一个胖的是王大琪师傅,王大琪师傅年轻时习过武的,我们进车队工作时还看到过他在宿舍西面泥地是抛石锁练功,每农场放假后返场高峰时,总是派他到西渡站做站员,在卖站头票时再维持站头秩序,他对农场的小青年还是有些威慑力的。谷师傅是因为身体原因发胖的,具体我们年轻人不能打听。我一直与他搭档至1976年3月我离开南桥汽车站去上海后方小三线工作。由于他肥胖车辆的清洁工作都是有我来完成的,冬天公共汽车防止水箱结冰,每天晚上进场都要将水放尽第二天早上出车前要加热水,一般要加二大桶,要揩挡风玻璃,车厢内要揩拉手和座椅,郊区的座位椅子都是用人造革包棕丝棉花的。开车后,出车前后都要做例行保养,检查轮胎,检查车子周身的整洁度,雨天回场还要冲洗车子。
在跑西干线时经常与五四农场的一辆去吴泾化工厂拉氯气的拖拉机碰到,开拖拉机的大概也是小青年,有时遇到我们车子靠站时会超车,车队里的老驾驶员会传授我们经验,我们车子随便开开就要比他的拖拉机快,没有必要与他争高低,我们开的公共汽车车上有一车的生命,安全第一,而且我们车子是按照路单是的时刻表行驶的,车队有规定,行车途中做到快二慢四分钟都属于正常情况。
在实习期间有一次车子开到离西渡还有二站肖塘站的时候,车子启动马达响了一次,就没有声音了,从发动机罩子内发出一股焦味,拉开发动机罩子有一股青烟冒出,一看是启动马达的吸铁开关烧了,发动机无法启动,还好从西渡到南桥的车子还是很多的,托到南桥的驾驶员带信讲我的汽车抛锚了,很快车队修理工郭师傅带了电工,开了一辆美式吉普来急修了,一看就指导我讲以后遇到启动马达烧了,可以将发动机的怠速调了高些,平时我们公交公司的汽车为了节油都将怠速调了最低的,稍微操作不当就会熄火。叫乘客推车发动,将车子开回车队再修理。又涨知识了,这技术真得在以后工作中派到用场的。
在1975年夏季这时已经从实习期转为正式驾驶员了,也就是取得了红执照,那时候驾驶证是用红色塑料壳子的,记得编号是65756号。夏季也是车队开展节赠产活动。我们大道奇发动机的车子燃油消耗标是每100公里30升。平时也能完成任务。但在夏季由于气温高,驾驶室里的温度更高我们男驾驶员穿着公交公司蓝卡其识别服,就是蓝色中山装左面上口袋上印有红色公交二字的logo,我出汗多,下班后蓝卡其服装背后会出现白色的盐花。所以开车时将发动机前的水箱前的百叶窗开了大点,发动机的温度降到80C°左右,这样人舒服了但油耗高了,车队里统计员每天都会将每辆车子的油耗统计出交给有关领导。车队有二位巡管员,一个是管票务的,对乘客查票是查漏买票的,过站乘车的,对内是查售票员是否售废票或售跳票,就是将车票不按排列出售。一个是安全巡管员,处理车队内的车子碰碰擦擦各类事故,和车辆出现的各类问题,我驾驶的车子油耗高也是巡管员的业务,这时还是我原来的师傅祝关龙在做安全巡管员,我是一个新驾驶员,祝师傅跟我车逗了一圈,就看出问题的所在,姜还是老的辣。指出只要将车子温度提高就能将油耗降下来,我其他操作都没有问题,果然按照祝师傅指出的做很快就降到指标以,每百公里油耗不到30升。

                                                                (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石化总厂建在金山卫海滩边,自1972年6月筹建始,主要交通从上海到金山卫是从徐家汇到闵行摆渡到奉贤西渡经南桥,柘林、漕泾、金山嘴到金山卫的石化总厂基地。我1973年初到奉贤南桥汽车站工作,看着金山卫海滩边从最初的招待所起一点一点扩大,建立厂区设备安装成为具有卫星城市,规模。奉贤的道路建设也是从石化总厂的建立开始,一点点开始改造扩建第一条道路建设是从西渡到南桥的9.8公里马路,从二车道改为四车道,沥青路面也重新铺设。接下来从南桥起经竹港桥到柘林、漕泾、至金山卫的马路扩建改建,一度在金山嘴附近的海边公路成为上海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多次上过电影。
那时候繁忙的交通在闵行与西渡黄浦江两岸等待摆渡的车辆接长龙。

                                                               (图片来自网络)
1974年4月石化总厂的配套工程黄浦江大桥开始兴建,1976年6月通车,改写了'黄浦江无大桥'的历史,这也是迄今为止黄浦江上唯一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双层桥。1995年改为松浦大桥,虽然通车时我已离开了南桥汽车站,但我也是看着奉贤的公路建设和石化总厂的建设。

在南桥汽车站学徒生三年另三个月,售票员工作一年多,学习驾驶半年多,从实习到正式开车也有一年半,公交公司的驾驶员工作也是相当辛苦的,按正常路牌工作一年五万公里的行程。这是我第一个五万公里安全行车的纪章。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的建设发展,1974年4月29日建成投产的公交金山汽车场,我还在汽车五场第十三期驾驶培训班学习期间,金山公交汽车场的成立,南桥汽车站也并入公交金山汽车场了,我学成归来,南桥汽车站已经换了上级,但汽车站的工作性质还是没有变。

南桥汽车站归属上海公交金山汽车场了,在1975年底车队评比学大庆时被评上先进个人,那时候还在WG期间评上后也就发了一本笔记本以资纪念,也是这本纪念册几次搬家,它一直伴随我,作为我学徒生涯的纪念。
拿到这本纪念册,也拿到了第二次的分配通知书,一份粉红色的通知书结束了我在奉贤南桥汽车站三年三个月的工作,在1976年3月31日我乘的是上海后方基地煤场的上海牌130改装的土面包车去安徽绩溪工作。
到了小三线才知道与我同命运的青年在上海的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公交公司属于公用事业局,有轻工、机电、冶金、交通、商业一、二局等。经过上海三年的培训,到了后方都能独挡一面,撑起了小三线建设的一个新高潮。
小三线--忆徽州116信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首条BRT运营细节揭秘 24个中途停靠站一览
奉贤21路
【交通】“南团快线”今起通车!奉贤东部交通更便利
上海庄行伏羊节
奉贤南桥镇掠影
在上海,奉贤南桥镇,发展真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