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聊上海73
远去的石库门(下)

五  

上面说了石库门,说了弄堂,说实在,我的描述很有些挂一漏万,多地方都是我根据我熟悉或者知道的情况来说的。一百多年前上海石库门,弄堂里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我说的一定有着以前的影子,历史不会突变的,任何变化都有个过程。石库门弄堂人口高度密集催生了一种能容纳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观念的大观念,但光是这个大观念恐怕还不足以产生上海小男人,上海小男人的特性的锤炼还有赖于弄堂外的世界。

1860年前后,中国人还盘着辫子,还喊着皇帝万岁万万岁,而上海开埠之后,大批大批的蓝眼睛高鼻子的鬼子进入了上海。外国建筑出现了。洋行出现了,银行出现了,如果在弄堂里有着湖州和山东的区别,但在弄堂外就有中国和外国的区别。

1850年,上海跑马总会在今天南京东路与河南中路交汇处建立了第一跑马场;

1855年,一个名叫斯密斯的外国人坐的第一辆马车出现在外滩;

1862年上海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不管你是山东的还是山西的,为了进洋行,进外国公司都必须会外语。甚至拉黄包车的也要会几句洋泾浜: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 four),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如此如此沙咸沙(soandso),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洋行买办康白度(comprador)。

1881年,在电话发明几个月后,南京路上便出现了第一条电话线;

1882年,南京路上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1901年,在汽车发明15年后匈牙利人李恩时从国外输入了两辆上海最早的汽车;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南京路正式通行。电车的通车,也意味着南京路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先进的电气化市政设施。

1908年,在电车通车的当年,南京路上的汇中饭店还安装使用了两部中国最早的电梯。







太平天国,义和团,军阀混战,战争,逃难,上海相对平静加上繁荣,北京的王爷以及他们的后裔来上海当寓公来了,无锡的望族来上海开纱厂来了,外国的流氓来上海捞世界来了,各地的平民来上海避难找工作来了。

孙中山来了,蒋介石来了,共产党在上海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陈望道出版了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巴金来了,胡风来了,周扬来了,鲁迅来了,被俄国革命推翻的白俄来了,犹太人来了,连东洋人也来了。

上海越发展,外面来的人越多,外面来的人越多,上海越发展。洋火出现了,味之素出现了,香烟出现了,洋布出现了,自来水出现了,纱厂出现了,西餐馆咖啡厅出现了,舞厅出现了,电影出现了……拉黄包车的人出现了,电车司机出现了,洋行职员出现了,纱厂包身工出现了,舞女出现了,宁波奉帮裁缝出现了,剃头修脚和厨师,扬州的三把刀出现了……还留着辫子裹着小脚的中国人一下子掉进了现代社会。

六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时期,要梳理这时期的脉络没有一定的胆识和学问是断然不行的。按某些观点来说当年国外科学的进入,多少带着血和火,中国人却在血和火中接受了进步。原本都是乡下人,但到了上海,为了生存,只得直面五光十色的上海滩。有的人始终没法适应,没法转变,于是或者回老家去了,有的人沉沦到社会低层去了,什么拆白党,什么抛顶宫等都出现了,当买办,当掮客,当了洋行的职员,当烟杂点的老板,当点心店的老板娘,当小贩,做娘姨,当绞脸的......而更多的人成为了现代上海第一代产业工人。

一方面是满清政府,一方面是外国租界,一方面是封建主义,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一方面是鸦片妓女,一方面是跑马咖啡,一方面是长衫马甲,一方面是西装革履;梳着辫子的讲着英文,头上包着布的印度人却站在外白渡桥边。卖长锭的点上了电灯,缠小脚的坐上了电车。住在上海石库门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论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不管是吃大蒜的还是喜欢吃咖啡的都生活在华洋混杂的环境中,都得面临目不暇接的新事物新观念。

石库门,弄堂;华界,租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当然还有共产主义。一百多年来,在中国的地盘上有哪个城市可以和上海相比呢?高度集中的人口,高度集中的产业,高度集中的文明。武汉、重庆都有石库门,但都没有像上海那样密集、普遍,青岛,广州都有租界,但都没有上海那样繁华、复杂。历史造就了上海,而上海又谱写了历史。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上海的屋檐下,弄堂里的五方杂厝,弄堂外的传统与外国的文明,上到国是,下到市场买菜,上海人在百年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海派文化,那就是兼蓄并收,上海的男人终于成了小男人。

衬衣不是容易脏吗,特别是领子,那就干脆来个假领子,每天换一个,保持挺括。一两生煎包子有四个,那我买两个呢?那你得找还我半两粮票,这是基本的规矩啊。为什么不买四个?奇怪,我只需要两个啊,我的事情我做主啊。帮老婆洗衣服又怎么样呢,难道衣服一定要老婆洗的?买菜,当然是我买啊,老婆连鸡毛菜和三月慢都分不清楚,买什么菜啊,娶老婆又不是找佣人。请客,当然请客,但何必买一桌子菜呢?挑几个对方很少能吃上的菜不就成了,何必吃一半丢一半呢?得计算不是?乘车,三站地五分钱,但四站就要一毛了,而一毛钱实际上可以乘足七站,反正有没什么事情,我就乘三站,走一站……

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好多上海人还是有着大爷风采,要成为小男人不单取决于经济状态,取决于文化,还要取决于个人的脾气性格,有些人再怎么修炼也成不了上海小男人。

运动总是绝对的,石库门的出现,打破了江南民居的一统天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上海的发展,上海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文明的接受也越来越多,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那些深院大宅老式早期石库门,不少被拆掉重建成简约的紧凑的晚期石库门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石库门的先天的缺陷还是日益显示出来,那就是没卫生间,没浴室。

终于,新式的房子出现了,这些新式房子依然联排依然乌木大门,但房子更宽敞,楼层更高,不少建材更高级(比如钢窗,比如雕花玻璃,比如生铁雕花围栏),最要紧的是有了卫生间和浴室,有的甚至还有煤气。这些新式的房子叫新式里弄房子,现在还有好多,如鲁迅住的大陆新村,淮海路上的淮海坊等。除此以外,还出现了花园洋房和大楼公寓,张爱玲住的常德公寓就是一种大楼房子,这些房子早就有电梯了,此外还有各式洋房。上海的石库门终于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定格了。





从本地房子,到石库门,到新式里弄,到大楼公寓,到洋房,上海终于成了备受争议的城市,而从石库门中走出来的上海人不少成了上海小男人。

不过,当年生活在弄堂里的小男人也老了,城区的改造致使大批的石库门被拆除了,有些人痛心,有的人高兴。






说来也奇怪,如果让那些痛心的人再去住石库门,我猜想的结果至少一半以上不愿意,还有一半里的一半会说最好要要有独用的煤卫,要一户住一栋。实际上我以为那些痛心的人其痛心的不是石库门的拆除,痛心的是一段历史一段人生的记忆再也没有依附。

当年北市之首的天潼路早已经是一片废墟,唐家弄徐家花园等成片的各时期的各形式的石库门都被拆光了,代之而起的将是苏河湾高级住宅区,房价我估计总得在十多万一个平米。

望着成片的新房子,我在想没有石库们的上海,还会有上海小男人吗?

石库门远去了,渐行渐远......

后记

石库门是上海的典型民居,或者说是主流民居,有关石库门的研究就像红楼梦研究那样成为了一种显学,也让可以这样说,一部红楼梦养活了多少人,而一个石库门让不少人多吃了好几趟德大的炸猪排,红房子的罗宋汤。不过就我看到的一些石库门研究文章而言,总感觉有些作者没住过石库门,住过和不住过石库门的笔下的石库门是不一样的。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研究石库门的式样和沿袭历史,而是在于石库门孕育了上海小男人过程探索,关于石库门的前世今生在我的另一篇文章有所涉略。

本文写于2007年前后吧,当时取名为《石库门内外》,发在几个常去的论坛上,后来改过一次,改名为《远去的石库门》,仿佛被转载了不少。

这次见朋友圈里有发关于石库门的文字,于是捡起了旧文看看。发现有些数据不很准,有些图片不很典型,于是再次修改。图片有的是我拍的,有的是网上的。

最近几年我拍了不少石库门的照片,特别是天潼路山西路安庆路等我小时候呆过的地方,不过在拍摄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年轻人对于石库门对于弄堂会有我们这样的感觉吗?好像不会。

人屋俱老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最温馨的石库门
上海记忆1994年,昔日的里弄与商街
贵州路131弄后逢吉里
上海弄堂之二
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上海弄堂
石库门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缩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