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爿”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难以忘怀的柴爿馄饨
“爿”字,读作pán,是一个汉语二级字,本义是作围墙用的木柴。
它的形状像是一块木板,所以又引申为劈成片的竹木。还可以泛指片状物或成块的东西。
它也可以作为量词,用于商店、工厂等,相当于“家”、“座”,一家叫一爿。用于田地,相当于“块”。还可以相当于“边”、“段儿”。

“爿”字在古代汉字中很常见,它是很多字的偏旁或部首,比如牀、牂、戕、狀、壯、妝等。
它的造字法是象形,就是模仿人躺在床上的样子。
“爿”字虽然不常用,但以前有道美食——柴爿馄饨
“饺子是北方人的最爱,馄饨是上海人的最爱,这话大概没错。上海人还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做出不同的馄饨来享用。
“柴爿馄饨”是上海人对一种流动的馄饨摊的叫法。
这种馄饨摊最早出现在清末,到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在上海非常普遍。

它们通常在深夜用木柴生火煮馄饨,并用竹板敲打吸引顾客,因此被称为“柴爿馄饨”。
“柴爿馄饨”是一种用柴火煮出来的馄饨,它一般是用小车卖的。
一端是用旧木片或竹片做的火炉,另一端是放着货物的架子,有三四个抽屉,是摊主做馄饨的地方,里面有调料、馄饨皮、菜肉馅、碗、勺子;
还有几把板凳和几张桌子,让顾客坐下来吃。 “柴爿馄饨”不仅卖馄饨,还卖面条;
有时候还可以把馄饨和面条放在一起,叫做馄饨面。
“柴爿馄饨”的特色是皮子非常的薄,馄饨里的肉也很少,是用竹片刮上去的,但是却很鲜美。
柴爿馄饨的汤汁是它的一大特色。
一碗看似清淡的汤水,却蕴含了上海人对美食的品味:不浪费不吝啬,多变不单调。
除了必须的盐、味精之外,汤里还加了紫菜、蛋皮丝、葱花和辣油,色彩缤纷,气氛热烈。
而最让人垂涎的,是那一小块晶莹圆润的猪油,慢慢地在汤水中绽放出浓郁的香气,即使不吃,也能闻到满足。
这样煮出来的馄饨都很轻盈,一口就能吃掉,而且不会粘在一起。
在冬天的晚上,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柴爿馄饨,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木柴越来越少见,用木柴煮水也越来越不方便,后来木炭又代替了木柴,再后来城市管理,这样的小摊的生存土壤就不存在了,所以柴爿馄饨也渐渐消失了。
柴爿馄饨已经成了一个“城市传奇”了。

其实,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不管是一家卖馄饨的小店还是摊子,都可以算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柴爿馄饨”,皮子或许很嫩,肉馅也很少,一放进热水就煮好了,在冷风中吃上一碗,浑身都暖和了。
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间烟火”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人的深夜食堂“柴爿馄饨”
一碗柴爿馄饨
记忆中的“柴爿馄饨”,99%的00后都没吃过!
天冷了,上海街头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
这可能是上海最好吃的柴爿馄饨
甲骨文字之十四:槁和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