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旗旗 | 摄影的意义在于什么?

摄影&旗旗 | 摄影的意义在于什么?——陈扬

端起相机不会想到意义,放下相机才会想起这个问题。摄影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陈扬这篇《摄影意义的何在》或多或少引起了旗旗的共鸣,故此分享予大家。希望从器材到内容,再到意义上可以给大家灵感!


影像其实可以简单成这个样子。这是把一个长长的纸筒套在镜头上拍摄的。


影像也可以复杂成这个样子。和上一张照片一样都是在北京798拍摄的。光是后期做了一个通宵。有人在我家看到这幅东西,说是版画,很棒。我告诉他是摄影,他说反问道:这是摄影吗?他的质疑是对的。除了手段是摄影之外,无论文野,成品已经很难被认为是摄影作品了。


这个情景已经消失。尽管楼还在,但是都被化妆成了另一幅模样。丫鬟变身豪门大奶奶。这是摄影的意义。摄影让你看到已经不存在的场景。


这个场景也已经消失。尽管这个节目还在,但是已经有了专业的演播室。有人感叹:万万没有想到广州最好的电视节目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出来的!当时的广州市规划局长来参观的时候说,陈sir,一定要给你规划一个最好的演播室。这是摄影的意义,摄影让你在已经消逝的旧场景中回忆。


如果用胶片机拍黑白照片题材又是废墟,观者的感慨更会动情。这是在恩宁路背后的一条小巷子里拍的。用的是一部与我同龄的ZEISS IKON折叠机。喏,就在下图,小的那一部。


这两部经典的折叠机都是折叠机中大名鼎鼎的精品,被称为折叠机情侣双煞。小的是小巧玲珑的小妹,大的是阳刚之气十足的大哥。大哥是声震江湖的BESSA II。


这是资格更老,名气更大的皮兹娃镜头,光是拨杆对焦就让人醉了。


2008年12月我策划了广州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摄影活动【冬至拍广州】。当天我使用的相机之一是一部在很长时间内都被称为摄影记者标配的尼康FM2相机(当然是胶片机)。


我在摄影中非常强调感觉。所谓感觉就是画面一定要形成气氛,一定要有质感。这是我偏爱欧洲老镜头的原因。这是一枝英国老镜头COOKE的出品。羽毛的丰富和柔软,眼睛的晶莹和通透……


弱光、现有光拍摄,这是最自然但也最难用的光。几乎全部都是顶光。陶瓷的硬与光滑,葡萄的软和半哑光的发射,色彩表现的恰到好处,构成了一个相当温暖的小场景。使用的是一枝施耐德100mm定焦电影镜头。


这是弱光、现有光摄影的另一个例子。如此出色而干净利落地对各种不同对象的质感的描绘,也就只有欧洲的老镜头才可能具备。是的,这就是用那枝大名鼎鼎的大B拍摄的。


这枝50mm定焦镜头是我从一部深爱着的名叫牛眼的胶片机上卸下来,用接环套在Sony微单上。这是我七八月份在瑞士和法国拍摄的主力镜头。


“牛眼”相机的英文全名是“CONTAREX Bullseye”。它是德国蔡司伊康(ZEISS IKON)公司战后生产的最高级最豪华的35MM全机械单反照相机,因其测光表圆窗向外突出而被影友戏称为牛眼。


好吧,我们就来看看这枝神镜的表现吧。暴雨将至,天几乎全黑下来了,凡尔赛宫。


如此细密的叶子(不是花)和昏暗的光线,是要把镜头折磨死的节奏。但是这枝神镜从容不迫地把一切还给你。


神镜所描绘出来的黑白影像同样从容不迫。


再看看这枝神镜的色彩表现能力。


弱光是神镜大显身手的时刻。这是巴黎巴士底酒吧一条街上一家非常著名的咖啡馆——天使咖啡馆。这家咖啡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很多关于巴黎爱情题材的电影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神镜虽然不是电影镜头,无论是细节还是场景,描绘能力与电影镜头相比不分伯仲。如果在电脑大屏幕上看大图,完全可以看清姑娘的每根头发。


最后再看看神镜在大反差逆光下的表现。在一个光比如此之大的场景中,神镜对强光和弱光的控制能力完全可以用惊人来形容。我的选择是对的。用这枝50mm的手动定焦镜头做主力镜头,素质才是一切。


写到这里,摄影有意义无意义好像已经不重要。因为摄影实在太有意思了!


看到这里,以下就是大段大段的文字了。没有了图片会很枯燥,这也是摄影的意义。还是说正经的吧。我们在探讨摄影的意义的时候,不得不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摄影是艺术吗?


摄影是离大众最近的艺术,也是价值最容易被消解的艺术。摄影艺术的价值被消解不是因为大众,而恰恰是因为摄影的本身。


根据2013年的数字,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1.6亿。以摄影手机占90%计算,中国的摄影人口有可能高达10亿。欧洲的总人口是7.3亿,美国的总人口是3亿左右。换言之,中国拍照片的人几乎多过欧洲和美国人口的总和。之所以说“几乎”,因为有的人有两三部手机。这个事实有可能让所有的摄影师失去了存在感。在胶片时代,摄影的技术门槛和商业门槛都很高。在摄影百年史中,摄影一直是贵族的玩意,是摄影艺术家的专享——尽管时至今日,摄影算不算艺术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哪怕是排除了拍照手机的因素,中国市场对包括傻瓜机微单和单反在内的照相机的拥有量也是大得惊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风景,胸前挂着一台照相机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标准形象。这个现实并不是始于数码摄影的时代,而是始于胶片机的傻瓜机时代。那时的中国已经是柯达胶卷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哪怕在那时,一个柯达胶卷的价格几乎等于一个普通白领一个星期的工资,依然挡不住中国人对摄影的狂热。到了数码时代,举起照相机就拍的人们甚至不用搞清光圈、焦距、景深、快门、感光度、色温(色温毫无疑问是数码摄影的致命要素)等等摄影基础概念,正如一个相机广告所说的,把一切交给我们,你尽管拍照就是。在这样庞大的摄影人口之中谈论摄影的意义,难免会成为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插播一个数码拍摄中色温重要性的例子。


这幅油画是陈本大师的作品。拍摄的时候,我对着原作一点一点地手动设定色温值。拍出来之后陈本说,从来没有人能够把他的作品的颜色拍得如此准确。我好为此而感到得意。


我不得不把话题圈定在摄影的圈子里头。这个圈子既包括专业的摄影工作者,也就是那些以摄影为生的圈子,也包括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就是那些并不以摄影谋生,但是对摄影极为狂热、无摄影不生活的人们。有趣的是,摄影的圈子里的相当大多数的人包括摄影导师级的人物和圈子外的人对摄影的追求竟然是惊人的相同——拍得漂亮一些。


艺术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是漂亮一点是没有意义的。美才有意义。光影,色彩,线条,影像的质感,观念,判断,也包括作为影像产(出)品(不管是数码还是胶片)的技术质量。实际上这几个方面总是纠缠在一起,谁都没有办法把其中的几个因素分离出来。


为了强调摄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存在的价值,很多人都试图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中拉开与绘画的距离,而另一部人则在矢志不移地用照相机来追求绘画的效果。无论是哪一类摄影师都无法摆脱绘画对作为个体的他的如影随形的影响。绘画和与绘画相关的经验,这正是我们的摄影审美体系建立的基础。之所以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都在追求拍得漂亮一点,而正是这个漂亮一点的终极追求始终成为分隔中国摄影和世界摄影的万里长城。说到底只是绘画对摄影的影响。


平心而论,当代的中国人受到艺术教育的局限——这种局限不但存在于小学中学幼儿园大学,也存在于作为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文化——无论是接触观赏还是亲自动手,绘画经验是极为稀缺的。不光是拍照片的人,写文章的人,做音乐的人都一样。除非出身于美术院校。遗憾的是哪怕是出身于美术院校,艺术视野也极为有限。摄影与绘画同为视觉艺术,当无力选择美的时候,选择漂亮是极其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人自从八十年代开始总爱说一句话:爱美是人的天性。其实准确的表达是:爱漂亮是中国人的天性。


尽管绘画经验稀缺,但是中国人往往还把绘画当成艺术的全部。在英语国家没有人会把painting等同于艺术,但是在中国,美术就是画画,而美术的英文名就叫art,好搞笑的是中文当中的“艺术”,在人们心目中也是英文的art。经过这样一来回折腾,于是painting=art的等式在中文语境中就基本成立了。把一棵树当成森林,而且这棵树还是凋零枯萎的。


我们这一代中国曾经的孩子是看连环画长大的,而且我们小时候彩色的连环画是极少的。而现在的孩子则是看动漫长大的。黑白连环画和彩色动漫搭建了中国一代一代孩子们的视觉审美系统的初始结构。西方孩子们是看着教堂里的绘画长大的。童年时代对绘画体验的差异,构成了中国摄影师与西方摄影师对色彩、构成和主题的最基本差异。这样说肯定会流于粗糙和片面,但是有一定的道理。且不说人头说镜头,以德国镜头为代表的欧洲镜头和日本镜头在描述能力上的差异,基本上就是油画和浮世绘的差异。色彩的相对单薄(鲜艳的本质其实就是单薄)和线条的锐利是日本镜头的共同特点,而色彩层次的丰富和边界过度的平缓自然则是欧洲镜头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发烧友所惊呼的“德味”其实就是这样一回事。有趣的是,欧洲的音响器材与日本的音响器材相比也有类似的差异。我不得不惊叹文化基因的顽强。


与童年对绘画等艺术的体验和经验相对匮乏相比,对中国摄影师和发烧友的审美体系的建立影响更大的时日本的摄影器材制造商。色彩的极不自然的鲜艳和没有理由的锐利成为了他们为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不遗余力地诲人不倦的话题。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用一支日本某著名品牌的镜头拍一堆牙签,结果拍出来的牙签是扁的,换一枝法国镜头在同一个静物台上用相同的灯光相同的机位(脚架)拍,结果拍出来的这堆牙签是圆的。这就是没有理由的锐利和有理由的不sharp。另一个例子更加简单。肤色是我们最熟悉又最容易找到的标准色板。但是谁要真是把照片中的人物肤色拍得准确无误,一定没有人收货。流行的做法是把人的肤色弄得要不红一点,要不白一点。黄种人一定不可以黄。这是追求漂亮一点的结果。


另一个例子也很有趣。如果你观察坐在公共汽车上或者走在大街上的人,哪怕是情侣双双对对,也很少见到微笑。但是人们拍照片却总是要笑一个。这几乎是100%的事情。这造成了一个非常荒唐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绷着脸的人们,在照片里总是笑。其实装出来的笑容是很傻的。但是人们愿意。我曾经给一个电台的一班主持人拍照片,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笑。结果被很多人拒绝了。


一方面人们都默认摄影是一门纪实的艺术,而另一方面人们却追求照片里头的世界和照片里头的人应该比现实的世界和现实的人更加漂亮——哪怕这种漂亮是不真实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悖论。只要是记录下来的就是真的!一个被美化了的世界甚至是虚假的世界,只是因为仅仅被镜头记录下来就被认为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会变成历史档案。难道这就是摄影的动力吗?这种悖论的力量还造就了它的对立面。于是专门有人去拍废墟去拍扭曲的嘴脸去拍一切的恶心,因为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世界。这是反叛的力量,因而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摧毁美或者摧毁漂亮的力量。


(2008年摄于城中村发廊)


(2013年摄于天程铜艺)


这就扯出了另一个问题。摄影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如果说摄影是主观的,镜头面对的却是一个客观的世界。你只能够选择减法而不能选择加法更加不能无中生有。如果说摄影是客观的,那么用20mm的广角镜头站在拍摄的广州塔的影像,影像中的广州塔无法与地面成90度垂直。更加不用说笑一个之类的导演出来的画面了。排除了技术的因素,摄影者其实是在对客观的场景或人物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对画面或多或少地赋予自己的主观感觉。如此一来,摄影是对客观世界的忠实记录的传统教条就被彻底打破了。


因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当代艺术越来越主流化的今天,观念摄影会应运而生。菩提本无树。假如有一棵树,这棵树在画面中不为天地而生,而只是为了作者的观念表达而生。这个画面也许可以是明亮的,也可以是灰暗的,树可以是通透结实的,也可以是虚得只剩一个影子。只看作者为什么样的心情和感觉而拍,为表达什么观念而拍。一个更加无聊的问题是:摄影可以拍梦境吗?最近在连州摄影展中获得头奖的摄影长卷《当代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并不无聊。


我也不难理解为何死守“传统”的摄影者会对观念摄影之类的后浪大加鞭挞。本来就不是在一个审美坐标系统上的摄影者与画面。鸡兔同笼而已。自称坚守传统的人往往无视自己成名前也曾反叛的历史,也无视自己可能也是传统摄影的门外汉,比如说不会做暗房。但是对于不同道者他们总是缺乏且让他行且让他拍的气度。或者不是气度,只是地盘而已。有鸡有兔,笼子只有一个。这话就只能够就此打住了。


其实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纪实还是观念?离绘画远一点还是离绘画近一点?只要端起相机或者放下相机,这两个问题总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假如不存在这两个问题,那只能够说摄影对于此人根本不是艺术。


摄影不光是艺术,也是技术。摄影的技术门槛没有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而降低,反而更高了。广州著名广告摄影师严冬老师有一次和我微信聊天时说, photoshop设置其实很复杂,个个都PS,包括职业的,我见过真正会用的,不足百分之一。此言诚哉!严冬老师传统摄影功底也是非常扎实的。我学传统大画幅胶片相机拍摄的沙姆定律就是他教的。


又比如现在已经被大多数摄影师废掉而业余摄影爱好者根本没见过的手持测光表。数码相机都有机内测光系统,有的高级单反相机的测光点多达60多个,而且有平均测光,重点区域测光或者点测光等等选项。但是手持测光表会有更加精准、方便和自由的选择。对于影调的控制,我觉得手持测光表还是无可替代的,更不要说入射光和反射光、亮度和照度之间的微妙区别了。曝光准确是摄影作品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曝光是表达的手段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欠曝还是过曝都可以是表达。犹如书法,枯是表达的手段,润也是表达的手段,浓是表达的手段,淡也是表达的手段,枯润浓淡的精心铺排与组合便有可能让写字成为艺术。很多自以为对摄影很懂的人总是怒斥器材党,他们所不懂的恰恰正是器材。哪怕就审美而言,用过一百部相机和镜头的人,和只用过十部相机十个镜头的人,谁会更懂摄影呢?


摄影者的自由的表达必定要以对摄影的全面了解掌握和各种技术手段的自如的运用,当然也包括对器材的了解的得心应手的使用。而摄影者的自由的意志则应来自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判断,相比之下,意识形态的管控只是小菜一碟。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甚至有些小有名气的摄影家,依然在把高级的专业单反相机当做傻瓜机来用。而他们正在主导着对摄影后来者的摄影行走方向。更加让人觉察不到的是前文所提及的庞大的摄影人口对于专业的摄影者从审美到技术追求全方位的巨大影响。这是一种绝大多数摄影者所意识不到的被绑架。


把自己从这个被绑的票局中解救出来以获得自由的意志,让自己对绘画对摄影了解更多以求表达的自由,对于每一个真正爱摄影的人都是必须的修炼。


Photographer_标准的翻译是摄影师。正如writer_标准的翻译是作家一样。尽管英文的后缀都是er,但是中文语境当中“师”和“家”的造诣和地位都是不一样的。摄影师和摄影家差别很大。摄影师还算是个拍照片的人,只是比那些举起手机就拍的人厉害一点而已,但摄影家应该就是那些拍照片拍出了名堂而且已经小有江湖地位的摄影师了。作家则非常不幸。从来没有人称他们为“作师”。大家小家都是作家,等有了名气之后一般都叫大师。但是各行各业都有大师。所以我在前文一直把Photographer称为摄影者,这样可以避免对任何人的冒犯或者评价。事情糟糕就糟糕在人们都在追求成“师”成“家”,因而不得不对陈规陋习甚至无厘头的审美标准和商业价值称臣。与其如此,还不如说自己是个摄影者。广州很多已经拍出了名堂的Photographer叫自己做影相佬,正如有的很有成就雕塑家叫自己做雕塑佬一样。佬,就是有造诣的工匠。但是匠气又往往与艺术南辕北辙。所以还是纠结。不过最近我发现为了区别于普通的摄影师、摄影家和映相佬,对于最高大上的Photographer的中文称呼已经升级为摄影艺术家。


在我的眼中,摄影不是什么艺术,只能够说是一门与艺术相关的手艺。艺术可以成为摄影者的翅膀,但是鸟的翅膀不等于就是鸟。只是翅膀很重要,每一条羽毛不完美都可能让大鸟折戟沉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摄影艺术二十讲》读后整理
古尔斯基:世界最贵摄影师用镜头作画
如何正确选择曝光与快门
一篇文章,讲透构图!
实拍24张藤蔓照片,用佳能6D相机拍摄,拍摄技术怎么样?
李菁首部摄影文字集面世 | 摄影,让我向美而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