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洛阳:洛神故事的发源与演变

洛水有姿,洛水有韵,洛水有神。

洛水之神为洛神。其珍贵处有四:第一,与其他河神不同,洛神是“女神”。河神多为男性,比如河伯、龙王等。而女性河神则少见,这是男尊女卑思想在神祇崇拜上的反映。第二,洛神血统高贵,她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女儿,不幸溺死于洛水。第三,洛神既美丽又善良,不像其他河神那么凶残,这从《西门豹治邺》中就可对比出来。当年西门豹初到邺城为官,微服私访时见此地人烟稀少,民生凋敝,一问才知是“河伯年年娶妇”,每次需向河中投入一名少女。河神无端索命,形象凶悍。而洛神形象美丽,从无任何负面传说。第四,洛神在历代文化附加中不断地丰富了内涵,并由神话、历史、文学三者融合之后,形成了十分美丽的形象。譬如曹魏时曹植作的《洛神赋》,东晋时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元朝时赵孟公式书写的《洛神赋卷》等。

原矗立在河南省洛阳市洛浦公园东段的“云水洛神”像(资料图片)

洛神故事的发源与演变

中国历史上,最早梳理洛神故事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伏羲之女宓(fú)妃,嫁与河伯为妻,但河伯这个人不怎么守规矩,与其他女神私通。宓妃发现后开始与其针锋相对:你可以移情,我也可以别恋!于是宓妃就与后羿好上了。河伯知道后受不了,就与后羿大战于天庭。天帝知道此事后,一碗水没有端平,他不去处罚河伯,单单处罚了宓妃,把她打出神界,贬到尘世。

尘世广阔,三山五岳,河流众多,但宓妃只爱洛水,她哪儿也不去,徜徉在洛水两岸,欣赏着美丽景色,最终融于洛水,成为洛神。

不过这是《淮南子》中的说法。民间的说法是天帝秉持公正,他训斥了河伯,成全了宓妃和后羿的婚姻。老百姓更乐于接受这种说法。

民间总是褒扬洛神,贬损河伯,这是为什么呢?

我分析有两大原因。

第一,我国河神多为男性,其主宰河水的流量。平时,河水流量适中,缓缓流动,人们觉得这很正常,引水灌田,视为自然,所以无人铭记河神之恩惠。但在河水暴涨淹没庄田时,则无人不骂河水之危害。在州县地方史志中,均未记录河水正常年景之群众生活,却一次不落地记录了河水泛滥的情景。所以,只要河水泛滥了,人们便怨恨河伯,而当河伯与宓妃发生冲突时,大家都站在宓妃一方,这就很正常了。

第二,洛神血统高贵,她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女儿——伏羲是远古“三皇”之首,是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他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当时生产力低下,民智未开,伏羲就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制八卦及其他文明,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还教会人们渔猎。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留下了大量神话传说。

那么,有着高贵血统的宓妃,来主宰洛水并成为洛神,无疑是洛河的骄傲,也是河洛文化的骄傲,河洛人没理由不赞美她、纪念她。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资料图片)

洛神精神与洛水情结

那么,宓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第一种说法:河伯是个美男子,宓妃心甘情愿嫁给他,后来发现河伯不贤,宓妃后悔了,蹈水自杀了。第二种说法:河伯遇到宓妃,垂涎她的美貌,在她游洛河的时候,突然掀起巨浪,将其淹死。第三种说法:宓妃天真烂漫,生性好动,来到洛河洗澡,不慎溺死。

第一说有依据:史传宓妃所在部落“有洛氏”,临洛而居。而在洛水对岸,还有一个强大部族,内有一个帅哥冯夷,水性极好,能渡大河。美女宓妃爱上帅哥冯夷,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说亦可理解:洛神为女,河伯是男。那时候男尊女卑,河伯利用权力掌控她的命运,完全能做到。弱女子在权力面前都是脆弱的。

第三说很自然:一个小女孩到洛河洗澡,起了风浪,被淹死了。这种死法引人叹惋怜惜,民意最浓。

但宓妃本该有超常的神力,她会轻易被淹死吗?其实这也无须纠结,因为神话都是虚构的,更何况还有一个神话,炎帝的女儿也是被淹死的!

炎帝即神农氏,也是“三皇”之一。我过去闹不明白,为啥总让“三皇”的女儿淹死!后来想通了,可能那个时期全球都有大洪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活泼好动,她穿着小红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头上。她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就蹦跳着走到东海边,看见碧波,她很喜爱,就跑到海中玩耍,谁料浪卷波涌,夺她性命。她由此变成小鸟,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精卫不停地衔来石子、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把东海填平。

精卫宓妃,都是被淹死的,不同的是精卫死于东海,由此恨透东海,试图把东海填平,使之消失;宓妃死于洛水却不恨洛水,并视洛水为归宿,化身洛神。

清 丁观鹏 《摹顾恺之洛神图》(局部)(资料图片)

洛神形象与民间崇拜

据《元·河南志》记载:洛阳境内共有四座大型洛神庙,分别是:洛宁县长水村洛神庙、洛阳城内洛川街洛神庙、偃师顾县镇曲家寨洛神庙、巩县(今巩义市)回郭镇刘村洛神庙。

这四座洛神庙,自西向东,一溜排开,每间隔四五十里就出现一座。旧时洛河船工出船,要先到洛神庙祭祀。而洛神庙皆附庙会,形成大型集市,八方车马络绎,都往这里汇聚,促成热闹持久的洛神文化。

洛宁长水村洛神庙,与“洛出书处”石碑同处于一个院落,内供洛神之位。村里老人说:每年所写春联,内容从来不变,都是祭祀洛神的专用对联。

洛阳城内的洛神庙,唐代已有,称宓妃庙,建筑体量可观,正殿上供奉着宓妃的画像,香火不断。武周时期,武则天每年正月都在洛神庙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亲作《大飨拜洛乐章》,由此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宋代苏辙、清代王士祯和潘耒(lěi)等诗人,都曾游览洛神庙并留下诗作。明清以降,洛神庙改称洛川奶奶庙,除了洛河船工常来祭拜之外,民间老太太也来烧香,求福报,旺人丁,赋予洛神济世救难之世俗功能。此庙于1944年5月毁于日军炮火。

偃师曲家寨洛神庙,选址讲究,临洛水,瞻嵩岳,据要津,植杨柳,惜乎古建筑,如今已不存。

巩义刘村洛神庙,又称“洛河娘娘庙”,是距河道最近的洛神庙,庙会上设有骡马市,人畜都可就近饮洛水解渴。此庙宋代已有,历经元明清与民国,直至20世纪40年代,香火都很旺。因为庙墙内外全涂红色,所以又称“红庙”。1954年之后荒废,成为木材厂的仓库,但院内影壁上,还残留着洛神画像。如今庙虽不在了,但祭祀洛神习俗不变,每年农历六月廿三,庙会如期举行,大戏连台,连演三天,很是热闹。

说到庙会戏,还需拐回来说说洛阳城内的那个洛神庙。民国《洛阳风俗琐谈录》记载:“洛阳城内及附郭庙宇不下数十处,每处在春夏季各演戏三天。独洛神庙自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演戏一月。”

连续唱一个月的戏,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足见洛阳人对洛神的重视。如今上点年纪的老城人,仍记得洛神庙会上的趣事,其中最奇的是“洛神变财神”的新鲜事。本来嘛,洛神是河神,但到了后来,老百姓赋予她更多的功能,让她管财富——旧时,洛阳人敬的财神有两个,即关羽和洛神。关羽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因此奉他为财神;而洛神教人漕运,漕运畅顺,赚金赚银;漕运不顺,船翻货损。人们想通了这个道理,所以就奉洛神为财神了。

其实洛神世俗化的过程,也是洛神被更多群体认同的过程,说明了百姓对洛神的敬畏与热爱。民俗意义之外,洛神的文学意象也很美,她是中国水神中最美的一位。

第一是形象之美:曹植的《洛神赋》形容洛神——她轻盈得就像受惊后翩翩起飞的鸿雁,体态又像游龙一般灵动;容颜鲜明光彩如秋菊盛开,青春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仿佛薄云轻轻掩住明月,身影飘忽不定如流风吹起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就像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

第二是悲情之美:悲剧最能撼动人心,而洛神的悲情美有两层意象,其一,伏羲的女儿宓妃溺死于洛水,她无怨无悔,甘为洛神。其二,曹植因迷恋甄妃并熟悉洛神故事,写出千古美文《洛神赋》,把宓妃、甄妃两个美丽女子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人神相融的美丽形象,同时又写出了自己对洛神爱而不得、人神殊途、不得相偕的千古遗恨,缠绵悱恻的悲情之美令人扼腕。美丽洛神、悲情洛神、神话与现实、月光与波痕,就这样层层叠加为故事,更加浪漫生动了。

是的,洛神美丽多情,洛神恩泽苍生,她已经不是单纯的河神了,而是我们复合审美的一盏明亮灯炬,永远闪耀在心河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神
宓妃、甄妃:洛神之谜
世灿读经典---九歌 河伯
洛水女神——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一
洛神宓妃
元 赵孟頫《九歌之河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