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展览解读|中法手工艺大师同台“对话”背后

“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 2019/1/12 - 3/17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考工记》:“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于2019年1月1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展览拉开了中法两国手工艺大师同台“对话”的序曲。

中国与法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都高度重视古老技艺的保护与创新。“新考工记”的参展艺术家们既是传统技艺忠实的传承者,又是锐意创新的各自领域的时代翘楚。在展览里,有哪些有趣有料的展品?中法双方策展人如何让这么多作品在同一空间里展开“对话”?中法艺术大师又分别对彼此的作品有何感想?

“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厅一角

【策展人 | 我们如何遴选参展艺术家】

中方策展人:

在遴选艺术家参展之际,并没有根据作品材质去一一对应法方艺术家,这是因为希望中法双方艺术家的对话空间尽量宽阔。

我们在着眼国家级手工艺大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同时,也着意挑选了部分艺术家进入名单,因为他们同样是传统艺术当代活化的重要参与者。

法方策展人:

在遴选法方艺术家时,我们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首先强调艺术家技艺的精湛,本次参展艺术家都是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大师”称号的艺术家;其次强调艺术家的创新精神,此次参观艺术家的作品都很有创意,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作品的意义和情感上。

【艺术家 | 布展是一次再创作】

布展照片(资料图)

“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不仅有中法双方手工艺大师共同参展,而且展厅的设计和布置也是中法双方设计师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

法方设计师:

这是我首次来到中国设计和布置展览,在开始展览设计之初,我们就致力于让展览成为中法双方艺术家“对话”的舞台。

在展览设计中,我们也受到了北京特有气质的影响。走进展厅,大家也许会发现,在行进中,仿佛是经过一些“牌楼”(虽然不是很大),随着展线的展开,观众可以每次走进一个空间,去发现新的东西,就像一次探险之旅,人们会遇到不同的惊喜。在某些空间中,还会有如同看电影的感受,作品的摆放会超出人们的设想,比如会有色彩的碰撞。在展厅中信步时的特殊感受,会让观众对眼前看到的作品特别敏感,能够加强人们的视觉冲击,让展品更有力度地呈现出来,让人们充分地发现展览中作品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布展过程中,法方艺术家都来到了中国,来布置自己的作品,同时也是为了见一见、会一会中国同行。不仅如此,法国一些手工艺大师的作品本身和中国就有着深厚的渊源,已经有了自己的中国故事、中国情怀,甚至对有的艺术家来说,他们的艺术创作就是从中国元素开始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法国艺术家能够继续与中国的情缘。

布展照片(资料图)

中方设计师:

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手工技艺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手工这一人类最为原始的行动能力所获得的极大的发挥。这种发挥特别体现于法国艺术家亲身参与到展览的布展全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作品的安装过程,就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可被视为是作品的一部分。

展览为这些手工艺大师们提供了一个同台献技的平台,布展的过程,就是参加本次展览的法国手工艺大师们交流与展示自身技艺的过程,也是感受不同类型手工艺术家们精湛技艺的过程。

透过下面一组照片,也许能够窥见艺术家们布展与创作时的认真与虔诚。

【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

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布展场景

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是绘画、雕塑、雕刻三栖艺术家。1997年他决定投身到手工模版壁纸印花技艺中去,将这一18世纪兴起但在20世纪中叶却彻底败落的古老工艺发扬光大。亚洲是弗朗索瓦的灵感源泉,尤其中国的印刷工艺。

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的作品细节

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的作品细节

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的作品细节

弗朗索瓦·‧泽维尔‧理查德的作品细节

【奈莉‧萨尼耶】

奈莉‧萨尼耶布展场景

奈莉‧萨尼耶自小痴迷于自然以及鸟类。14岁那年,她立志要成为一名羽毛制作艺术家。目前,她是法国仅存的几位掌握古法羽毛工艺的匠人之一

奈莉‧萨尼耶 《花冠》

奈莉‧萨尼耶 《花冠》

【伊曼纽·巴侯瓦】

伊曼纽·巴侯瓦布展场景

对玻璃大师伊曼纽·巴侯瓦而言,玻璃创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他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他的玻璃创作技能均为自学而成,目前,他已和国际上众多极负盛名的建筑师建立合作关系,还曾多次到访中国。

伊曼纽·巴侯瓦 《无题》

伊曼纽·巴侯瓦 《无题》

伊曼纽·巴侯瓦 《无题》

【希尔万‧勒冈】

希尔万‧勒冈布展场景

希尔万‧勒冈10岁时就制作了人生的第一把扇子,那时他还未学习任何制扇工艺。因为痴迷于折扇的历史及其象征意义,勒冈决定从事古扇修复,从而进一步了解扇子的款式与制作技艺。

希尔万‧勒冈扇子作品

希尔万‧勒冈扇子作品

希尔万‧勒冈扇子作品

【罗伦‧诺格】

罗伦‧诺格布展场景

罗伦‧诺格选择继承父亲的衣钵,从事印刷行业,同时探索压印、纸张镶嵌和烫印技艺。

罗伦‧诺格 《多面体》(局部)

【对话 | 说说“你眼中的我”】

甘而可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中法两国艺术家的交流展览,作为一名中国漆器艺术家,我想说,如果说中法两国艺术有什么共性,那就是我们都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去创造精美的艺术品,把作品呈现给世人,给世人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国家和优秀的民族,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通过此次展览,中法双方艺术家互相借鉴、互相欣赏,必将给中法文化交流和友谊画上一个新的符号。

甘而可作品“红金斑犀皮漆大梅瓶”

尚·吉雷

法国陶瓷艺术大师

非常荣幸此次能够来到中国,中法两国都拥有着古老的文化,同时又拥有着革新的能力,这次和中国同行的会面和交流,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能够互相了解一下各自在创新上都取得了哪些进展,进展到了哪一程度。

这次来到中国,我也能够有机会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看到了很多青铜器、陶瓷等,它们象征中国的古老的文明;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大厅正在展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这里我又感受到了中国有着能力和愿望在未来不断进步和前进以及创新。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我能够感受到传统和创新这两种力量的汇合,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在中国的这段时间,唤醒了我身上某种东西,激励着我要赶紧回去继续努力工作。

尚·吉雷作品“玫瑰色碗”

【读懂展览海报上的作品】

展览海报和请柬上的作品,常常赢得更多的青睐和关注。此次“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海报上的作品是法国艺术家纳撒尼尔·勒·贝尔的作品《无尽》。

纳撒尼尔·勒·贝尔《无尽》,黄铜,2014年,© Eric Chenal_ HEART & crafts

读懂这件作品,还要先了解一下艺术家本人。

完成彩窗玻璃专业的学业后,纳撒尼尔‧勒‧贝尔选择从事金属创作。

他尤其对利用钢、锡、黄铜或青铜片营造空间感而进行手工制作金属作品的古老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勒‧贝尔认为自己是运用传统和手工金属工艺的雕塑家,将工匠一丝不苟的精神与自由畅快的表达相结合,这使得他的创作介于在雕塑与装饰艺术之间。利用类似敲打金属板等体力创作过程宣泄内心情感。

他非常善于利用空间感的张力、金属弯曲和非弯曲方式、真空或立体处理后的材料呈现的能量循环,营造出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之感,为每一件作品注入对自然、人性、金属和时间的冥想,这一切元素都是他创作过程的动力与灵感。

读了此篇,是否收获满满呢?

“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精致展出中

展期:2019/1/12 - 3/17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展览形式设计 / Lina Gohtmeh Architecture

(配图摄影:范立 余冠辰 刘蔚娴 图文编辑:李秀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法手工艺的“隔空对话”
国博展览|展览手记:手工之美活在当下
国博新春大展:法国手工匠人手中的中法传统工艺大赏
新考工记 · 中法手工之美
手工艺人如何生存:在荷兰他们一点不担心这件事
Gallery Marking第4站《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