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洲行意大利篇(二)永恒之城罗马

摄影/文字:墨梅

拍摄时间:2018.9.13

地点:意大利罗马

美篇制作时间:2019.2.14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离欧洲行差不多也有近半年的时间了,把此行的片片记忆串联起来,当属对罗马的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来,总觉得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了,拾起记忆的碎片,如电影般在脑海里游弋,历历在目,很是惬意。由于到达罗马出了点儿意外的缘故,游览的时间相当紧张,使得原本就较短时间的旅游,变得如同走马观花,遗憾至极,好在我提前做了功课,心中有数,记忆也就相应深一些。不过,要想比较完整地把所看到的景点加以介绍,只好借助网络,查阅资料,在此再次感谢网络平台的帮助。

来到罗马下车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奇异的罗马松,碧绿挺拔,如同雨伞般整齐的排列在道路的两旁及草地上,如此的异国风情只有在罗马可以看得见。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

罗马是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市内的梵蒂冈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驻地。罗马与佛罗伦萨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现今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貌。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一)君士坦丁凯旋门:

此门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

建筑与雕塑是历史最忠实的叙述者,当你站在罗马君士坦丁一世凯旋门下的时候,它好像在对你诉说着什么,它给你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心中的体味格外明显。

站在凯旋门下举目凝视,它壮伟肃穆,满是浮雕,这些拼凑起来的浮雕,表现的是不同时期的人和战争场面,厚重的沧桑感,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从斗兽场到君士坦丁凯旋门,我们一眼可以把这两座古老的建筑尽收眼底。可以把它们取进同一个相框。但这两座宏伟的建筑,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

景点二:古罗马斗兽场遗址

建于公元72至80年间的斗兽场,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 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由于时间的缘故,我们没有时间进去参观欣赏,只能在外面拍些照片便匆匆离去,留下的遗憾无语言表,也只能在网上查找一些照片资料来填补空白了。

此照片来自网络

古代统治者为了寻欢作乐,修建了斗兽场,,最大的斗兽场是迫使八万犹太战俘修建的。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

此照来自网络

举世闻名的罗马斗兽场或称竞技场实际上是一片断垣残壁。如果不是川流不息的游客进进出出,一个人站在那高耸入云的破墙头子底下,肯定会提心吊胆:谁知道这屹立了上千年的家伙会不会轰然倒塌,叫人葬身瓦砾之下呢?

站在斗兽场的外面,你仿佛还能听得见斗兽场内那厮杀的喊声,你仿佛置身其中还能看得见那血淋淋的恐怖场面,真难想象当时的罗马人怎么会把它作为最爱的娱乐活动呢!

离开君士坦丁凯旋门和斗兽场,我们乘车沿路而行,路边的罗马松再次令我们饱了眼福并愉悦了心情。车子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威尼斯广场。

景点三:威尼斯广场

此广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罗马最大的广场。我们只是乘车穿过而已,它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广场中央原先是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观光马车等的聚集地,全市的交通中枢地带。从1980年下半年起,罗马市政府对它进行了整顿,使之更加美丽壮观。

这座建筑是《维托里安诺纪念堂》,后人又称之为《祖国祭坛》。

它是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由于它的形状所致,被罗马人称之为“结婚糕”或“打字机”,它建于1884—1911年间。这是为纪念意大利的统一以及促成其统一的埃曼努埃尔二世而建的。

纪念堂正面是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纪念堂上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的代表“思想”,左边则意味着“行动”。通往纪念台的第二段台阶上有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飞狮雕像。台阶下方的两组喷泉同样藏着意蕴——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台阶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这座纪念堂的灵魂人物:维克多 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顶部是俯瞰罗马的最佳地。1921年,人们在雕像下方修建了“无名烈士墓”。所以,这里又被称作为“祖国祭坛”,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意大利时大多来此献花。

离开威尼斯广场,车子开到了下一个景点,万神殿。

景点四:万神殿(又译万神庙、潘提翁神殿)

它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

公元80年的一场大火,使万神殿毁于一旦,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


万神殿兴建于公元前27年、公元120年由哈德良重建,这座神殿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自哈德良重建以来一直在近乎连续使用。

万神殿背后的建筑师的身份是未知的,但大多数学者将其归因于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罗斯。哈德良万神殿的门前部分是一个圆柱形的门廊(前面有8个巨大的花岗岩科林斯柱,后面是两组四个的柱子),砖在中间区域,最后是巨大的圆顶。万神殿的圆顶是古代最大的幸存圆顶; 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直到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于1436年完工为止。

万神殿的中心点远远高于游客的头部:房间里的大眼睛或眼睛。它看起来很小,但它的高度为27英尺,是建筑物内所有光线的来源 - 象征着太阳是地球上所有光线的来源。通过的雨水收集在地板中央的排水管中,整个夏天,石头和水分保持室内凉爽。每年6月21日,夏季的太阳光线从眼睛通过前门照射出来。

今天的万神殿是一座基督教教堂,从远处看,万神殿并不像其他古代遗迹那样令人敬畏 - 圆顶看起来很低,并不比周围的建筑高很多。但万神殿的内部,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万神殿被称为一个“完美”的空间,因为圆形大厅的直径是等于其高度的(43米,142英尺)。这个空间的目的是在完美宇宙的背景下提出几何完美和对称性。内部空间可以完美地适合立方体或球体。巨大的内部空间旨在象征天堂; 房间内的眼睛或大眼睛的设计旨在象征光线和生命的阳光。

万神殿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作。万神殿的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非常牢固。万神殿的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万神殿下半部为空心圆柱形,从高度一半的地方开始,上半部为半球形的穹顶。

万神殿为了减轻穹顶的重量,建筑师巧妙地在穹顶内表面作了28个凹格,分成5排,同时,在墙上有门的前提下还开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由于穹顶顶部的矢高和直径一样,这样,万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个整圆,而它的内部墙面两层分割也接近于黄金分割,因此它常被作为通过几何形式达到构图和谐的古代实例。


万神殿内的七座壁龛,分别供奉战神和朱利奥·凯撒神明和英雄,除壁龛外,殿内还有很多神明和英雄的雕像。万神殿内侧面的小堂,是拉斐尔、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长眠之地。

穹顶如何能够承受自身的重量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 如果这样的结构今天用未加固的混凝土建造,它将很快崩溃。不过,万神殿已经站了几个世纪。对这个谜团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答案。

万神殿作为基督教会,大殿在其他结构消失的情况下以如此显着的形状存活下来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教皇博尼法斯IVI在609年将其奉献为献给玛丽和烈士圣徒的教堂。这是它今天继续承担的正式名称这里仍然有群众庆祝。万神殿也被用作坟墓:在这里埋葬的是画家拉斐尔,前两位国王,以及意大利的第一位女王。君主主义者对这些后来的坟墓保持着守夜的习惯。以使它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作为古罗马最古老幸存的建筑之一,万神殿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几乎不容小觑。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的欧洲和美洲各地的建筑师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将他们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另外,万神殿也有可能对西方宗教产生影响,万神殿似乎是第一座建在公众面前的寺庙。古代世界的寺庙通常仅限于特定的牧师; 公众可能以某种方式参与宗教仪式,但主要是观察者和寺庙外。然而,万神殿存在于所有人 - 这一特征现在已成为西方所有宗教中礼拜场所的标准。


景点五:纳沃纳广场

该广场位于罗马中心区,它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纳沃纳广场坐落在由图密善皇帝于公元86年所建的拥有3万个座位的大型竞技场的遗址上。现在广场仍然保持着椭圆形轮廓,正好与阿戈纳利斯竞技场的形状相配。广场的名称就源于该运动场。

1644年,广场经历了最重大的变化:教皇英诺森十世开始着手一项激进的巴洛克风格的重建方案。此项举措产生的最主要纪念物是伯尼尼设计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喷泉:位于广场南端的摩尔人喷泉和位于中的四河喷泉。

摩尔人喷泉

它是纳沃纳广场三个喷泉中的一个,位于纳沃纳广场的南端。它描绘一个摩尔人或非洲人(也许原来是尼普顿),站在海螺壳中, 与一只海豚摔跤,周围是四个特里同。它被放置在一个玫瑰色大理石喷泉池中。

位于广场最南端的摩尔人喷泉,最初是由博尔塔 设计,当时只有四个人身鱼尾、吹着海螺的特里同(古希腊神话中海之信使,海王波塞冬和海后安菲特里忒的儿子),后来贝尔尼尼加上了中间肌肉健壮、骑着海豚的雕像,因他看似像摩尔人,所以整个喷泉就叫摩尔人喷泉。它是贝尔尼尼的又一力作。

海神喷泉

它是纳沃纳广场上的一个重要的喷泉,它雕塑非常的精美,展现的是一副非常具有动感和人物肌肉线条美感的海王与章鱼决斗的场面。

四河喷泉

它算得上是贝尔尼尼的巅峰之作,它建于1651年,53岁的贝尔尼尼,正处在艺术上最成熟的阶段。雕刻家用四条河流代表四个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矗立在中间的埃及方尖碑顶端有一只鸽子口衔橄榄枝,寓意全世界和平。很多人惊叹贝尔尼尼的超凡想象力,如果说米开朗基罗主宰了十六世纪,那么贝尔尼尼就是十七世纪上帝最钟爱的艺术家。

作者用四个大理石人体雕像象征了四条河流,四条河流分别为代表亚洲的恒河,代表非洲的尼罗河,代表美洲的拉普拉塔河,代表欧洲的多瑙河。中间还有一棵棕榈树、一头狮子和一匹马作为装饰物,顶部是一个埃及式的方尖碑。雕塑的下方环绕着巨大的水池,水池中央用石灰岩堆砌成假山,喷泉的出口都设置在其中。整座喷泉象征着天主教的力量

用布蒙着头的老人,象征着非洲尼罗河Nile,隐喻尼罗河的神秘;

象征着美洲普拉特河Rio de la Plata的老人,一手撑地,一手挥动着,他坐的岩石上散落的金币代表美洲丰饶的矿产资源

代表欧洲多瑙河Danube的老人脸朝里,头上裹着头巾,须发翻卷,伸开双臂迎向一块刻有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的盾牌;

代表亚洲恒河Ganges的老人手拿着一根船桨,斜身侧坐,目视远方,象征恒河之水源远流长;

今天,当你来到纳沃纳广场,信步于此,这三座喷泉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艺术精品。

圣埃格尼斯教堂

它是为了纪念3世纪的殉道圣女圣艾格尼丝所建,圣艾格尼丝的头骨还供奉在里面。圣艾格尼丝(公元291-304),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执政期的一位基督教殉道少女。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公教、路德教都奉她为圣人。她是在弥撒中能与圣母玛利亚共同提到名字的七位女性之一。

她出生于罗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贵族家庭,因发誓终生献给耶稣而不嫁,被求婚者举报(当时基督教还属于非法的地下活动),最后被判处死刑,殉道时不到13岁。据说死刑的地点就在图密善大竞技场,就是现在的罗马纳沃纳广场。

今天的纳沃纳广场,更富有现代气息,这里有最让人难忘的现画现卖的油画作品和辛勤的画家,让人感受到那艺术家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度。路边的美食店、工艺品商店也吸引着很多游客,还有和游人互动的音乐艺人,使纳沃纳广场成为罗马最迷人的广场之一。

说纳沃纳广场是罗马最美的广场,真乃是名副其实,它不仅有巴洛克式宫殿、教堂、美妙的喷泉、方尖碑、气势恢宏的雕塑,还有街头小贩销售的旅游工艺品。到此一游,你会觉得它是古典之美和现代之美有机衔接的范例之地。

离开纳沃纳广场,我们步行前往闻名遐迩的特莱维喷泉,人称“许愿喷泉”的地方。路上,我们路过了这座古老的建筑,我虽叫不上名字,但还是被它那古老而厚重的外观吸引,一排挺直的古罗马柱,斑斑驳驳,似乎在诉说着久远久远的故事……

景点六:特莱维喷泉

它的别称少女喷泉,但它最著名的名字则是许愿喷泉。它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杰作,由教皇克里门七世 命人设计建造,共花了三十年才完成,它是罗马的象征之一。喷泉建筑完全采左右对称,在中央立有一尊被两匹骏马拉着奔驰的海神像,海神像是在1762年雕刻家伯拉奇的设计。在海神的左右两边各立有两尊水神,右边的水神像上,有一幅「少女指示水源」的浮雕,而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季的仕女像。整天看上去美的舞以轮比,大气恢宏,壮观至极!

电影《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后,真正让许愿喷泉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旅游胜地。它是罗马最大最著名的喷泉。喷泉外形美观、装饰丰富、立体感强,整个喷泉气势磅礴、大气恢宏、清澈见底的泉水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据说许愿泉的修建,基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当时的罗马帝国非常的流行。这个传说就是只要是站在这个许愿泉前面,背对着许愿泉,然后右手从左肩膀之上扔出一枚硬币,只要是硬币落入到水池之中,你就可以再次拜访罗马了,为了这个心愿,人们纷纷前来许愿,要知道罗马风情是非常迷人的哦!当然,我也不会错过的许下了心愿,希望再次踏上这块迷人的让人流连忘返的土地。诚然,无论许愿泉有着怎样的传说,它本身的美也是无法取代的。 

景点七:西班牙广场

西班牙广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圣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 建筑师为德.桑蒂斯和斯佩基,其以登上教堂的西班牙阶梯而闻名。这座教堂乃1495年查理八世命法国人建造,阶梯共有137阶,名称取自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馆,电影“罗马假期”即在此拍摄。阶梯上特有的法国风味设计和广场上的一些英国咖啡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氛。广场中央有巴洛克式的建筑巨匠贝尼尼所设计的喷水池,是夏日年轻人的避暑胜地。

罗马拥有众多的广场,西班牙广场就是其中之一了。西班牙广场非常的热闹,所以即使是你在旅游淡季的时候来到西班牙广场,依旧可以看到人山人海。

台阶前的“小舟的喷泉”前面总是有人在弹吉他或有人在拍照,一片热闹景象。这座喷泉是贝尔尼尼父亲的作品,创意来自于特韦雷河的一次决堤,一只小舟被水推到这里。喷泉看上去有种梦幻浪漫的感觉,非常别致!

那么,明明是在意大利的罗马,人们为什么会称其为西班牙广场呢?这个问题可要追溯它的历史了,在十七世纪的时候,西班牙广场所在地属于西班牙的领土范围,但到了十八世纪,这里成为了罗马的中心。西班牙广场有两个,一个是意大利罗马圣三一教堂的西班牙广场;一个是旧时西班牙总督旧址的西班牙广场。我们所看见的就是位于意大利罗马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的西班牙广场,广场周围街道旁,古董商店、纪念品商店、咖啡馆、酒吧间等鳞次栉比,十分整齐,沿街墙上挂满招牌和广告,以招徕那成群结队的游客。此地真可以用热闹非凡来形容了!


西班牙广场的上面,就是著名的圣三一教堂,这座教堂是在1495年的时候修建了,这座教堂的修建者是法国人。教堂有着高高耸立的尖顶,这代表着教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筑,这在罗马是非常少见的,因为罗马大多数建筑都是巴洛克风格的。

由于西班牙广场曾经出现在电影《罗马假日》的场景中,所以它便成为了所有人都知道的罗马名片。赫本那清新亮丽的倩影似乎已经与西班牙广场以及美丽的罗马合为一体,成为了人们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广场的另一端,有一个高大的圆柱碑,名为圣母柱,又称圣灵感孕柱

资料介绍,于1777年,意大利出土了一个高大的云母大理石圆柱;当时在位的罗马教皇庇护六世考虑将其置于意大利众议院,但其最终还是宁可在那里树了一块古老式的方尖碑。

在1856年,罗马教皇庇护九世决定,用該出土的云母大理石圆柱来纪念圣母玛利亚,以赞颂圣母玛利亚的圣灵感孕,这是他于1854年12月8日颁布的信条。該纪念碑的落成仪式于1857年的9月举行,每年十二月八日,梵蒂冈教宗都会亲临此处向圣母像献花、祈祷、举行盛大的纪念典礼。因玛利亚处女时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生下耶稣,故这圣母柱也称为圣灵感孕柱。

根据碑文说明,这个大圆柱石碑名为“无原罪圣母圆柱”,高达二十七米,圆柱的基石上,刻有意萨意阿、埃泽基埃莱、摩西和大卫等四位犹太人先知以及宗教性的浮雕。在柱之顶端立有一尊圣母像。碑座上,教皇的三重冠象征天堂、人间、地狱,两把天堂的钥匙。

这里,现如今也成了游人们必去的地方之一了!

景点八:圣伯多禄大教堂

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大殿。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说起圣彼得大教堂,那是我心中永久遗憾的一件事,让我至今耿耿于怀,顶着大太阳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好不容易经过繁琐的检查走了进去,确因走错了路线绕了出来,由于时间来不及,只好放弃。所以,我也只能呈现给大家几张大教堂外观照片了!!!

此照片来自网络

景点九:圣彼得广场

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精华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

此照片来自网络

圣彼得广场的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方尖碑,整个广场大气恢宏,壮观雄伟。

广场中央的埃及方尖碑

高大的石柱,透过阳光,更显得伟岸壮观,气派无比。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多位优秀的建筑师与艺术家筑建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广场,它呈现了文艺复兴盛期风格。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之作,它将万古流芳,名垂千古。

(此美篇资料型文字来自网络,多谢网络平台的帮助)

请看下篇:欧洲行意大利篇(三)佛罗伦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马之行(二)——再游罗马
看过《罗马假日》吗?跟我随赫本的脚步游览罗马吧~
暴走意大利--罗马
《罗马假日》上映67年,我才发现看点不是赫本!
【游你游我游世界】悠游意大利自驾行记之罗马假日
在游戏和现实中不断穿越的罗马古城暴走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