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外滩源
金松定
关注

上海外滩源

06-16 阅读1021
来自话题
#小众景点推荐
2.5万篇

2021年6月18日

      趁着梅雨季节中难得凉爽的好天气,六月十六日上午,我们五位老同学相约來到外滩源闲游。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南至滇池路,西靠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区域内保留着一大批建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源头。

     从时间上讲,这一区域是上海开埠历史的起点,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从空间上看,又是外滩北端的起点。这里是海派文化的源头,有中西方文化于此交融的最早积淀。历经一百五十多年的风雨洗礼与沧桑变革,这里依然散发着华贵典雅的气息。

       近年来,政府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外滩源更是散发着独特魅力。沿街的建筑恢复了青瓦红砖的原始面貌,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风格、现代主义、装饰艺术派等建筑风格在外滩源的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老房子,看似洗尽铅华,却是今天仍可触摸的文化遗产。

       外滩源的东北端,是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这里是黄浦公园所在地。黄浦公园初建于1860年,曾叫外滩公园,是我国第一座公共园林,但开放之初,华人是不得入内的。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当然一去不会复返,但我们铭记不忘。

      如今,黄浦公园向所有中外游客免费开放。园内林茂花明,花团锦簇,与对岸的陆家嘴的高楼相映生輝。

        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一路欢笑,一路“咔嚓,咔嚓”。园内碧水清波涟漪,曲桥石径蜿蜒,古樟绿荫如盖,百年梧桐环绕,石榴含笑在枝上,人们微笑在脸上。

       公园内的人民英雄纪念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三块枪状塔体,寓意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光荣牺牲的先烈永垂不朽,内涵有深刻的概括性,给人以无限的思索。仰望着高耸入云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黄浦公园的西边,连接着外白渡桥。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架在中山东一路和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

      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桥建成,定名为“公园桥”。1907年,外白渡桥建成并沿用至今。从时间上来推算,她应该是比较早的“外滩源”建筑之一。

       眺望外白度桥北堍的东面,俄国领事馆坐落在黄浦路上,馆址南傍苏州河,东侧有一座六角形凉亭,可观望黄浦江与苏州河汇合处的全景。

     这是一座将古典构图、德国传统和巴洛克细部装饰揉合于一身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原称“俄罗斯帝国领事馆”,后称“苏联领事馆”,现名“俄罗斯联帮驻上海总领事馆”。它自1916年建成以来叁易其名,五次关闭又五次重开,佐证着百余年来中俄关系曲折变化的历史。

    外白渡桥的西侧,有一个小花园,很吸引眼球。

      从南苏州路景观长廊看外白渡桥,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也来展示她的身姿。

      外滩源 1 号,一幢欧陆风情的建筑静静地掩映在绿荫环绕中,门前绿草如茵,曾经的英国领事馆,也是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标志。

       1845年,英国在上海设租界,1849年在这里建造了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不料,这个领事馆在1870年被大火付之一炬,随即又在1873年建起了新的领事馆,就是现在的这幢外滩源1号楼。1号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并带有外廊建筑特征,小青瓦房顶,米白色墙面,楼前是典型的英国式花园,四周还有众多古树名木簇拥,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一拥有大片花园的建筑,也是外滩现存最早的建筑。

       周围绿草如茵,环境幽静,27棵古树绕屋而立,其中有几棵古树引人注目——200年的广玉兰、100年的银杏、100年的朴树。

        这株200多年树龄的广玉兰,是上海滩上最古老的一株广玉兰。它的树干已经掏空,靠钢筋水泥柱支撑,仍枝叶繁茂、屹立不倒。这棵广玉兰是苏格兰植物学家福钦所赠。

      1849年,英国人最早在“外滩源”地段建造这一驻沪领事馆。继而从英国领事馆沿黄浦滩向南扩张,建设货运及游船码头,以及成片的滨水仓栈,逐渐形成了外滩风景线,带动了浦江西侧腹地的纵深发展,使老城厢的郊野在20世纪20年代演变成了繁华的新城区中心。外滩源从某种意义上可谓近现代上海城市生长发展的摇篮,是上海开埠的起源点。

      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以前,人们只能在外滩一侧看到大院围墙,不识里面真面目。如今,我们可从圆明园路(也可从中山东一路)的大门进入院内,选择不同角度拍摄大楼外观,欣赏大楼的风彩。

     在1号楼旁边的灰色两层小楼是总领事官邸,现在命名为外滩源2号楼。它建于1882年,同样的二层砖木结构,上下两层都有长廊与领事馆连接。目前2号楼已租给百达翡丽设立远东地区的旗舰店。

       外滩源2号楼建于1882年,建筑风格较主楼华丽,立面以及内部装饰均有所增加。初建为清水红墙,带有明显的外廊式特征,同时受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建筑风格的影响。

      外滩源2号楼为领事住宅,有廊与主楼相连,同时被列为保护建筑。目前2号楼已租给百达翡丽设立远东地区的旗舰店—百达翡丽源邸。

     这个连接1号楼与2号楼的连廊,也显得气派非凡。

      外滩源3号楼为原教会公寓。位于南苏州79号。1899年由新天安堂所增建,属新巴洛克风格,入口山花和窗套装饰,使建筑立面既活泼又不失庄重。目前,3号楼已租给香港永力管理有限公司,提供女性养生服务。

     外滩源4号楼为原新天安堂。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位于南苏州路107号,1886建成。礼拜堂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中间有高达33米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呈现出带有乡村风格的哥特复兴式教堂的形象。据记载:1900年9月28日,美国传教士、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丁韪良在此发表演说;1907年,第三届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天安堂是大会会场之一;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在此演讲。

       目前4号楼功能定位为举办各类高端的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品的展览展示或拍卖、企业新品发布会、品牌推广活动、高端庆典等。已成功举办、承办或赞助DOM PERINON郎朗演奏会及VIP晚宴、“壹乐·壹世界”音乐会、“2012外滩源夏日音乐季”、“2012 上海双年展”等大型艺术文化活动,NINE WEST、百达翡丽、仲联银行等高端商务品牌活动。在未来将逐步推出一系列外滩源壹号、联合教堂与文化广场区域联动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营造外滩源地区独有的海派文化气息,提升“外滩源”品牌形象,从而推动整个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与发展。

      外滩源5号,位于南苏州路76号,是1903年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建造的划船俱乐部建筑和室内游泳馆,1905年落成。

      划船俱乐部(英文名为Shanghai Rowing Club),1860年建立,是在沪英侨的体育组织,主要成员为英国侨民。划船比赛最初在黄浦江浦东一边举行,每年春、秋各赛一次;1873年(同治十二年)秋赛起,移至苏州河中进行。

      该建筑风格折中,顶部为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局部略带巴洛克装饰。在长期使用中,因不合理搭建造成对建筑的严重损害,现已做了局部保护。目前,日本的LD&K股份公司已正式落户,旗下的SHANGHAI ROSE酒吧已于2013年3月1日正式营业。这座历经百年的历史建筑,现在成了一个既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集咖啡、酒吧、餐饮、爵士乐表演一身的场所。

    外滩源一至五号楼形成了一方别具一格的清幽天地;它们在苍翠的茵茵的绿意之间,静静诉说着这百年外滩源头的故事。

     外滩源1~5号楼群的西侧,就是圆明园路。这条宁静而典雅的小马路,南起滇池路北至苏州河,全长462米,贯穿“外滩源”的腹地。

       圆明园路上,那些历史和风韵丝毫不逊于黄浦江岸的万国建筑,却不为人知的老楼一 字排开,安培洋行大楼、圆明园公寓、哈密大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可以说,这里的建筑更接近于外滩本来的面目。

       漫步在圆明园路上,脚下踩着深色花岗岩铺成的路,感受着道路一侧绿树成荫的宁静,回头又见另一侧建筑群透出的复古气息,我们仿佛走在时光隧道上穿梭回了百年前的上海,即使你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眼前的一切也在为你再现昔日的外滩源--充满异国情调和怀旧气息。

      站在北京东路的圆明园路口向东遥望,一幢几乎望不到头的五层大楼,建筑立面沿北京东路直线展开,长达124米,创下当时上海同类单体建筑之最。整幢大楼,清水红砖,白色腰线,三角顶端,巍峨挺立。东北角的穹顶,以鲜明的巴洛克风格纹饰朝向黄浦江。上面有“益丰外滩源”五个大字。

       益丰外滩源的前身是益丰洋行大楼,早期主要作为洋行和职工宿舍使用,曾隐藏了昔日洋行职员光鲜职场背后柴米油盐的琐碎,后来它成了办公大楼。1949年后的数十年里陆续搬进许多住户,形成七十二家房客的杂乱场面。底层则用于商业,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排商铺卖过旧货、古董和工艺品,还断断续续开过几家饭店。

      外滩源项目启动后,益丰大楼成了与洛克·外滩源相对应的重点项目。 原益丰大楼的深度大约不足20米,后面是一条很隐蔽的弄堂,为了拓展大楼的使用功能,就在这条弄堂上面按大楼的建筑风格加建了半幢楼,挖了地下车库,与老大楼实现无缝粘连,使大楼获得了可观的纵深,使用面积也增加了一倍多。

      现在走进益丰·外滩源,可以看到地坪上埋着两条铜嵌条,一般人以为这是一种装饰,其实是一条新老界线,也是历史痕迹。重建后的益丰华美重生,成为一个集顶级零售奢侈品牌、创新餐饮和时尚生活于一体、以满足高级专属定制需求为特色的顶级私密社交目的地。

      益丰大楼对面的半岛大酒店,原为涉外零售商店(友谊商店),2004年拆除后建半岛酒店。半岛酒店也是60年多来外滩唯一的一幢新建筑。占据了圆明园路东侧的半条街。

       安培洋行 建于1907年,四层砖木结构,平面矩形,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坡屋顶,红平瓦,底层立面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

      历史上的安培洋行,有巴拿马公使馆、橡胶业同业公会等多家知名机构曾经入驻。沪上顶级的粤菜餐厅慧公馆就在这栋建筑之内。

      圆明园路115号的圆明园公寓建于1904年前后,主体为四层为砖木混合结构,局部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清水砖墙、砖雕、使用白色的粉刷和砖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室内装饰豪华。

      在建筑沿街的两个角部,建筑师作了切角处理,而在底层则做了一个半圆的浅门廊,用两根爱奥尼克短柱支撑,自然地为二层退出一个别致的阳台;门廊上有十分精美的砖雕装饰。

      圆明园公寓曾经进驻的机构包括谦信洋行(1882)、汉成洋行(1935-1948)、亚洲花边厂(1948)等。其中兼信洋行为当时德商在华的最大洋行。经营闹钟、染料、颜料及出口土特产猪鬃毛、桐油、五棓子等。

      2013年11月1日,“海上版画源”艺术机构推出的《海上版画源——国际版画邀请展》亮相圆明园路115号源圆明园公寓。邀请展展出了51幅来自中国、日本、欧洲等地的5位版画名家的版画精品,其中包括日本版画大师黑崎彰的10幅作品。

      “海上版画源”艺术机构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新闻晨报、上海半岛版画工作室三方共同创建。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木刻运动在上海发祥,国际版画展放在外滩源举办不乏象征意义。

      圆明园路133号的中华基督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原名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1933年竣工。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建于1933年,由沪上华籍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水滴批担。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

      在女青年会大楼的楼上,秀色可餐,这也是沿江餐厅的卖点,生意兴隆。

      哈密大楼    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具有新古典折衷主义外立面,整幢为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立面装饰细致丰富,立面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整体比例适当,细部精美,入口大门和阳台处理细节精到。

        兰心大楼,建于1931年,曾是中国新兴话剧的起源地,也曾是当时中国第一座西式剧场所在地,兰心大戏院旧址。

       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也设在此处。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

     协进大楼 建于1923年,建筑层高六层,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主入口大厅楼梯间有时代特征。

        座落在圆明园路209号的真光大楼,深褐色竖线条风格的建筑颇具上海地标建筑国际饭店的风范。

       原来,真光大楼的设计师就是哪位设计了赫赫有名的国际饭店的邬达克。

     真光大楼,原叫浸信会大楼,因是中华浸信会的所在地,故以宗教机构名来命名的。后来,该教会机构创办传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为“真光大楼”。大楼坐西朝东,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以锐角状鉴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横直线交叉组合,乳房黄色及褐色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

     真光大楼是一处学术重镇,大楼内曾进驻过诸如福音书局、中华浸会书局、沪江大学等重要机构。沪江大学原为教会综合大学,其创办者在这里又搞起了沪江商学院。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路上行走的都是大学教授和大学生。1932年后,邬达克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安置在自己设计的圆明园路209号浸信会大楼顶层801室。

        真光大楼的北邻是光陆大楼。光陆大楼北邻苏州河畔旳乍浦路桥,1928年落成,底部曾为光陆大戏院,上层为办公用房和公寓。1994年,入选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光陆大戏院是上海第一座在大楼内的剧场,以欧洲电影《采蝶浪花》(Casanova)作为首映片,开幕当日在上海《申报》刊登了影片预告。有关该院的基本情况,1928年2月28日上海《新闻报》本埠副刊第二张《光陆大戏院之形形色色》一文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光陆大楼北靠南苏州路。站在苏州河畔,一眼看三区。正对东方对岸是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左面是虹口区的上海大厦;右面是黄浦区的外滩源。

       圆明园路北段现已开发成步行街。6月5日至20日的第二届“上海夜生活节”正在这里举行,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夜动等活动,使圆明园路步行街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之地。

       在上海这个繁华拥挤的城市里,也有宁静而又不失典雅的一角——圆明园路,紧靠外滩的北京东路上一条相交界路上。

     行走在外滩源,随处可见历史风貌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使得新老建筑之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滩源”可谓是现代上海城市生长发展的摇篮,是上海开埠的起源点。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地理位置,在此见证新时代外滩及上海国际大都会的风采。

     慢慢地走,慢慢地看这里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洋房,时间在这里凝固了。

谢谢你的阅读和欣赏

金松定

2021年6月18日

来自话题
小众景点推荐
2.5万篇内容 24.8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昨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河(2) 苏州河河口南岸
上海散步(组图)五十
清末民初上海景观明信片之十二
感觉在欧洲----圆明园路
解码外滩源(下)
窝在屋里厢整理高清晰外滩历史照片 从太古洋行到沙逊大厦的几处小细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