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I四小龙:要相信有光

近日,被业界评为“AI第一股”的商汤科技,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2022年6月30日,商汤科技股价继续大幅下跌,跌幅一度超过46%,收盘价为3.13港元,跌破3.85港元/股的发行价。近几个交易日,商汤科技雪崩式的股价暴跌仍未停止。截止7月8日收盘,商汤科技股价为2.58港元/股,总市值缩水至864.49亿港元左右。 

商汤科技股价下跌的原因,表面上是受到解禁消息的影响,但深究起来,则是市场对人工智能的盈利模式和前景有所质疑。事实上,不仅是商汤科技,同被业界评为“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也饱受争议。 

作为曾经的资本宠儿,“AI四小龙”到底怎么了? 

巨头财经「产业观察」第28篇。 

文 / 熊熊酱 

文章架构师 / 静静 

出品 / 巨头财经 

01 解禁大考日,商汤科技上演投资者大逃杀 

2021年12月30日,商汤科技迎来了高光时刻。那一天,商汤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AI第一股”。 

上市当日,创自7月中旬以来中国香港IPO首日最大涨幅。 

上市的第三天,股价翻倍。 

商汤科技甚至以一己之力带动人工智能概念股大涨。 2022年1月4日,科创板人工智能相关概念股中,当虹科技涨近17%,虹软科技涨超14%,罗普特海天瑞声涨超7%。。同时,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商汤科技的上市对行业发展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很多创业者和从业者因此受到鼓舞。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司上市满6个月时。2022年6月30日,商汤科技控股股东禁售期已届满。公司上市前,投资者持有223.62亿股,基石投资者持有10.33亿股,这意味着本次解禁股数达到233.95亿股,占总股本的76%。 

为强化公司长期价值、稳定市场信心,解禁当日,商汤科技在开盘前发布公告,徐立、王晓刚、徐冰及集团若干管理层成员以公司为受益人自愿承诺于2022年12月29日前,不会出售公司于2016年11月1日采纳的首次公开发售前受限制股份单位所涉及的B类股份,及公司于2016年11月1日采纳的首次公开发售前雇员激励计划下已归属的期权获行使所涉及的B类股份。 

然而,当天开盘后,商汤科技突然闪崩,盘中一度暴跌超50%,当日市值蒸发超915亿港元。此后几个交易日,商汤科技仍然跌跌不休。截至7月8日收盘,商汤科技总市值仅为864.49亿港元。 

事实上,对于每家上市公司来说,6个月的解禁期都是一次大考。但像商汤科技一般,解禁当日上演投资者大逃杀,且股价仍连续多日下跌的并不多见。 

02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发展任重道远 

不仅是商汤科技,“AI四小龙”中其他三家公司的发展之路也并不平坦。 

作为最早启动科创板上市的计算机视觉公司,云从科技于2020年8月开始上市辅导。但其IPO进程曾在2021年3月一度中止,并在同年12月被美国财政部纳入“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700多天后,云从科技终于于2022年5月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为15.37元,募资金额为16.27亿元,成为“AI四小龙”中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与云从科技一样,旷视科技的上市进程也可谓一波三折。 

早在2019年8月,旷视科技便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0年2月,也就是提交上市申请6个月后,旷视科技港股上市进程状态显示为“失效”。 

2021年,旷视科技转战科创板,但次年3月因上市文件中财务资料有效期问题需补充提交资料,发行注册程序被迫中止。直到5月16日晚,上交所网站披露,恢复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发行注册程序。这也意味着,意味着旷视科技将继续上市进程。 

旷视科技的上市之路还在继续,依图科技则选择主动撤销IPO。 

早在2020年11月,上交所便受理了依图科技的IPO申请。8个月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对依图科技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消息,终止原因是由于依图科技选择主动撤回申请。 

03 前路漫漫,“AI四小龙”需要跨过的三道坎 

公开数据显示,“AI四小龙”共进行了30多轮融资,IPO前估值合计达到约1400亿。如今的发展现状与前几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巨头编委会看来,未来,“AI四小龙”还需要跨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盈利。 

2020年,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安晖公布过一个数据,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于亏损阶段。 

“AI四小龙”亦是如此: 

∙ 商汤科技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47亿元,总亏损将达171.4亿元,亏损额为营收的3.6倍; 

∙ 云从科技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8.07亿元、7.55亿元、10.7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9亿元、8.44亿元、6.64亿元;扣非后净亏损分别为7亿元、8.67亿元、7.53亿元。 

∙ 据依图科技披露的财务数据,2017-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6871.89万元、3.04亿元、7.17亿元和3.81亿元;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6亿元、-11.61亿元、-36.42亿元及-12.99亿元。 

∙ 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8.54亿元、12.60亿元和13.91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8.00亿元、66.43亿元和33.26亿元,扣非后的净亏损分别为5.65亿元、12.49亿元和15.47亿元。 

过去,投资方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回报周期过于乐观,相信人工智能公司高估值高回报的逻辑。但当连年的研究投入看不到回报,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企业的容忍度开始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快缩小亏损并提出盈利路线图成为AI四小龙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第二道坎,落地。 

接第一个问题,“AI四小龙”为何难以盈利?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有业内人士表示,独立AI算法公司,要实现盈利至少需要两个最基础性的条件: 

一是算法等技术实力过硬,具有技术壁垒,实现人无我有。但是“AI四小龙”是否达到了这个条件,市场上有不同的观点。 

二是有足够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商业变现。 毕竟,技术归根到底要服务于业务,要在场景中体现应用价值。 

不过,问题在于,目前能够拥有比较成熟商业变现的行业场景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行业。但由于AI涉及到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核心,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都会选择自己做。部分领域有着光明前景,如政务、金融、汽车、制造、医疗等,但还未做到规模化爆发。 

第三道坎,价值。 

有人说,人工智能是大多数科技公司未来的默认能力,就像一个人会开车和游泳一样。 

有人说,AI是最为场景化的技术,全是附在骨头上的一块筋,小肉一块而已,尽管金光闪闪,但是是吃不饱的。 

有人说,AI更多倾向于提供附加值,用于增强原先业务,在缺乏具体的落地场景下,难以作为一个独立业务。 

未来,“AI四小龙”将如何回答上述问题,成为他们要面对的第三道坎。 

04 巨头财经的思考,市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根据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人工智能行业已经经历了五六年的早期爆发期,现在则正处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淘汰出局将是所有不能带来真实商业价值公司的最终结局。 

另据亿欧智库,AI技术应用已进入弱人工智能阶段的过渡期,这个阶段,单一技术逐渐难以满复杂的场景,AI将作为一种标准模块化产品和服务出现,开始向侧重思维能力的强人工智能过度,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将全面铺开。 

从各种维度来看,人工智能的万亿级赛道正在加速整合与洗牌。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或将出现千亿美元市值的龙头企业。 

正如海边有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潮汐——涨潮时,海水涌向岸边,淹没大片海滩,落潮时,海水从岸边退去,留下一地贝壳。每个行业也有自己的潮汐——每次涨潮时,有大量的公司涌现,每次潮退后,能看见裸泳的公司,也能看见漂亮的贝壳。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更是价值反馈的必要环节。 

所以,我们不妨给“AI四小龙”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时间,发现企业的长期价值。同时,我们也期待行业经历潮涨潮落后“美丽贝壳”的出现。

部分参考资料:

1、豹变,《为什么资本不「AI」四小龙?》 

2、中国经济周刊,《“AI第一股”两日腰斩,商汤科技为何遭遇 “大逃杀”?》 

3、投资家网,《这一热门赛道90%企业亏损,龙头企业一日蒸发900亿》 

4、丫丫港股圈,《商汤科技崩盘,IPO时已写好的剧本》 

5、市值风云,《风暴中商汤科技:专利森林已然建立,商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对AI新赛道需更多市场耐心》 

6、多家财经科技媒体对AI四小龙上市进程的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I四小龙”旷视科技IPO,中期大亏52亿,变现难怎么破?
造芯!人工智能,要造芯
云从科技上市,依旧迷雾重重
旷视科技闯关港股,何以领先“AI四小龙”?
AI四小龙,冬天难熬
AI第一股会是谁?独角兽依云科技/云从科技跑步上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