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顾茅庐与三试皇叔
12
12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废掉的解读。不够深,不够新,最主要的是无法与学生的生命打通。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志》中的描述非常简单: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在诸葛亮《出师表》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自述,但究竟其具体情形如何,却没有丝毫可靠记载。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便抓住“三往”“三顾”这个想象空间,敷衍其事,创作出了精彩绝伦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教材所节选的内容,源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在第三十六回的末尾,诸葛亮仅作一露面,至此方是正式出场。

在完整的三顾茅庐故事中,诸葛亮出场的吊足了读者胃口。先是第三十五回刘备跃马檀溪后,偶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提起真正的大才有卧龙凤雏二人。接着是第三十六回徐庶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继之以水镜先生上门寻友不遇,与刘备言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二位高人,一隐一仕,皆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而刘备又奔忙多年始终难成气候,急需良才辅佐,这才引出三顾茅庐的故事。

一顾茅庐,刘备先是听到隆中农夫耕锄而歌,歌词不俗。“遥望卧龙岗,果然清景异常”。待至门前,家童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俨然不以俗名为意。待其归去,回首卧龙岗,“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清秀山水,正是隐士所居。确实,诸葛亮是因隐士的身份出场的。此时,对于刘备而言,最大的难处便不在于是否能见到诸葛亮,而是不知其是否愿意出山襄助自己安定天下。

要知隐士也有不同,有假隐士,有真隐士。假隐士,是借归隐为自己造势,以便求取功名,其目的不在于隐,而在于仕。真隐士则不同,真隐士或是醉心太虚、疏懒事物,浑然不以世俗挂怀;或是年老致仕,功成身退,隐居乡野;或是见事不可为,秉持“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原则,心灰意冷之下退而保全自身;也有潜心修学,待时而动,期待着能遇一明主,然后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即使不能,也能教化乡里,与世有补。要之,第一种真隐士是道家,第二种颇为少见,儒道相融;第三种与第四种其实是一体两面,遇其时遇其君则仕,不遇其事不遇其君则隐。

故当离开隆中时遇到崔州平,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向其请教,实际是希望从崔州平的言语之中寻得蛛丝马迹,以解心中疑惑。所以二人言论以天下大势为核心。但显然,崔州平是一讲究顺应天命的偏向于道家的隐者,不过从崔州平对治乱的观点之中仍然可以看出诸葛亮友朋几人对于天下大势实际上是关心的,经常谈论的,也明白了能与崔州平为友的诸葛亮对战略观必定不低于他,否则徐庶等人不会不推荐崔州平等而推荐诸葛亮。

二顾茅庐,正值隆冬,刘备则路闻诸葛亮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的歌声,歌声之中“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等句则明明白白地使抒发心中愤懑不平之气。刘备当然会明白,他们的愤懑正是因为对世事有所不满,这恰恰是他们的热心之处,他们对于家国天下毕竟是关心的,有雄心壮志的。

等到草庐之中,先见其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两句摘取自诸葛亮《诫子书》。不少人认为这两句所表明的是诸葛亮的道家倾向,其实不然,诸葛亮不免为道家所影响,但骨子里到底是儒家的。淡泊,不是看待,而是不在乎名利,所为的正是“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致远,指的更是远大的目标,正是儒家三不朽之“立德、立言、立身”。

而诸葛均之歌更是明白无疑,“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此时此刻诸葛亮是“乐躬耕于陇亩”,但毕竟是带“待天时”而出。少年之歌,其实正是诸葛亮之歌。且诸葛瑾在江东,诸葛均咏此歌,诸葛亮之心态可见一斑——非是不愿出,实在是天下攘攘,豪杰辈出,不知当效力于何人。

但即使如此,仍然不足以确定,所以刘备问诸葛均:“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兵书,乱世所用者。这近乎赤裸裸地问诸葛亮是否有出山之意了。诸葛均当然不会回答,但无妨,刘备已经得到答案——诸葛亮必定会出山相助,只要自己心够诚。因此,刘备留书,先申明自己的志向,再表达自己的诚意——“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

三顾茅庐,究其本质,其实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试探。刘备要确定的是诸葛亮是否有经世之才,是否真的如姜子牙、张良一般;还要探问清楚诸葛亮是否愿意出山。而诸葛亮也要审视清楚刘备是否是有安定天下大志的明主,是否是拯救黎民的仁心,是否是值得托付前程乃至性命的长者。因此,刘备的三顾茅庐,也是诸葛亮的三试皇叔。在经过彼此的初期试探,明白彼此的真心之后,刘备的第三次往茅庐便是二人的正面试探了。刘备清楚的是,他必须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诸葛亮则要以足够的怠慢和推辞来作最后的试探。

此处,便显出课本节选部分的《三顾茅庐》的不足,可能只为了凸显出“访孔明两次不遇”一事,却将“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这一重要的礼节省去。

三顾茅庐,处处点出“礼”,礼不足,则不足以突出刘备“礼贤下士”之心。故出发之前,要占卜,要择期,要斋戒,要熏沐更衣;面对关张不满,则以齐桓公、周文王自效;更叮嘱张飞不可失礼;离草庐半里,则下马步行,以示不敢倨傲;到得门前,对童子则称“仙童”,对自己则是无官无衔之刘备;诸葛昼眠,则留关张于门外,以免失礼,己则徐步而入,以示体贴,则拱立阶下,以示尊敬。须知诸葛亮此时明明醒着,只是试探而已。不是醒着,岂会醒来便问童子:“有俗客来否?”但此时试探仍然不足。一定要一翻身,让刘备以为自己醒,而后失望;一定要一问询,让刘备以为自己要见他,而后再失望;又一定要缓缓更衣,过得半晌,让刘备一直在外等着——如此,方能见得刘备之涵养与真心,也才能明白刘备是否是“明主”。

正式见面,刘备仍然极尽谦恭。行则“下拜”,一不顾对方乃晚生后辈,二不顾对方不过布衣百姓;言则称对方为“先生”,指自己为“鄙贱”“愚鲁”,视请教为“曲赐教诲”。请诸葛出山,却是坦诚,一询家国大事;二告以大丈夫怀抱当经世致用,当顾念天下苍生;三求以鄙贱殷殷之情。事有再一再二,难有再三再四,而诸葛偏要再一再二拒绝,仍不足,还要再三拒绝,待其再四求告,才慨然应允。这又是一番试探。待明白刘备是真心实意求贤,且有大志于天下,与儒生之“治国平天下”志向契合,诸葛亮也就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又不可忽视的是诸葛亮对诸葛均所叮嘱的“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要知诸葛亮出山所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才华抱负得以施展。“君子谋道不谋食”,作为儒家之一的诸葛亮,一生追求的是推动社会发展,使天下太平,而不是一己得失。这也正是儒家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理想。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凡三往”三个字如何演绎成“三顾茅庐”这样一个曲曲折折的故事了。三国故事在民间源远流长,寄托着底层民众尤其是没落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期望。

罗贯中作为一名有志之士,曾经参与过反元义军。明朝建立之后,又因此曾与朱元璋为敌,不能参加科举,放弃了进入官场的机会,一生只能“发愤著书”以自明。《三国演义》作为他的代表作品,全书的主角诸葛亮,不无他理想自身的影子。

诗文鉴赏:

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 万物生 | 羌村四首 | 送茂嘉十二弟 | 华盖辇路行 | 折寄遥怜人似玉 | 春风吹雨绕残枝 | 人与花心各自香 | 当你老了 | 苏轼的《江城子》 | 题李凝幽居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席慕蓉《青春》 | 未选择的路 | 去矣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演义》
诸葛亮为啥要三顾茅庐才肯出山?
刘备遗言:我走过最深的路,就是诸葛亮的套路
《隆中对》复习资料
唯为 | 刘皇叔的大舅哥#c630
真正扶不起来的不是阿斗,而是刘皇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