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仕的碎碎念:“正念”进餐是“每逢佳节胖三斤”的救赎?

在节日,假期,纪念日聚餐干饭那是人类的光荣传统,“每逢佳节胖三斤”那是欢乐人生的常态。

但是我们女性,不论种族出身,分享着共通的体态焦虑。

民以食为天,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啊, 很多国家,甚至联合国都出版了(food guide)食品指南,试图让大家吃得健康和营养。

让我们一起先就着哈佛医学院和斯坦福教授关于吃的理念(参考文献在文后)解读一下加拿大食品健康指南,享受食物的美味的同时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 注意您的饮食习惯

1. 吃天然全食物,食物多样化,多种颜色食物搭配。

2. 每天吃一半以上蔬菜和水果,最好是新鲜的或者冷冻的。

3. 每天最多四分之一主食,并且尽量多吃的五谷杂粮,就像下图这样搭配,吃出彩虹的颜色。

2. 留意媒体广告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喜欢上某个名人,而喜欢上了ta做广告的食物。有时候,有些广告会把食物和某种感觉或者身份认同连接起来,让我们觉得如果吃了,喝了这样的东东,我们就会变成那样。比如某可乐公司的广告语是这样的:Open Happiness—解锁幸福。 而可乐里面没有一点营养成分,而是大量的糖类和化学添加剂。这些广告,包括很多保健品营养品的广告用语和承诺很多都没有经过科学证明,它们的目的是让你食欲膨胀,想购买它们售卖的东西。你其实是可以选择为了自己的健康做人间清醒,还是做它们的垃圾桶。

3. 尽量避免高盐,高糖,高油,也就 是加工食品

各种广告除了会让我们喜欢上不健康的加工食品外,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我们对食物的选择。平时注意做好心理放松,我们就不会那么依赖那些垃圾食品。我们可以试着换一种解压的方式,比如找朋友聊天,散步,听音乐,和朋友或者读一读女仕界的文章,放松或者激励自己。

各类食品广告的另一个副作用是让人们以为自己没有时间做饭,只能去买加工食品,去餐厅吃饭或者叫外卖。

4. 用健康的食材自己做菜做饭

其实自己做饭相当于中等强度体力劳动,可以节省一部分锻炼身体的时间,因为所用食材更趋向健康,也会节省因为吃快餐免疫力低下所用的医疗费和看病时间;如果在做饭时还保持放松和专注,甚至可能会产生心流体验,从而提升幸福感。当然了,如果是自己做饭,又和心爱的人一起享用,以上所有的好处就会呈倍数增长,乘法,你懂的。

斯坦福大学在coursera上的有一个系列课程专门是讲食物和烹调的。里面有帮助你怎样改变和食物的关系学,忙碌的人怎样做简单健康又美味的食物。

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的东西就会变成你。想变成啥样,您自己看着办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对各种甜点油炸食物怕得不敢碰一下。偶尔品尝一下也不必有罪恶感,放松下来,改善和食物的关系—请看后面关于正念进餐的介绍......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怎样吃和吃什么一样重要------

所以加拿大的食品指南还建议我们:

慢慢享用食物的过程也被叫做--正念进餐

带着享受食物的意图

关注食物对自身的影响而专注进餐

正念进餐帮助我们启动两个基本觉知:

--每一样食物都是经由很多人的共同努力生产而来,并最终摆上餐桌,进入我们的身体。我们因此而学会不浪费粮食。

--无论是我们在享用食物时,还是在面对和消费食物时,我们的身体、感觉、情绪和想法均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研究证明,正念进餐可以帮助我们:

1. 减少过食和暴食的可能性。

2. 轻松的减肥和减少体重质量指数。

3. 减少对食物或对自己身体的焦虑。

4. 应对食欲过度或厌食的症状。

5. 改善二型糖尿病症状

正念进餐是一种滋养我们身体和精神的日常修行

哈佛大学营养和健康专家,曾和一行禅师合作出版《品尝,正念进餐,正念生活》的华裔女士张丽莲博士曾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我们不再有曾经的觉知和能力去检视我们的内在这就是为什么正念进餐变得更加重要,我们需要回到自己,对自己说:我的身体真的需要这个嘛?为什么我在吃这个?是不是因为我太过悲伤或压力太大?

改变你和食物的关系及你对食物的旧有观念。你无须刻意节食,也无须对食物刻意回避或有负罪感。和食物建立健康正念的关系,您就不会暴饮暴食,更无须在节后减肥。

那么,我们如何正念进餐

进餐前(只需1分钟)

面对眼前的食物,放下之前对它的所有成见,好像自己是第一次和这个食物相遇,用我们的五感:看,听,闻,触,尝,重新观察和了解面前的食物。

真心感谢所有让你可以在此时享用食物的因素,比如,大自然中的水,土壤和阳光;有可能为这个食物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农夫,厨师或你的家人。

取一小块食物,把它放到嘴里,先用嘴和舌头去仔细感受它,再慢慢咀嚼,感受食物进到身体之后,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体会你这样认真的去做以上各个步骤时,自己身体产生的感受,情绪和想法。

自我观察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身体感觉,情绪和想法,但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去用心体会。

进餐进行时:

(以下步骤也适用一人进餐。加拿大卫生局推荐我们尽量和别人一起吃饭。因为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

专注的吃饭,如果需要和其他人聊天,放下筷子或刀叉,说完后再拿起餐具继续用餐。

随时把注意力带回到自己的身体,体会食物对自己身体的影响,并感觉是否已经饱了。

体会你这样认真的去做以上各个步骤时,自己身体产生的感受,情绪和想法。自我观察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身体感觉,情绪和想法,但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去用心体会。

随时问自己:

我现在的选择会决定我日后的健康,我要吃什么, 我还要继续吃吗?

最后,但是也很重要的一点是:

“无酒不欢”是咱中国式聚餐铁律。很多人可以抵御佳肴的诱惑,却架不住“感情深一口闷”的劝说。尽管有些研究指出男性饮酒会有一定的健康好处,包括因为饮酒背后寓意亲密可能为人们带来的心理愉悦,但是饮酒也会带来健康隐患。

哈佛医学院建议(见下图)男性按照酒的分类,每类酒每天最多一杯。而女性不喝最好(因为女性的体脂比例高,体内水分比例更少,所以对酒精的敏感度和消化能力都比男性差(这一点咱认怂吧,不丢人)

中国食品膳食指南(2016)指出: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无论是在酒桌上还是日常,我们要记住多喝水,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哈佛医学院推荐的盘中餐是啥样的吧:

哈佛的医学专家们推荐我们日常喝水,茶或者咖啡,少喝奶制品和果汁,不喝任何含糖饮料。他们还进一步推荐我们成年人每天要喝60-120盎司的水(有尿失禁的人控制在64盎司以下)。

(64盎司这么大)(本图片来自网络)

而中国食品膳食指南(2016)建议我们要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喝茶,咖啡,甚至包括喝水变成一种修身养性的小仪式—来一个非正式的正念。一行禅师曾说:

慢慢地带着虔诚喝茶,好像它是整个世界绕其旋转的中轴——慢慢地,平衡地,不用急于担忧未来;就在此刻,只有此刻才是你的生命。

总之,食物很美味,我们可以品味我们的食物,进而品味我们的人生。如果想更充分彻底地享受人生,我们需要健康的身体,除了健康饮食,适当的锻炼,良好的睡眠,“合适”的心态以及亲密的亲近关系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利。

文中论据及引用参考:

1,加拿大食品指南:https://www.canada.ca/en/health-canada/services/canada-food-guide/resources/snapshot/languages.html

2,【多伦多大学正念冥想应用证书班】教材

Mindful Eating as Food for Thought (http://www.nytimes.com/2012/02/08/dining/mindful-eating-as-food-for-thought.html?_r=1)

3赫芬顿邮报,五步启动正念吃东西Mindful Eating:5 Easy Tips to Get Started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11/12/mindful-eating-tips_n_3941528.html

4,斯坦福大学,coursera免费烹饪课程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cooking-healthy-food/home/welcome

5,哈佛医学院,《五十岁以上女性健康指南》,A Guide to Women’s Health Fifty and Forward.

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 版(2021版即将发布)http://dg.cnsoc.org/article/04/8a2389fd5520b4f30155be1475e02741.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佛医学院:如何逐步提高你的身体活动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
哈佛医学院:膳食纤维健康至关重要,是肠道菌群食物防新冠转重症
深度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
时隔六年!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什么更新?一文读懂8重点
多喝水不如会喝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这几个建议,值得收藏
拿个本本记一下,这9条都是养生精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