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 细节 情感
——《灰雀》一课教材研读
统编本第七册第八单元聚焦的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这一人文主题,课文《灰雀》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循循善诱,让小男孩知错改错的温暖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的失踪与小男孩有关,他没有直接批评小男孩,而是通过交谈的方式让小男孩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回了被捉的灰雀。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讲述伟人故事的课文,也是一篇有关成长的故事,更是一篇与爱紧密相关的课文。研读这一篇课文,笔者以为可以结合课文的文本内容特点,紧扣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对话
对话丰富是《灰雀》写法上一大特色。文中的对话者只有列宁和小男孩两个人,没有复杂多向的交际环境,但文中需要理解的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对话。你看:“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列宁为找不着深红色胸脯的灰雀而着急;天寒地冻,他为灰雀的生存而担心;失踪的灰雀可能再也飞不回来,他十分惋惜。而小男孩呢? “没……我没看见。”一句吞吞吐吐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男孩的紧张。“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肯定的话语,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诚实可爱的小男孩。文中人物的对话,一方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方面也提示着人物的心情和心理变化。
同时,言为心声,在人物的语言中隐藏着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读好人物对话,既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是在读懂对话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进而发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应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练习,能分角色读好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能用声音传达出人物的所思所想,懂得人物各自的心理变化,情感把握住了,对话的语文自然而然就读出来了,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细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默读利于深思,而本课正是适合学生进行默读训练的“好例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篇课文有这样几条线索交织:一是从列宁的角度展开: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这是课文叙述的明线;二是小男孩喜欢灰雀,捉走灰雀,放回灰雀,这是课文没有明写的,但从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才能发现的伏线;还有第三条线,是列宁巧妙地教育小男孩,使他知错就改,这是课文的暗线,而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这三条线都贯穿于课文的始终,需要学生默读中充分深入思考,去发现和关注故事中的一个个“蛛丝马迹”,进而深入到文字中,解读出语言表达的密码,发现文字背后表达的深意。
围绕文后练习“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发现课文中表达的细节,如在回答列宁的问话时,小男孩的回答“没……我没看见”,形象地表现出小男孩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的模样。男孩有话想说,但又不敢直说。但在列宁的启发下,很快就很肯定地回答 “一定会飞回来的!”这是生怕列宁为灰雀而担心。这两处细节也表达了灰雀真实的去向。前面的省略号的背后反映了男孩内心的紧张、后悔、自责、不安。 随着故事的推进,后面的一个感叹号,又让我们读懂了小男孩意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坚定决心。再如,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表面上是列宁在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列宁从小男孩的表现中知道灰雀的去向后,不愿直接拆穿男孩,不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是启发男孩子自己发现错误,能够主动加以改正。课文中像这样的细节不止一处,列宁的心理活动和男孩的心理变化隐藏在这些细节的背后,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读品的时间,从而真正读懂心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三年级的学生真正读懂这篇课文文字中丰富的意蕴。
三、情感
孙绍振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有一种自觉,即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具体到这一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文中列宁对鸟的情感可以说是一望而知:每天来公园散步的列宁,对树上的三只灰雀早就喜欢在心,“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列宁“每天”“每次”“都要”“经常”的表现,已经表明不是一般的喜欢。只要走进公园,见上灰雀已经成了列宁的必备动作。所以一旦发现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列宁便“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一个“找遍了”,不也很显然地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欢吗?这些描写,可以让学生对列宁爱鸟的情感“一望而知”,但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一望无知”的情感,需要引导学生来体悟和发现。
首先是文中小男孩对鸟的喜欢。正是因为爱鸟,小男孩才会捉鸟,也正是因为爱鸟,小男孩又才会放鸟。小男孩语言、行为和内心的变化,也表现出他对灰雀的喜爱,这份爱不是那么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这也是文后练习三提出的要求。其次,是列宁对小男孩的爱。这更需要学生细心地捕捉才能体悟。在列宁从小男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中察觉到灰雀真正的去向后,通过引发情感共鸣的感人话语,使小男孩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给了小男孩充分的改正错误的余地和空间。列宁给小男孩的保护、宽容和等待,正是一份对他成长深沉的爱。谁不会犯错呢?而列宁的做法,给了小男孩自我改正和自主成长的心路历程,也表明了列宁爱得智慧,爱得温暖和真诚。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需要老师带领着学生从情感上加以体悟和共鸣。
读好对话,品味细节,体悟情感,这是本课研读时所要进行的思考,也是教学本课所要着重关注的要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灰雀》教学札记
语文教案
突破《灰雀》的教学重点
凝练语文要素 提升核心素养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教学为例
《灰雀》教学实录
精致的课文精致地教——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统编教材解读第1192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