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题画诗中春意浓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备课小札
选入三年级下册的《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篇之一,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是一首脍炙人口、极具艺术创造性的题画诗。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所谓题画诗,就是根据绘画所题的诗。题画诗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广义的题画诗,即是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其诗可以离开画面而独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一类是狭义的题画诗,一般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而抒发画中之意境所赋的诗,往往要求把所赋之诗直接写在画面上,使诗与画相融合,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构成整体美。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便是直接题写在画作上的诗。本来惠崇的《春江晚景》是两幅画,苏轼也分别写了两首诗,另外一首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惠崇的这两幅画都已失传,但从两首诗的内容大概可知,一幅是春江鸭戏图,一幅是春江飞雁图,画以诗传,诗如见画,尤其是教材中所选的这一首,更为人们所喜爱。
绘画是线条、色彩的造形艺术,直观性强;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多讲含蓄。题画诗要求作者既要用精练的语言再现画面画意,还要用主观感受、想象去补充造形艺术的空间局限,以诗意补充画意,从而拓宽加深绘画的意境。而苏轼是一位多方面的行家,他懂得写诗,也懂得绘画,同时还懂得用诗来写画。他先后创作过一百多首题画诗,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所以他的题画诗多不从“形似”上多费笔墨,而常从画面上生发开去,抓住画意,去充实画面所无法表达出来的意境,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正是其中最经典的例子。要真正读懂这首诗,以下这些信息不可忽略。
关于惠崇。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其人诗画俱佳。《古今诗话》载,寇准与惠崇会于池亭,分题赋诗,惠崇选得 《池鹭》,“明”字韵。诗云:“雨歇方塘溢,迟回不复惊。曝翎沙日暖,引步岛风清。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主人池上凤,见尔忆蓬瀛。”寇准称赞他工于押韵,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 《图画见闻志》卷四)。黄庭坚等也有诗称赞其画“惠崇笔下开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明著名画家董其昌将惠崇与巨然并论,称他们的作品“皆画家之神品也”,其画以山水画见长,为宋代小品山水画的先驱人物,世人甚至以“惠崇小景”直接称指其画。由以上的评论可知,惠崇的画不是泛泛之作,更不是随意而为,其画都是生活的反映。现存惠崇画作《沙汀烟树图》(藏于辽宁博物馆)、《江南春图卷》(原作《溪山春晓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或以为是南宋摹本)、《秋浦双鸳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惠崇去世几十年之后,苏轼得见其画,方才写下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关于诗题。
对于这首诗的题名,各家版本并不一致:《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绝句三百首》《宋诗选注》(钱钟书先生编)等题为《春江晓景》。究竟是“晚景”还是“晓景”?苏轼的作品四海传诵,版本繁多,也就形成了大量的异文。在诸多刊本中,最受学术界重视、价值最高且最难得的是宋刊十行本的《东坡集》,系苏轼生前编定,前人称之“谬误绝少”,这一刊本作《惠崇春江晓景》,因此,“晓景”似更准确,也更符合苏诗的本意。同时,从这首诗的文义、意境等方面来看,此诗主要描写的是生命勃发、生机盎然的早春图景,虽所题画作不传,但统观全诗,早春与“晓景”更为合宜,另外,结合题画诗的内容,推断惠崇所画的为春江鸭戏图,按生活常理,鸭子在傍晚归巢栖息,在清晨外出戏水、觅食,自然比傍晚更显得活泼有生机,更能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似用“晓景”也更为妥帖。当然在教材中所选的诗题版本为《春江晚景》,这可在课堂中作为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研究。
关于诗意。
作为一首题画诗,当然首先紧扣画面来写。“竹外桃花三两枝 ”,一句先点明画面上有竹林,有桃花。三两枝桃花伸出竹林之外,显示了早春季节所具有的物象特征。“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群鸭戏于一江春水之中,是画面上所有的。“蒌蒿满地芦芽短”,萎蒿、芦芽也是画面上所固有的。诗的头三句是对春江之景的描写,它再现了画中景物,表达出原画的意思,勾绘出原画之美:春江蜿蜒远去,近处清水一泓;江畔有几丛翠竹,竹外有数枝桃花;花下有芦苇蒿草,芦根已露鲜嫩的笋芽;江上有鸭群戏水,鸭蹼划出道道波痕,好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整个画面,色彩鲜丽和谐,景物动静自如,足见画家的功力。
当然,如果诗人仅仅再现画面,至多只能称巧匠。题画诗贵在创造。这首诗不光绘出画作上早春风光,而且还凭着诗人善于体察的艺术敏感和丰富的生活知识,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暖”,从满地蒌蒿和芦苇的短芽,联想到“河豚欲上”。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浙人食河豚于上元前,常州江期最先得,方出时,一尾至直千钱,然不多得。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钱耳。柳絮时,人已不食。”开春涨潮,河豚鱼随着春汛溯江而上,到淡水中产卵。在这一句里,诗人从满地蒌蒿和芦苇吐出短短的嫩芽,推算季节,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惠崇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形象,同时,“河豚欲上”又正是运用虚笔映衬了 “春江水暖”,反映出万物都在发荣滋长,充满欣欣生意。有虚有实,有隐有显,有动有静,诗句描写丰富了画面的意境,扩大了画面的境界。
还需补充的是,为何由蒌蒿和芦芽便会联想到“河豚”呢?我们知道,河豚肉质鲜美,但其多个器官含有剧毒,只有巧加处理,方能成为美味。汉代以来的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多种河豚解毒之法,在流行食用河豚的长江下游地区在民间也流传多种解毒妙方。其中,将河豚与蒌蒿、芦根同煮,是颇为习见的既可解除毒素、亦可增色提味的河豚烹制方法。作为美食家的苏轼显然对此了然于心,因此当他看画中的蒌蒿、芦芽时,会自然联想到食用河豚的时节即将到来、肥美的河豚很快会现身于江中。这里是诗人“即景生情”(钱钟书语)的联想。
关于诗情。
全诗给我们展现一幅生动的画面,春江岸上、水上、水下,到处是春的气息,显示了春的无穷活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之情,诗人从最足以显示画意特征的景物着笔,用“桃花”、“水暖”、“萎蒿”、“芦芽”,形象地说明严冬已经过去,一个生机盎然的暖春已经来到,用“三两枝”、“芦芽短”以及“河豚欲上”,又巧妙地暗示出这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因而更能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我们读这首诗,不仅为其画意所陶醉, 而且为其诗情所感染。另外不能忽视的是,写下这首诗时的苏轼刚刚经历过“乌台诗案”这一人生最为灰暗的时刻,他于创作本诗的这一年(元丰八年)的正月,上表申请退休获得了批准,已打算在常州居住。而这一年的三月,“神宗驾崩,哲宗继位。此时,对东坡特别有好感的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很快苏轼就官复原职,还被任为登州知州(旨复朝奉郎知登州),旋即又除尚书礼部郎中。苏轼十一月才至登州任,刚上任,太皇太后高氏又召东坡进京作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写了两首惠崇画作的题画诗,联系起来看,更有诗人一种洒脱、放达和率性、自在的内心况味蕴含在诗句的背后,淡淡的喜悦与轻松的情感也与春天景物所带来的感觉相一致。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也许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
“诗画同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的这首题画诗,使人如见其画,又使人画外得意,处处都饱含着诗人积极向上的情趣,从而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不愧是众多题画诗中最为代表的作品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日一诗词】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的名诗,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古典诗词鉴赏——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写了些什么?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