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神农到秦始皇的一万年(24)田齐称雄:齐国的第二次霸权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非常稀少,有记录的也基本都是政治军事活动,关于经济政策变化的资料基本就没有。齐国到底是怎么从“管仲路线”转变的,我们只能推测。

在史料里边,有这么一条值得关注。“田氏代齐”的故事里边,《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边记录了这么几件事儿,说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晏婴,也就是晏子,在出使晋国的时候私下跟一位晋国大夫说过一段话。晏子说:齐国的天下早晚要被田氏家族夺取。为什么呢?因为田氏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受到人民的拥戴。后来晏子甚至对齐景公也这么直接的说:田氏将来可能要夺权,因为他非常善于给民众施以恩惠,比如收公粮的时候,就用小斗收,发放救济的时候,就用大斗来发放。君主征税多,田氏施舍多,民众都归向他了。您的后代如果稍稍怠惰,国家就要成为他们的国家了。

从晏子的这些话来看,田氏是典型的“宽政”的代表,尤其是这一句“君主征税多,田氏施舍多”,说白了就是拿着国家的财税去做好人,给自己在政治上加分。这段话咋一看,应该是好事啊,说明田氏很为人民着想嘛,施加恩惠有什么不好呢?

但问题是,所谓的“民”到底是指的什么人?真的是指的老百姓吗?在宣传的时候,它是指的老百姓,但后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在真正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它的“惠民”政策往往都是惠到了豪强权贵家族头上。管仲和齐桓公的政治路线,就是富国强兵,国家要富有,要用各种办法来增加财政税收,为此不惜将山林和海滩收归国有,也就是“官山海”。国家财政有了钱,才能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给老百姓提供各种政府公共服务包括灾害救济、修建城墙和道路等等。田氏看起来就不太喜欢这么干,而是喜欢减轻税收、用小斗来征收公粮。这些“惠民”措施最终会让什么人得到好处呢?实际效果很可能不是普通老百姓得到好处,而是卿大夫家族、地方豪强、大土地大资本所有者得到好处。

公粮少收了之后,大家族大地主就会给农民减租吗?恐怕很难。姜姓齐国国君,毕竟是齐桓公的后代,虽然他们的个人能力不如齐桓公,也没有管仲这种高人的辅助,但应该还是会延续管仲齐桓公的治国路线,遏制权贵世家和大地主大资本家无序扩张,通过对这些豪强权贵征收比较重的税负来保证国防开支和政府公共服务。而田氏为了夺取政权,再加上田氏自己就是最显赫的卿大夫贵族,他们就反对这条治国路线,而主张降低税负,用这个方法来讨好国内的大家族。这种方法很有效,最后终于成就了“田氏篡齐”的伟业,代替齐桓公姜小白的后人夺取了齐国国君的宝座。

“田氏篡齐”这个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背后很可能就隐藏着两种治国思路的斗争和变化。春秋时期是一个卿大夫贵族势力崛起,国王国君势力衰微的历史时期。早期的时候,是周国王的势力下降,诸侯国国君势力上升,齐桓公和晋文公就是典型代表;到了中期以后,就是国君势力下降,卿大夫势力上升。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时期两次大规模的诸侯会盟——第一次弭兵之盟和第二次弭兵之盟。第一次是诸侯国的国君参加,第二次就变成了各国掌权的卿大夫参加。结果第一次弭兵之盟达成的协议根本就没有被遵守,很快晋国和楚国就大打出手,爆发了著名的鄢陵之战。第二次弭兵之盟卿大夫主导,协议就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大国之间的战争停止了,进入了一段比较长的和平时期。然后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卿大夫在晋国和齐国两大强国直接篡权上位,终结了春秋时代。然后就是卿大夫势力开始走下坡了,开启了士大夫崛起的战国时代。

由于以田氏为代表的卿大夫家族的架空,管仲的治国路线最终被抛弃了,这是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再也不能建立霸权的一大关键。

管仲的治国思想,是在诸侯国君势力的上升期产生发展的,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的思路;田氏代齐,是卿大夫贵族势力上升、架空国君势力的诉求的体现。等到吴起在魏国跟李悝一起搞变法的时候,吴起就总结说“齐政宽”。宽就是宽松,经济贸易活动非常自由,对富豪权贵尤其宽松,自由兼并土地产业投机倒把大发横财,这么一个“宽”。

等到战国中期,田氏已经把齐国国君的位置坐稳了。屁股变了、立场自然也就要跟着变。田氏也开始推进加强君主权威的改革。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开稷下学宫,打着学术研究、学术议论的旗号来恢复管仲路线。

稷下学宫在政府的支持下,把之前流传下来的管仲故事从新进行整理,又添油加醋的加进去了很多新内容,最终编订成了《管子》一书。这就促成了管仲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次复兴,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开稷下学宫的这个齐国君主叫田午,他的谥号竟然也叫齐桓公,这是齐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齐桓公。这种同一个国家不同的两代君主用同一个谥号的情况极其罕见,为了区别,一般把这第二个齐桓公叫做齐桓候或者田桓公。田午死后得到了桓公这个谥号,说明当时齐国政坛上上下下复兴管仲路线的呼声确实非常强烈,开稷下学宫、整理管仲思想的君主才被称之为桓公。

齐国的第二次崛起,也就是从第二个齐桓公开始的。

田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继位。这就是齐威王。他一开始没有称王,是在后来马陵之战击败魏国以后称的王。

齐威王继承他父亲的遗志,用稷下学派的思想来推动改革。这次改革的时间跟秦国商鞅变法和吴起外逃到楚国变法是一个时间,不过力度跟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相比明显要小很多,所以在历史上不太有名,说起来战国三大变法还是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齐国这次这个只能叫改革,他的主持人是齐威王和丞相邹忌,也就是那个用阴谋诡计把田忌赶走、逼得孙膑回家赋闲写兵书的那个邹忌。

邹忌这个人跟魏国的公叔痤有点像,是个才干出众的人物,但人品不太行,用阴谋陷害才能比自己更出众的田忌,逼得田忌跑到了楚国。这跟公叔痤用阴谋逼得吴起跑到楚国一样。还好田忌毕竟是田氏家族的成员,楚国王不像信任吴起一样信任他。要是楚王重用田忌和孙膑再来一次田忌变法,然后田忌也跟吴起一样带兵去找齐国报仇雪耻,那齐国估计会跟魏国一样倒大霉。

田忌和孙膑的改革路线不清楚,没有留下准确的史料记录,但他们的主要功劳成就都是打仗,以军功集团的力量为依靠、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推动变革是战国时期变法的基本套路。邹忌是纯粹的文官,是改革派,他的改革并不包括全面得罪世袭贵族的内容,主要就是强化一下行政,总结成八个字就是:“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完善修订一下法律,加强法律的执行,然后处罚淘汰一批无能或者贪腐的官员。这个过程中君主的权威得到了加强、政府效率得到了提高,但贵族豪强的既得利益基本不动。经过这么一搞,齐国的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才有了田忌带着孙膑连续两次击败魏国,歼灭魏军主力的巨大成就。

马陵之战后七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相互承认对方的王位,算是正式称王,与周王、楚王平起平坐而高于其他诸侯,这就引起了赵国和楚国的不满。赵国和楚国配合,楚国去打齐国、赵国去打魏国,楚军在徐州击败了齐军,赵国和魏齐联军达成了平手。不过齐威王和魏惠王的王号也算是保住了。

齐威王死了之后,稷下学宫继续繁荣,齐国也继续沿用管仲学派的思路来完善国家治理,它的国力继续发展壮大,一度势不可挡,连续击败了“战国七雄”里边的其它几大强国。

首先是燕国。共和528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几乎灭亡燕国。后来由于燕国内部各地的反抗和其他几大强国的干涉,齐国才被迫从燕国撤军,但也抢回来了大量的财富。

共和541年(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刚去世,他的儿子齐湣王即位。这个时候齐国的国政是孟尝君田文掌控,王位继承没有引起任何内政外交方面的任何动荡。在田文的统筹之下,齐国对楚国干涉齐威王称王的事情发动复仇之战。齐将匡章率领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史称“垂沙之战”,从楚国手里夺取了淮北地区的大片土地。从此楚国不得不屈服于齐国,还把太子送到齐国当做人质。

第二年,韩国的太子去世,田文又联合魏国,强迫韩国国君立齐国支持的公子咎为太子,谋求进一步控制韩国的国政。

又过了两年,共和544年(公元前298年),齐国联合韩国和魏国攻击秦国,战争耗时两年,联军击败了秦军,而且攻克了函谷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

数年之内,齐国连续击败秦国和楚国两大强国,又让魏国和韩国基本上沦为自己的附庸。齐国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国第一霸主。

干完这些事儿以后,齐国又把目标瞄准了自己身边的另一个小国——宋国。

宋国是周公分封的商族后裔的居住地,商朝灭亡以后,商族在政治上受歧视,只能发挥自己原来的专长也就是经商,专心做生意,加上宋国位于齐国、晋国和楚国三大区域的交界处,商旅往来频繁,商业经济一直都非常发达。宋国的首都商丘,以及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其中商丘跟齐国首都临淄,并列战国时期最繁华的两大都市。不过它军事力量不行,被齐国、楚国、晋国以及后来的魏国轮流欺负,被迫上贡,破财免灾。还有一点就是他继承了商王朝的政治特点,搞“兄终弟及”,也就是国君死了以后第一顺位继承人是国君的弟弟,没有弟弟才让儿子继承。这个继承制度不如嫡长子继承制度那么稳定,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儿子比弟弟更亲近,王位继承容易引发内乱。宋国的内政也一直是乱糟糟的,迂腐落后,不具备参与大国争霸的能力。

宋国充分利用自己在三大强国交界处的特点,不断的在强国之间搞平衡,不让某一个强国能够独吞自己,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苟活了好几百年,而且日子过的还不错,实属不易。一直到战国中期,宋康王登基,突然间觉得自己这么有钱,完全可以把财富实力变成军事实力,于是开始大量扩军并且频繁的跟齐国、魏国、楚国发生军事冲突,跃跃欲试想要参与诸侯争霸。

一个大国要想建立霸权或者参与国际争霸,光有钱是不够的,地理地缘的战略底子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秦国、楚国的经济都大大落后于中原国家,但人家地理位置好,够安全,有机会慢慢扩张。宋国建国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周公给他选好的,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想要造反旁边的齐国、卫国和晋国随时杀过来就可以给灭了。在春秋早期,还有一大堆小诸侯国的时候,宋国要是能抓住机会扩张扩张改善一下国防局势说不定还有机会。到了战国中期,周边就只剩下几个超级强国了,还想从头创业武力扩张,那就是找死。宋康王趁着齐国忙着对付楚国和秦国的机会爽了二十来年,自以为成了中原一霸了,等到齐国把秦国和楚国打服气了以后,就开始专心解决宋国的问题。

共和556年(公元前286)年,也就是齐魏韩三国联军攻克函谷关逼迫秦国割地求和的这一年,齐国、魏国、楚国三国一起出兵伐宋。齐军很快就攻克了宋国的首都,宋康王在逃亡过程中被齐军抓住杀掉。宋国灭亡,包括首都在内的大部分土地被齐国吞并。

齐国吞并宋国以后,国势之强一时无两,鼎盛时期的晋国和魏国可能都难以与之相比。为了吞并宋国,他还跟赵国打了一仗,也是打赢了。也就是说当时所有的强国都被齐军击败了,燕国还被打的几乎灭亡,宋国直接就给吞并了。齐国本来自己的商业经济就高度发达,有了宋国以后经济实力就更强,如果当时有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话,吞并宋国之后的齐国GDP很可能已经超过剩下几个国家之和。经济家的治国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和展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林上第二十二
这个君王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不作就不会死
说林下?第二十三
央视中国通史文字稿第十四集列国变法
一口气看完战国七雄之齐国825年历史
齐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