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代古国——索国,族人擅长搓绳,卜辞中有索方,与商关系密切

商代有索氏国,卜辞中称“(索刂)”或“丘(索刂)”。如“贞王步于'(索刂)’。”(《合集》36751/5)、“贞奠于丘(索刂)。”(《合集》780/1),卜辞可见,商王与索氏国来往较为密切。那么商代索国的地理位置在哪?《路史·国名纪》云:“索,郑之索氏……郑之荥阳有索水。”《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有京县,有索亭。”京县,春秋郑国的邑,在今河南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村。今河南荥阳市境内有大小索城遗址,城内有索河,索河古称索水,《水经注》有“济水又东,索水注之”的记载。索水因为殷商遗民索氏居住在此而得名。

河南荥阳故城

据唐代《元和姓纂》记载,索氏出自子姓,是殷商七大公族之一,武王克商后,为了便于管理殷商遗民,将殷商重要的几个公族集中迁往鲁国,由鲁国统一管辖,其中就包括这支索氏。《敦煌名族志残卷》记载:“索氏,右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于京索,因而氏焉。”帝甲,即祖甲,商武丁之子,商代第二十五任王,在位三十三年,曾征服西戎,延续了武丁中兴时的辉煌,颇有乃父之风。索国在商朝强盛之时封建立国,其封地在今河南荥阳市境,即大索城遗址。

索的甲骨文

“索”的甲骨文象形为“两手作搓绳状”,其实就是一副双手搓绳的画面。古人用草藤、树枝或麦杆等就地取材,搓成条条,用作捆绑牵拉等用途。狩猎时期,部落族人用藤条或树枝搓成粗条状绑上石块用来袭击大型野兽,猎物得手后也可用以捆绑,以防其逃脱。绳的用途极为广泛,生活、军事不可或缺。“索”的本义当为“搓绳”,索氏族人擅长搓绳,“索”也成了搓绳或绳子的代名词。《诗经·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táo)。”意为白天割茅,夜里搓绳。周取代商后,周人将擅长搓绳制绳的索氏迁到周公旦的封地鲁国,继续操持搓绳旧业为周人服务。

索方最早出现在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壬辛卜,出,贞:王其田……(索刂),亡灾。”(《合集》24460/2)田,即田猎。卜辞大意为商王将去索地田猎,令人占卜,得出的结果是:无灾。卜辞中涉及索方的记载多与商王田猎有关,从这些卜辞看,当时索方是商王的田猎场所,商王时常跑去索地巡猎。

山东兖州李宫村出土带“索“铜卣铭文

索氏是殷商公族,为殷商集团的重要成员,负责国家的制绳事业。索国位于商都朝歌的西部,是异族进入商王畿之重要门户。商亡后,周人对于如何安置索氏也是极为重视的。武王对殷商遗民进行了统计,为彻底降服这些顽固殷民,避免日后发生叛乱,对殷商的强宗大族进行拆分、合并。《左传·定公四年》载:“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殷商六大公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本宗各个氏族,集合其余小宗族,收归各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归附于周的统治。

湖南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

索氏整体被迁入鲁地后,便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至春秋时已成为当地望族。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有索镇镇,当为鲁地索人迁徙所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境内一商周古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铜器,这些铜器大多带有一个相同的字,据分析当为“索”字,因此这些铜器被称为“索氏铜器”。据说现在山东地区还有索姓人,但索的发音却不叫“suǒ”,而念“sao”,尽管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发音,不知道是不是殷商遗留下来的古音。另有一部分索人南迁,湖北武汉蔡甸区有索河镇,湖南常德市东北一带古有索县,就在今天的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有汉代古索城遗址(何光岳《索国来源和迁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殷商古国——屰国,现代人都知道“叛逆”,却不知它从何而来
殷商古国——羌国,杀不尽,赶不走,还搞合纵,商亡后它还在
殷商古国——犬国,狼性部族,曾替商王伐周
殷商古国——举国,参与商末东夷大战,“举”或来自婴儿摇篮
殷墟甲骨名片选书二
殷商古国——攸国,东夷之战的根据地,最具神秘色彩的方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