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爱情时,如何对待“原生家庭诅咒”?


老师:
 
您好!
 
关注这个公众号已经三年了,首先非常感谢这三年多的陪伴,感谢你们的文章给我带来的温暖和治愈。

一直在看有关原生家庭的文章,今天我也想聊一下我的原生家庭和我的问题。
 
我父母的结合在我看来很意外,因为他们的家庭和性格都不一样。

我父亲家是普通农民,父亲自己也是小学没毕业,以前脾气十分暴躁;

母亲这边我外公上过私塾,做过赤脚医生,母亲初中毕业,性格方面被我外公外婆宠得有些天真。

当年母亲到了嫁人的年纪,外公外婆是千挑百选了一个对象,但我母亲逆反心理上来,不愿意嫁,她闺蜜嫁到了父亲家附近,就给母亲介绍了我的父亲,母亲脑子一热就答应了。
 
虽说他们不是包办婚姻,但我也确定他们的婚姻绝对不是因为爱情。

从我记事起,他们就经常吵架,或者直白的说,就是我父亲的单方面家暴,但我母亲也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小可怜,体力不行,嘴上从来没认过怂。

我有时一看势头不对,就马上跑去喊爷爷奶奶、伯伯婶婶来劝架。
 
在我记忆里一直保留着一个画面,父母在吵架,一群人拦在中间劝说,哥哥坐在一旁的台阶上面无表情的看着,只是叹了一口气,而当时的我一边哭一边看着这一幕。
 
日子就这样过,在我多大的时候加了新的东西呢?大概是十二、三岁吧。

可能是母亲觉得我懂事了,于是我成了她的倾诉对象之一。

母亲向我倾诉自己的不易,倾诉她对我和哥哥的付出,倾诉她的后悔,倾诉她对父亲的鄙视以及父亲的婚外情。

也许一开始只是在向别人倾诉时不避讳我,但后来我成了母亲的倾诉对象之一了。

呵,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被她的母亲告知她的父亲是一个多么不堪的人。

我问过母亲为什么不告诉哥哥,母亲说因为我是女孩,女孩和妈妈贴心。
 
我初中时,一度认为父母会离婚,并告诉母亲,既然不幸福就离婚吧,甚至在一次家暴后,母亲住进了医院。

外公恰好来了我家,知道后也劝我母亲离婚,可母亲当时只是流泪。

问她为什么,就说是为了我和哥哥。
 
不知道母亲怎么想的,每次向我抱怨完父亲,后面总会来个转折,好像怕我留下不好的印象,告诉我:“你爸对你和你哥还是很好的……”

然后再转折:“妈的希望都在你和你哥身上,你可要争气啊……”
 
现在哥哥结婚了,生活甜蜜幸福,父亲也在我侄子出生后,脾气逐渐温和下来。

母亲现在主要是在带我侄子,会和我分享侄子的趣事,偶尔还是会和我抱怨父亲。

但现在更多的是鄙视父亲是文盲,不会说话得罪人,然后又转折说父亲现在脾气好多了。

最后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我,想要得到我的认同,五十岁的人了,还能保持着一些天真的心态。

我私以为是外公外婆给母亲儿时的爱,给予了她强大的内心来面对生活的坎坷。
 
一切仿佛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我总觉得那里不对劲。
 
不对劲的人是我,从初中开始,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心情一度十分低落,还好当时有个QQ好友成了我倾诉的树洞,他也回答了我很多问题。

虽然从未见过,但我一直很感激他。

后来我告诉自己,人生从来不需要被定义,自己走过的路或长或短,或厚或薄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人生。
 
可是新的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恋爱。

在大学期间,看着身边的人和自己的另一半甜甜蜜蜜的撒狗粮,我不是没有想法,可当真的有朋友介绍时,心里却很抵抗。

结果看着别人成双入对,我却有单身到天荒地老的感觉,只要想到会有一个人占据我生活的一半,我就会从心底里感到恐慌和抗拒。
 
但我明白,现在刚毕业一年,说的人少,可是以后肯定会被催婚,我不知道未来要怎么办,希望老师能给些建议。
 
诗酒年华


诗酒年华:
 
你好!
 
敢取“诗酒年华”这样的网名,年轻真好呀。
 
我已经很久不看不评“原生家庭论”了。

我的母亲去世了,父亲中风已经没有了意识。我的人生已经没了来路。

偶尔问问糊涂的爹,他能想起的,也就是从童年到初为人父那段日子的些许碎片,提到这些碎片,他有时会笑。



 
母亲去世前,我已经想通了。

作为儿女,我们常常怨念的原生家庭,不过是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年轻时的爱情、任性、胡闹、笨拙、无知……罢了。

无从计较,也无需计较。
 
但是,也很难不计较。任何人都是未经他本人允许,就被父母带到了这个世界。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父母几乎就是我们的全世界。
 
如果这对活宝恰恰青春年少,任性使气,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我们就很难不把这个世界看做是一地鸡毛。

不怪他们,怪谁呢?怪就怪了呗,也不是什么弥天大罪。

两夫妻一生都难免互相怨念,孩子抱怨一下,也很正常。


大部分人都是这么磕磕碰碰长大的。

有的人磕伤了磕残了,一辈子都恢复不过来;

而更多人是被时间无奈地“治愈”,然后普普通通地活下来了,既会有怨念,也会想法子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
 
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例外。
 
我们要小心涉及原生家庭的“模板论”

“模板论”大意是说,子女未来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婚姻家庭方式,会有很大概率复刻上一代人的生活模板。
 
“模板论”有一定的现实解释力,考察子女的婚姻家庭,总多多少少能找到与其父母类似之处。

如果这种类似带来的是痛苦,“模板论”的威力就容易被痛苦者放大,放大其威力可以帮助痛苦者逃脱自我责任,一时舒缓当下的痛苦。
 
这就是“模板论”在各类心理情感自媒体上,大受欢迎的原因。

说穿了,“模板论”的感性认同者,沉湎于过去,并纠结于当下。

在寻求解释,舒缓痛苦的同时,他们也容易滑向宿命论——

我就是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我只有接受这样的命运,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但是,宿命论下的宁静和幸福,不是我们自然感受到的宁静和幸福,而是需要我们放弃更多更好的正当渴求。

尤其是放弃对这种渴求的权利,并强迫自己改变对幸福的看法,才能使我们勉强接受的东西。

它们是“吃亏是福、逆来顺受是福、贫穷是福、接受命运是福、活着就该知足”之类的精神鸦片。      



 
宿命论总是引诱人们放弃反抗、放弃改变、放弃创造。

什么人最希望他人安于现状?

当然是压迫者、掌权者和不愿意继续奋斗,继续面临残酷竞争的既得利益者。
 
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应该警惕这些东西。

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改变,更加积极地参与竞争,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享受更长久和充实的快乐。
 
一切回望都是为了未来,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为自己做选择和对自己负责。这才是“原生家庭论”最重要的东西。

 
涉世未深之时,我们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人生经验,对世界和未来没有清晰的愿景和路径。

所以,很自然地会从自己的来路中,汲取知识往前走。但是有必要强调:
 
1,重要的是往前走,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求的幸福和快乐,在保障生命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情况下,勇敢地去尝试。

2,汲取知识不仅仅靠回望过去,更重要的是当下的,面向未来的学习,以及朝前行动的每一步中所习得的知识(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换言之,我们从回望原生家庭所获得的认识,既是有用的,也是有限的。
 
有用,是说这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某些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成因;

理解成人们(仅仅是成长环境中,我们了解较多的,以父母为代表的那寥寥数位成人)的某种生活方式及其优点和缺点。
 
有限,则是说:
 
(1)过去不代表未来,成因不意味着决定。

我们的人文教育总是充斥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之类的断言,“模板论”中的强化版本——例如,你的婚姻必然是父母的翻版,就是这类断言。

在任何涉及到我们作为“人”的选择和未来可能性的问题上,这种断言都是不成立的。

确实很多人看上去复刻了父母,但是,这种复刻如果不是自觉地选择,那么就是智识和行动上的惰性造就的,而非必然如此。

 
(2)原生家庭能够给我们提供的知识和经验,总是有限的。

越小的时候,父母和家庭就越是我们的全世界,但是我们越长大,接触的世界就越大,从原生家庭所获的知识和经验,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生活世界——包括精神世界和实际行动世界。越狭窄,越小的人,才越容易被“原生家庭论”的强化版本俘虏。



 
诚然,父母的感情基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养护方式,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

然而事实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在他们的养育下长大了。
 
人们对“长大”有很多很多种理解,而林林总总不外乎下面这些内容:
 
1,越来越懂得是非曲直和权衡取舍;
2,越来越明白应该对自己的取舍负责任;
3,实现自己选择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加。
 
我们说很多人一辈子都长不大,或者说他/她还是个巨婴,意思是他们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当然,严格讲,长大是一辈子的事,成长没有终点,我们一直都在路上,直至死亡。
 
一言以蔽之,原生家庭是我们的来路,我们不能任由它决定我们的去路。去路总是我们自己去选择和创造的。

 
但是,在已知原生家庭如此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创造呢?缩小一点话题,该如何选择和经营感情?
 
首先,大胆地去尝试,去接触更多的异性,甚至性本身。

多谈恋爱,无惧情伤。
 
空想是无法了解自己该如何选择的,独坐闺房凭空构想恋人形象,然后到现实中去刻舟求剑,只会大大增加注孤生的概率。

只有真真切切的可选对象已经在自己的世界里,以及把自己也真真切切地放入异性的世界,才谈得上真正的取舍。
 
没有比较和竞争,就没有选择。

要么不动心,要么动心就义无反顾一辈子,那不叫选择,叫蒙,叫赌命。
 
其次,努力地增加自己的能力和魅力,提升竞争力。
 
能力和魅力没有统一标准,但是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自己内心愿意追求的内容;
第二个是自己潜在好感对象可能希望的状态。
 
增加自己的独特优势吸引合适的异性;为自己喜欢的异性作适当改变和提升。

这两者交集越大,收获爱情的可能性就越大,爱情的质量也越高。

 
理解并理智接受爱情是一种双向选择过程。
 
双向选择就是竞争,而且直至结婚前,这种竞争都是存在而且应该存在的。

很多小女生认为只要你曾经接受了我,那么对方任何时候放弃,那都是渣男。

或者认为我只要曾经接受了你,哪怕有更好的选择出现,也应该委屈自己,从一而终。

这些观念,都会极大地增加痛苦和减少幸福的概率。
 
最后,可以尝试把父母的婚姻家庭模式,作为自己未来感情和婚姻的最低基点。
 
在涉世之初,最实际的参照系就是父母。

如果感觉父母婚姻中某些东西是自己不喜欢的,那么更理智的态度,不是只去追求这些东西的绝对对立面,而是只要比父母好一点,就先肯定自己及自己的感情选择。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只有不断收获正收益,才有不断向前的勇气和信心。

好一点,再好一点,才是自我成长和增益感情质量的康庄正道。
 
比如,父母一方出轨,自己幼年困惑而又痛苦,于是成年后自己形成绝对的反出轨洁癖,反而是不智的。

更恰当的态度是,勇敢地尝试与自己有强烈好感,但是又有异性缘的男生交往,哪怕他有潜在出轨的可能。

 
如果他最终绿了自己,当然应该果断地甩了他。

但是,事后评估时,应该理解到自己止损及时,就已经比上一代做得更好了。
 
有的女生可能不理解这一点,认为只要预判对方有潜在出轨的可能,就应该彻底拒绝这类人。
 
但是,如果有强烈好感而又刻意拒绝,必定会给自己带来遗憾和痛苦;

其次,会大大减少选中优质股的可能性;

最后,过于执着于某个刻板洁癖,未来中招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凡是可能出错的,最终极有可能出错(墨菲定理)。


勇于直面不幸的可能性,反而更可能减少损失。
 
而且,预先主观拒绝他人,对对方也不公平。

人是动态的,不是刻板的,有出轨体质的人也是人,而不是机器,一个人(无论男女)出轨总是对某人出轨或出轨某人,而不是异性缘好,就必然会出轨,只有动物才会一发情,就不拒绝任何交配对象。
 
那些看上去没,有或者自认为没有出轨体质的人,也可能出轨,而且这种人一旦出轨,常常吃相更加难看,情节更加恶劣。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认真经营,吸引了一个自己特别喜欢,又特别有异性缘的情侣,并且他在很长时间内都忠于这份感情,甚至最后你们走向了婚姻,这样的幸福感,会不会远远比找一个,连出轨都找不到对象的闷头虾强烈得多?
 
即使最终失败了,被绿了,至少自己尝试过,努力过,而且得到过,这仍然可能是一次较优的选择。
 
总之,用刻板标准和绝对理想去寻找爱情,会极大地增加情路上“可欲而未争取”的痛苦,和减少寻找到Mr.Right的可能性。



 
除去那些关于爱情的动人修辞(不是这些修辞不重要不美好,是我自己作为中年油腻男已经不善于这类修辞了),我觉得追求爱情的过程,无非就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更好的自己,以及成为恋人眼中那个更好的自己,并尽量扩大两者的交集的过程。
 
追求爱情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美化牺牲,眷恋情伤,升华痛苦都是不智的做法。
 
将爱情文学,尤其是爱情悲剧文学,直接应用于我们的生活,直接将自己的感情,活成悲剧而富有审美和艺术感的小说、戏剧、电影的人,大体上都是病态的,这样的主人翁在现实中,真正幸福的可能性不大。

 
阅读文学和艺术作品,也只是我们汲取经验知识的有限途径之一,不必用自己的悲剧,做其他人追求幸福的注脚。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的婚姻,如果去采访他们本人的态度,那么,真正认为自己的婚姻伴侣是理想对象的人,非常非常少。

年轻人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综合评估和权衡各种因素,减少那些一票否决的标准(也不是不能有,看个人的价值取向),用开放的心态看待感情,不断地相对择优和努力经营,敢于投入,善于止损,勇于不断追求,才更有可能寻找到更适合自己,更幸福的感情。
 
如果不敢失败,不去尝试,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比如,那位网上相谈甚欢的蓝颜知己,你就不妨选择合适的时机,约出来见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功逃离原生家庭的人,都做对了这件事
“带着对象去见爸妈,爸妈说宁愿没生过我。”
欢乐颂:谁不是在戴着原生家庭的枷锁前行?
第十二章 新时代母亲:如何修正“原生家庭”老母亲错误的教子理念?(中)
《童年》:原生家庭,不该是你的宿命
“扶弟魔”与“宠妻魔”的爱情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