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0后父母不工作,带2岁孩子游高校:为什么中国父母这么急功近利?

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秋微


之前有一则新闻:

杭州一对85后夫妻暂时放下工作,带着两岁半的女儿,历时81天游遍全国107所985、211高校。

他们希望女儿去跟优秀的人接触。

新闻下面,网友的评论不太好听。

其实视频的内容并没有网友说的那么极端,这对父母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多见些世面。

以及给自己警示,作为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正在一天天减少。

我觉得挺好的,父母有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也无可否认的,“让她接触更多优秀的人”这个想法虽好,却有些着急了。

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让她接触更多能让她开心的同龄玩伴,而不是更优秀的成年人。

我有个朋友,在她孩子三岁的时候,跟我说她已经帮孩子过滤了一帮小朋友,只让他接触优秀的孩子。

当时我听了朋友的话,有点懵,每个小孩的未来都有无尽的潜能,她哪来的金星火眼可以看出哪些孩子长大比较优秀,哪些又比较差呢?

况且孩子想要跟哪些小朋友一起玩,他自己不是比我们做父母的更有决定权吗?

其实我们做父母的,有时挺矛盾的,最初,我们都是因为满满的爱才让孩子来到这世上的。

然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的爱,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厚重的期望,将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为什么会这样?

大人的焦虑

女儿三四岁时,有过来人告诉我,再小的孩子也要有一技之长。

然后我匆忙给孩子报了画画。

孩子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我知道她兴致乏乏。

但是“再小的孩子也要有一技之长”,让我焦虑了。

女儿刚上小学,当家长群里的不停地弹出“我帮我的孩子报了数学补习班”,“我帮我的孩子报了语文补习班”, “今天帮孩子找了间英语培训机构”……

我又再焦虑了:我要不要也帮女儿报个补习班?

不断进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的生存环境。

让大人们容易焦虑:让孩子就那样玩可以吗?不报兴趣班,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不敢停歇的大人,也不让孩子慢下脚步。

父母的焦虑就像一条笨重的鞭子,轻轻挥一挥手,孩子身上出现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无法坦然接受孩子的失败

曾看过一个新闻,一爸爸年轻时学习成绩就非常优秀。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像他一样,成为学霸。

于是,他给女儿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每天要写四篇有质量的作文。

然而这个作业量,让年仅10岁的女孩倍感吃力。

为了完成爸爸报置的作业,女孩经常写到凌晨1、2点钟。

如果完成不了,这位爸爸就会陪在边上,不允许她睡觉,有时甚至会打骂。

女孩的妈妈为这事不止一次跟老公吵架了。但还是无法让他改变。无奈之下,妈妈只好报警。

警察去到他们家的时候,他们的女儿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即使听到民警叫她,她也不愿靠近。

这位爸爸的要求明显超出了女儿的能力范围。但他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结果一味地要求女儿努力。

对孩子有着完美期盼的父母,往往容易忽视现实,只接受孩子成功,不能容忍孩子失败。

“我为孩子好”成了“我害孩子”的糖衣

06年高考结束后,一个高中生跳河自杀。

留下2800多字的遗言,字里行间满是对那“考好没夸奖,考差不停骂”的父母的声讨。

相信那父母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的。

但有时,并不是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的行为就是合理的。

“他现在的年龄根本不懂哪些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他以后就知道我是为他好”,父母凭着自己的想法,一味单方面判定。

然后穿上“我为孩子好”的糖衣,不断触及孩子的极限让孩子向前,这样只会有更负面的影响出来。

近年来,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新闻不少。

每每看到这些新闻,心里都有种警戒:我不会做那种因为想孩子出类拔萃,就将孩子逼上绝境的父母。

然而,我真的不是这样的父母吗?我会不会正走在变成这样的父母的路上?

对着孩子,父母总带着各种期盼。我也曾设想过孩子长大后的各种可能性,唯独孩子终将会是个平凡的人,这条可能性总会轻易让我们略过。

我们不太愿意接受,孩子长大后可能没那么出类拔萃。

但如果我们真爱孩子,接受孩子尽力而为,并且教育孩子尽力而为,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那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学说她自小就想学钢琴,长大想往音乐这方面发展。后来因为现实的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钢琴梦。

现在女儿四岁,她坚持给女儿报钢琴兴趣班。

但她女儿对钢琴毫无兴趣。刚开始勉强接受,慢慢开始抵触,找各种理由逃避去上课。

同学不愿放手,她觉得自己放了那么多精力去培养孩子,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

后来,孩子越来越抗拒,哭闹着,坚决不肯再去上课。

作为父母,为了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得更平稳,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灌输给孩子,以致自己曾经放弃的梦想,也希望孩子去实现。

我们以为自己梦寐以求的未来也会是孩子想要去的地方。

但,我们常常忘了,每个人都是一人独立的个体,我们想要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我们的设想、规划也未必适合孩子。

每个人都应该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哪怕那个人是我们赋予生命的孩子。

他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去创造。

孩子输得起才能赢得了

江西省抚州市宜黄高考状元,杨仁荣曾是全家的骄傲。2003年,他以570多分的成绩勇夺当年宜黄县高考理科第一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然而杨仁荣上大学后,认为国家的飞行设计专业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二十多年,学得没有意思,也没有前途。

最后只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肄业证。

大学没毕业又找不到工作,自尊心强的杨仁荣满着父母不断向银行贷款维持生活。

当父母帮他还清欠款后,他就消失了,并且一失踪就是9年。

直到他母亲查出患有癌症,通过媒体的力量告诉他母亲想再看他一眼。他才愿意与父母相见。

我们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赢。然后不停地灌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给孩子。

在父母过重的期盼下,孩子失去了坦然面对输的勇气。

但,一个输不起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白岩松说过一句话:不要教孩子如何赢,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的输。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第八期,妈妈们集体亮相。

有一轮比赛,陈小春一家输了,Jasper说我不想要输,我想每一天都赢…

应采儿抱着儿子安慰:“没关系,人生就不会总赢,你知道吗?你的人生不是每一次都会赢,有时候会输,有时候会赢,开心就好。”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投射效应

即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那就认定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性。

父母对子女最容易产生投射效应。

我们常常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我是这样想的,孩子也会是这样想”,“我为孩子做的,也会是孩子想要的。”

那孩子真会如我们想的那样吗?其实不是的。

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妈妈带孩子去参加舞会,但舞会开始没多久,孩子觉得无聊,吵着要回家。

妈妈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她认为舞会这么热闹好玩的地方,怎么会无聊。

但当她蹲下来跟孩子沟通时,她终于明白孩子无聊的原因了。

原来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的不一样。以孩子的高度,她只能看到穿各种各样鞋子的脚。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而缺少耐心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但大人在自己位置看到的世界,小孩是看不到的,也感受不到。

如果我们懂得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为孩子好”。

那亲子关系一定会更和谐的。

接受孩子量力而行

作为父母,有时候真不愿意承认,被我们幻想着有无尽可能的孩子只是一个平凡的孩子。

他可能数学竞赛落选,语文朗诵没资格参加,英语口语不达标。

那怕他拼尽全力,最终也考不上985,211。

但这样的他就不是我们的心头肉了吗?曾经的我们明明觉得只要他能健康成长就好。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人生本来就有很多条起跑线。

我们可以等等孩子的。

我相信如果我们父母愿意接纳孩子,给孩子信心,孩子总有天会走上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PS:
单篇稿费1000元征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人父母有四种格局,你是哪一种?
暑假到了,家长若不清楚自身的错误,给孩子花再多钱报班也是枉然
家长别折腾了!你自己就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线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起跑线》:生而为人,先成人,后成才
你能指望一个心理残疾的孩子顺利跑完人生的赛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