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麒麟合创】人间瓷话——访莞籍著名作曲家、古物鉴藏家李鸿基先生(四)

人间瓷话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古物鉴藏家李鸿基先生



·



千年羊城依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百年红棉依然蓬勃着无数的活力,无论是与音乐结缘,无论是旋转的舞台,无论是曲海扬帆,都使李鸿基先生的生命迸溅着耀眼的浪花。


我们追寻着先生的脚步,追寻着艺术的轨迹,追寻着人生的密码……


南国木棉的绿叶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光秃秃的枝丫斜刺苍穹,人们经过树下,总会不经意地抬头望望,似乎木棉定然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木棉花开的季节,我们又来到了十亩园,倾听李鸿基先生的人间瓷话



·




     与收藏结缘,似乎冥冥之中注定的。


     前面已经说过,我最初的收藏爱好来自于福音堂的琴师、我的音乐启蒙老师——陈德怡先生。


     陈先生经常送我一些漂亮的邮票,我顺理成章对收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加上父亲本来就是个收藏家,他当年曾经收藏了许多名人字画、古董、玉器等。在家庭的氛围熏陶中,我喜欢收藏的种子慢慢在心中萌芽,但终究是当时的最大诱惑还是要做一个演员。








当年福音堂的琴师陈德怡先生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收藏的种子……


·





   星转斗移,这枚小小的收藏幼芽在我心中暗暗滋长,小到连我自己竟然都没有发觉,直到1967年,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我才真正与收藏有过一次擦肩。


   这一天,天色已晚,一位平时要好的朋友神秘兮兮地来到家中,一进门就匆匆把门关上,带上了锁。我十分纳闷起来,看着朋友从高高鼓起的怀里拽出一个蓝色碎花布包。


   “鸿哥,我家里等钱用,你一定要借三十块钱给我啊!我将这三件家传之宝押在你这里,你看行不?朋友一边急促地小声说着一边麻利地打开了布包,一个红色的小花瓶赫然眼前。


2012年6月24日,我们到广州李先生的雅居采访了李先生

·





    我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应对,好在眼前的小花瓶引起我的关注。我一手轻轻地拎起小花瓶的颈部,仔细打量手中的器物大约十五、六公分高的样子,又将花瓶倒过来一看,只见底款 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青花款。花瓶虽小,却极雅致,器物通体圆润,俊逸,令人爱不释手。


李鸿基先生收藏的清早期象白釉大兔洗

`






   

    当我的目光再投射到小花瓶旁的另一件瓷器上的时候,发现那是一件水洗。俯身过去,细细观赏,水洗上部绘有生动欲跃的游鱼,下部绘有山石水草,线条细腻,构图精美。再观底款,“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青花方章款跃入眼帘。这件水洗,型体隽秀尔雅,小巧玲珑,精美得让人直想立刻拥有。





    然而我还是被朋友带来的另一件古白玉配件吸引住了,晶莹剔透,温润有加的玉质,巧夺天工的雕工,谁敢说不是卿侯将相所佩之物?虽然当时我还没有入行,但一眼瞅去,三样老东西样样都是真品,件件都是宝贝,可是在文革的时候这些“四旧”谁敢要啊?扔还扔不及呢!







一个康熙青花花口莲瓣碗为李先生的雅居增添了淡雅而净洁的气息

·




     虽然心中有无数个想法,但当时的形势逼人,我绝不敢“顶风而上”只不断地咂吧咂吧嘴:“这……”


    朋友见我迟疑不决,以为我怕要价太贵或以后不还钱,连忙凑到我耳边说:“这样吧,就当我将这三件宝贝以三十块钱卖给你,如何?”


    我一听,这么晚了,他还拿着三件家传之宝来求我借钱,应该体谅他的难处。


    大家要知道,当年我的工资一个月也就四十来块,他一张口居然向我借三十块!我也不能不慎重考虑,这可是一家人生活来源啊!



    转念又想到,朋友这么急着要借钱,可见这笔钱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怎么忍心拒绝呢?掂量再三,我狠了狠心对他说:“这样吧,我先给你三十元,等你以后有了钱再慢慢还我,这三件宝贝你务必先带回去。”


    朋友接过我递来的三十元钱,双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摇了又摇,拍了又拍,朋友哽咽了。最终,他默默地把布包收好,悄然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此次,我对古物饱了“眼福”,却从此与古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广州之行,李先生和太太谭女士还领着我们参观了当年东莞李姓学子曾经歇息、学习准备上京考试的地方——龙关书院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某日,我又见到了那位曾经拿家传之宝要换我三十块钱的朋友。闲谈之间我又问起了那三件宝贝,没想到朋友告诉我:“唉,那三件宝贝全被红卫兵抄家的时候毁掉了!”

   “啊?!真是可惜啊!当年我为什么不收下这三件宝呢?”惊闻这个消息,让我心痛不已。这次擦肩的瓷缘,竟然成为了我一生的遗憾,同时也成了我后来潜心学习鉴宝、酷爱收藏古玩字画的根源。

     1976年下半年,打倒“四人帮”之后,广州的古董市场开始复苏。那时候我在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当专业作曲家,是不需要坐班制的,所以我除了每天骑单车到天光墟寻宝之外,还找来一些历史、古董书籍,反复阅读,吸取知识。

李鸿基先生的书架上摆满了这类书籍

·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什么叫天光墟呢?”

    天光墟,通常是指人们在每天凌晨三、四点开始摆地摊,到天亮或者说早晨路灯熄灭的时候,就散了的小卖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政府取消市场经济,实施计划经济。不准百姓私下交易,并美其名曰“割资本主义尾巴”。当时的交易都属非法经营,更是无证无照,为了躲避相关工商执法部门白天查处,所以大家就利用这样的时间进行交易。

    那时候,天色还是黑麻麻的,巷口的木棉树还是一团朦胧,我就悄无声息穿过麻石小巷,来到人声鼎沸的天光墟。

    夜虽然黑,但买卖人的眼光都是雪亮雪亮的。



天光墟中的寻宝人(图片来源:信息时报)

·

     你看,天光墟的卖家多用黑包袱铺在地上,随手点一支火水灯,黄豆粒般的灯火映着每一位买家那模糊的脸,买家也相当精明,多是自备一支手电筒,于是,整个天光墟里人头攒动,光柱也横来竖去,墟里深处,不时传来无数低声讨价还价的声音,一切都浸沉在无边的暗夜中,充满了神秘,也是文化人对古文化的好奇和传承……

   不信,再看。那些买家,个个手里都握着手电,手把老东西反复鉴赏,反复玩味,反复对比,直至了解于胸,方才从裤兜摸出一张“大团结”或者“工人练钢”,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夜幕下的交易。



明 崇祯青花六角缸(李鸿基先生藏品)


·



    夜虽黑漆漆,人心却厚道。那时天光墟上的物品基本上都是真货,花个三、五块的就可以买不错的一件了,最便宜的一两块也能买到真货。要是能出个二十元的话,就可以买到一件非常不错的东西了。而过百元的,那就是不得了的好东西!怎么也相当于现在十万八万的藏品了。这大概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捡漏”吧!但那时“捡漏”也是需要实力的。

    我那时候的工资大概四、五十元,已经不算低了,再加上有稿费、还又有额外炒更教学生的进账,所以收藏这些东西虽然要花掉我的全部工资,然而我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我也是量力而为,毕竟生活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宋代青白釉壶(李鸿基先生藏品)

`

   也许有朋友会有疑问:“那时候,你们藏友之间会炒卖藏品吗?”

    怎么说呢?一般不会,因为那时候很害怕被冠以贩卖文物的罪名。当然,要是实在喜欢对方手里的东西也会央求对方转让或者交换的。

   每次买到一件宝贝回来,我总会废寝忘食地查找许许多多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可以说,天光墟逼我增长了收藏知识,开阔了视野,初步积累了对鉴藏的认识和实践。

明 嘉靖年间黄地绿龙碗(官窑)(李鸿基先生藏品)

·


明 嘉靖年间黄地绿龙碗底款

·

   你知道广州的天光墟在哪里吗?

   可能一些老广州还可以说上一、二,但老一辈的人已经年愈古稀,知道天光墟并能说清楚的人越来越少了。

    其实,最早时候在海珠中路就有古董摆卖,后来这些古董摆卖挪到了西关的清平路。最后因为这些摆卖经常受到稽查,所以又搬到了中山七路一带演并变成天光墟。我那时候每天凌晨必到天光墟淘宝,常年坚持,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这些淘回来的宝贝主要用于收藏,也会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或者相互切磋,于是乎,我身边聚积了一大帮的藏友,每天天光墟散墟之后,藏友们就要三三两两地到附近的酒家喝早茶,既有买家,更有卖家,既有老友,又有新朋,新茶初沏,绿竹映窗,你言我语,谈笑间尽得精髓。

     话说天光墟的藏友,亦是藏龙卧虎,此中不乏大学教授、老一辈的收藏家。他们总会对相互间的藏品或窃窃私语或评头品足或摇头叹惜。说来也怪,每当我们这些年轻人走过去的时候,他们就立刻闭嘴了,生怕我们听了去。万般无奈,我们多数藏友鉴定淘回来的东西的真、假、贵、贱,只能靠自己喽。



清 乾隆蓝釉瓶(李鸿基先生藏品)


`



    庆幸的是,在我最期待获得更多鉴藏知识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正是木棉吐蕊时,我十分幸运地认识了一位古董界的老专家、老前辈——伍基师父。

    伍师父三十年代进入古董行业,四十年代自己在文德路开了一间古董店——国宝斋。这间古董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州非常有名,诸多文人墨客甚至国民党的高官都来他店里买古董、瓷器、字画。据伍师父说,民 国初期的总理唐绍仪、民 国时期陈济棠时代第二军军长香瀚屏、广州西关有名的大藏家黄子静、沙面外国石油公司的常启谦等,都是这间古董店的常客。

    解放后公私合营,这间古董店并入了广州市文物总店。伍基师父则从公私合营前的古董店老板变成了文物店里把关的业务组长。许多名人都来文物总店里淘宝。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和当时的省市领导金明、朱光、魏金非等史学界、政坛名人都曾经是这儿的客人。他们十分信任伍基师父,经常从古董店里购得瓷器、墨砚、珠宝、玉器、字画等等。








站在夜幕下的广州文物总店前,我们猜想着当年伍基师父的“国宝斋”到底曾经藏了多少宝贝呢?


·


     曾经有香港的大老板回来想请伍基师父去香港当古董鉴定顾问,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去成。
各位一定想知道师父未赴香港的原因吧?

   其实,我也很想知道。只是道听途说,师父曾经两次偷渡香港,运气不佳,都没有成功,被遣返回来。结果,只能做个仓库保管员了。

   大家都知道,在那个讲革命的年代,由于“成分”不好,加上这么有才华却得不到施展,谁不想到海外发展呢?有门路的都跑了,所以他偷渡也属于情理之中。

   正因为当时他在文物店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小小仓库保管员,根本不显眼,空有满腔学问,丝毫没有用武之地。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已经认识师父了,并深为师父渊博的文博知识所吸引,也被师父兢兢业业的指导所感动,为此我写了一篇介绍伍基师父的报道,刊登在杂志《文艺与创作》上。

    伍基师父看到《文艺与创作》上的这篇报道之后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大有知音之意。师父感慨地对我说:“真没想到,你这么看得起我……既然你这么喜欢古董,那我就收你做徒弟!”



伍基师父(左)正式收我(右)为徒弟,向我传授瓷器鉴藏知识……(本图片由李鸿基先生提供,特此鸣谢!)


·


    伍基师父在广州的古董界非常有名,当时行内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师父尤其擅长鉴定瓷器。那时候我在收藏的过程中无人指点,故而这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拜伍基师父为师。要知道,这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呵呵,虽然前面叫了那么多句师父,但都是我一厢情愿的称呼,伍基师父从没有正式回应我。这次,李鸿基成了伍基先生的一名真正弟 子,文物店外的木棉在阳光下灿烂地绽放着早春的第一枝。

    我对古董文物的鉴赏自此开始登堂入室,真正开始了收藏第一课。师父开始由浅入深地教我分辨各个朝代的瓷器、墨砚;分辨官窑、民窑等等。

    在伍基师父的精心指导下,我的鉴赏理论、鉴赏能力有了极大的突破。当年,广州市文物总店的方副总经理也是伍基师父的徒弟。带河路古玩市场则成了我们最重要的教学、见习基地。当年与师父一起淘宝的身影成为带河路古玩市场的一景,更成了圈内人常常议论的一个话题。

伍基师父(左)、李鸿基先生、方副总经理合影


·


   说起伍基师父,他确实很有趣,何止有趣?那更是人生的境界——大师的风范。每次我们从古玩市场看完回来,我说要请师父吃饭,却次次都被他一口否决。

   师父半开玩笑地说:“鸿基,你有多少钱一个月呀?我卖一件东西都几千元,请你吃饭“湿湿碎”啦。所以我们出去喝茶、吃饭都是师父抢着买单的,现在时时想起,仍然心潮澎湃,伍基师父永远是我心目中最敬仰的人。

清。乾隆红釉弦纹碗(官窑)(李鸿基先生藏品)

·





   有人说:“端砚才是最好的砚台。”我也有同感,端砚确实是最好的。但是我现在收藏的砚台多是宋砚,安徽出的。个人认为,收藏因人而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收藏不必跟风,应坚持自己的收藏风格。

    那么,宋砚跟端砚有什么不同呢?

    粗略地说,它们的材质是不同的,做法也有差异。端砚是平放的,而我收藏的宋砚是手抄砚,也叫抄手砚。抄手砚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砚台,长方形,因为可用手抄底托起故而得名。

    看砚、识砚、爱砚、藏砚,全是跟伍基师父学的,此外还有瓷器、杂项等技艺都是跟师父学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瓷器的鉴赏。比如说清三代瓷器。何谓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清朝这三个时代的瓷器是最有名的,也是最昂贵的。




清 康熙青花碟(李鸿基先生藏品)


`


   康熙时期的瓷器,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他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胎质紧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康熙青花深浅渐变,俗称“青花五彩”。釉面由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又变化为硬亮青釉。青花使用国产明珠料,青花色调翠蓝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清 康熙青花瓶(李鸿基先生藏品)
`






   雍正时期的瓷器造型特点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瓶、碗、杯、碟等和小件器为主,器型比例恰当,有所谓的“曲线美”,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釉色品种繁多,这是雍正器的特点……




清 雍正粉彩西厢记碟(李鸿基先生藏品)


`



   乾隆时期的瓷器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不及雍正时的优美。讲究对称美、画工密而不乱。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


清 乾隆绿釉哥瓶(李鸿基先生藏品)



`


   粗略谈一谈清三代的瓷器的最大特点和鉴定方法,那么这清三代和其他清朝时期的瓷器区别在哪里?而宋朝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又有怎样的特点?伍师父都给我讲得非常详细。

2007年5月,李鸿基先生等收藏家到浙江大窑龙泉窑遗址考察。

·

在满山的瓷海中李先生捡起一块龙泉青瓷,细心察看

·

在这个“考古重地,闲人勿入”的窑口遗址中,李鸿基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窑口图片

·

这是素烧炉(本照片由李鸿基先生友情提供,特此鸣谢!)


   其实在汝、官、哥、钧、定这五大名窑中,当时尚能见到的也只是钧窑和定窑的瓷器。汝窑和官窑就很难见到了。汝窑目前存世的只有七十多件。伍基师父着重教我鉴定钧瓷,那时候文物店里面还有一个内柜。他就领着我进去看,这让我眼界大开!这个内柜是专门卖给一些特别人士的,外人难得一见。



·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一天《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的执笔、著名鉴藏家邱小君到了广州。他与师父和我还有方副总一起,畅谈瓷器鉴藏。临走时时候,邱小君在内柜买下了一个带红斑的钧窑盘。没想到,时隔二十多年,我们在东莞的伯尔曼酒店藏馆无意中见面了,我们热烈地拥抱了起来,慨叹这世界太小了!





这个世界太小啦!李鸿基先生(左二)居然在东莞的铂尔曼酒店藏馆与阔别二十多年的著名鉴藏家邱小君(右二)先生重逢了!

·


    自此,正如窗外一树怒放的红棉一般,我与宋瓷结下不解之情愫……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我遇见过一件很不错的好东西!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在一个古玩市场淘宝,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我们邂逅了一只瓷盘,那是一只刻花青釉的瓷盘。最初的时候我不敢确定那是宋代的耀州窑瓷器,后来我因为听了伍基师父给我讲的一段往事的启发,才敢断定的。



大家都带上自己的藏品找李鸿基先生鉴宝来了


·



    那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一天,有个农民打扮的人给古董店送来一只脏兮兮的的青花瓷盘,伍基师父眼睛一溜,看到了盘子上那厚厚的污垢掩盖不住青花的艳丽,便吩咐文物店的小伙计:“这个瓷盘可以收下。”

     等来人一走,伍基师父又发话了:“这个瓷盘是个好东西,赶紧洗干净!”

    “师父,你怎么就这么确定这是件好东西呢?”小伙子万分好奇地问伍基师父。

    “呵呵,等下洗干净了,自然会看到这个碟子是好东西了。”师父一边说一边呵呵大笑着坐在竹椅上喝茶。



不知道李鸿基先生收藏的这个明朝崇祯年间的青花壶上有没有字款隐藏在图案中呢?



   店里的小伙计不服气,他一边拿着碟子去洗,一边嘀咕道:“这伍师父是不是老糊涂了,看都没仔细看就这么肯定!”

    当他将洗好的碟子拿过来时,专门仔细看了两遍,竟然没有发现这个碟子跟一般的菜盘子没什么两样,小伙计气鼓鼓地对伍基师父说:“师父,这碟子好在哪里啊!”

    伍基师父放下手中的茶杯,凑过去,托了一下鼻梁上的老花镜,端起碟子仔细地看了起来然后放下,指着碟子中间的花纹图案说道:“你看,藏在这花纹图案中的几个字是什么?”

   大家围了过去,这是一只青花瓷盘,上面画着树木花草的图案,仔细辨认,果然在树叶中间找到了极为隐秘的几个小字——“大明宣德年制”。

   这是非常罕见的,属于官窑瓷器。他说最初看到碟子的画工、颜色,就能准确判辨出那是件宣德年间的瓷器。

   由于听了师父所讲的故事,我也在瓷盘花纹中细心地寻找着字样,果然,在瓷盘中间的花草图案中同样发现了“赵宅”的字样。


李鸿基先生收藏的这个明代龙泉刻花瓶古雅朴拙,瓶身上的牡丹图案线条流畅优美

`



    那个瓷盘价格有点贵——12000元。虽然比起实际价值还是超值的,我一时也未带那么多钱,心里却爱得慌,便怂恿身边的一位美国华侨朋友道:“宋代有字的瓷器很少见的,所以特别名贵。买下吧,这件绝对是好东西!”朋友听了我的话便当真买下了。

    没过几天,有位收藏家在朋友家发现这件瓷盘,竟然想以十万元的价格向他买这个瓷盘,但我这位朋友却没舍得卖掉。如今这件瓷器成了他藏品中最有分量的宝贝之一。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的。2002年,经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从泰国经商回来的小贺。小贺是一个非常谦恭的年轻人,他是慕名来投师的。我本没收徒弟之意,但是第一次见面就被他的真诚与好学所打动了!于是我就像当年伍基师父领着我和广州市文物总店的方副总经理带河路古玩市场一样带着他到一些藏家和古玩市场那里看货,并向他解释鉴宝的一些知识。
  
    三个月后的一天,我带着小贺到一个从香港回来的古董商那里去看货。这位古董商手上有一个青花百寿观音瓶,大约60公分高,造工十分精美。我告诉他,这是乾嘉年代制的,小贺端起这个百寿瓶的底部问:“师父,为什么这个瓶底没有底款,你也能知道它的年代呢?”我笑了,我一一指出了这个瓶子的一些鉴别年份的特点,小贺二话不说就以七万元的价钱买下了这个乾嘉年代的青花百寿观音瓶。


这个乾嘉年代观音百寿瓶做工精美,高贵典雅(收藏爱好者贺先生藏品)


·



     一周之后,我又领着小贺到这位从香港回来的古董商处欣赏一个40多公分高的康熙青花花觚。“这个青花花觚是宫廷用品,可谓花觚之王!我们鉴赏瓷器,就要看它是否达到‘精、真、新’。之前已经跟你讲过鉴别真伪的方法,这‘真’,是不容置疑的了。这‘新’,也是我们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的。你看,这件花觚虽然经历了三百多年,但是整个外形保存完好,而且其色泽鲜艳。至于这‘精’嘛,你看,这个花觚,无论是色、釉还是画工都是一流的,青花发色艳丽,有深浅之分,人称‘青花五彩’。况且,这花觚底部还有青花孖圈。”小贺越看越喜欢,经过与老板的讨价还价,最终以六十八万将这个花觚买了下来,这让我有点始料不及了!通常一个初学者只敢买一万几千的小东西,这个小贺怎么如此大胆呢?这时这位古董商也按捺不住了,由衷地说道:“李生,你的这位徒弟太厉害了!他居然这么信任你!我从来没见过初学者这么够胆量买这样大价钱的古董呢!”

李鸿基先生和徒弟们以及一帮收藏爱好者济济一堂

`


     2011年,我在南方文交所讲瓷器鉴赏课的时候,曾经借用小贺的这个花觚作为样品,给大家讲解。讲座刚结束,有一位中年男子问小贺是否可以以一百万转让,小贺摇了摇头。这位中年男子还是不死心,便将价钱往上又涨了十万,可是依然没有打动小贺的心。我不知道小贺到底是由于深爱这花觚而不肯沽出呢,还是想待价而沽?

也许小贺太心爱这个康熙青花花觚而舍不得卖掉?也许这个花觚正在待价而沽?

图为李鸿基先生及徒弟在小贺收藏的这尊康熙青花花觚前留影





    如今,小贺其实已经可以“出师”了,但是他在决定买下大件物品的时候还是喜欢请我去帮他再次鉴定。

     记得改革开放后,我在工作之余一有空,便到当时的广州荔湾区清平市场“寻宝”,有一回,在古玩市场看到了一件喜欢的陶瓷便蹲下来研究,连公文包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都不知道。

     前面曾提到,我为了收藏那些“宝贝”,曾打过三份工。白天在文化单位上班,晚上作曲赚稿费,周日教学生唱歌,但三份工的收入都花在收购瓷器中了。让太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为了买一件耀州刻龙纹瓷枕,价格之贵让我们颇有压力,以致正在装修的房子也要停工一年。但那确实是一件宝贝啊,你们看,这件龙纹枕,刻工十分犀利,三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游龙都采用斜刀刻,刀法流畅。目前很少见有龙纹完整的耀州窑瓷器了。眼前这个龙纹瓷枕实为罕见之物呢!

红颜忍不住将这只耀州刻龙纹瓷枕托在手上,感受昔日皇室的奢豪

·




    回想文革时期,朋友的三件祖传的宝贝中,那件豇豆红柳叶瓶,是件康熙时期的官窑,实属罕见的宫廷珍品,在文革中被毁于一旦,如今时时想起,可谓痛心疾首,穿越千年时光的宋瓷,因为有缘来到我们身边,向我们诉说人间的万种风情。

    有人说:“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那么,我也毫不例外,夫人一直都在支持着我的收藏事业。



在李鸿基先生的家中,我们欣赏到了谭敏虹女士的画作


·



      夫人是广美学国画的,平时除了画画就喜欢修修补补家里烂了的古董瓷器。我看她对这方面这么有兴趣,机缘巧合,刚好景德镇有位有名的古陶瓷修复师来广州找我。我便推荐我太太跟他学习,经过名师的指点和自身的认真学习,妻子谭敏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古陶瓷修复师,许多在别人眼中无法弥补的破损陶瓷在夫人的妙手中重现了昔日的风采。妻子谭敏虹的色感非常强,加上学习了陶瓷修复,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鉴别陶瓷的真伪,这让我的收藏更是如虎添翼。我们夫妻两人相互支持,让身边的朋友十分羡慕,他们说:“你们俩啊,可谓是最佳搭档,更是演绎了广东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打碎了,挺可惜的!


·

没有关系!谭敏虹女士的妙手将这件瓷器修复得几乎看不出一点瑕疵呢!






    收藏,其实需要运气与勇气的。所谓的运气,就是缘分了,我们有缘见到一件宝物,那是一种运气。能将它买下来则需要勇气了!

    记得曾经有一次,徒弟小李邀我到一个卖家那里鉴宝。那是一件雍正粉彩过墙枝。底款青花书写着“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宫款。那位卖家出价十万元,我们还价八万,却未能成交。可是现在这件东西时值二、三百万啊,“走宝”啦!


当年“走宝”的这件清代雍正粉彩过墙枝花碟(官窑),现在价格已经突破100万了!(本图片由李鸿基先生提供,特此鸣谢!)

·





     收藏,确实是非常考眼力的。不同的窑口出来的价钱相差很多。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的凌晨,我和朋友从天光墟的卖家那里看到了一个棒槌瓶,卖家说这是龙泉窑的。我仔细一看,这个棒槌瓶造型古雅,线条流畅。大家一听说那是龙泉窑的,就马上围了过去,有人端起棒槌瓶说:“我看这龙泉瓶出自一般的窑口而已,不值什么大钱!”但是我运用伍基师父教我的鉴定方法,看出了这是一个宋代官窑,应是龙泉官窑。要知道,宋代龙泉官窑的价钱可是龙泉窑的二、三十倍啊!却居然没有人看出来。我窃喜,于是用龙泉窑的价钱买下了这件棒槌瓶。棒槌瓶一到手,我便三步并作两步去找师父。

   我故意卖了个关子,把一个报纸包向师父递了过去。师父打开用报纸层层包裹的瓷瓶一看,“哟,官窑呢!是宋代龙泉官啊,好东西!好东西!”看着师父欣喜的神色,我更是喜上眉梢,看来这回我真的是买对啦!


宋代龙泉棒槌瓶(李鸿基先生收藏)





    我的收藏爱好一如烈火般盛开的红棉,在繁花似锦之后复归于绿叶如盖的静默。

    我们收藏唐朝的器物主要着眼于陶器,而宋朝则着重于收藏瓷器。偶尔收藏到一两件好东西,我就会铺开一块绒布,把宝贝放到绒布上面,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兴致高时,轻轻触摸一下,我觉得似乎跨越了时空,我觉得仿佛回到了古人的生活中,我觉得正与古人对话……



李鸿基先生曾经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了一批藏品,荣誉证书拿在手上,乡梓之情写在脸上


·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

    试想一下,当一位收藏家对面宋代五大名窑中的瓷器时,内心的秘密何在?

    汝窑器物极为珍罕,以釉色之美闻名于世,釉汁厚润,光泽柔和,色彩在青、蓝之间,反映出恬静温厚、高远清逸的审美情趣。


这个汝窑青釉洗釉汁润厚,光泽柔和,给人恬淡致远的感觉(中国·香港——关善明先生藏品)



·



    官窑是指专烧宫廷用瓷之御窑。釉色莹润,紫口铁足,古雅朴实、端庄稳重,胎薄釉厚。釉色有粉青、灰青及米黄。釉面大小开片均有分“冰裂纹”、“金线纹”、“墨线纹”等。存世稀少。

道光官窑珊瑚红缠枝牡丹莲纹碗(官窑)(李鸿基先生藏品)

·



道光官窑珊瑚红缠枝牡丹莲纹碗底款




·



     哥窑造型庄重,釉层肥厚,给人醇厚稳重的感觉。哥瓷器身布满碎裂铁灰色及米黄色纹片,纵横交织,称作“金丝铁线”,另有釉面开大小相近细密铁色纹片,名“百圾碎”。哥器以开片做主要装饰,充满自然美感。


米黄色纹片纵横交织,充满自然美感——这,就是这件哥窑灰白釉四瓣口洗最让人玩味的地方(中国·香港——关善明先生收藏)

·





    钧瓷以釉色厚润瑰丽著称。以月白,天蓝色为基调,与灿烂的海棠红、玫瑰紫等窑变彩斑交融相映、效果幻变多姿。钧窑如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


    你们看,我这个小碗如何?这是一件宋代钧窑的小碗。这碗内外发出多块耀眼而鲜艳的紫红斑,做工非常工整而精致,釉色润泽饱满,内敛的收口更增添了小碗的独特魅力。

小心脏都被这个釉色润泽饱满、瑰丽华美的宋代钧窑紫斑小碗撞击得“砰砰”地响了!


·

     定窑白瓷以其光润釉色和犀利细致的刻花、划花或印花装饰表现出一种优雅而又华美的风格,定窑在北宋享有盛誉,盘碗口沿无釉。胎骨洁白细致,部分定器有手头上“泪痕”及“竹丝刷纹”的特征。



这个宋代定窑碗胎骨洁白细致,如同宋诗一般绽放着写实而质朴的独特魅力




    其实,我最欣赏的还是龙泉窑。龙泉窑翠绿晶润的“梅子青”则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粉青更为优美、难得!我手头上就有一个。你们看,这个粉青小碗精致小巧,釉光润泽悦目,仿佛是少女那多情的明眸。




这件宋朝的龙泉粉青碗不正是少女那多情的明眸么?

·



    再看看我收藏的这个龙泉凤耳瓶,这是官用之物。它造型规整、釉色润泽,我常常想,这个凤耳瓶曾经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侯门深院中?曾经是否有位佳人用那纤纤玉手拂拭过这个瓶子?


谁曾轻拂拭?


·



    宋瓷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窑口之外,还有耀州窑、吉州窑、建窑等名窑。一件件宋代碗、盘、洗、瓶、壶、杯等瓷器那优美的形体、沉静的釉色、含蓄的花纹为世人玩味无穷。




    宋瓷的卓越成就表现在它为陶瓷美学开辟出一个新的境界。一如盛唐的诗歌到了宋代成了宋祠的颠峰,与宋瓷为伴,我为宋瓷而心动;与宋瓷为友,我为宋瓷而痴;与宋瓷为伍,我愿为宋瓷而歌而醉而狂而癫……



后记:

    李鸿基先生引领我们在瓷海中遨游。当采访笔记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们不经意间看到了钢琴上的一张小纸片。细看,原来是一段歌曲的旋律。李先生告诉我们,他现在还在作曲。这是灵感来时记录的一点片段而已。



一张小小的纸片孕育着一段优美的旋律,灵感的记录是创作的起点

·

   记得在东莞中心小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李先生作为中心小学动校友,应校长之邀,欣然为中心小学的校歌谱曲。“这就是《中心之歌》校歌的手稿。”李先生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份手稿。


这就是由李鸿基先生作曲,罗菁老师作词的中心小学校歌——《中心之歌》

·


   “说起写《中心之歌》,我心潮澎湃。当年的校内古榕树、云石塔和青石板的操场;当年的双杠上那一个个豆蔻年华的身影;当年的教室中,班主任罗菁老师在讲台上的举手投足……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翻腾。我翻开了罗老师写的歌词,‘古榕飘翠,宝塔流光……玉兰飘香书声朗,满园桃李竞芬芳……’我的思绪在腾飞,我的情感在升华,旋律如泉水般涌出,汇成了校歌的主旋律。由于少儿歌曲与成人歌曲的演唱对象的生理与心理条件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音域的运用上要控制在九度左右的范围内,但又要表现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乐观向上的性格,更要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古榕树掩映下的原中心小学




    在旋律中我充分运用了切分音符及附点音符,还有意识地采用了‘F’音,使音色更为丰富。终于,经过多次与罗老师的反复斟酌,《中心之歌》终于完成了!”李鸿基先生向我们道出了当年写《中心之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莞城中心小学本是资福寺所在地,这是2011年4月10日拍摄的资福寺云塔




   除了《中心之歌》,李鸿基先生还为东莞人民医院写下了《红楼之歌》、茶山一家工厂写下厂歌《依歌颂》等等……




由李鸿基先生作曲的东莞市人民医院院歌——《红楼之歌》

·



    李先生自从与音乐结缘,音乐就贯穿了他的人生,无论是作为旋转舞台上的话剧演员表演艺术生涯,还是曲海扬帆的作曲艺术的探微,还是人间瓷话里的古物鉴赏艺术里的浸淫,都无不昭示着李先生艺术人生的曜变……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即将结束对李鸿基先生的采访,耳边仍萦绕着《流星》的韵律,眼前似乎仍播放着《借刀》、《夜之歌》中的一帧帧鲜活的剧照,脑海中浮现着宋瓷那一个个神秘而典雅的姿态……



李鸿基和他的妻子谭敏虹女士(后排左)、徒弟(后排右)

`



    李鸿基先生的人生,演绎着一个艺术不老的传说,演绎着一曲艺术百变的通律,演绎着一道艺术与人生完美结合的极致;李鸿基先生的一生,诠释着一个对艺术执著追求的人生哲理,涵养了一个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生命哲学,丰厚了一个对艺术且痴且癫且狂的生活哲思……

     我们祝愿李鸿基先生的艺术之树常青,我们祝愿李鸿基先生的人生一如曜变的宋瓷唤醒心底的春天。(全文完)

               本文所有藏品图片由李鸿基先生友情提供,特此鸣谢!


相关链接:


【麒麟合创】曜变的艺术人生——访莞籍著名作曲家、古物鉴藏家李鸿基先生(一)

http://bbs.sun0769.com/viewthread.php?bfid=30&tid=1021828&extra=page%3D1



【麒麟合创】旋转的舞台——访莞籍著名作曲家、古物鉴藏家李鸿基先生(二)

http://bbs.sun0769.com/viewthread.php?bfid=30&tid=1023881&extra=page%3D1



【麒麟合创】曲海扬帆——访莞籍著名作曲家、古物鉴藏家李鸿基先生(三)

http://bbs.sun0769.com/viewthread.php?bfid=30&tid=1026054&extra=page%3D1

温馨提示:【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感谢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欣赏
明代青花瓷器鉴定精要-三十年瓷器收藏研究之体会|瓷器鉴定真知堂
高阿申:收藏不是富人的专利——拍场天价屡现,亿元时代与百姓收藏!
以藏养藏,边赚边玩!《藏家话收藏》带你打开收藏新方式!
北京保利第37期古董精品拍卖会——同一藏家,彰显不凡品味
大明洪武年制青花真的那么值钱?(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